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聖若瑟修院由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創辦,
與修院毗連的聖堂則於1758年落成。聖若瑟聖堂連同已坍塌的聖保祿教堂是中國罕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主祭壇供奉聖若瑟像,左右兩側祭壇則供奉耶穌及聖母。
該聖堂主堂由四個帆拱頂起的一個直徑12.5米,頂部高度為19米的穹頂,開有兩環各16個窗戶,具通風和採光功能。堂內存有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會士聖方濟各. 沙勿略的前臂骨,供教徒瞻仰。
1. 耶穌會屢次被逐出澳門,耶穌會作為建立修院的組織,在這二百多年間,耶穌會起起落落也牽引著修院的命運。 18 世紀下旬,耶穌會在全世界的傳教事業極之不順利,先有「中國禮儀」 之爭的影響,後又被歐洲各國排斥。 1758 年耶穌會士更被指與行刺葡國皇室事件有關而被通緝,1762 年,
聖若瑟修院的修士和其他耶穌會士都被帶往裡斯本接受監禁,修院在這種種的情況影響下,已進入癱瘓的狀態。 1834 年,葡王下令解散一切修會,澳門教區的神職人員因此被視為俗人,被趕出聖若瑟修院。當時掌管修院的遣使會會士也不例外,教務因此再次受到影響。 1870 年,葡國政府新法令禁止外籍人士在葡屬土地任教職,耶穌會多名教士被迫離職。 1910 年,葡國推翻帝制,又再次驅逐義大利耶穌會神父,教堂交由天主教會管理。
2. 修院重振雄風,聖若瑟修院建立至今發生了很多的大事和波折,但仍屹立不倒:耶穌會會士在1762 年首次被遂離澳達二十年,修院在這個時期一度淪落為孤兒院。 1783 年高維雅主教邀請司鐸數人,來澳重新開辦修院。 1862 年修院只剩下一名修生和數名外讀生,但因葡政府批准馬騰主教的請求,使耶穌會會士可回修院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