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便利店這些年

2021-01-09 聯商網linkshop

聯商網消息:初見有落差,離別是鄉愁。有多少人的臺灣行最後成了「欲揚先抑」的反轉劇。

在我看來,促成這種反轉的「點」無非是兩個,一是秩序感,二是人情味。而臺灣的便利店天然就成了兩者共存的重要場景之一。

便利店是怎樣融入臺灣人民的生活的?臺灣便利店怎樣盈利?臺北、東京、上海三城便利店商品配置有哪些差異?臺灣便利店的經驗、發展階段有哪些可以移植?以及,為什麼上海的便利店行業競爭那麼激烈我們依然還在堅持?

帶著這些問題,《聯商網》和上海便利店行業的臺灣人Z先生、Q小姐聊了三個小時。

Z先生:我為什麼最懷念大熱狗時代?

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

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

2014年,臺灣的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每2500個臺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就有一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如今,臺灣36192平方尺的土地,2300萬人口,便利店數量已突破10000家。

自1979年,統一企業集資新臺幣1.9億新臺幣,創立了「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單獨運營,便利店行業在臺灣已經有36年的歷史了,甚至比麥當勞等美式快餐還要早3年。

和麥當勞一樣,當年的便利店屬於相對高檔的場所,商品價格也相對較高,老農夫一般不敢進去,進去是要脫鞋子的。

臺灣便利店的商品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樣,他們曾經也賣過掃把、水桶,花了七八年的時間摸索,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臺灣便利店的經營者也逐漸把即食即吃食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商品組織從家庭化轉向個人化。

我的高中時代,7-11有三樣商品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熱狗、冰沙、可樂。每家7-11都有一個自助可樂機,冰塊,少年們只需帶著杯子來戰。重量杯、挑戰杯,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冰爽一夏的共同記憶。

1987年,臺灣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為了遏制臺灣民眾賭博的壞風氣,政府關閉了所有「愛國獎券」兌換點,那麼,這麼多優質的店鋪釋放出來之後誰來接盤呢?剛好7-11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商業模式和形態相對成熟,就把這些店鋪全部接手了。這是7-11第一次大規模的拓展開店。

如果說,2000年之前,是臺灣便利店商品運營和規模化發展的20年。那麼2000年之後,便是這個行業增值服務加持的重要時期。

以臺灣7-11為例,幾乎所有的服務項目都集成在一臺叫ibon便利生活站的機器上,儲值/繳費、好康/紅利、票務中心、購物/寄貨、列印/掃描、申辯服務、生活服務……

最誇張的是,臺灣便利店還可以幫你免費倒垃圾。

在臺灣,幾乎看不到垃圾桶,「垃圾不落地」,有的社區會幫助居民集中處理垃圾,那有的社區沒有這個功能但又不能隨便亂扔,怎麼辦?只能等待垃圾車來的時候丟掉。

那有的職業婦女就說,垃圾車不是隨時都有,時間點對不上怎麼辦?於是,7-11開始推行「幫你丟垃圾」的活動,現在已經形成了它的固定服務項目。

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儘可能的釋放一些職能和項目給便利店做,臺灣便利店在增值服務方面已經做的非常成熟,豐厚的佣金也是盈利構成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可惜,近年來,臺灣便利店行業整體在商品上的創新不多,咖啡和霜淇淋(俗稱黑金和白金),也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倒是有兩個新變化值得注意:

我們看到,臺灣便利店的座位區越來越大,除了買東西、用餐,便利店更歡迎市民多進來坐坐。老友聚會、學生做功課、商務人士談工作。幫助職場婦女接送小孩的義工,甚至會將小孩子的集合點設置在就近的便利店。

除了將便利店社區中心化、旅遊中心化,臺灣7-11還與其代理的Mister Donut(美仕唐納滋),合作嘗試一些新型門店。

如今的臺灣便利店行業,在我看來是一種穩定的持續,商業模式和商品都變化不大。

反而是中國大陸市場,每天都有新變化。

我們之前一直在關注1號店,一開始是以快消品為主,突然他們也開始賣生鮮了。京東也從一個3C類商品為主的垂直電商,開始介入快消品。生鮮之後就是低溫商品,恰好都是我們便利店行業非常重要的品類。

那麼,我們現在在中國大陸從事的便利店行業,終將走向哪裡?是否和臺灣便利店殊途同歸呢?

