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模仿《詠鵝》作了首《詠雞》,全詩18個字,獲得國家級文學獎

2020-12-15 騰訊網

七歲神童做經典,仕途坎坷留著作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篇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唐詩便是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所作,寥寥數字描繪了一幅白鵝戲水圖,展現其聲響、形態、線條之美,很難想像這是出自一位七歲孩童之手,也因為此詩的緣故,駱賓王從小被冠以「神童」的稱號。

但駱賓王之後的人生卻不像童年這樣光彩照人,在仕途上他接連擔任過侍御史和臨海縣丞,期間還遭遇過入獄和貶謫,怏怏不得意。在武則天當朝時,參與了揚州叛亂,後來兵敗不知所蹤。縱觀駱賓王一生,仕途不順,懷才不遇,但一生著作頗豐給後代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作品。

七旬老農詩情重,作首《詠雞》敬經典

也正是由於這些詩詞的廣為流傳,在民間也掀起了一股創作熱潮,一位七旬湘北老農痴迷於詩歌創作。這位老農名叫危勇,茶餘飯後創作一兩句古詩已經成為他生活的調味劑。這首《詠鵝》也是他最愛的詩作之一,每每誦讀,都不禁感嘆駱賓王的才情,年僅七歲的他竟能創作出如此膾炙人口的故事,實為天賦異稟。

危勇深知優秀的創作來源於生活,離開了生活的創作,便如閉門造車,難出精品。駱賓王之所以能創作出《詠鵝》也少不了他對鵝形態的細緻觀察。因而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便成了危勇的習慣和樂趣所在。他還常常將自己的觀察用古詩記載下來。工作之餘的危勇養了幾隻雞,這些雞的「生活起居」都由他負責。何時餵食,何時打鳴,他都瞭然於胸。閒來無事的時候盯著雞看,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也成為危勇的一大樂趣。

久而久之,詩雛形便在他腦海裡形成了。他模仿《詠鵝》做了首《詠雞》,其詩內容為:「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寥寥數字一幅金雞報曉圖躍然紙上。全詩18個字,獲得國家級文學獎,還拿到了1萬塊錢的獎金。一鳴驚人的背後,還有更多人看不見的積累和沉澱。

一詩成名引關注,質疑聲聲爭議來

正如駱賓王一樣,危勇一詩成名。《詠雞》被發到網上後,立刻就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媒體的爭相報導。危勇一躍成為了村裡的「成功人士」,所作的詩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老人做壽,家逢喜事,都要請他來即興賦詩一首。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鮮花掌聲的背後,質疑聲也隨之而來。有些網友認為《詠雞》有些過譽了,有些人甚至覺得《詠雞》僅僅是模仿山寨《詠鵝》,不配得國家級文學獎。

正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接受一份殊榮的同時也需要承受它帶給你的重量。面對大眾的質疑,辯駁和憤怒都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作品說話,剩下的交給時間。

一首小詩獲大獎,文化傳承新氣象

儘管此事引發了一些爭議,但更多的網友還是堅持認為積極影響是大於消極影響的,一直以來,詩詞被認為是文人墨客的專屬。一旦將詩詞推向神壇,那麼它在普通大眾之間的傳承就變得舉步維艱。而作為農民的危勇敢於用詩詞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這給詩詞的文化傳承開了一個好頭。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危勇看到自己詩作獲了獎而且還拿到一筆不菲的獎金,他的創作熱情更高漲。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詩詞的創作中。而這位湘北老農的事跡的傳播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創作熱潮。給予了普通民眾詩詞創作的勇氣,一時間還流出像《詠豬》,《詠猹》,《詠狗》等效仿之作,戲謔也好,認真也罷,不可否認的是,這對於詩詞的傳承確確實實起到了積極作用,讓詩詞創作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裡。

危勇用親身事跡啟示人們,詩詞創作不是文人墨客的專屬,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用詩詞來表達我們的所思所想,而只有將詩詞拉下神壇,文化傳承才不只是說說而已。比較兩首詩確實會發現諸多相似之處,例如《詠鵝》的「鵝,鵝,鵝」和開篇的「雞,雞,雞」結構和韻律極為相似,而頸聯「尖嘴對天啼」和《詠鵝》中「曲項向天歌」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連營造的意境也頗為相似,但如果僅僅是生搬硬套之作,也難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全詩的重點在後兩句: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一呼一喚中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金雞報曉圖,同時「皓月」和「晨曦」乃是化用朱元璋詩作《金雞報曉》中「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與描繪鵝形態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不同,《詠雞》描寫的是雞的習性,同時「呼皓月」,「喚晨曦」的意境又給人一種身處黑暗卻仍呼喚光明的向上力量。由此可見,《詠雞》並不是簡單地照貓畫虎,而是汲取了詩詞營養,並且融入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的好作品。

