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入門,小篆的第一課:「末字六法」

2021-01-13 談藝錄

前言

大家一定記得這樣一句話:「好的書法家不一定是好的篆刻家,但好的篆刻家一定是好的書法家」(比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王福庵、來楚生……)。學書法是學習篆刻的必由之路,甚至還有「篆七刻三」的說法。也就是說,要學好篆刻,要先學好書法。這是第一個結論;

(篆刻基於書法)

書聖王羲之不止一次地告誡他的兒子王獻之學書法的竅門:「緘之秘之,勿播於外。學篆籀,工省而易成。」大書法家米芾也說:謝安石(就是謝安)《中郎帖》、顏魯公(顏真卿)《爭座》,書有篆籀氣象……「著名篆刻家弘一法師曾說過:「我對於發心學字的人,總是勸他們先由篆字學起。」楷書名家溥心畬說:「書法始於篆隸,次北碑,右軍行楷,兼習行草……」。也就是說,要學好書法,最好從篆籀入手。這是第二個結論;

(顏真卿《多寶塔》局部)

學篆書之初,因為小篆的形體較為規範統一,比起甲骨文、金文要容易掌握得多,同時小篆又與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掌握了小篆,就可以很容易地上推甲骨文、金文、古文的辨識與書寫。因此,學篆書,最好從小篆入手。這是第三個結論。匯總一下,實際上,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係鏈:

(篆刻與書法的關係鏈)

簡言之:要學篆刻,需要從學習書法入手,要學習書法,需要從學習篆書入手,要學好篆書,最好又從小篆入手。

今天是我們篆書入門的小篆第一課(其實,前面還有引導課,就是「中鋒」的理解),我們一起來說說「末字六法」。

「末字六法」

我們經常說,學楷書入門方法是寫好「永字八法」,因為「永字八法」概括了楷書所有的八個基本筆畫的寫法,那麼,小篆的書寫,我們可以把所有六個基本筆畫的寫法也匯總到一個字裡,就是「末字六法」。

顯然,篆書比楷書的基本筆畫要少一些,只有六筆。好像更容易上手哦!先來看看「末字六法」的示意圖:

(末字六法)

小篆的六種基本筆畫是:

1、橫:欲右先左,中鋒向左逆入,頓下中鋒右行。至尾部出鋒,向左虛回(另有「護尾」的寫法,差異並不大,不再詳說)。如圖:

(小篆的橫)

2、豎:欲下先上,中鋒向上逆入,頓下中鋒下行。至尾部出鋒,向上虛回。如圖:

(小篆的豎)

3、下右弧(即向下右方向作弧線運動)。欲下先上,中鋒向上逆入,頓筆中鋒下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逆時針方向)向右作弧畫(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左虛回。如圖:

(小篆的下右弧)

4、下左弧(即向下左方向作弧線運動)。欲下先上,中鋒向上逆入,頓筆中鋒下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順時針方向)向左作弧畫(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右虛回。如圖:

(小篆的下左弧)

5、左下弧(即向左下方向作弧線運動)。欲左先右,中鋒向右逆入,頓筆中鋒左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逆時針方向)向下作弧(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上虛回。如圖:

(小篆的左下弧)

6、右下弧(即向右下方向作弧線運動)。欲右先左,中鋒向左逆入,頓筆中鋒右行。為了保持中鋒,微捻筆桿(順時針方向)向下作弧(或運腕替代捻杆)。最後駐筆出鋒,向上虛回。如圖:

(小篆的右下弧)

學習的難點

「末字六法」的學習難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1、弧形筆畫在運筆過程中始終保持中鋒行筆。篆書最大的特徵就是中鋒行筆,因為只有中鋒行筆,才能完全保持線條兩側表現出完全一致的物理特性,線條更立體,更渾厚,骨力內含,這是小篆的基礎特徵;

