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
火爆的夜宵季也跟著到了
從小排擋到大飯店
再到自己家裡的餐桌
自然少不了「夜宵標配」小龍蝦
美團昨天更是發布了
《小龍蝦消費大數據報告》
過去一年,用戶在美團
消費了約4.5萬噸小龍蝦
如果將這些小龍蝦首尾相連
總長度可以繞赤道將近3圈
但是這麼多蝦殼
要如何垃圾分類呢?
最近很多人在朋友圈
刷到一張「小龍蝦身後事處置圖」
圖上說,小龍蝦殼是幹垃圾
蝦黃是溼垃圾,蝦頭是幹垃圾
吃小龍蝦還要練「解剖」?這是個錯圖
熱愛各種夜宵的胖網友:
垃圾分類戰勝了吃小龍蝦的食慾
由此能窺見出
市民在垃圾分類中
仍然存在許多誤區和模糊地帶
而這樣的情形,到了餐館裡,更為常見
去街邊小龍蝦館吃夜宵
留下的蝦殼和塑料手套
溼紙巾、餐巾紙、易拉罐
要怎麼順利高效地完成分開投放?
去海鮮酒樓吃飯
一張桌子上很可能同時出現
生蠔、扇貝、皮皮蝦、蛤蜊、竹蟶
哪些是溼垃圾?哪些是幹垃圾?
其實
滬上餐飲街垃圾處置
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
1、業態自然集聚,自發形成的餐飲街
在兩公裡長的松東路餐飲街
高峰時曾擺放100多個大型垃圾桶
幾乎每家店都有自己的垃圾桶沿街而置
這些沿街垃圾桶
不但破壞了街面壞境
而且還影響到商家效益
就在最近
這110隻垃圾桶「消失」了
雖有不少商戶感到「不適應」
但垃圾的處理依舊秩序井然
原因很簡單,垃圾桶沒了
但上門收運機制無縫連接上了
商戶只需在店內一角
將乾濕垃圾分開放置
環衛工人會
一天一次上門收幹垃圾
一天四次上門收溼垃圾
遇上分類情況不佳的就拒絕收運
試運行一個月
松東路上垃圾分類
投放準確率從50%提升到了80%
除了松東路
在奉賢區通陽路上
60多家餐飲店過去也曾
沿街而置自己店的垃圾桶
現在通陽路也撤桶了
並在撤桶前,就將後續涉及的
所有垃圾處置環節做了流程化布局
通陽路藉助小壓站場地
闢出了溼垃圾臨時收運點
通陽路上商戶每天早上8-9點
拖著乾濕垃圾桶前往小壓站
幹垃圾在小壓站處置
溼垃圾由流動車當場收運
為避免街面垃圾桶復潮
通陽路實施沿線垃圾桶
包括原有公共垃圾桶全撤
如此2個月,80%的餐飲商戶
已經基本習慣了新的投放模式
2、物業管理成熟完善的餐飲街
在老外街、十尚坊等
少數整體開發的餐飲街
物業公司為商戶設計了
相對規範的垃圾投放點
解除了商家垃圾桶投放和收運的困擾
例如全長約480米的老外街
光中餐就有本幫菜、皖南菜
西北菜、粵菜、臺灣菜和潮汕菜
國外特色餐飲有日本、泰國
印度、墨西哥、美國、加拿大
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
10多個國家的27家主題餐廳和酒吧
相關負責人說
垃圾分類實施後
他們並沒有立刻對
中西餐廳下一樣的「硬指標」
「考慮到西餐館本身垃圾分類基礎好(許多外籍店主原本就有垃圾分類意識),西餐所產生幹、溼垃圾種類、數量也明顯少於中餐,因此目前對一些分類複雜的餐廳仍採取物業託底的方式進行管理,未來將通過獎懲結合的措施,逐步引導他們走向自主分類。」
老外街上的一家餐廳
外籍老闆和店員實踐
垃圾分類已經長達十年
翻臺時服務員
會將推車推至桌邊收納
推車上左右兩側
各懸掛一個垃圾桶
一側放幹垃圾,一側放溼垃圾
3、常見於市中心老城區的小餐飲店
浙江路、寧波路、天津路
這些路名一報,老食客第一秒
就會想到那些五步一家的小餐飲店
在這些寬度只有5米左右的街道
小餐飲店的垃圾是怎麼分類投放的呢?
雲中居委轄區內的73家餐飲店
有1/3以上店主是睦鄰會的會員
推行垃圾分類後
一些黨員店主主動將
店內垃圾桶更換成分類桶
天津路上的一家快餐店
還用上了這樣的垃圾分類設施
一張整潔的桌臺上分別有兩個圓洞
左洞可倒幹垃圾,右洞倒溼垃圾
而兩隻垃圾桶則嵌入在櫃內
表面甚至看不出是垃圾桶
從當前垃圾分類
進小區推廣的經驗來看
永遠無法一刀切出「最優解」
我們期待著越來越多
好的經驗探索不斷湧現
綜合來源:上觀新聞APP、網絡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