我只能告訴你,

我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還有什麼服務是臺灣便利店沒有的?

吃飯、辦公、約會、借廁所、丟垃圾、買票、叫計程車、緊急避難……甚至,年輕的店員看見獨坐在店裡奮筆疾書的「中年怪蜀黍」,會誤認為他「失業失意又孤獨」,認真的問上一句,「您是否需要寫履歷表?「

所以,還有什麼服務是臺灣便利店沒有的?

Q1:臺灣便利店有多少種增值服務?

來自統一超商的數據,截止2015年8月18日,7-ELEVEN的增值服務項目多達700多項。

統一超商的高管在某次採訪中表示,設立ibon,「原本只是想提供多一點的服務,吸引更多顧客到店消費。沒想到服務項目越加越多」。

從來源上來看,臺灣便利店的增值服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來自政府職能部門,一類來自金融機構。

7-ELEVEN為了幫助職場婦女處理生活垃圾,推行過「免費幫你丟垃圾」的活動,因為非常受歡迎,最終成了7-ELEVEN固定服務項目。

這些屬於便利店自發推行的項目,間接承擔了某些社會職能。

2000年之後,臺灣政府和金融機構為了提高運轉效率,前者釋放了大量「不太重要的功能性項目」,後者願意將利潤較低的項目交由第三方運作。於是,才有了臺灣便利店增值服務大爆發的年代。

當然,臺灣便利店來接盤不是偶然事件,規模性的商業網點布局是先決條件。

Q2:增值服務給臺灣便利店帶來了什麼?

2005年,臺灣7-ELEVEN設立ibon,幾乎將全部服務集成這臺多媒體數位機上。除了7-ELEVEN,臺灣全家便利店也有自助服務機器FamiPort。

至2015年,統一超商升級ibon2.0,並為了滿足消費者移動化的需求,同步推出APP。與此同時,全家便利店也更新了二代機型。

統一超商和全家各自消耗在升級版多媒體數位機上的費用分別是8億新臺幣和4億新臺幣。

統一超商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5億人次使用了ibon,交易1.5億筆,平均每位臺灣人一年使用過6.39次ibon。使用率最多的服務是繳費、票券、叫計程車。

加持了多項增值服務的臺灣便利店,不僅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了每個臺灣人民的生活之中,還為門店經營帶來豐厚的利潤。據業內人士透露,臺灣便利店服務項目營收所得,佔整個淨利的30%以上。

所以,多媒體數位機才是臺灣便利店坪效最高的「貨架」。

Q3:為什麼中國大陸的便利店增值服務不太做得起來?

臺灣便利店經營者也將這些模式帶到了中國大陸。

但是,在中國大陸有一大堆電商可以幫你做這些事情,而且做的還不錯。支付寶就是一個類似ibon的移動版,水電煤、票務…城市服務逐漸集成。

政府相關部門管控嚴格,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增值服務的集成也沒有為便利商店帶來明顯的客流變化和收益。

上海某便利店公司於三年前與天貓合作「代收包裹」,如今,在工作日,中低檔小區周邊便利店平均要接受30個左右的包裹,而到了雙11或者雙12,包裹量會暴增至百件以上。加上不斷減少的佣金,此項服務已不足以平衡運營成本。

這家公司已經於今年上半年暫停了與天貓的合作。

平均每天賣出100杯咖啡 這家便利店到底做對了什麼?

起源於美國卻繁盛於日本與臺灣的便利店業態,發展到後來衍生出了兩個重要分支,以日本和中國臺灣為代表的傳統便利店,以及以美國為代表的加油站便利店。

如今,在亞洲的傳統便利店裡,鮮食類商品越做越多。如果用五分制來評分,冷食、熱食、coffee+ice cream、低溫商品等鮮食商品,分別在日本、臺灣、上海便利店的布局是怎樣的呢?這其中又有哪些因素來決定?