橫畫的水平方向運筆和豎畫的垂直方向運筆由於沒有方向轉變,保持中鋒相對容易,而下右弧、下左弧、左下弧、右下弧這四筆由於中途要改變行筆方向,如果要保持中鋒就必須熟練地運用捻杆或運腕調鋒。

2、四個帶弧筆畫要保持圓轉流麗,這是小篆的字體特徵。

3、下右弧和下左弧以及左下弧和右下弧的完全對稱。即在書寫右側筆畫4、6時,要保持與筆畫3、5的完全對稱,位置、角度、方向均要注意完全對稱。如圖:

(右側筆畫與左側筆畫的完全對稱)

「末字六法」中4、6兩筆的準確、熟練書寫,是小篆結體中最重要的關竅,寫好這兩筆,基本就可以算是小篆入門了。

「末字六法」練習的目標有這樣幾條:1、熟悉掌握小篆3比2的縱寬比字形特徵;2、熟悉掌握小篆中軸對稱的結體特徵;3、準確控制小篆線條的流麗圓轉。

尾聲

最後一點,我們說說關於書法竅門的說法,《莊子·外篇·天道》中記載了「輪扁斫輪」的故事,已經得「道」的輪扁,在其心中,肯定有一種用「語言」能夠「描述」這種「道」,否則的話,他的意識就難以遵循這種「道」去指揮他的軀體做輪子。但是,他卻沒有辦法用社會通用的語言向自己的兒子傳授這種「道」。

小篆的書法特徵有其工藝屬性,對小篆書體的掌握,以及對小篆書法特徵的掌握,除了需要大量精準的重複練習之外,再無別的方法和竅門。書法所謂的「竅門」,就是正確方法下的「刻意練習」。

(王福庵《說文部首》內頁)

