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一定記得這樣一句話:「好的書法家不一定是好的篆刻家,但好的篆刻家一定是好的書法家」(比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王福庵、來楚生……)。學書法是學習篆刻的必由之路,甚至還有「篆七刻三」的說法。也就是說,要學好篆刻,要先學好書法。這是第一個結論;
書聖王羲之不止一次地告誡他的兒子王獻之學書法的竅門:「緘之秘之,勿播於外。學篆籀,工省而易成。」大書法家米芾也說:謝安石(就是謝安)《中郎帖》、顏魯公(顏真卿)《爭座》,書有篆籀氣象……「著名篆刻家弘一法師曾說過:「我對於發心學字的人,總是勸他們先由篆字學起。」楷書名家溥心畬說:「書法始於篆隸,次北碑,右軍行楷,兼習行草……」。也就是說,要學好書法,最好從篆籀入手。這是第二個結論;
學篆書之初,因為小篆的形體較為規範統一,比起甲骨文、金文要容易掌握得多,同時小篆又與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掌握了小篆,就可以很容易地上推甲骨文、金文、古文的辨識與書寫。因此,學篆書,最好從小篆入手。這是第三個結論。匯總一下,實際上,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係鏈:
簡言之:要學篆刻,需要從學習書法入手,要學習書法,需要從學習篆書入手,要學好篆書,最好又從小篆入手。
今天是我們篆書入門的小篆第一課(其實,前面還有引導課,就是「中鋒」的理解),我們一起來說說「末字六法」。
「末字六法」
我們經常說,學楷書入門方法是寫好「永字八法」,因為「永字八法」概括了楷書所有的八個基本筆畫的寫法,那麼,小篆的書寫,我們可以把所有六個基本筆畫的寫法也匯總到一個字裡,就是「末字六法」。
顯然,篆書比楷書的基本筆畫要少一些,只有六筆。好像更容易上手哦!先來看看「末字六法」的示意圖:
小篆的六種基本筆畫是:
1、橫:欲右先左,中鋒向左逆入,頓下中鋒右行。至尾部出鋒,向左虛回(另有「護尾」的寫法,差異並不大,不再詳說)。如圖:
2、豎:欲下先上,中鋒向上逆入,頓下中鋒下行。至尾部出鋒,向上虛回。如圖:
3、下右弧(即向下右方向作弧線運動)。欲下先上,中鋒向上逆入,頓筆中鋒下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逆時針方向)向右作弧畫(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左虛回。如圖:
4、下左弧(即向下左方向作弧線運動)。欲下先上,中鋒向上逆入,頓筆中鋒下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順時針方向)向左作弧畫(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右虛回。如圖:
5、左下弧(即向左下方向作弧線運動)。欲左先右,中鋒向右逆入,頓筆中鋒左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逆時針方向)向下作弧(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上虛回。如圖:
6、右下弧(即向右下方向作弧線運動)。欲右先左,中鋒向左逆入,頓筆中鋒右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順時針方向)向下作弧(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上虛回。如圖:
學習的難點
「末字六法」的學習難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1、弧形筆畫在運筆過程中始終保持中鋒行筆。篆書最大的特徵就是中鋒行筆,因為只有中鋒行筆,才能完全保持線條兩側表現出完全一致的物理特性,線條更立體,更渾厚,骨力內含,這是小篆的基礎特徵;
橫畫的水平方向運筆和豎畫的垂直方向運筆由於沒有方向轉變,保持中鋒相對容易,而下右弧、下左弧、左下弧、右下弧這四筆由於中途要改變行筆方向,如果要保持中鋒就必須熟練地運用捻杆或運腕調鋒。
2、四個帶弧筆畫要保持圓轉流麗,這是小篆的字體特徵。
3、下右弧和下左弧以及左下弧和右下弧的完全對稱。即在書寫右側筆畫4、6時,要保持與筆畫3、5的完全對稱,位置、角度、方向均要注意完全對稱。如圖:
「末字六法」中4、6兩筆的準確、熟練書寫,是小篆結體中最重要的關竅,寫好這兩筆,基本就可以算是小篆入門了。
「末字六法」練習的目標有這樣幾條:1、熟悉掌握小篆3比2的縱寬比字形特徵;2、熟悉掌握小篆中軸對稱的結體特徵;3、準確控制小篆線條的流麗圓轉。
尾聲
最後一點,我們說說關於書法竅門的說法,《莊子·外篇·天道》中記載了「輪扁斫輪」的故事,已經得「道」的輪扁,在其心中,肯定有一種用「語言」能夠「描述」這種「道」,否則的話,他的意識就難以遵循這種「道」去指揮他的軀體做輪子。但是,他卻沒有辦法用社會通用的語言向自己的兒子傳授這種「道」。
小篆的書法特徵有其工藝屬性,對小篆書體的掌握,以及對小篆書法特徵的掌握,除了需要大量精準的重複練習之外,再無別的方法和竅門。書法所謂的「竅門」,就是正確方法下的「刻意練習」。
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在小篆的學習中,先過基本筆畫關,其實就是過「末字六法」關,然後再練習如王福庵《說文部首》、《千字文》、《說文解字》等過文字關,然後再以《泰山》、《嶧山》、《石鼓文》等端正氣息,最後以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文人篆書求取個性,循序漸進,終能大成。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