相關焦點

  • 湖南老農模仿《詠鵝》作《詠雞》,短短18字,卻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曾經的一首朗朗上口的《詠鵝》,便知出自於7歲小孩之嘴,由此可見藝術深入民間藝術自在人心。而本期要為大家講述的這個老農正是仿作當年的《詠鵝》創作出了一首《詠雞》,沒想到此詩一出,竟助他斬獲國家級文學獎,這位老農究竟是什麼人?他創作出的這首《詠雞》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 老農模仿《詠鵝》寫個《詠雞》,獲國家級文學獎,短短18字寫了啥
    相信這是很多小孩子們第一首學會的古詩,因為這首詩很好記,僅僅十八個字,就把鵝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仿佛讓人看見了真正的鵝在水中遊動的樣子。而這首詠物詩的第一句話只是簡單的三個字,每句話還很押韻,朗朗上口。可是大家也都知道,簡單的事往往是最難的,僅僅十八個字來表示一個形象,真的很困難。
  • 七旬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僅18字,並榮獲萬元大獎
    有一日,家中來了很多的客人,周圍人都知道駱賓的父親是一位文學才子,想著孩子一定也不差,便讓駱賓王對著眼前的大鵝,作上一首詩詞,這不才有了這首鵝鵝鵝嗎。這首詩看似簡單易懂,整首詩也就十幾個字,但詩想要模仿出來,還是很有難度的。
  • 70歲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18個字,獲10000元文學大獎
    很多孩子在學古詩的時候,第一首背的就是《詠鵝》,這首詩是駱賓王7歲時所作,相傳當時駱賓王的家中來了一位客人,有意試試他的能力,考了幾個問題,駱賓王都對答如流,客人又指著池塘裡的鵝,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加思索,不一會就創作了《詠鵝》這首詩。
  • 詩人仿《詠鵝》寫《詠雞》,送給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把它讀火了
    谷傳民平時除了寫詞,還是一位詩人,寫過多首詩作。2017年寫的《回家》一詩,曾感動不少網友。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谷傳民送給大衣哥的一首小詩,詩名《詠雞》。這首詩模仿的是唐代大詩駱賓王的《詠鵝》,此詩經大衣哥朗讀後,一時間在網絡中火了起來。
  • 小學生仿寫走紅,「詠雞」PK「詠鵝」,你覺得有學到精華嗎?
    小學生仿寫「詠雞」走紅 在語文的學習中,仿寫算是一個相對經典的題型吧,主要是考察小學生們舉一反三的能力,有讓小學生仿寫詞語和句子的,還有讓小學生仿寫詩的
  • 小學生仿寫火了,《詠雞》完美傳承《詠鵝》精髓,老師:比我有才
    你能想像到這麼浪漫的一首情詩,竟然出自小學生之手,看似沒有運用什麼文學技巧,但這正是這首詩的奧妙之處,小學生用最純淨的心,寫出最美的詩句,全詩沒有一個「情」字,但是卻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情誼。4、《原來我們都不懂愛》「愛是什麼?」
  • 5歲娃陪爺爺散步寫首詠花詩,短短20個字流傳至今,後成一代高僧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也是一首小才子的作品,詩名叫《五歲詠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僧陳知玄。知玄是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就是當地有名的才子,其不少作品都收錄在《全唐詩》中,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這首《五歲詠花》。大家一看詩名就知道,這是他5歲時的作品。
  • 駱賓王的這首詩比《詠鵝》還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說起初唐詩人駱賓王,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在七歲那年所寫的《詠鵝》,只有短短18字,卻色彩分明,動靜相襯,將「鵝」描寫得活靈活現。雖然這首詩在歷朝歷代少有人評論,但因充滿童趣,是兒童啟蒙必讀的詩歌,所以幾乎是人人都會背。
  • 12歲才子被老先生刁難,當場寫首詠瓜子皮詩,28個字道出人生至理
    7歲寫《詠鵝》的駱賓王,7歲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的黃庭堅,7歲寫出《詠華山》的寇準。這些小才子,用一首首經典之作,讓多少大人們都自愧不如。 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寫詩多少是要借鑑點前人的寫未能的,但詠瓜子皮詩叫龍鐸怎麼借鑑呢? 龍鐸倒也不慌不忙,不一會兒就念出了一首28字小詩,大家請看: 《賦瓜子皮》(明.龍鐸) 玉芽已褪空餘殼,縴手初拋乍有聲。 莫道東陵無託意,中間黑白盡分明。
  • 神童眼中的美,小學必背古詩之《詠鵝》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跟動物有關的唐詩,駱賓王的《詠鵝》。「鵝」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家禽,傳說鵝的祖先是天上飛的鴻雁,經過人類數千年的馴養而來。 《詠鵝》的「詠」即是歌頌的意思,詩的題目用「詠」意指以寫詩的方式歌頌、讚美某一事物,《詠鵝》就是讚美鵝的意思。
