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農模仿《詠鵝》作《詠雞》,短短18字,卻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2020-12-15 靜一說史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唐·駱賓王《詠鵝》

唐詩宋詞元曲自古以來這些人間詞話,一段一句之間向我們展現出來的不僅是對於美的感知與享受,更是將我們用文字引入了一場藝術的殿堂。

藝術來源於生活,一首成功的詩不僅是高山流水,下裡巴人貼近生活之詞話,同樣也可以被稱之為是藝術。

而且藝術不只局限於由藝術家才能夠創作,只要能夠表達出藝術,將文字玩轉在手心,那麼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曾經的一首朗朗上口的《詠鵝》,便知出自於7歲小孩之嘴,由此可見藝術深入民間藝術自在人心。

而本期要為大家講述的這個老農正是仿作當年的《詠鵝》創作出了一首《詠雞》,沒想到此詩一出,竟助他斬獲國家級文學獎,這位老農究竟是什麼人?他創作出的這首《詠雞》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一、七歲神童見鵝詠詩,成為經典傳誦至今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確實流傳下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就比如說曾經我們聽說的這首《詠鵝》。

這首詩短短十幾個字,但是卻把鵝的形態給描繪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通俗易懂,所以說也是從國內火到了國外,從古代火到了今天。

直到現在,就連三歲小孩對這首詩歌都是張口就來,它成就了駱賓王同時也成就這個天才的一生。

伴隨著《詠鵝》背後的,是駱賓王7歲便能寫詩的天才行徑,這樣的他也被後來的人們視為教育孩子的一種典範。

駱賓王出生在義烏旁邊的村子裡,由於地處南方所以說村子附近到處都是水,有一天駱賓王的家裡來了一個客人。

當時駱賓王雖然說在鄉裡鄉外非常出名,是傳說中的神童,但是卻一直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客人想故意刁難駱賓王,便問他能不能以鵝為題寫一首詩。

駱賓王極目遠眺,看著村口的池塘,在這裡,微風輕輕的吹過池塘的波瀾,這幾隻大白鵝昂首挺胸的姿態也是深深吸引他,於是便有了這首經典的《詠鵝》的傳說。

這首詩作雖然說很短,但是卻朗朗上口,將鵝的神韻也給描繪的淋漓盡致,後來的駱賓王因為這首詩歌一下成名,成為了當年的唐初四傑之一。

只不過他在後來的政治領域中走得並不是特別順利,但是我們卻並不能否認,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在文學上面為我們帶來的卓越天賦與成就。

單單這一首代表作就足以流傳人間,但是你知道嗎?這首《詠鵝》的傳奇還沒有結束,因為在後來就有了,甚至還牽生出了另外的一首姊妹作《詠雞》。

二、世代務農的七旬老農,創造詩歌並獲大獎

本期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另外的一個詩作詠雞並非是出自於什麼文豪之首,也不是什麼天才神童,它的作者危勇,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來自於湖南湘陰的老農。

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這個小村莊,家裡世代以務農為生,所以說他一輩子也不識幾個大字。

他每天自娛自樂沉浸在傳統的農家生活中,最喜歡做的事便是觀察生活感受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美好與和諧。

在危勇的眼裡,種莊稼並非他最喜愛之事,他最喜愛的便是觀看自己家裡飼養的這幾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了。

他對於雞似乎有一種出意料的喜愛之情,看著幾隻小雞從下蛋到孵化全部都是由他一手照看的,如今也已經長成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

所以說他每天無事之時就喜歡坐在院裡,觀察自己家裡這幾隻雞的一舉一動,這是他唯一的娛樂方式,幾十年來如一日,觀察雞的活動似乎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了。

危勇並沒有什麼文化,只是到了後來9年義務教育普及,而他作為平時務農沒有什麼事情的農民,也趕上了這趟順風車,學了幾個字的同時也努力的想要吟誦幾首詩歌。

在學過漢字之後,他所接收到的第1首詩歌便是讓他印象非常深刻的這首《詠鵝》,在了解到這首詩歌背後創作背景之後,危勇更是對於這個7歲的駱賓王敬佩不已。

有一天,他再次吟誦《詠鵝》之時突然靈光一現,看著自己院裡色彩斑斕的大公雞,突然寫下了這麼一首詩《詠雞》。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詩歌是這麼寫的,沒有想到正是這麼一首簡簡單單的詩歌,竟然也讓危勇一下子成名,並且在後來的農民文學獎中獲得了近萬元的大獎,這樣的輿論一出也讓很多人震驚。

三、獎項實至名歸,獲獎後的老農仍然淡泊

很多人在得知了消息之後,對於老農也提出了質疑,這個老農半輩子大字不識,憑藉著後面的創作獲得了這個獎項。但是這首詩模仿痕跡嚴重,並不能算得上是原創,為什麼能夠斬獲這樣的一種大獎,並且獲得獎金呢?

