7歲駱賓王寫的詠鵝毫無情感 為何能流傳千年?鵝鵝鵝三字堪稱一絕

2021-01-13 百閱文書院

說起《詠鵝》這首詩,我想大家都會背,這是一首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詩詞。從內容上看,也許很多人不會把它看成一首詩,只會看成一首童謠。

那大家是否好奇,這首詩一沒金句、二沒鍊句、三沒情感、四沒思想格局,為何還能流傳千年,登上教科書呢?

要了解這首詞,你一定要了解作者,《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候寫的一首五言古詩,雖說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但是僅僅7歲孩子寫出來的詩我想很難有思想高度,更別說情感了,有的可能只是畫面感。

而詠鵝其實就是一幅畫,這首詩中,最妙的一句就是開頭的鵝鵝鵝三個字,堪稱一絕。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所有常見的動物中,狗是汪汪汪叫,貓是喵喵喵叫,羊是咩咩咩叫,唯獨鵝是鵝鵝鵝叫。所以鵝鵝鵝不僅是名詞的鵝,同時也是指動詞,鵝的叫聲。

所以開頭鵝鵝鵝三個字的意思是,你看那群美麗的白鵝,正在發出動人的「鵝鵝鵝」叫聲,一下子將這個詩的高度提了上去。

有人會說了,7歲的娃娃駱賓王真的能想到這點,是不是蒙的呢?其實不然,第二句其實說明了一切,曲項向天歌,就對前面一句進行了總結。

曲項向天歌的主語是動物鵝,而歌的聲音不就是「鵝鵝鵝」的叫聲,所以駱賓王的這個創意並不是蒙的,而是有意為之。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創意對現代人來說藏得太深了,但是對於唐朝人來說,這個創意可以說是人人都能一眼看出來。

因為當時幾乎每一家人都會養鵝,而從小生活在農村的駱賓王自然能寫出這樣的一首詞。最後兩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豔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迴環往復,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當年仔細品讀詠鵝這首詞,你會發現,這首詞雖然看似簡單,甚至可以看成童謠,但是實際上是一幅畫,動靜相生,奇妙無窮。