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在小篆的學習中,先過基本筆畫關,其實就是過「末字六法」關,然後再練習如王福庵《說文部首》、《千字文》、《說文解字》等過文字關,然後再以《泰山》、《嶧山》、《石鼓文》等端正氣息,最後以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文人篆書求取個性,循序漸進,終能大成。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對於初學篆書者,從小篆人手最為適宜。因為小篆線條均衡,結構規範,造型平穩,有規可循。學習篆書,需要在學習筆法章法的同時,要多記住一些篆書的字體,以便為今後的篆書書法創作打下基礎。第一,篆書用筆。篆書用筆的最大特徵就是圓,即圓潤、圓轉。應該說,「圓」是篆書最主要的審美特徵。其用筆的起收,以圓筆為主,線條也以圓轉居多,藏頭護尾,圓起圓收。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篆尚婉而通。」所謂婉,即婉轉、婉曲;所謂通,即圓通、貫通。
  • 書友自寫篆書春聯送同事親朋,執筆方式讓我們長見識了
    有個書友勤習篆書兩年,去年開始字寫春聯,不過是躲在自己家裡寫,還覺得有點生疏。今年放開了寫,於是被同事們圍觀,膜拜了。篆書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常見字體」,冷門生僻,所以很多人認不出。不過從書法的角度上看,篆書的意義就非常明顯了。篆書的筆法強調對中鋒的運用,而這恰恰是入門必備的基本功。從篆書入門,可以直接把臨摹練習和線條練習結合起來,避免了單獨練習筆畫的枯燥和乏味,同時邊寫篆邊識篆,也更有趣味。
  • 朱成國「又見大唐」談李陽冰篆書
    在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展現場,談到唐代的篆書特別是李陽冰,朱成國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特的見解。李陽冰,李白從叔,生於721或722年,卒年不詳,唐代書法家,字少溫、仲溫,祖籍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李陽冰五世祖李善權為北魏譙郡太守,將家徙至譙郡(治今安徽亳州),於是在安徽亳州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
  • 練習篆書,什麼樣的毛筆更適合初學者
    並且隨著練習內容的調整與書寫水平的提升,對筆的應用和選擇也會隨之調整,本文就和初學篆書的朋友,一起探討一下筆的選擇。篆書線條的特點,之前在【篆法三要】的文章中分析過,主要就是「圓」和「瘦」,也就是要寫得富有筋力而且飽滿,因此用筆以中鋒為主。再加上筆畫特徵,主要是直畫和弧畫,長線條很多,和楷書有很大的不同。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象形字「耳」字的古文字字形
    「耳」字是一個象形字,其字形在甲骨文當中就像一個人的恥朵的外在輪廓。金文的字形還與甲骨文字形有些相像,可是到了篆書,字形開始有些線條化。「耳」字的小篆字形與甲骨文字形就相差甚遠。經過歷史的發展,小篆向隸書發展文字的形體發秉承很大的改變,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耳」字就是隸書之後楷書的書寫形式。「耳」字的本義是指人的耳朵。古代在戰爭中,有時會割掉敵人的耳朵作為戰利品。由於人有兩隻耳朵,所以在進行表功的時候,左右耳朵不容易進行區分。後來發展人只有一個頭顱,所以就取敵人之首級作為自己的戰功。「耳聞目睹」這裡的「耳」就是用其本義。
  • 初學書法從什麼書體入門好,看看書法大師怎麼說
    弘一法師在唯一一次系統地談書法的演講中說過:「我對於發心學字的人,總是勸他們先由篆字學起。」參照弘一法師的說法,我綜合這些年和老師所學以及教學實踐,總結出初學書法從篆書學起,最好是從小篆學起有如下三點好處。一、可以了解一些文字的演變過程,以後再寫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能避免掉很多錯誤,對正確使用文字大有好處。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象形字「西」字的古文字字形
    今天咱們一起學習篆書書法漢字教學,本次的課題是象形字「西」字的古文字字形。在這裡先說「西」字的現代用法,再探討「西」字的古文字字形,再從已有的文字材料中分析「西」這個文字發展的脈絡。「西」這個字在現代漢語當中用作「方位名詞」,表示「西方、或者西部」與「東方」相對。在古人的意識中:東方屬於青龍,於五行之中屬於「木」,其色為「青」。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例如「魚」字,甲骨文的寫法是:2、字的排列不太整齊,同一段文字,字形大小不一致,有些筆畫繁多的字可以佔幾個字的位置。3、多數字的形體還沒有完全定型化,書寫較為靈活自由,字的方向可以變換,偏旁可有可 無,點數可多可少,同一個字往往有好些種寫法,因此形成了許多異體字。
  • 鄧石如作品《廬山草堂記》是學習篆書,必備的一本字帖!
    自魏晉以降,篆書一體逐漸走向了沉寂,擅長篆書的書家,已如晨星。雖唐代李陽冰力挽狂瀾,無奈只能曇花一現。直至清代乾嘉年間,篆書伴隨著金石學、考據學的興起而重生。鄧石如的出現,徹底打破了篆書低迷的僵局,接繼了小篆的香火。《鄧石如篆書廬山草堂記》是完白山人晚年篆書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 古代官方文字從小篆變隸書,是如何演變的,隸變又該如何定義