其實,如果分析一下危勇所創造出的這首《詠雞》我們或許能得到答案,如果我們單看這首詩歌,它似乎確實是過於樸實無華的了。

極其注重寫實,但是卻缺少一些虛構意象的描繪,但是實際上藝術固然是出自於生活的。他用幾十年的時間觀察研究雞子的習性,所以說關於雞子的習性沒有人能夠比他更加的熟悉,尖嘴對天啼,雖然說從句式上來看,有模仿曲項向天歌的嫌疑。

但是他也確實是從真實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大公雞昂首挺胸的姿態,將公雞的神態表現得極其逼真。

如果不是刻意的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並且熱愛它們,是沒有人可以做到這麼細緻的描繪的,另外這首詩歌之所以能夠受到這麼多人青睞,就是因為他背後還是擁有著非常深遠的立意的。

皓月,晨曦兩詞,便是在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非常美好的意象,另外很多人也表示,《詠雞》這首詩歌,表現出了一種衝破迷霧,打破黑暗,呼喚光明的一種正能量的力量,讓人覺得鬥志昂揚,看起來就非常的有力量。

這首詩描寫細緻立意又好,因此能拿到這麼一個大獎也不足為奇,另外還有一點便是很多人都誤以為這位農民是拿了什麼國內知名的獎項。

實際上他所拿的獎項也只不過是農民文學獎而已,這個獎項本來就是面向眾多農民,所以說標準要求的也都比較低。

這位老農能夠憑藉這首詩歌拿到一種類似於鼓勵的獎項也是相當不錯的,其鼓勵的意味要多於對於作品的讚揚,鼓勵的老農這種貼近生活從日常生活出發,勤學好問,善於創作思考的精神。

這要比作品本身更加值得我們讚揚,危勇本人在寫完這首詩歌之後也馬上就火了,但是他仍然是兢兢業業。

他並不覺得自己拿過獎項之後就有多麼的與眾不同,繼續學習,並且開展著自己的創作。

結語

事實證明,危勇的人生也向我們說明了,藝術本身就是來源於生活,並且應該被啟蒙於生活的。

只有從生活實際出發,這樣的藝術才能夠被更大程度上宣揚,危勇本身已經70多歲,但是他仍然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豐富著自身的文化內涵。