▲ 圖片來自聯商專欄Z先生

冷食

(盒飯、壽司、三明治等)

日本的冷食商品最多了,便利店的盒飯陳列有三排以上,壽司和手卷類商品陳列面積也很大。但是你會發現,臺北便利店盒飯排面稍微多一點,像花蓮市啊這種地方都很少很少了。上海有很多商務樓邊上的便利店,一天可以賣掉兩三百份的盒飯,一般的店銷售並不好。

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呢?

一方面,日本人本身就很喜歡吃冷食,其次,在日本也沒有臺灣和上海這麼多小攤販。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實體店鋪成本很高,從而導致商品價格偏高,在日本吃個最普通的拉麵要600日元(約等於35.7人民幣),而差不多同樣品質的盒飯只要450日元(約等於26.8人民幣)。順便說一下啊,日本便利店的盒飯製作工藝比較高,保存在18℃的溫度下,品質和口感非常好。

臺灣的房租比中國大陸便宜很多,所以,生存環境要優越。實體門店成本不高,商品售價就相對低,所以,臺灣便利店的冷食尤其是盒飯比較沒有銷售。多元的街邊餐飲小店取代了便利店的某些功能。

▲ 臺灣7-11便利店某店

▲ 臺灣7-11便利店「石安牧場溫泉蛋」

熱食

(關東煮、包子等)

日本便利店有熱食,但是相對較少,主導商品就是中國消費者非常熟悉的「關東煮」啦。

臺灣便利店也有關東煮,在臺灣7-11,通常是把正對門口的中島位置給關東煮。但是銷量也不是很大,也是受街邊小店的影響。

▲ 臺灣7-11便利店常見商品布局

▲ 臺灣7-11便利店熱食中島櫃

上海消費者習慣吃熱食,熱食的佔比非常高,品項很全,銷售額貢獻佔比很大。

和臺灣不一樣的是,消費者可以在臺灣便利店消費熱食完全自助,但是上海有很多政府管制條款,經營者必須要有健康證,而且要由店員為消費者取用。因為熱食的熱銷,上海的便利店比較不重視盒飯,冷藏溫度只有10℃,口感和日本盒飯相比就差了很多。

Coffee + ice cream

Coffee+ice cream在臺灣被稱為便利店的「黑金白金」,可見其規模和地位。咖啡是臺灣便利店最主要的盈利來源之一,平均每家店每天會賣掉100多杯咖啡,一杯咖啡的價格大概在60臺幣(相當於12元人民幣),毛利超過50%。臺灣人民鍾情於冰咖啡,所以,如果不加提醒,店員會默認你需要冰咖啡哦。臺灣最受歡迎的咖啡是加糖加奶的拿鐵。

而受美國文化的影響,無添加的黑咖啡在日本非常盛行。

ice cream,也日本便利店非常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臺灣便利店盛行了兩年,最好的時候,每天的銷量能達到300個。

▲ 臺灣全家便利店抹茶祭 圖片來自臺灣記者李鴻典

低溫商品

(保存在4℃的冷櫃之內的商品)

保質期越短的商品,營養成分就越高,也減少了人體對有害食品添加劑的攝入。

在日本,新鮮果汁和茶,風幕櫃會陳列六七排不止。

臺灣面積小,交通發達,資源豐富,就近發展了很多農場、牧場。所以,在臺灣便利店,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新鮮的牛奶、新鮮果汁在售賣。

▲ 臺灣7-11便利店低溫存儲的鮮牛奶

而在中國大陸,幾大主要牧場都分布在距離城市較遠的地方。距離遠,運輸的時間就很長,所以,酸奶製品品項很多。

這幾年,上海便利店低溫商品的佔比和銷售,成長速度非常快。消費者已經開始達成共識,食用這些東西才會健康。因為低溫商品的銷售佔比上來了,所以常溫運輸的飲料產品銷售也在衰退中。

門店售賣什麼商品,消費者會用手投票。關心他們的變化,說不定他們已經在變了呢?

