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4 月 25 日 「加速度·億邦產業網際網路雲峰會」上,聯醫醫療CEO王鵬接受了媒體採訪。針對聯醫醫療的產業布局、醫療器械出海新模式、打造醫療器械民族品牌等問題,王總結合現代國際經濟大環境,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解答。
一、布局全世界 主做國貨精選品牌
聯醫用四年半的時間,成為中國目前最領先的,醫療器械出海產業網際網路平臺,面向全球終端市場進行布局銷售。首先,最主要的是歐洲市場,佔整體比重60%以上,包括了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等國家。
其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重點合作「一帶一路」戰略覆蓋的國家。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將產品銷售到中亞、中東、北非、東歐這些國家,市場佔比約20%。最後,是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國家,布局佔比20%左右。
總體來說,銷售區域已經超過 66 個國家和地區,只是根據戰略規劃和市場反饋的不斷調整,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佔比不同。
聯醫的營銷模式,是一端抓供給、一端抓需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供給端,專注於篩選國貨精選品牌,銷售到海外的世界各地。近期最主要也是最大的品類就是抗疫物資,也稱之為感染控制品類。包括:多種款式的口罩、手套、防護面具、手術衣、手術包等,由於國際需求較大,這類產品的出口佔比約40%以上。
在需求端,現在的綜合性醫院或典型藥房,需要的用量比較大的:各種高分子製品做成的注射器、呼吸器、呼吸麻醉、面罩、氧氣迴路等;還有窗口護理,沙布片、紗布卷、酒精棉片,眼科、牙科、康復理療,一共加起來超過 10 個產品大類。所以營銷模式,一邊是保證精品品牌供應,一邊是針對需求進行銷售。
二、合作共贏 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品牌
中國醫療器械的產業製造端很強大,中國也是供應鏈的樞紐國家,全球基本上80%的產品來自於中國製造。但是中國真正的品牌數量卻並不多,品牌無法高溢價,就降低了國有企業的市場收益。
全球差不多超過 5000 億美金的市場,來自於中國的品牌卻是鳳毛麟角。可以說,中國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全球化,很多企業的品牌受到了影響力、權威性等要素的制約,無法實現向全球化輸入。希望在未來的醫療器械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通過合作共贏,把中國的製造變成中國品牌。在整個全球的產業價值鏈上,使中國製造能夠獲得更合理的市場回報。
針對未來的增量市場,中國醫療器械的製造,應該一邊以渠道下沉為主。到縣一級,甚至是鄉鎮一級;另一邊,就是針對海外市場,開拓幾乎 6 倍於國內市場的空間。所以說,中國醫療器械品牌,實現出海和全球化是很大的藍海商機。
醫療器械是半監管的行業,有自己的獨特的行業屬性,對於供應的穩定性、質量的保證、合規性要求,都比其他工業品要求高。所以中國的生產廠家,要有堅定的恆心和信念,長期的品牌戰略和科學的市場目標。不能因為短期求快、求利,忽略到一些基本的商業要素,要堅守經營底線。不管是產品質量還是服務供應,一定要做到位。
醫療器械涉及到人類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容不得半點疏忽大意。企業一定要保證品質和服務,不能為了求得快速收益,就犧牲服務品質或產品品質。否則,將會給企業的平臺、產品都帶來巨大的聲譽的影響,甚至是影響了中國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信譽。
醫療器械出海是一個新的市場,各個國家語言、文化、市場環境各有特色。使得產品出海的渠道成本和落地成本增加,中國廠家應該合作共贏、抱團出海。數據化、科技化和產業化的時代,講究報團取暖。單打獨鬥、悶聲發大財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國有品牌在海外落地的時候,要注重和當地的本土化企業的合作。因為,全球化很重要的就是做到本地化,所以一定要找到比較靠譜的、合適的本地化的合作夥伴,才能增加品牌出海的成功率。
還有一點很關鍵,雖然海外的各項隱性成本、營銷渠道、檢測環節比較多,也相對複雜,經營成本比在國內更高。但也給通過技術革新,提升工作效率留下很大的價值空間。這時候,企業能更快更有效地利用網際網路工具,利用產業網際網路、物聯網這些新技術、新手段,就可以顯著的降低出海成本。
三、善用產業網際網路 助力醫療企業走出去