  • 十七首敦煌藏經洞中的李嶠詠物詩,你會背幾首?
    你可能不熟悉這位詩人的名字,但肯定背過他的詠物詩。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十七首李嶠詠物詩:《羊》《兔》《鳳》《鶴》《銀》《錢》《錦》《羅》《綾》《素》《布》《硯》《墨》《紙》《酒》《扇》《月》。你會背誦幾首?相信大家小時候應該都背過這首《風》吧。全詩如下: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 「百家號鼠你紅」宋代詩人每句帶2個山字,全詩8個山是詠山的禪詩
    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王安石處在低谷時期的一首詩,詩人在短短四句詩中,每句都寫山,共有8個山字,意境悠遠,灑脫自然,令人回味。《遊鐘山》宋 王安石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
  • 七歲孩子的志向 那些年我們忽略的《詠鵝》
    據明朝胡應麟《補唐書駱侍御傳》記載,這是駱賓王七歲所作。賓王生七歲,能詩。嘗嬉戲池上,客指鵝群令賦焉。應聲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客嘆詫。呼「神童」。猶記得當年學習這首詩,老師和課本告訴我這首詩通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聲音與色彩完美結合,生動描寫了鵝的形神。許多年過去後,學習了古詩文吟誦,再讀此詩時,已覺跟從前大不一樣。這首詠鵝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詩。古人作詩所為何事?
  • 《詠鵝》是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鵝」,而不是五個?
    中國人喜歡對稱美,無論是建築、繪畫還是詩詞作品,都力求和諧統一,然而《詠鵝》卻困惑了不少人:既然為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字,而不是「鵝鵝鵝鵝鵝」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它的答案非常開放,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線索去接近它。為了更好地探究駱賓王寫下這首詩時的內心想法,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此詩的寫作背景,故事是這樣的。
  • 「《詠鵝》駱賓王……」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我沒打擾他,閉著眼只輕輕地說了 「春眠」 倆字,想著他能接後面「不覺曉」三個字呢,意外的是他竟然奶聲奶氣地背完了整首詩……然後問我:「媽媽,鵝鵝鵝是什麼呀?」我說:「也是一首唐詩呀,是《詠鵝》……」「《詠鵝》,駱賓王,對不對呀?」
  • 古代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1個字有24個重複,卻成千古經典!
    古代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1個字有27個重複, 卻成千古經典!如果沿著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溯源,其源頭一定會與《詩經》有關。《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所以,《詩經》又有個別名,叫《詩三百》。
  • 為什麼駱賓王的《詠鵝》,第一句只有三個字?
    駱賓王的這首《詠鵝》,從詩體歸類上來說,就屬於律古。我們要清楚一點,後人對前人詩歌創作的分類,都是總結、歸納,也就是說你寫了什麼,後人在整理的時候,再根據大數據制定出規則來區分。對古體詩的分類其實就是排除法。
  • 兩千多年前一場風雨中的重逢,成就這首絕美作,被譽「千秋絕調」
    也正因如此,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一首首關於重逢的經典之作。在這些重逢詩作中,我們讀到了杜甫「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萬般感慨,讀到了韋應物「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的歲月蹉跎,讀到了岑參「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的豪情。這些久別雖首首經典,但都是訴說友情之作,那麼當與戀人重逢時,又該是怎樣一番風景呢?
  • 詩人毛峰新詩|詠鵝(外17首)
    ●詠鵝白色羽絨象遊春,日照扁毛潔自身。草地芳鄰尋素食,池塘綠水洗汙塵。●詠詩魂自古詩魂系國魂,風騷百代壯乾坤。尋均求索心無悔,老壯悲秋淚尚溫。●詠酒交際桌上不缺酒,求福壽除禍消災。癸天顯宗光閃第,狂飲過量憂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