縱然他只是一個農民,沒有接觸過太多的文化教育,創造出這樣的詩歌仍然非常值得我們讚揚,每個人的起點不同。

我們不能用一套完全相同的標準去評判所有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從他的情況來看,他這樣的精神,其實比他本身的作品更加值得我們讚揚,值得我們學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老農模仿《詠鵝》作了首《詠雞》,全詩18個字,獲得國家級文學獎
    七旬老農詩情重,作首《詠雞》敬經典 也正是由於這些詩詞的廣為流傳,在民間也掀起了一股創作熱潮,一位七旬湘北老農痴迷於詩歌創作。這位老農名叫危勇,茶餘飯後創作一兩句古詩已經成為他生活的調味劑。這首《詠鵝》也是他最愛的詩作之一,每每誦讀,都不禁感嘆駱賓王的才情,年僅七歲的他竟能創作出如此膾炙人口的故事,實為天賦異稟。
  • 老農模仿《詠鵝》寫個《詠雞》,獲國家級文學獎,短短18字寫了啥
    就像這首《詠鵝》,駱賓王寫完這首詩後,後輩的人多次想要模仿超越這首詩,都無果而終。原因就是這首詩實在是太難了。可是就在今天的湖南省,有一位將近70歲的老人寫了一首《詠雞》獲得了中國第二屆「農民文學獎」。並且和駱賓王的詠鵝一樣,都是簡簡單單的18個字。而這位老者,竟然就用18個字獲得了萬元大獎,引得網友們紛紛效仿。
  • 七旬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僅18字,並榮獲萬元大獎
    有一日,家中來了很多的客人,周圍人都知道駱賓的父親是一位文學才子,想著孩子一定也不差,便讓駱賓王對著眼前的大鵝,作上一首詩詞,這不才有了這首鵝鵝鵝嗎。這首詩看似簡單易懂,整首詩也就十幾個字,但詩想要模仿出來,還是很有難度的。
  • 70歲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18個字,獲10000元文學大獎
    很多孩子在學古詩的時候,第一首背的就是《詠鵝》,這首詩是駱賓王7歲時所作,相傳當時駱賓王的家中來了一位客人,有意試試他的能力,考了幾個問題,駱賓王都對答如流,客人又指著池塘裡的鵝,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加思索,不一會就創作了《詠鵝》這首詩。
  • 詩人仿《詠鵝》寫《詠雞》,送給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把它讀火了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谷傳民送給大衣哥的一首小詩,詩名《詠雞》。這首詩模仿的是唐代大詩駱賓王的《詠鵝》,此詩經大衣哥朗讀後,一時間在網絡中火了起來。我們看看寫得怎麼樣:《詠雞》雞雞雞人看你弱小容易欺你卻趾高氣昂向天啼雞雞雞人在五更猶睡夢你卻一聲長鳴迎晨一看這首詩就是專門為朱之文寫的,是讚美朱之文不服輸的性格。雖然是現代詩,但詩中一連3個「雞」的寫法,確實是在模仿駱賓王《詠鵝》的首句「鵝,鵝,鵝」。
  • 小學生仿寫走紅,「詠雞」PK「詠鵝」,你覺得有學到精華嗎?
    小學生仿寫「詠雞」走紅 在語文的學習中,仿寫算是一個相對經典的題型吧,主要是考察小學生們舉一反三的能力,有讓小學生仿寫詞語和句子的,還有讓小學生仿寫詩的
  • 小學生仿寫火了,《詠雞》完美傳承《詠鵝》精髓,老師:比我有才
    下面這篇800字作文,出自14歲初中女生之手,一篇《原來我們都不懂愛》火遍全網。女孩用爺爺和奶奶之間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小事,總結出「愛是責任,是長久,是忠誠。」5、《詠雞》現在小學作業千奇百怪,經常出一些讓孩子家長摸不著頭腦的題,大多數情況,學生也只是糊弄,不會認真去思考,而下面這個小學生面對比較難的家庭作業,依舊完成的很認真。
  • 神童眼中的美,小學必背古詩之《詠鵝》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跟動物有關的唐詩,駱賓王的《詠鵝》。「鵝」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家禽,傳說鵝的祖先是天上飛的鴻雁,經過人類數千年的馴養而來。 《詠鵝》的「詠」即是歌頌的意思,詩的題目用「詠」意指以寫詩的方式歌頌、讚美某一事物,《詠鵝》就是讚美鵝的意思。
  • 駱賓王的這首詩比《詠鵝》還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說起初唐詩人駱賓王,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在七歲那年所寫的《詠鵝》,只有短短18字,卻色彩分明,動靜相襯,將「鵝」描寫得活靈活現。雖然這首詩在歷朝歷代少有人評論,但因充滿童趣,是兒童啟蒙必讀的詩歌,所以幾乎是人人都會背。
  • 5歲娃陪爺爺散步寫首詠花詩,短短20個字流傳至今,後成一代高僧
    上小學時,讀到《詠鵝》,筆者不明白為何7歲的駱賓王能寫出如此經典的詩句。後來自己也有了孩子,也教了學生,才明白這並不一定是因為孩子們的知識量有多豐富,而且是因為他們的世界更純淨,所以他們寫出的文字也就更加純粹自然。
  • 七歲孩子的志向 那些年我們忽略的《詠鵝》
    據明朝胡應麟《補唐書駱侍御傳》記載,這是駱賓王七歲所作。賓王生七歲,能詩。嘗嬉戲池上,客指鵝群令賦焉。應聲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客嘆詫。呼「神童」。這首詠鵝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詩。古人作詩所為何事?託物言志。無論是詠梅、詠竹還是詠石灰,古人幾乎每詠一物便是言志。古人接受的是完整的中國傳統教育。中國傳統教育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從小培養人的志向。什麼志?儒士之志。
