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唐·駱賓王《詠鵝》
唐詩宋詞元曲自古以來這些人間詞話,一段一句之間向我們展現出來的不僅是對於美的感知與享受,更是將我們用文字引入了一場藝術的殿堂。
藝術來源於生活,一首成功的詩不僅是高山流水,下裡巴人貼近生活之詞話,同樣也可以被稱之為是藝術。
而且藝術不只局限於由藝術家才能夠創作,只要能夠表達出藝術,將文字玩轉在手心,那麼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曾經的一首朗朗上口的《詠鵝》,便知出自於7歲小孩之嘴,由此可見藝術深入民間藝術自在人心。
而本期要為大家講述的這個老農正是仿作當年的《詠鵝》創作出了一首《詠雞》,沒想到此詩一出,竟助他斬獲國家級文學獎,這位老農究竟是什麼人?他創作出的這首《詠雞》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一、七歲神童見鵝詠詩,成為經典傳誦至今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確實流傳下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就比如說曾經我們聽說的這首《詠鵝》。
這首詩短短十幾個字,但是卻把鵝的形態給描繪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通俗易懂,所以說也是從國內火到了國外,從古代火到了今天。
直到現在,就連三歲小孩對這首詩歌都是張口就來,它成就了駱賓王同時也成就這個天才的一生。
伴隨著《詠鵝》背後的,是駱賓王7歲便能寫詩的天才行徑,這樣的他也被後來的人們視為教育孩子的一種典範。
駱賓王出生在義烏旁邊的村子裡,由於地處南方所以說村子附近到處都是水,有一天駱賓王的家裡來了一個客人。
當時駱賓王雖然說在鄉裡鄉外非常出名,是傳說中的神童,但是卻一直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客人想故意刁難駱賓王,便問他能不能以鵝為題寫一首詩。
駱賓王極目遠眺,看著村口的池塘,在這裡,微風輕輕的吹過池塘的波瀾,這幾隻大白鵝昂首挺胸的姿態也是深深吸引他,於是便有了這首經典的《詠鵝》的傳說。
這首詩作雖然說很短,但是卻朗朗上口,將鵝的神韻也給描繪的淋漓盡致,後來的駱賓王因為這首詩歌一下成名,成為了當年的唐初四傑之一。
只不過他在後來的政治領域中走得並不是特別順利,但是我們卻並不能否認,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在文學上面為我們帶來的卓越天賦與成就。
單單這一首代表作就足以流傳人間,但是你知道嗎?這首《詠鵝》的傳奇還沒有結束,因為在後來就有了,甚至還牽生出了另外的一首姊妹作《詠雞》。
二、世代務農的七旬老農,創造詩歌並獲大獎
本期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另外的一個詩作詠雞並非是出自於什麼文豪之首,也不是什麼天才神童,它的作者危勇,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來自於湖南湘陰的老農。
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他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這個小村莊,家裡世代以務農為生,所以說他一輩子也不識幾個大字。
他每天自娛自樂沉浸在傳統的農家生活中,最喜歡做的事便是觀察生活感受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美好與和諧。
在危勇的眼裡,種莊稼並非他最喜愛之事,他最喜愛的便是觀看自己家裡飼養的這幾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了。
他對於雞似乎有一種出意料的喜愛之情,看著幾隻小雞從下蛋到孵化全部都是由他一手照看的,如今也已經長成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
所以說他每天無事之時就喜歡坐在院裡,觀察自己家裡這幾隻雞的一舉一動,這是他唯一的娛樂方式,幾十年來如一日,觀察雞的活動似乎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了。
危勇並沒有什麼文化,只是到了後來9年義務教育普及,而他作為平時務農沒有什麼事情的農民,也趕上了這趟順風車,學了幾個字的同時也努力的想要吟誦幾首詩歌。
在學過漢字之後,他所接收到的第1首詩歌便是讓他印象非常深刻的這首《詠鵝》,在了解到這首詩歌背後創作背景之後,危勇更是對於這個7歲的駱賓王敬佩不已。
有一天,他再次吟誦《詠鵝》之時突然靈光一現,看著自己院裡色彩斑斕的大公雞,突然寫下了這麼一首詩《詠雞》。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詩歌是這麼寫的,沒有想到正是這麼一首簡簡單單的詩歌,竟然也讓危勇一下子成名,並且在後來的農民文學獎中獲得了近萬元的大獎,這樣的輿論一出也讓很多人震驚。
三、獎項實至名歸,獲獎後的老農仍然淡泊
很多人在得知了消息之後,對於老農也提出了質疑,這個老農半輩子大字不識,憑藉著後面的創作獲得了這個獎項。但是這首詩模仿痕跡嚴重,並不能算得上是原創,為什麼能夠斬獲這樣的一種大獎,並且獲得獎金呢?
其實,如果分析一下危勇所創造出的這首《詠雞》我們或許能得到答案,如果我們單看這首詩歌,它似乎確實是過於樸實無華的了。
極其注重寫實,但是卻缺少一些虛構意象的描繪,但是實際上藝術固然是出自於生活的。他用幾十年的時間觀察研究雞子的習性,所以說關於雞子的習性沒有人能夠比他更加的熟悉,尖嘴對天啼,雖然說從句式上來看,有模仿曲項向天歌的嫌疑。
但是他也確實是從真實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大公雞昂首挺胸的姿態,將公雞的神態表現得極其逼真。
如果不是刻意的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並且熱愛它們,是沒有人可以做到這麼細緻的描繪的,另外這首詩歌之所以能夠受到這麼多人青睞,就是因為他背後還是擁有著非常深遠的立意的。
皓月,晨曦兩詞,便是在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非常美好的意象,另外很多人也表示,《詠雞》這首詩歌,表現出了一種衝破迷霧,打破黑暗,呼喚光明的一種正能量的力量,讓人覺得鬥志昂揚,看起來就非常的有力量。
這首詩描寫細緻立意又好,因此能拿到這麼一個大獎也不足為奇,另外還有一點便是很多人都誤以為這位農民是拿了什麼國內知名的獎項。
實際上他所拿的獎項也只不過是農民文學獎而已,這個獎項本來就是面向眾多農民,所以說標準要求的也都比較低。
這位老農能夠憑藉這首詩歌拿到一種類似於鼓勵的獎項也是相當不錯的,其鼓勵的意味要多於對於作品的讚揚,鼓勵的老農這種貼近生活從日常生活出發,勤學好問,善於創作思考的精神。
這要比作品本身更加值得我們讚揚,危勇本人在寫完這首詩歌之後也馬上就火了,但是他仍然是兢兢業業。
他並不覺得自己拿過獎項之後就有多麼的與眾不同,繼續學習,並且開展著自己的創作。
結語
事實證明,危勇的人生也向我們說明了,藝術本身就是來源於生活,並且應該被啟蒙於生活的。
只有從生活實際出發,這樣的藝術才能夠被更大程度上宣揚,危勇本身已經70多歲,但是他仍然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豐富著自身的文化內涵。
縱然他只是一個農民,沒有接觸過太多的文化教育,創造出這樣的詩歌仍然非常值得我們讚揚,每個人的起點不同。
我們不能用一套完全相同的標準去評判所有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從他的情況來看,他這樣的精神,其實比他本身的作品更加值得我們讚揚,值得我們學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