這也是《詠鵝》這首詞能流傳千年的原因,還希望大家將這首詩背後的妙趣講給自己的孩子,讓創意的種子到處發芽。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詠鵝》是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鵝」,而不是五個?
    《憫農》、《靜夜思》、《詠鵝》堪稱古詩詞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學語文教材裡的不老神話,凡識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駱賓王的《詠鵝》,聽覺與視覺的交融,靜態與動態的契合,將鵝的悠然神態展露無疑,令人拍案叫絕。更有傳說此詩是駱賓王七歲所寫,這更增添了一層奇幻色彩。
  •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作者駱賓王結局竟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詠鵝,唐,駱賓王,鵝鵝鵝……幼兒園的小朋友都這麼背過這首詩。然而,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駱賓王竟然敢對武則天謀反嗎?知道他最後的下場竟然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嗎?駱賓王,大約生於公元619年,彼時,唐高祖李淵才剛剛建國。
  • 鵝鵝鵝 一詠問題了不得
    還記得2018年開年,那部由北大「芳心縱火犯」撒貝寧主持、豆瓣評分9.0的國產綜藝《經典詠流傳》第一季中,王迅與四歲的詩詞「神童」王恆屹用一種特殊的展現方式,給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不一樣的精彩演繹,萌翻全場。兒童的詩詞教育應該是靈活多變、活潑有趣的。
  • 那個寫了「鵝鵝鵝」的小男孩,長大後怎麼樣了呢?
    想必《詠鵝》必在其中。這並不僅僅是因為這首兒詩,簡單易背。其實,更因為是,這首詩,是一個七歲小男孩所寫的。其詩中流露出的自然本性之美,讓我們感到心靈上的舒服。而這首詩歌的創作者,駱賓王,同樣因為其少有的姓名被幼時的我們所記住。但是,當我們逐漸長大時,我們依然能夠記得「鵝鵝鵝」,但我們卻很難記得駱賓王。而當我們再一次聽到駱賓王的名字時,或許是從歷史老師那裡聽到的。
  • 關於「鵝」的趣聞,可不止駱賓王詠鵝!快來看看還有哪些
    據說,王羲之分別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四種字體寫出「鵝」字,然後讓自己的七個兒子照著聯繫,而這四種「鵝」字就被人們稱為「四鵝帛書」。第二件,以字換鵝。相傳,王羲之在寺廟遊玩的時候聽見了鵝叫聲,於是尋聲找鵝,寺中的僧人見王羲之如此愛鵝,就對他說:「您要是喜歡這鵝,我們可以把鵝送給您。
  • 駱賓王:那個七歲寫出《鵝鵝鵝》的神童,用一生詮釋何謂尊嚴
    有一首小詩,流傳了1300餘年,至今依然是小學課本裡的必備古詩詞。這首詩就是《詠鵝》,是一名唐朝的7歲小童所作,讀起來童趣十足: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 駱賓王《詠鵝》配圖
    今天翻看小學時的舊課本,看到了這首《詠鵝》時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學過的第一首唐詩啊。這首《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作品,而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好像也是7歲,呵呵。當時只知道背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並不知道:駱賓王的父親在山東做官,7歲的駱賓王和他母親在老家,一日,有客人來訪,駱賓王的母親忙著給客人做飯,小駱賓王就和小夥伴們去河邊洗澡了,當客人問起駱賓王時駱母才發現自己的孩子還沒回來,忙跑到河邊去找,小駱賓王看到母親過來,就對母親說:「媽媽,你看河裡的那群鵝多漂亮,它們的羽毛是白色的,鵝掌是紅色的,它們唱歌頭伸向天空」。
  • 駱賓王:七歲成千古絕唱《詠鵝》,修書討伐武則天卻被奉為座上賓
    所以當武則天看到了這樣的討伐書之後,不但沒有生氣,他說不錯,於是他想招攬這個駱賓王。可是後來駱賓王下落不明,有的人說死在了叛軍之中,有的人說當了和尚,所以他的作品也失傳了很多。從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看見駱賓王的才華真的不一般。其實他的聰明智慧從小就嶄露頭角,那首千古流傳下來的詠鵝相傳,他年僅7歲的時候創作出來的。
  • 為什麼駱賓王的《詠鵝》,第一句只有三個字?
    駱賓王的這首《詠鵝》,從詩體歸類上來說,就屬於律古。我們要清楚一點,後人對前人詩歌創作的分類,都是總結、歸納,也就是說你寫了什麼,後人在整理的時候,再根據大數據制定出規則來區分。對古體詩的分類其實就是排除法。
  • 老農模仿《詠鵝》寫個《詠雞》,獲國家級文學獎,短短18字寫了啥
    —趙翼「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相信這是很多小孩子們第一首學會的古詩,因為這首詩很好記,僅僅十八個字,就把鵝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仿佛讓人看見了真正的鵝在水中遊動的樣子。而這首詠物詩的第一句話只是簡單的三個字,每句話還很押韻,朗朗上口。
  • 七歲寫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高智商兒童,後來如何了?
