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是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鵝」,而不是五個?

2020-12-15 解憂文史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憫農》、《靜夜思》、《詠鵝》堪稱古詩詞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學語文教材裡的不老神話,凡識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駱賓王的《詠鵝》,聽覺與視覺的交融,靜態與動態的契合,將鵝的悠然神態展露無疑,令人拍案叫絕。更有傳說此詩是駱賓王七歲所寫,這更增添了一層奇幻色彩。

中國人喜歡對稱美,無論是建築、繪畫還是詩詞作品,都力求和諧統一,然而《詠鵝》卻困惑了不少人:既然為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字,而不是「鵝鵝鵝鵝鵝」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它的答案非常開放,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線索去接近它。為了更好地探究駱賓王寫下這首詩時的內心想法,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此詩的寫作背景,故事是這樣的。駱賓王從小就聰明伶俐,有「神童」之稱,遠近之人無不贊其智力超群。這一天,他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就想考考他。

幾個回合下來,駱賓王對答如流,使客人大為驚異,於是客人將難度升高了。他將駱賓王領到池塘邊,指著水中白鵝,令其作詩一首,駱賓王稍稍思索之後,一首名垂千古的《詠鵝》就此誕生。由此可知,《詠鵝》是即興所作,渾然天成,沒有經過詩人長時間的雕琢和打磨。

據此有人猜測,駱賓王當時是見景成詩,可能他只看到了三隻鵝,孩子嘛不講假話,有一說一,眼睛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便只吟出了三個「鵝」。還有人猜測,駱賓王當時是把這首詩吟誦出來的,首句「鵝,鵝,鵝」雖然只有三個字,但它所用的朗誦用時和停頓時間都與五個字相同,為押韻起見,就只保留了三個字。

不過,應注意的是,《詠鵝》的體裁是五言古詩,它不同於唐代中後期廣為流行的律詩和絕句,具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而是在漢樂府之後,形成於漢魏時期的一種新詩體。五言古詩沒有一定的格律,不講平仄,不限長短,用韻自由。並且,五言古詩最重要的一項自由是:每一句詩五個字的句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也就是說,駱賓王的《詠鵝》根本就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句式,又或者說,駱賓王在創作時,根本就沒給這首詩定義是何樣的體裁,只是率性而為罷了。駱賓王憑藉其天賦異稟的能力,寫下精彩的句子,卻不遵守韻律、格式上的條條框框,這恰恰體現出了他出神入化的精彩發揮。

想李白之《行路難》三首,雖然被定義為七言古詩,但其中很多句子都不是七個字,尤以第二首為甚:「大道如青天」,「羞逐長安社中兒」,「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行路難,歸去來」,幾個字的都有,這就是古詩類題材的自由。試想,駱賓王一個七歲的孩子,卻能了解到專業的作詩知識並付諸實踐,可謂藝高人膽大。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假如一首詩在思想上、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那麼形式就沒有必要那麼拘謹,可以做一些無傷大雅的突破。況且,《詠鵝》首句的字數縮減並沒有破壞韻律,沒有損壞整體的和諧,讀起來照樣是朗朗上口,那麼它就可以成為千古名作。