    這個規定使得小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推廣。篆尚婉而通,篆書的書寫十分繁瑣,小篆的全國普及,在一方面推進了文化和書法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古代的文字的出現還是以實用性為主,以記錄為主要目的。但篆書的複雜程度,使得記錄的速度變慢,久而久之,人們為了加快書寫速度,而出現了將筆畫減省的情況,也就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隸變。後來就演變成了隸書。
  • 吳熙載落拓一生,卻託起篆書中興的巔峰,書《觀滄海》蒼茫古雅
    吳熙載(1799 一 1870),字讓之,江蘇儀徵人,祖籍江寧(今南京),一生落拓,於功名求而不得,壯年是身逢太平軍暴動,遍地烽火,流落寓居,聊以存身。同治九年,72 歲的吳熙載溘然長逝。吳熙載是書畫篆刻的全才,一生清貧,以書畫篆刻為生,四體皆能,篆隸功力尤深,特別以圓勁流美的小篆最獲時譽。同時精金石考證, 擅寫意花卉,對其後眾多書家影響非常大,當時人們把他的書法篆刻、陳若木的畫和龔午亭的說書譽為「揚州三絕」。 《清史稿》給吳熙載立傳。稱其「博學多能」。恪守師法,世臣真行稿草無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載篆分功力尤深。
  • 小篆大美之《國山碑》
    後人稱其為:江南第一碑!與《天發神讖碑》並稱為東吳「雙妙」!八十年代,《國山碑》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國山碑》,可辨之字僅餘一角,其餘只能通過拓本了解。「宮」字……雖然並稱「雙妙」,但是《國山碑》與《天發神讖碑》風格迥異!
  • 文字非小事,甚至能反映一個王朝的氣運,秦小篆之失
    ,但秦小篆並沒有做好迎接這種變化的準備,作為篆書發展的收官之作,小篆從形制上來看似乎是規範的,但若要作為一種官方文字則有著諸多的不足。下面以小篆的代表嶧山刻石為例分析如下:嶧山刻石一、小篆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筆畫線條粗細不變,刻板劃一,使得文字的生機盡失,之前的金文大篆都有內在的精神,小篆則將之抹殺,徒有外在形式,內在卻空洞無味,就像西方的字母文字,沒有任何審美上的意義,產生不了如漢字一般的書法,因為每個漢字所活動的空間是四面八方,甚至會因線條的粗細濃淡變化而有立體的效果
  • 以篆書著名——書法大家吳大澄手札品讀
    清代民族英雄、愛國大臣吳大澄像吳大澂(1835~1903),字清卿,號恆軒,晚年又號愙齋,江蘇省吳縣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累官至廣東、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罷歸。一生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文集》等。
  • 書法入門真的很難嗎?教你幾招迅速入門
    其實,書法入門對初學者真的很難,被「無從下手」的無助感所困擾。「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時候找到專業的老師便能解開你心中的迷惑,讓你迅速走出「困境」,找到開啟書法入門的「金鑰匙」。任何事只要掌握了方法,入門都不難,書法也一樣。
  • 小篆書法入門學習的10種基礎筆法詳解(配圖),第九種最複雜
    鄧石如《篆書軸》本文是屬於小篆的入門級文章,因此,按照上述的理論來說也就是前者的筆法技巧知識。小篆字體的筆法主要以「中鋒運筆」這四個字來進行概括。所謂的中鋒運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筆鋒在點畫中行走。其特點為藏頭護尾、力在其中。
  • 納稅交的是錢,為什麼「稅」字的偏旁是「禾」不是「貝」呢?
    隨著我們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的上線公益課的不斷深入,前兩周講的是「稅熟貢新,勸賞黜陟」。通常我們的上課流程會分為兩個環節:【環節一】解字部分,【環節二】示範書寫。在解這八個字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並且對錢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 硬筆書法入門——經典字帖的選擇推薦
    書法入門也常選這些字體。另外細分的話又有魏碑、小楷等。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篆 篆書現在很少使用,以秦為界,可粗略分為大篆和小篆,清代也有很多篆書大家。
  • 以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為例,詳解臨摹中如何正確讀帖
    從單字上講,第一筆的位置決定了整個字寫得是否居中,是寫高了,寫低了,還是寫得偏左偏右了?從章法上看,決定了這篇習作是否寫得整齊,乾淨。【長短】筆畫的長短主要影響的是整體字形,一個字的高矮胖瘦,大還是小,都取決於筆畫的長短。
  • 「主」字甲骨文、篆書、楷書的三種寫法,都指向了同一位「神」
    這裡只用漢字的「主」字來證明耶和華神就是「主」,是天地的主。「主」的意思是權力或財物的擁有者,是對神的另一種稱呼,神就是「天地之主」。接下來我將用「主」字的甲骨文、篆書和楷書來證明「主」就是耶和華神。我們再來看主的篆書,請看下圖:篆書的「主」《說文解字》把「主」字解釋為「燈中之火」,說燈火雖微小卻可以照亮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