(來源:聯商網 李燕君)

相關焦點

  • 你Pick 哪種臺灣便利店?
    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在臺灣,便利店不僅是臺灣地標,而且還是打卡聖地。一店一特色——打卡聖地以7-11便利店為例,從2008年起,臺灣7-Eleven就推出「一店一特色」的項目,每間特色7-Eleven除了是超商門市外,也成了當地的觀光景點,吸引大批遊客特意前往打卡。
  • 探店 | 臺灣那些有靈魂的便利店
    在出現24小時便利店之前,一到晚上除了夜市基本上就沒有商店在營業,想買東西都非常困難,而在24小時便利店出現了之後,臺灣人的生活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最早入駐臺灣的便利店品牌7-11,至今仍是業界的龍頭老大。截止到2018的門店數量為5336,是臺灣總店數最多的超商品牌。
  • 24K純乾貨 | 臺灣便利店簡直就是實體版支付寶呀!!!
    臺灣便利店做到今天這樣花了36年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2014年,臺灣的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每2500個臺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有一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自1979年,統一企業集資新臺幣1.9億新臺幣,創立了「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單獨運營,便利店行業在臺灣已經有36年的歷史了,甚至比麥當勞等美式快餐還要早3年。
  • 解析臺灣全聯超市:濃縮的大賣場,放大的便利店
    圖為全聯超市的賣場內景臺灣全聯特別適合那種小型化的城市家庭,即成員在三口、四口的家庭。這些主要居住在城市中心區域的家庭,日常一日三餐和家庭所需購買,有著非常典型的總特徵:「單人購買、走路前往、即時需求、家庭品類」。
  • 便利店「統治」臺灣,逆天的便利生活:只缺張床睡在裡面
    臺灣的便利店之多是全世界出名的,平均2000多人就有一間便利店,親近程度堪比鄰居。以開店最多的7-11來說,有個有趣的說法,7-11創立之初,原意是營業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在日本逐漸形成了24小時不打烊,而到了臺灣之後,就成了「走7到11步」就有一家便利店。
  • 2019年便利店的8個關鍵詞
    進入2020年,《零售圈》對2019年發生的近10000+件便利店事件進行梳理,總結髮現八大關鍵詞:跨界、跨業態、收購、下沉、危機、賣藥、冰火兩重天、融資難。>037-11聯手臺灣網絡書店博客來推出新零售書屋Big7書店零售圈評:便利店是零售行業中最小,最跨界,但是「度量」最大的一個業態,承擔著很多附加服務,所以也就成了很多便利店跨界的能力的體現。
  • 五一,去臺灣吧,不去這些地方真的可惜了
    想必大家對臺灣都不是很陌生,陌生的可能是哪裡的的溫度,不少明星都來自臺灣,在這裡的街道,極有可能偶遇明星,說不定就在下一個拐角處,在這裡還能遇見你常見的幽默與風趣,還有嗲嗲的臺灣腔,聽起來也蠻親切的,小編在機場就偶遇過臺灣同胞,和他們聊天,一致告訴我,大陸人的口味真重,吃東西好鹹啊,還有另一個來到我們城市出差的臺灣朋友,對這裡的飲食會感到有些奇怪,和他們交流你會感覺很輕鬆,也比較簡單,
  • 十大便利店排行榜
    京東便利店將採用統一形象標識。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提出,要在未來5年內,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2月,以開設全年無休息、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為主。公司本著"一切為顧客著想"的經營宗旨,為上海市民提供優質、安全、讓市民放心的商品和服務,為顧客提供便捷、商品、服務及信息了解等方面的便利性。
  • 伊藤忠400億all in全家,便利店行業風雲再起
    另外,一年前,日本全家與臺灣頂新集團就中國大陸全家的經營權問題展開了訴訟,雖然最終以日本全家敗訴而告終,但隨著日本全家對中國大陸全家的品牌授權即將到達20年期限,中國大陸的全家便利店未來該何去何從?在便利店競爭趨於白熱化的中國市場,伊藤忠入主全家後將如何下這一盤棋?
  • 日本全家便利店被收購 這背後大佬是誰?
    日本知名連鎖便利店「全家便利店」在近日發布公告,被日本大型貿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收購,成為其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伊藤忠此前就持有全家便利店50.1%的股份擁有控股權,此次收購結束後伊藤忠的持有率將提高到100%。
  • 臺灣shopee電商賣什麼產品好?
