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臺灣全聯超市:濃縮的大賣場,放大的便利店

2020-12-22 未來消費

來源: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作者:萬德乾,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

全聯超市為什麼成為全臺灣多品類的銷量冠軍?

全聯在生鮮方面相比大賣場便利店有哪些優勢;

全聯生活美學的廣告文案創意為什麼深入人心?

國內了解周邊國家和地區零售市場的部分業內人士,非常推崇一些目前並未讓國內輿論所熟知的零售品牌。即以美國Costco為熟知的代表,那些還不如Costco在國內目前業內熟知,至少大眾消費人群還不了解,但已經顯示出鮮明的案例參考價值的品牌。

日本折扣店之王,激安の殿堂——唐吉訶德算一個。這家在大阪市中心最著名的道頓堀店,一度打出讓中國遊客懵槑的「迎中秋、慶國慶」中文招牌,成為中國赴日旅遊掃貨、海淘代購人群的必選之地。

臺灣折扣店代表,全聯福利中心,可以算作另一個。這家在臺灣起步晚於大潤發一年的超市品牌,現在已經成為臺灣最具家庭主婦喜歡的社區鮮食超市。家庭大宗囤貨去Costco,日常飲食所需去全聯,屬於臺灣西部南北城市帶居民的日常穩固習慣。

大陸零售業的境外考察學習團,也經常喜歡前往這家公司走訪參觀。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全聯福利中心。

大概念看全聯

全聯福利中心(PX-Mart),全聯福利社,全聯超市……這是國內業界提起全聯的幾個常用概念,足見這個零售品牌在國內的知名度,就連起碼的名稱統一還不到位。為了便於介紹,下文統一稱為臺灣全聯。

這家零售品牌的前身,屬於臺灣國營物質供應機構,即為軍隊、公務員、教職工等隸屬公職單位的人員,提供生活福利品消費合作社全國聯合社,簡稱全聯社。為了便於理解,不妨將其理解為臺灣版的國營供銷社。

這是兩岸在物質短缺、計劃供給時代的特有零售產物。熟悉計劃供給內在效率機制的人都知道,這鐵定是個賠錢虧損的機構。1998年的臺灣,幾乎和內地在同步進行國有經濟制的改革。全聯在這一輪改革中,已經屬於最後末尾的幾個產業。2018年因為高雄市市長的人選變更,引發內地關注的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現在也隸屬於全聯),也屬於臺灣在民生經濟領域改革的類似商業機構。

圖為全聯福利中心董事長林敏雄

全聯福利中心晚於大潤發一年創立。1998年10月,林敏雄接手了全聯社,改造成今天的全聯福利中心,定位於「既方便又便宜的大賣場」,第一家店開在臺中市中山路(沙鹿二店)。公司現任董事長依然是林敏雄、總裁為徐重仁。今天的全聯,帶給全臺灣居民的購買價值,可以用四個關鍵詞總結起來:低價折扣、獨家好貨、新鮮食品、隨處便利。

如果你對比京東打出的品牌口號:多快好省。你會發現,零售業的核心優勢,其實一直就是類似的這幾個條件。只是不同公司在類似條件裡建立的競爭區別在於:消費者感受的是多(豐富)、快(便利)、好(品質)、省(低價),商家端能不能收穫到:成本、效率、盈利、口碑、可複製。

現在的臺灣全聯,屬於非常典型的社區型生鮮類超市。截止2018年底,全聯在全臺灣有950家門店,遍布全臺灣所有地方,包括最南部的墾丁小鎮,或是金門島。2018年總營收1200億臺幣約合278億人民幣。北部(臺北、新北、桃園等)城市單店面積偏小,不足1000平米。南部鄉鎮門店偏大,定位更為高端,滿足當地習慣去傳統市場的居民,當作高檔商場逛購。

截止目前,全聯已經在乳製品、零食、紙巾等品類上,成為臺灣零售流通業的品類銷量冠軍。生鮮大類方面,也是全臺灣銷售冠軍。

臺灣全境(包括臺澎金馬)面積(36000平方公裡)比海南稍大一些,大約只有福建的1/4左右。臺灣人口(2300萬人)略少於上海全境常住人口。

同時,臺灣便利店兩大品牌:臺灣統一集團運營的7-ELEVEn便利店,目前有5300多家門店。臺灣頂新集團運營的全家便利店,目前有3000多家門店。以這兩項宏觀大數據和臺灣境內其他競爭品牌的對比發現,全聯在全臺的950家門店,並不算多。