古詩詞本質上是音樂性的,既然已經具備了韻律之美,那麼格律要求完全可以靠邊站。況且《詠鵝》的內容絕對稱得上是精彩絕倫,「曲、浮、撥」動詞的巧妙運用,「白、綠、紅、青」色彩的穿插交映,迴環往復的視覺刺激,有韻味無窮的觀賞樂趣。三個「鵝」不合格律但恰到好處,五個「鵝」符合韻律卻略顯拖沓,二者擇其一,可見駱賓王是聰明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駱賓王的《詠鵝》,第一句只有三個字?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遵守平仄格律,並且嚴格限制句數和字數,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八句以上者為排律。這首詩起句只有三個字,在詩歌分類中屬於雜言詩(句子長短不一,沒有規律性),再加上律句之間互相獨立,所以毫無爭議地歸入古體詩。為什麼說它是律古呢?因為它的單句都使用了律句。也就是說格律細則雖然還未成型,但是在永明體四聲韻的影響下,當時詩人們的創作已經在無意識地向格律規則靠攏。
  • 7歲駱賓王寫的詠鵝毫無情感 為何能流傳千年?鵝鵝鵝三字堪稱一絕
    那大家是否好奇,這首詩一沒金句、二沒鍊句、三沒情感、四沒思想格局,為何還能流傳千年,登上教科書呢?要了解這首詞,你一定要了解作者,《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候寫的一首五言古詩,雖說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但是僅僅7歲孩子寫出來的詩我想很難有思想高度,更別說情感了,有的可能只是畫面感。
  • 駱賓王:七歲成千古絕唱《詠鵝》,修書討伐武則天卻被奉為座上賓
    今天我們講的古詩是駱賓王的《詠鵝》。武則天當年想當皇帝,駱賓王反對女子當皇帝,於是就罵道: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大概的意思是說你的丈夫剛剛去世,你不在家裡好好照顧家庭,照顧孩子,你卻跑出來當皇帝出來工作,你太不像話了。
  • 七歲孩子的志向 那些年我們忽略的《詠鵝》
    這是一首幾乎所有中國人自小便耳熟能詳的五言古詩。據明朝胡應麟《補唐書駱侍御傳》記載,這是駱賓王七歲所作。賓王生七歲,能詩。嘗嬉戲池上,客指鵝群令賦焉。應聲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客嘆詫。呼「神童」。
  • 老農模仿《詠鵝》寫個《詠雞》,獲國家級文學獎,短短18字寫了啥
    —趙翼「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相信這是很多小孩子們第一首學會的古詩,因為這首詩很好記,僅僅十八個字,就把鵝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仿佛讓人看見了真正的鵝在水中遊動的樣子。而這首詠物詩的第一句話只是簡單的三個字,每句話還很押韻,朗朗上口。
  • 鵝鵝鵝 一詠問題了不得
    讀老高818「詩裡淘金」,在一問一答中向孩子們傳達古人對審美的觀念,亦或是對人生價值觀的理解,父母再也不用擔心神獸們讀詩時的十萬個為什麼了!《詠鵝》八問初唐詩人駱賓王7歲寫的《詠鵝》,是國人幼學必讀的經典。
  • 老農模仿《詠鵝》作了首《詠雞》,全詩18個字,獲得國家級文學獎
    七歲神童做經典,仕途坎坷留著作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篇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唐詩便是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所作,寥寥數字描繪了一幅白鵝戲水圖,展現其聲響、形態、線條之美,很難想像這是出自一位七歲孩童之手,也因為此詩的緣故,駱賓王從小被冠以「神童」的稱號。
  • 神童眼中的美,小學必背古詩之《詠鵝》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跟動物有關的唐詩,駱賓王的《詠鵝》。「鵝」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家禽,傳說鵝的祖先是天上飛的鴻雁,經過人類數千年的馴養而來。 《詠鵝》的「詠」即是歌頌的意思,詩的題目用「詠」意指以寫詩的方式歌頌、讚美某一事物,《詠鵝》就是讚美鵝的意思。
  • 「《詠鵝》駱賓王……」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我沒打擾他,閉著眼只輕輕地說了 「春眠」 倆字,想著他能接後面「不覺曉」三個字呢,意外的是他竟然奶聲奶氣地背完了整首詩……然後問我:「媽媽,鵝鵝鵝是什麼呀?」我說:「也是一首唐詩呀,是《詠鵝》……」「《詠鵝》,駱賓王,對不對呀?」
  • 關於「鵝」的趣聞,可不止駱賓王詠鵝!快來看看還有哪些
    據說,王羲之分別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四種字體寫出「鵝」字,然後讓自己的七個兒子照著聯繫,而這四種「鵝」字就被人們稱為「四鵝帛書」。第二件,以字換鵝。相傳,王羲之在寺廟遊玩的時候聽見了鵝叫聲,於是尋聲找鵝,寺中的僧人見王羲之如此愛鵝,就對他說:「您要是喜歡這鵝,我們可以把鵝送給您。
  • 70歲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18個字,獲10000元文學大獎
    很多孩子在學古詩的時候,第一首背的就是《詠鵝》,這首詩是駱賓王7歲時所作,相傳當時駱賓王的家中來了一位客人,有意試試他的能力,考了幾個問題,駱賓王都對答如流,客人又指著池塘裡的鵝,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加思索,不一會就創作了《詠鵝》這首詩。
