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篆書著名——書法大家吳大澄手札品讀

2020-12-24 聞是藝術

吳大澂手札集合:

從古至今文物大收藏家的結局大多悽苦,受這一宿命作弄最大者當推吳大澂。吳氏文物收藏的聚散經歷差一點就被寫入中國近代外交屈辱史。

清代民族英雄、愛國大臣吳大澄像

吳大澂(1835~1903),字清卿,號恆軒,晚年又號愙齋,江蘇省吳縣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累官至廣東、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罷歸。一生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文集》等。歷任編修、河北道、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職。光緒十二年(1886)擢廣東巡撫。 光緒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 光緒十八年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爭起,他率湘軍出關收復海城,因兵敗革職。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談判,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後,中國不僅要割讓土地,還要賠款二億兩白銀。條約內容苛刻,舉國譁然。吳大澂五月二十五日給湖廣總督張之洞發去一急電云:「倭索償款太巨,國用不足,臣子當毀家紓難。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購買古器,別無積蓄,擬以古銅器百種、古玉器百種、古鏡五十圓、古瓷器五十種、古磚瓦百種、古泥封百種、書畫百種、古泉幣千三百種,古銅印千三百種、共三千二百種,抵與日本,請減去賠款二十分之一。請公轉電合肥相國,與日本使臣議明,作抵分數。此皆日本昕希有,置之博物院,亦一大觀。彼不費一錢而得之,中國有此抵款,稍紓財力,大澂藉以伸報效之忱,一舉而三善備焉。如彼允抵,即由我公代奏,不敢求獎也。鄙藏古器、古泉,日本武揚(前任駐華公使)曾見之,託其轉達國王,事或可諧。」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六日,吳大澂急電發出十天後,還未收到張之洞的答覆,於是再次致電張氏,催促此事。電文云:「剛電及函,想均鑑及。如合肥不願議減,或倭使不肯婉商,可否乞公代電總署,託俄公使,電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減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議,澂當另備古物百種,由總署轉送俄王。與其竭我脂膏,不如略減賠款。所以請公代奏者,澂本部民報效之款,應由原籍地方官上聞,惟公知其心跡,無他耳。紓君父之急,與從井救人不同。」不料張之洞對吳大澂此舉不以為然,覆信幾近挖苦與冷漠,笑其奇創,令其定靜,文物抵充賠款之事就此終結。