即便如此,臺灣的消費者依然有遍地都是全聯門店的便利感。對比最小面積的便利店;以及最大面積的家樂福(臺灣大賣場業態冠軍)、愛買、Costco;或者同類超市的頂好、巧婦品牌。全聯的特點,好像集合了以上所有同業品牌的優點,又避免了其業態的不足。

一句話形容:具有便利店的隨處便利,具有大賣場的豐富便宜。

圖為全聯超市的賣場內景

臺灣全聯特別適合那種小型化的城市家庭,即成員在三口、四口的家庭。這些主要居住在城市中心區域的家庭,日常一日三餐和家庭所需購買,有著非常典型的總特徵:「單人購買、走路前往、即時需求、家庭品類」。

即不像Costco、家樂福那種需要全家出動,開車前往高客單價大量採購,適合家庭主婦一個人就進走路前往購買。但是又不像7-ELEVEn便利店那樣,在品類數量和價格上不適合家庭所需。全聯特別適合家庭主婦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品當中,那些「隨時想,隨時買,隨時用」的高頻隨機且即時獲取的購買。

一個濃縮版的大賣場,或是一個放大版的便利店,差不多就是認知臺灣全聯,這個社區超市主要特徵的最佳角度。

類似可以「隨時想,隨時買,隨時用」的家庭購買所需,大陸這邊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由盒馬、達達、美團、餓了麼、叮咚買菜等同城即配履約服務商供應。如果對照國內類似實體零售品牌案例,大概只有上海ALDI具有類似的特徵。

少子化,也是今天東亞國家和地區,城市中產階層家庭普遍的成員結構。中國大陸的80、90後,也是第一批從小就以現代化、城市化生活方式長大的一代人。臺灣在這方面的社會特徵,稍微早那麼幾年。

小細節看全聯

類似全聯這種社區超市對比大賣場和便利店的業態優勢,其他社區超市其實一樣可以具備。具體發現全聯的模式特點得以成立的關鍵,還在於全聯必須要做到真的低價,真的便利。

還是一句話總結:單店日銷水平要高,單店覆蓋數量要多。

1998年至2008年之間的10年時間,全聯一直還在虧損摸索當中。那個年代臺灣主要流通領導品牌,恰好就是今天被全聯對比出來的便利店、大賣場在唱主角戲的年代。

因為在那個年代,便利店成為今天台灣70、80後,兩代在他們年輕時期,天然彰顯個人化消費態度的人群,所熱衷前往消費的業態。大賣場則在綜合一站式滿足的低價競爭優勢面前,橫掃一切家庭日常購買所需。

生鮮蔬果,自然還是有傳統菜市場的個體經營方式來供應。整個零售業在個人消費、家庭消費、生鮮消費方面,其實非常類似大陸同時期城市家庭情況。除了便利店的建設,稍微滯後一些。

2008年,臺灣全聯轉型以生鮮食品為主的社區型超市。

生鮮食品在「全民均覆蓋、日常且高頻」兩個經營條件上的優勢,這是人所共知的。它所對應的經營條件,自然要在「低價、品質、新鮮、便利」四個維度上,只要能夠做到並滿足顧客所需,自然就具備供應比傳統菜市場更好解決方案的生鮮品。

菜市場比標準商家欠缺的是品質一項條件,但在高分散個體經營的靈活打發上,具有比大商家在便利、低價,以及一對一熟人式服務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

因此,嚴格來說,供給生鮮的大商家,永遠不能打敗菜市場,最多只能做到兩者共同生存。唯一能打敗菜市場的,只有城市化進程下的城市規劃。

同理,臺灣全聯決定在生鮮上作為逆勢反超的武器,其實從一開始就把競爭對手定位給了菜市場,而不是其他超市、大賣場、便利店品牌。

只要在便利、新鮮、豐富度方面,做到和菜市場一個水平。然後在低價方面,略輸於菜市場;品質方面,又略高於菜市場。全聯的生鮮食品型超市定位,算是靠譜了。

為此,全聯已經在全臺灣自建了兩個生鮮大倉(觀音倉、岡山倉),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分貨系統,全面採自動化設備,確保生鮮食品的新鮮度的物流保鮮時效。

圖為全聯的生鮮大倉外景

同時,全聯在全臺灣擁有三個生鮮加工基地(簡稱PC工廠)。具備ISO22000以及HACCP管制認證,技術直接引用自日本善美的超市生鮮技術,接近30間的低溫保鮮室,將食材分區精密處理,特選CAS優良肉品逐批檢驗。