  • 「《詠鵝》駱賓王……」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我沒打擾他,閉著眼只輕輕地說了 「春眠」 倆字,想著他能接後面「不覺曉」三個字呢,意外的是他竟然奶聲奶氣地背完了整首詩……然後問我:「媽媽,鵝鵝鵝是什麼呀?」我說:「也是一首唐詩呀,是《詠鵝》……」「《詠鵝》,駱賓王,對不對呀?」
  • 12歲才子被老先生刁難,當場寫首詠瓜子皮詩,28個字道出人生至理
    7歲寫《詠鵝》的駱賓王,7歲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的黃庭堅,7歲寫出《詠華山》的寇準。這些小才子,用一首首經典之作,讓多少大人們都自愧不如。 龍鐸,字震升,號雨樵,是江西萬載人。在萬載當地的縣誌上,記載著關於他的這樣幾句話: 龍鐸,洪武中為浙江按蔡使,謫知長洲縣,尋升晉府長史。靖難師起不屈死。學問淵博,長詩文,善草隸。 這段話至少證明了3點:首先,龍鐸是很有才華的,他學識淵博,詩、書都擅長。其次,他曾在洪武年間,擔任地方要職,官至長史。再次,他是一個很有氣節的人。
  • 明朝最霸氣的一首詩,出自朱元璋,短短28字令人膽戰心驚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斬;德安府學訓導吳憲作《賀立太孫表》中有「天下有道」,「道」與「盜」同,斬;常州府學訓導蔣鎮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太祖當過和尚,斬。
  • 小學生仿寫詩歌《詠鵝》,老師看完直接給滿分,讚嘆:「神童!」
    文/妮妮我們小時候剛上學時學的第一首詩,大概就是駱賓王的《詠鵝》,大家對這首詩再熟悉不過了,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駱賓王7歲時創作古詩,流傳至今不得不讓我們佩服。今天我們說的這名小學生就是仿寫駱賓王的《詠鵝》而走紅,不僅格式符合,而且仿寫的《詠雞》內容質量很高,內容是這樣的:「雞雞雞,尖嘴對天蹄,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老師看後直接給出了100分,還在旁邊寫到:「神童!小詩人!」
  • 《詠鵝》是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鵝」,而不是五個?
    中國人喜歡對稱美,無論是建築、繪畫還是詩詞作品,都力求和諧統一,然而《詠鵝》卻困惑了不少人:既然為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字,而不是「鵝鵝鵝鵝鵝」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它的答案非常開放,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線索去接近它。為了更好地探究駱賓王寫下這首詩時的內心想法,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此詩的寫作背景,故事是這樣的。
  • 孟浩然的失意之作,短短20字寫盡了遊子的愁苦,連杜甫都在模仿!
    一天,孟浩然在旅途中眼見天色漸晚,江上正好出現了一片小洲,想起了往事依依,作下了這首經典的詩:《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在這兩句中最妙的是「愁新」二字,愁本沒有新舊之分,只有程度的區別,孟浩然就用這樣的手法寫出了愁之深,同時又不落俗套,令人眼前一亮。
  • 7歲駱賓王寫的詠鵝毫無情感 為何能流傳千年?鵝鵝鵝三字堪稱一絕
    要了解這首詞,你一定要了解作者,《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候寫的一首五言古詩,雖說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但是僅僅7歲孩子寫出來的詩我想很難有思想高度,更別說情感了,有的可能只是畫面感。而詠鵝其實就是一幅畫,這首詩中,最妙的一句就是開頭的鵝鵝鵝三個字,堪稱一絕。
  • 教授模仿《將進酒》寫《將進茶》獲魯迅文學獎,網友紛紛腦洞大開
    這種僅是更改了一個字,有一些則是套用前人的模式,即是將其整個詩句替用創作的方式。2014年的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上,便有一個現代詩人套用了李白的名詩將進酒,自己創作了一首《將進茶》,不過內容水平頗有爭議。這樣的千古名詩,想要模仿,喜歡模仿的人自然不在少數。不過將進茶出名的地方在於它拿下了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將進茶的作者名叫周嘯天,1948年5月出生在四川渠縣。他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教授,也是中華詩詞學會的副會長。周嘯天寫過許多的詩歌,將進茶僅是其中之一。在將進茶之前,或許許多人都不認識他,而他的這首詩也是第一個以傳統詩詞得到了這個大獎的人。
  • 盤點《經典詠流傳》中印象最感人的幾首歌,你是否聽過?
    《經典詠流傳》節目已經連續播出了三季,並屢獲國家級大獎,可以說很多觀眾朋友已經成為這個節目的「死忠粉」。觀眾朋友在節目中欣賞一首首由詩詞改編的歌曲,仿佛也會隨著曼妙的歌聲穿越到古時候,感受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