吳大澄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並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澄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丹青中國】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吳昌碩篆書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過程,書法的各種形態以及書法的趣聞軼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書法五種字體的練習方法,以便於使那些想學書法的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這個書法之「門」如何走進。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楊守敬 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湖北宜都人,以長於考證著名於世,是一位集輿地、金石、書法、泉幣、藏書以及碑版目錄學之大成於一身的大家。 伊立勳 伊立勳(1856~1942),字熙績,福建寧化人,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大家,真草篆隸無所不能,功力深厚。曾任清光緒無錫知縣,民國時期寓居上海,以賣字為生。
  • 蘇士澍的書法,主要寫了2個字的篆書,估價1.5到3.5萬元貴嗎?
    蘇士澍的書法,主要寫了2個字的篆書,估價1.5到3.5萬元貴嗎?大家不知道是不是熟悉一值千金的事事!我再叨一叨。說是懷素得了聖上之意,要用王羲之的字去拼聖教序,這可是一件不小的書法工程。在書畫藝術品收藏拍賣市場瀏覽,偶觀一幅中書協主席蘇士澍的篆書作品,這幅篆書作品主要寫了2個字的篆書,其他落款是行書,給出的估價1.5到3.5萬元!大家看一看,這2個字的篆書作品,是不是一字值萬元呀,老值錢了吧!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一件主要寫了2個字的篆書書法作品,就有這麼高的估價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對了請點讚支持一下,錯了給個板磚也可以。
  • 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
    縱橫捭闔 境界高遠——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言先生書法始於篆、隸而終於草書,其習書的路徑,正好吻合了漢字藝術的三次變革。他的草書獨樹一幟,不但展現出激情四溢、想像飛騰的時代特質,更體現了雲蒸霞蔚、雍容大度的盛世氣象。當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會感到眾聲喧譁,莫衷一是。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象形字「西」字的古文字字形
    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馬老師。今天咱們一起學習篆書書法漢字教學,本次的課題是象形字「西」字的古文字字形。在這裡先說「西」字的現代用法,再探討「西」字的古文字字形,再從已有的文字材料中分析「西」這個文字發展的脈絡。
  • 近現代哪些浙江文人書法了得 張瑞田新作《文人墨色》作了回答
    魯迅手稿「張瑞田從陳寅恪、王國維、錢鍾書、龍榆生、周退密等幾十位大家的文稿手札,不僅批檢出諸多逸聞趣事,鉤沉了頗多新見史料,更通過其書法評論家的視線,對一代學人書痕墨韻中所潛藏的個性和精神,給予了獨特揭示,讀來極富啟迪。」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王立翔如此評價。
  • 初學書法,如何選字帖,少走彎路
    大家好,我是雨能生萬物,炎炎夏季,和大家聊聊輕鬆的事,初學書法應該注意的問題,拋磚引玉,僅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共同交流和學習,共同成長。雨能生萬物書寫下面言歸正傳,和大家說說初學書法,大家要避免出現的錯誤和誤區,少走彎路。助力大家,寫出一手漂亮的書法作品。
  • 文壇巨匠巴金8幅書法手札欣賞,行筆樸素明快,字中皆是真善美
    巴金眾所周知,巴金先生是現當代著名的文壇泰鬥,除了留下多篇經典的著作外,還是赫赫有名的文學翻譯家。除了寫作翻譯,巴金先生也同所有的傳統文人一樣喜歡在閒暇之餘練習書法。畢竟,正如我們之前所講:書法與文學自古以來便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他們二者的最基本承載形式都是漢字,深厚的文學修養可以使書法作品更有可讀性,書法則可以為文學作品提供豐富的表現形式。例如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就是書法與文學的雙璧之作。而蘭亭又為歷代的書法大家所臨寫,風格形式卻又不盡相同,可謂精彩紛呈。
  • 書法名家蘇士澍: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才是真正的書法家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浦君名人字畫藝術館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反感一些人拿著愛國和傳統文化的名頭在大眾面前招搖撞騙,如今書法也被這些人給敗壞了名聲。這些人打著書法的名號,為了讓自己出名,用一種奇葩的舉止和非常誇張的狀態去寫書法,吸引人的注意,比如什麼射書、吼書、盲書、醜書啥的,根本就沒什麼文化內涵,還說自己是所謂的藝術,難道胡搞就是藝術?而中書協主席蘇士澍對這種現象也是深惡痛絕的,他對於書法的看法和見解很直白: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