生鮮源頭供應方面,全聯採取了和歐美零售企業一樣的做法:源頭直採預定製。即從源頭農田基地開始,就預定來年全年農產品的種植養殖的「包產包銷」制度。比如全聯的石斑魚活鮮,就是在高雄永安石斑魚產區做的特供定製養殖。從上遊種植和養殖端開始要利潤的生鮮零售模式,今天盒馬在國內測試「訂單式農業」——或者在歐美人看來屬於工業化農業——已開始具有類似產業價值。

眾所周知的是,臺灣擁有在亞洲很先進的農產銷一體化的農業技術和生鮮經濟,臺灣水果在大陸也是深受歡迎的農產品。全聯能夠轉型生鮮食品型超市,也具有臺灣大產業的上遊供給優勢。這點,如同阿里必須在杭州創業成功,一樣離不開浙江在出口型小商品經濟的產業優勢。

臺灣全聯也是日本超市協會(AJS)唯一海外會員。全聯共享了這個協會聯盟在共同採購、商品供給、市場情報方面的資源紅利。

圖為全聯售賣的日本超市協會的聯盟商品

全聯還是臺灣零售業的內容營銷傑出代表。「全聯生活美學」,成為內地廣告營銷界非常認可的成功商業案例。廣告欣賞,甚至成為全聯官網的固定內容入口之一。

如果不算吹牛的話,截止本篇文章之前,中國大陸這邊最為關注臺灣全聯的行業,居然不是零售業,而是廣告界。感覺很詭異吧!

據說這是全聯在2006年之前,一直鑑於經營不善的現狀,無奈走的一條「彎路捷徑」。

現在的全聯,會有「全聯生活美學」這種非常文藝範的平面海報廣告。也有一直為臺灣顧客熟悉的「全聯先生」代言人。

此人完全就是一個「素人」(日語普通路人的意思)氣質的小演員。這個名叫邱彥翔的演員,以面部表情木訥出名,出現在全聯所有DM快報(居民樓投放的廣告冊)、營銷活動海報等一切廣告露出物。

圖為「全聯先生」的演員邱彥翔在推薦鮮食新品

如果你需要更進一步理解這種很「沙雕」的廣告效果,不如借鑑現在流行在內地各大社區平臺的「奧利給」表情符號,或者是此前盧正雨在《絕世高手》系列的假正經幽默。

全聯先生廣告,屬於一種漢語文化體系的臺式亞文化代表。如果稍微了解大中華文化圈的廣告文化,大家應該知道,一個臺灣,一個泰國,都是經常貢獻劇情很「魔性」的廣告發達地區。中國內地遍地類似「山東藍翔挖掘機」的土味廣告,其實全聯先生除了亞文化之外,也屬於臺灣式的土味廣告。亞文化和土味,兩者之間從來不衝突。去看看今天的B站素材,就一目了然了。

全聯還有其他系列的優質廣告案例,比如這一類的生活態度式文案:「長得漂亮是本錢,把錢花得漂亮是本事。會不會省錢不必看腦袋,看的是這袋。」一直也很受臺灣顧客,尤其是年輕白領人群的歡迎。

還有類似盒馬今天在全年時令鮮食方面的商品運營案例。形成全聯既是生活購物渠道,也是生活知識來源的消費者決策閉環。這些通過廣告、商品、營銷等運營方面的經驗和策略,也是全聯具備今天經營成果的必要條件之一。

臺灣全聯的模式,放在臺灣去看過去20年的零售產業變遷,具有特別好的案例論證價值。這種價值在業態創新的參考性方面,不妨也為國內消費零售產業界看看,或許一樣有所收穫。