  • 駱賓王《詠鵝》配圖
    今天翻看小學時的舊課本,看到了這首《詠鵝》時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學過的第一首唐詩啊。這首《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作品,而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好像也是7歲,呵呵。當時只知道背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並不知道:駱賓王的父親在山東做官,7歲的駱賓王和他母親在老家,一日,有客人來訪,駱賓王的母親忙著給客人做飯,小駱賓王就和小夥伴們去河邊洗澡了,當客人問起駱賓王時駱母才發現自己的孩子還沒回來,忙跑到河邊去找,小駱賓王看到母親過來,就對母親說:「媽媽,你看河裡的那群鵝多漂亮,它們的羽毛是白色的,鵝掌是紅色的,它們唱歌頭伸向天空」。
  • 湖南老農模仿《詠鵝》作《詠雞》,短短18字,卻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唐·駱賓王《詠鵝》唐詩宋詞元曲自古以來這些人間詞話,一段一句之間向我們展現出來的不僅是對於美的感知與享受,更是將我們用文字引入了一場藝術的殿堂。一、七歲神童見鵝詠詩,成為經典傳誦至今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確實流傳下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就比如說曾經我們聽說的這首《詠鵝》。這首詩短短十幾個字,但是卻把鵝的形態給描繪得淋漓盡致,正是因為通俗易懂,所以說也是從國內火到了國外,從古代火到了今天。
  • 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成詩,《詠鵝》寫得怎麼樣?
    大家從小就會吟誦那首駱賓王的《詠鵝》。駱賓王七歲成詩,少有才名,後來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其實他才名的主因是那篇「討武檄文」(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我們這次只聊聊這《詠鵝》。那麼,他寫得怎麼樣呢?一起來看。
  • 詩人仿《詠鵝》寫《詠雞》,送給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把它讀火了
    這首詩模仿的是唐代大詩駱賓王的《詠鵝》,此詩經大衣哥朗讀後,一時間在網絡中火了起來。我們看看寫得怎麼樣:《詠雞》雞雞雞人看你弱小容易欺你卻趾高氣昂向天啼雞雞雞人在五更猶睡夢你卻一聲長鳴迎晨一看這首詩就是專門為朱之文寫的,是讚美朱之文不服輸的性格。
  • 七旬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僅18字,並榮獲萬元大獎
    一說到古詩詞,我腦子裡首先想到的就是鵝鵝鵝,這三個字,因為他給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從古至今出了多少文學好漢,哥哥做出來的詩詞都是那麼的膾炙人口,要不怎麼說中華是一個文化古國呢?這首《詠鵝》是駱賓王在8歲的時候做出來的,想想我8歲的時候在做什麼,還不是哭著找媽媽。而駱賓王竟然都能作詩了,其實駱賓王也是被逼出來的。
  • 古代最霸氣的五句古詩,個個讓人熱血沸騰,第一句殺氣十足
    古代最霸氣的五句古詩,個個讓人熱血沸騰,第一句殺氣十足中國是古代詩歌大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無數傑出的詩人。縱觀古代詩歌史,詩人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流芳百世的佳作。面對浩如煙海的古詩詞,許多詩歌婉約柔美,有的詩歌霸氣外露。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古代最霸氣的五句古詩詞都有哪些?
  • 1個宅男=0.5隻鵝 鵝的戰鬥力到底有多高?
    鵝的戰鬥力有多強?曾有這樣一個說法,「1個宅男等於0.5隻鵝」,即,一個宅男的戰鬥力不及一隻鵝。調侃歸調侃,現實中鵝的戰鬥力確實給人印象深刻。英文中鵝的英文單詞是goose,而另一類鳥也有著一樣的英文名字,叫雁,也是goose。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鵝本身就是經人類馴化的雁類動物,屬於家禽。中國家鵝來自於鴻雁,歐洲家鵝則來自灰雁。簡單來說,鵝和雁的關係,類似於狗和狼之間的關係。不管是鴻雁、灰雁、加南大黑雁、天鵝、家鵝,它們都是雁形目下的。為了方便理解,下面還是用「鵝」來作為討論主體。
  • 那個寫了「鵝鵝鵝」的小男孩,長大後怎麼樣了呢?
    想必《詠鵝》必在其中。這並不僅僅是因為這首兒詩,簡單易背。其實,更因為是,這首詩,是一個七歲小男孩所寫的。其詩中流露出的自然本性之美,讓我們感到心靈上的舒服。但是,當我們逐漸長大時,我們依然能夠記得「鵝鵝鵝」,但我們卻很難記得駱賓王。而當我們再一次聽到駱賓王的名字時,或許是從歷史老師那裡聽到的。因為,歷史老師在講武則天的時候,往往會穿插一個故事,即,駱賓王以檄文來痛斥武則天的故事。
  • 駱賓王的這首詩比《詠鵝》還經典,入選《唐詩三百首》,令人叫絕
    說起初唐詩人駱賓王,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在七歲那年所寫的《詠鵝》,只有短短18字,卻色彩分明,動靜相襯,將「鵝」描寫得活靈活現。雖然這首詩在歷朝歷代少有人評論,但因充滿童趣,是兒童啟蒙必讀的詩歌,所以幾乎是人人都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