  • 篆書入門,小篆的第一課:「末字六法」
    前言大家一定記得這樣一句話:「好的書法家不一定是好的篆刻家,但好的篆刻家一定是好的書法家」(比如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王福庵、來楚生……)。學書法是學習篆刻的必由之路,甚至還有「篆七刻三」的說法。也就是說,要學好篆刻,要先學好書法。這是第一個結論;
  • 吳湖帆及其對聯書法作品欣賞(圖)
    吳湖帆,清代著名書畫家吳大澄之孫。現代繪畫大師,書畫鑑定家。早年與溥儒被稱為"南吳北溥",後與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善於畫沒骨荷花。作為鑑定家,他與收藏大家錢鏡塘同稱"鑑定雙璧"。
  • 蘇士澍創作篆書的壽字,估價11,000元,方筆為主自有面目
    在當代書法藝術之林,篆書的創作和傳承是被邊緣化的一門書體,很難再有像鄧石如,趙之謙,李陽冰,李斯這樣的篆書大家成為書壇的大手筆,當然因為實用的原因,篆書退出書法的主流形體也是情理之中,所以現在研究或是創作篆書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需要,並不是說觀賞的必要,蘇士澍先生就是一位篆書探究創作的非凡人物,或者也可以稱是一位領軍人物。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漢學教育,對書法、金石尤為愛好,十三歲時就寫得一手好篆書,青年時代加入幻園先生的「城南文社」,有「李廬印譜」等著作傳世。後曾受業於蔡元培先生的「南洋公學」。一九零五年秋,他東渡日本,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同時研究音樂、戲劇、詩詞、書法和篆刻等,創組「春柳社」,主演「茶花女」名躁一時,為中國話劇的先聲。
  • 十大元帥之一陳毅的書法,功底深厚不輸大師手筆,網友:文武兼備
    陳毅元帥出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四川的一個村莊,從小資質聰慧,在讀書上天賦極高,早年憑藉自己的書法與詩歌的才華聞名一方。陳元帥從小便習字寫書法,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沒有放棄,看其書法剛中有柔,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精神,而仔細品讀之後,卻又能從中看出其剛柔並濟的一面,尤其是在書法章法之中,陳元帥的書法絕不輸大師手筆。
  • 清代書壇的泰鬥,篆書登峰造極,被日本人奉為「聖人」!
    吳昌碩《小戎詩冊篆書》從對於書法史的影響力來講,王羲之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但是從單一書體方面,仍有一些人其實力不下王羲之,比如「草聖」張芝,張芝在漢魏時期的影響力要元勝過王羲之的。流落上海期間,因為小有才名結識了許多書道好友,並在書法上努力學習古人,在篆書上更是下功夫尤勤。
  • 蘇士澍先生創作的4個字篆書作品,估價20到30萬元,價值如何?
    因為他的篆書是逐個逐一地對秦篆以及秦代以前的大篆石鼓等等,都進行了比較精細的梳理和磨練,並且對篆書在當代審美背景下的表現方式,也做了創新式的發展,所以說他是一位當代篆書的表現能家。那麼我說蘇士澍先生的篆書寫的功夫超脫,並不能空口白說,我們按照書法鑑賞依舊慣例,先找出一幅他的書法作品,邊觀看邊評論吧。
  • 襟袖纖穠蘊雅風——讀蘭幹武和他的書法
    在他的小字如手札一類的作品中,他又恢復了一介文人的傳統狀態,恢復了自己靜雅閒和之中的內在精神,閒適自得,怡然生趣。當下文人的文化實踐,一邊是讀書與寫作,一邊是使用工具的書寫,即漢文字的書法藝術性的書寫。眾多文人都是第一層次的讀與寫,而沒有進入純粹投入的藝術性的書寫,沒有進入傳統的用毛筆的日常化書寫。這就對文化本身缺了一層深度的理解與體悟。
  • 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除此之外,還喜歡寫書法。金石、篆刻和書法,可以說開啟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吳昌碩 篆書四條屏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
  • 劉春聲:《正倉院鳥毛文字屏風印徵唐代花體篆書》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古錢上的花體篆書,「花體篆是中國書法上的一種書體,只在唐代流行過一段時間,今天已經很少有人使用,甚至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見過。據說在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還保存有我國唐代鳥毛貼制的文書屏風,上面的書法就是花體篆書。有趣的是,我收藏的一兩枚宋代大型壓勝錢『金玉滿堂背雙螭龍』上就保留了花體篆的身影。
  • 書法家張世坤與篆書金剛經的故事
    四、《張世坤篆書金剛經》題籤及序言《張世坤篆書金剛經》現整套裝的常分冊為九本,序言由原安徽省書協理事,宿州市書協首屆主席萬立勳先生兩次撰寫。題籤分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委、理事,西冷印社副社長,原《中國書法雜誌》主編李剛田;中書協理事、安徽省文聯主席、書協主席吳 雪及宿州市知名書法家姜秀真老師、郭大華老師、趙琦主席、李傑教授、周軍老師、陳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