就像高鑫零售要在2020年轉型生鮮食品型大賣場,不知道是否有對臺灣全聯的借鑑參考,

相關焦點

  • 如何開超市便利店?開超市便利店需要準備些什麼?
    很多創業者對超市便利店總是趨之若鶩,加之新零售的發展,超市便利店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更是加速超市便利店的發展,那麼作為新手,如何開一家超市便利店呢?需要準備些什麼呢?>第一,開超市便利店,選址很重要超市便利店,無非就是「便利」二字,所以我們選址儘量要選客流量大的地方,關於選址,有個順口溜「三角窗,佔兩面,開在『去路』更賺錢」,意思就是說,便利店最好開在路口的角處,這樣四個方向的顧客都能看得見便利店,「佔兩面」意思就是店鋪兩面都應該是玻璃窗,這樣利於來往顧客的關注,如果生活中,我們留意觀察的話,全家和喜士多都是這樣設計的
  • 臺灣便利店這些年
    有多少人的臺灣行最後成了「欲揚先抑」的反轉劇。在我看來,促成這種反轉的「點」無非是兩個,一是秩序感,二是人情味。而臺灣的便利店天然就成了兩者共存的重要場景之一。便利店是怎樣融入臺灣人民的生活的?臺灣便利店怎樣盈利?臺北、東京、上海三城便利店商品配置有哪些差異?臺灣便利店的經驗、發展階段有哪些可以移植?以及,為什麼上海的便利店行業競爭那麼激烈我們依然還在堅持?
  • 家樂福將收購中國臺灣頂好224家門店
    來源: 鳳凰網奇點商業據財聯社,家樂福將收購中國臺灣頂好224家門店。家樂福表示,臺灣頂好的企業價值為9700萬歐元。有網友戲稱:「家樂福退出大陸後去了臺灣。」實則不然,家樂福進入臺灣至今已邁入33年,家樂福目前在臺灣已超過百家店,並具有多元發展的店家形態,如量販店、便利店及線上購物等。換句話說,家樂福先在中國臺灣開,然後進入大陸市場,曾經是臺灣最好的大賣場,此次收購方大概率是臺灣家樂福。
  • 你Pick 哪種臺灣便利店?
    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在臺灣,便利店不僅是臺灣地標,而且還是打卡聖地。一店一特色——打卡聖地以7-11便利店為例,從2008年起,臺灣7-Eleven就推出「一店一特色」的項目,每間特色7-Eleven除了是超商門市外,也成了當地的觀光景點,吸引大批遊客特意前往打卡。
  • 全家推出「反便利店」的新店型,集咖啡、洗衣、超市為一體
    作為小業態的便利店複製性高,也導致了當前內地一線城市便利店的密度之大,而臺灣更甚。除了韓國一二線城市以外,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是全球最高,所以近兩年臺灣的便利店紛紛轉型,炸雞店、咖啡廳、健身館等通通被拉進便利店。8月28日前後,全家便利店在臺灣又有大動作。
  • 尼爾森報告:三季度中國零售業線下渠道強勢復甦 小超市、便利店...
    原標題:尼爾森報告:三季度中國零售業線下渠道強勢復甦,小超市、便利店上升勢頭更明顯   12月18日,
  • 「俘獲」90後的大賣場應該長什麼模樣?世紀聯華鯨選的試驗
    幾乎所有大賣場業態都在困於顧客年齡層的相對老化。但在圍繞線下場景做革新的新零售賽道上,多數企業的做法是將大賣場「做小」。18臺智能炒菜機,3-5分鐘能DIY自助烹飪出一道菜;自助收銀機整了10臺加手機掃碼自助買單;甚至鯨選未來店還已經洽談好了,準備在餐飲區搬進來一個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讓顧客能在堂食區隨時結帳添點飲料啥的;還有唱K機、自助充電寶網紅直播區、發布廳等互動娛樂的空間……當然,還有能邊逛邊吃的開放式廚房和即食餐飲區,以及調性在線的超市內酒吧
  • 聯華超市:2019虧損收窄,2020計劃新開226店
    毛利下滑,主要受大賣場業態網點調整商品結構,及轉型改造減少經營面積的影響。其中,聯華超市大賣場業態「世紀聯華」同比減少了7100萬元。同時,去年為擴大銷售,加強線上線下聯動,推行各類營銷活動項目,使得毛利率下滑。分銷成本及行政開支約為60.42億元。整體費率約為23.36%,同比減少1.03個百分點。
  • 聯華超市的勝負手:唯有「標超」
    但營收增長,可能主要還是門店外擴帶來的(2019年新開了7家大賣場,250家標超,48家便利店),反映內生性增長的相關數據——同店銷售、毛利率、綜合收益率等,跟上年基本持平。分業態來看,聯華的大賣場同店銷售同比下降約0.3%,便利店業態下降約1.4%。只有標超業態同比增長約1.8%。而2018年,聯華的大賣場同店銷售還是同比上升了1.74%。
  • 小國的大智慧,新加坡國民平價店——職總超市
    #雲遊全世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到一個國家旅行,總喜歡去當地菜市場和超市逛逛,倒不是說要買什麼特別的東西,而是這兩個地方,往往可以最直觀的了解當地的消費水平。新加坡的超市有很多,比如昇松、職總超市(Fair Price)等等,分布最廣、開店最多的就是職總超市,如果你在新加坡逛街的話,一定會逛到它。