    Shopee作為近幾年半路殺出的黑馬電商平臺加上臺灣電商行業連續7年營收維持高位增長,因此Shopee臺灣站成了一個十分具有潛力的市場,Shopee臺灣站賣什麼好? 中國臺灣網購人群為20-30歲女性為主 這些人有跨境購物的經歷,比如說到我們內地的淘寶、京東,等等。這些人消費習慣為:女裝、鞋包配飾,等女性類產品 臺灣有一個很獨特的風景就是便利店,走在臺北的街頭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看到一家便利店,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在全世界是排名第一的。目前臺灣擁有1萬多家便利店以711店和全家便利店為主。
  • 上海便利店簡史
    27年後來看,上海的初代便利店已經頗為像模像樣。在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中,時任好德便利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建華這樣形容2005年的上海。彼時上海便利店的格局又經歷了一輪洗牌,湧現出一些新生力量。以擁有大潤發賣場而知名的臺灣潤泰集團,於2001年投資創立了喜士多這一便利品牌。
  • 2019最新便利店品牌排行榜
    7-Eleven已成為便利商店的國際共通語言,商店遍布美國、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瑞典、墨西哥、巴拿馬、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目前全球店面數目逾三萬家。 7-Eleven便利店誕生於美國,前身是成立於1927年的「南大陸製冰公司」。當時由於電冰箱並未普及,冷藏用的冰塊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 臺灣零售業動態:便利店首季淨利大增
    (來源:中國時報 沈培華)  7-11加盟主用心經營 與社區博感情      17年前,羅時逵是職業軍人,17年後,他是2家便利店的加盟主,他說,這些年最大收穫,就是深耕社區,建立人與人美好的互動。
  • 起源於美國的便利店大佬,7-Eleven成功背後到底做對了什麼
    到1963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佛羅裡達州和維吉尼亞州等地的「seven-eleven」連鎖便利店,已經有超過1000家。  次年,seven-eleven開始允許特需加盟經營。並在1974年由日本零售業經營者伊藤洋華堂引入日本。
  • 乾貨分享| 7-11/全家/羅森三大便利店品牌便利店設計借鑑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陸陸續續引進了三大國際便利店巨頭——7-11,全家Family Mart,羅森。 二十年過去,三家連鎖便利店在大陸都經營得有聲有色,而它們先進的管理、經營方式也為內資便利店提供了發展的範本。
  • 逐鹿大上海:全家便利店做對了什麼?
    便利店,早已成為每一個社會個體的靈魂港灣。到如今,便利店已經從最初的雜貨鋪2.0升級成具有社交意義的生活場所,它在中國的那些年恰好也是中國經濟大轉型的二十多年。便利店在中國的興起始於1996年的羅森便利店入駐上海,這是中國開放零售業市場以來,第一家進入中國零售業市場的外資品牌。
  • 日本伊藤忠商事計劃全面收購全家便利店
    新京報訊(記者 張曉榮)全家便利店或將成為伊藤忠商事的全資子公司。7月9日,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有外媒報導日本大型綜合貿易商伊藤忠商事計劃通過要約收購全面控股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預計收購金額在5000億至6000億日元(約326億元至392億元人民幣)。
  • 唐久,被低估的老牌國產便利店
    作為一家成立時間超過20年的老牌便利店,唐久從裡到外看起來確實十分傳統。這體現在它既從不拿融資;還牢牢佔據某一地區後才在鄰近省市地域性擴張;同時還能一直保持盈利等。 這也導致成立20年時間,唐久門店只有1580家,絕大多數店鋪都在山西太原。剩餘小部分店鋪,在陝西西安。
  • 便利店品牌排行,這幾家美食超多的!
    近幾年掀起的便利店美食風潮熱度一直高居不下,很多小夥伴都愛去便利店探索美食,那麼有哪些便利店品牌品牌力強,好吃的東西多呢?今天讓小編為你們來安利一波便利店吧~7-ELEVEN1927年誕生於美國,前身是南大陸製冰公司,於1974年引入日本,日本大型的連鎖便利店,7-Eleven已成為便利商店的國際共通語言,商店遍布美國、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瑞典、墨西哥、巴拿馬、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尼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