    曾經以「鵝鵝鵝,曲頸向天歌」聞名天下的7歲神童,後來如何?前段時間網上一位父親說自己的女兒一天能做兩千首詩,這讓們都紛紛表示不相信,網友都說就是不吃不睡也不可能寫出這麼多,哪怕是抄現成的古詩也是有一定難度的,何況還是去創作。
  • 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成詩,《詠鵝》寫得怎麼樣?
    大家從小就會吟誦那首駱賓王的《詠鵝》。駱賓王七歲成詩,少有才名,後來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其實他才名的主因是那篇「討武檄文」(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我們這次只聊聊這《詠鵝》。那麼,他寫得怎麼樣呢?一起來看。
  • 神童眼中的美,小學必背古詩之《詠鵝》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跟動物有關的唐詩,駱賓王的《詠鵝》。「鵝」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家禽,傳說鵝的祖先是天上飛的鴻雁,經過人類數千年的馴養而來。 《詠鵝》的「詠」即是歌頌的意思,詩的題目用「詠」意指以寫詩的方式歌頌、讚美某一事物,《詠鵝》就是讚美鵝的意思。
  • 詩人仿《詠鵝》寫《詠雞》,送給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把它讀火了
    谷傳民平時除了寫詞,還是一位詩人,寫過多首詩作。2017年寫的《回家》一詩,曾感動不少網友。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谷傳民送給大衣哥的一首小詩,詩名《詠雞》。這首詩模仿的是唐代大詩駱賓王的《詠鵝》,此詩經大衣哥朗讀後,一時間在網絡中火了起來。
  • 天才少年駱賓王,7歲提筆寫《詠鵝》,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初唐四傑,單憑一個「傑」字,就能看出其含金量,這四位牛人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當時江湖上給的排名是「王楊盧駱」。然而,楊炯對老四駱賓王隻字不提,駱賓王自己也沒意見,或許駱賓王不在乎這個排行榜,也或許他確實只能排第四。 英雄總有落幕時,曾經紅遍半邊天的初唐四傑,命運仿佛都不太好。王勃27歲落水而亡,留下千古絕唱《滕王閣序》;楊炯仕途坎坷,四十三歲病逝,當時只是個縣令;盧照鄰博聞強記,而且出身於名門望族,二十多歲當上縣尉,但體弱多病,後來不得不辭官回家休養。
  • 「江南神童」駱賓王,七歲提筆「鵝鵝鵝」
    駱賓王是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江南神童」,這首膾炙人口的《詠鵝》便是那時所作。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偏僻的小村子裡,村外有口池塘叫駱家塘。唯獨小小的駱賓王有感而發,讓一幅白鵝戲水圖《詠鵝》躍然紙上,令所有人佩服不已。成年後的駱賓王更加才思敏捷,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據說,駱賓王還曾漂洋過海前往日本遊歷,讓這首栩栩如生的《詠鵝》在日本也有不小的名氣。晚年的駱賓王淡泊名利、落髮為僧,歸隱於杭州的靈隱寺。靈隱寺曲徑通幽,小橋飛跨。
  • 七旬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僅18字,並榮獲萬元大獎
    這首《詠鵝》是駱賓王在8歲的時候做出來的,想想我8歲的時候在做什麼,還不是哭著找媽媽。而駱賓王竟然都能作詩了,其實駱賓王也是被逼出來的。有一日,家中來了很多的客人,周圍人都知道駱賓的父親是一位文學才子,想著孩子一定也不差,便讓駱賓王對著眼前的大鵝,作上一首詩詞,這不才有了這首鵝鵝鵝嗎。這首詩看似簡單易懂,整首詩也就十幾個字,但詩想要模仿出來,還是很有難度的。
  • 「《詠鵝》駱賓王……」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我沒打擾他,閉著眼只輕輕地說了 「春眠」 倆字,想著他能接後面「不覺曉」三個字呢,意外的是他竟然奶聲奶氣地背完了整首詩……然後問我:「媽媽,鵝鵝鵝是什麼呀?」我說:「也是一首唐詩呀,是《詠鵝》……」「《詠鵝》,駱賓王,對不對呀?」
  • 寫詠鵝詩的駱賓王,也是一個很作的傢伙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寫就《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成為千古絕唱,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儀鳳三年,駱賓王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恰逢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因得罪武則天而不幸入獄。在獄中寫就《在獄詠蟬》一詩「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藉以抒發悲憤心情。但命運又與他開了一個玩笑,在砍頭前,因遇特赦被釋放出獄,更加憎恨武則天。
  • 湖南老農模仿《詠鵝》作《詠雞》,短短18字,卻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曾經的一首朗朗上口的《詠鵝》,便知出自於7歲小孩之嘴,由此可見藝術深入民間藝術自在人心。而本期要為大家講述的這個老農正是仿作當年的《詠鵝》創作出了一首《詠雞》,沒想到此詩一出,竟助他斬獲國家級文學獎,這位老農究竟是什麼人?他創作出的這首《詠雞》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