  • 探店 | 臺灣那些有靈魂的便利店
    在出現24小時便利店之前,一到晚上除了夜市基本上就沒有商店在營業,想買東西都非常困難,而在24小時便利店出現了之後,臺灣人的生活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最早入駐臺灣的便利店品牌7-11,至今仍是業界的龍頭老大。截止到2018的門店數量為5336,是臺灣總店數最多的超商品牌。
  • 2019年便利店的8個關鍵詞
    >037-11聯手臺灣網絡書店博客來推出新零售書屋Big7書店零售圈評:便利店是零售行業中最小,最跨界,但是「度量」最大的一個業態,承擔著很多附加服務,所以也就成了很多便利店跨界的能力的體現。就像大賣場分割出來家店品類,成就了像蘇寧電器,屈臣氏,名創優品,三隻松鼠這樣的企業一樣。便利店所承載的每一個細小服務正在被無限放大成為一個獨立的跨界品牌,或許成為流行,比如像711推出的書店、易捷推出的咖啡店等。
  • 臺灣鬧蛋荒? 量販超市:目前供貨穩定
    臺灣市場傳出蛋荒!量販超市業者表示,目前整體供貨穩定。圖為當時販賣價格,非現在。圖/美廉社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圖/美廉社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市場傳出雞蛋價格飆高,甚至有民眾買不到蛋,面臨「蛋荒」危機?對此,臺灣四大知名量販超市業者,包括家樂福、愛買、全聯、美廉社均表示,目前整體供貨量穩定,部分冷藏蛋品還有優惠促銷,消費者可在門市買到雞蛋,暫無缺貨問題!
  • 十大便利店排行榜
    蘇果超市有限公司,創立於1996年7月18日。前身是江蘇省果品食雜總公司。「蘇果」二字即取自於其中的「蘇」和「果」兩字。2004年6月,華潤控股蘇果85%股權。經過23年艱苦創業歷程,截至2018年底,蘇果網點總數達到1800家,主要覆蓋蘇皖,員工總數4萬人,年銷售規模275億元(不含批發)。蘇果超市在全國同行業中連續多年位列前十強。2011年「蘇果」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 便利店持續的高速增長,全家集便利店領先同行的底氣何在?
    如今大超市因為距離遠、面積大,以及琳琅滿目的商品,極大消耗了購物者的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只想買少量東西或滿足臨時需求的顧客來說很不方便。而便利店的發展,多位於社區附近,有效滿足了用戶快捷、方便的消費方式。
  • 重慶生鮮便利店設計說明解析
    #超市布局#重慶生鮮便利店設計說明解析坐標重慶面積200平方異形房型主營生鮮蔬果,肉品,水產冷凍,糧油調味。重慶的生鮮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有永輝迷你,誼品生鮮等希望能合理利用空間,打造一個緊湊型的生鮮超市平面布局圖截圖:① 入口的選擇取決於對消費者怎樣才能最容易進入超市
  • 深圳加盟連鎖超市便利店費用明細表
    供應鏈管理的痛點:相比連鎖超市,個體便利店的單店採購體量小,多數採取自己到批發市場進貨或由小批發商送貨上門的供貨方式,深圳加盟連鎖超市便利店通常難以爭取到較好的資源和服務。以常見的大瓶可樂等暢銷碳酸飲料為例,其進貨價格常常超過大型超市的零售價,這樣使得其業務量難以提升,利潤更加微薄。不少便利店甚至不惜付出較高的時間成本,去超市屯貨回來賣,以增加一些利潤空間。
  • 開一家超市便利店,需要哪些證件?
    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快,便利店生活超市,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與快捷,已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業之一,據調查便利店生活超市選址多在寫字樓和繁華商業街區域內,為上班族提供了方便快捷,是非常熱門的行業之一,那麼註冊便利店超市需要哪些證件才能正常營業呢?
  • 五五購物節|買一送一,消費滿減,超市便利店的優惠來了
    如果你不想去逛商場,超市便利店的實惠不能錯過。5月1日,上海市商務委公布與百姓民生密切相關的大賣場、超市和便利店活動錦集。澎湃新聞記者發現,除了買一送一,諸多商家推出消費滿減券、商品五折出售等實質優惠。
  • 連鎖便利店比小超市經營得更要好?
    現在投資開一家便利店成為不少創業者一種趨勢,因為零售行業未來發展十分有前景!一時間的各種便利店、超市品牌如不斷湧現連綿起伏,哪些上千平米的大型超市更是層出不窮,便利店會成為零售行業中增速最快的業態,而且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便利店為什麼可以比一些中小超市經營得更強?妙招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