王鵬總裁表示,國內的醫療器械市場相對來說比較飽和的。雖然中國醫保開支逐年上升,醫療支付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但是國家也會有大的控費壓力,不管通過兩票制或者最近實施的一票制,對於廠家和渠道商來說,也就產生了市場壓力。整個行業已經進入了調整上升的狀態,這時如果能夠抓住海外市場機遇的話,將會幫助生產廠家實現市場突圍,找到新的增長點,也避免了在國內市場的殘酷競爭。
以往企業出海經營,幾乎都是單打獨鬥。不論在海外設立辦公室、租倉庫、地面拓展、營銷、結算,還是設置一體化物流等環節,固定成本都較高。而市場收益卻並未水漲船高,導致企業的投資回報較低,甚至賠本賺喲喝。
聯醫打造的醫療器械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提供包括了:結算物流、到供應銷售、倉庫管理、本地化基礎設施,以及網際網路銷售平臺等各個環節的服務。通過聯醫打造的的產業網際網路共享平臺,在海外落地的基礎設施中,可以同時賣A家的注射器、B家的口罩、C家的骨科、D家的眼科。實現了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數據共享,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率和投資回報率。
聯醫搭建的基礎設施平臺,可以稱之為底層的商業作業系統。能在真正意義上,幫助企業實現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出海經營,企業的效率和收益也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如今,聯醫打造的醫療器械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已經進入快車道規模化發展的階段。將發揮規模效應、品牌優勢、成熟系統和經驗,幫助中國更多的醫療器械 30 多萬個SKU,使更多的場景、更多的民族品牌進入到這個共享平臺,幫助中國醫療企業能夠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
四、全球疫情影響2020 年成為出海元年
這次因為全球的疫情影響,世界幾十個國家,用到的醫療物資、抗疫物資都數倍增加,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而這些產品,恰恰是中國供應鏈的優勢產品。中國加入WTO後,在過去 20 年這些產能,從傳統製造發達國家,向傳統品牌的國家和低成本生產國家轉移,特別是中國更是製造領域的供應鏈樞紐國家。可以說,現在對中國醫療器械的需求非常旺盛,中國供應鏈要一打噴嚏全球都感冒。
這次世界級的疫情,給中國防疫物資的生產企業帶來市場需求,促進了快速增長。從銷售、利潤、市場份額、品牌宣傳,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市場機會。也給海外企業,上了很好的一課,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製造的能力和快速響應的機制,以及中國比較完備的工業布類配套的形象。
所以,對於中國的器械的出海,我個人判斷今年算是一個拐點。中國器械真正意義上到了一個時間截點,除了國內市場的存量市場之外,企業要積極出海開拓增量市場。這也是歷史賦予中國醫療器械企業,難得的轉折和發展契機。所以,今年將是企業出海的元年,更是醫療器械出海的元年。
長期來看,全世界的疫情帶來的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先說挑戰,現在因為中國的防疫物資,涉及到國計民生,各地政府現也非常重視。可能需要對一些非常核心的生產廠家,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做一個全面的重新的審慎和評估。甚至有一些聲音,建議把一些產品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這就導致了,外國企業在進行產業供應鏈布局時,不會把所有供應鏈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裡。可能會更加多元化供應鏈布局:一部分工廠在本國生產,做緊急響應;一部分往其他東協國家轉移,雖然這些國家在製造成本上不一定有優勢,但是從風險控制的角度考慮,則能實現運營的多元化。
在此次疫情的突發過程中,中國出海的醫療產品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產品。甚至在一些地區,傷害了中國品牌的形象和信譽。也再一次希望,中國企業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經營底線,保證產品的合規性、質量、服務等經營要素。
再說機遇方面,整個大健康領域和醫療器械行業,將會飛速發展。因為,各國政府、公共衛生機構、社會各界、個體消費者,都將對衛生、預防醫學、保健,更加重視和關注。政府將增加預算投入,而個人消費者的醫療消費和健康防疫,也必將大幅度升級。使得存量市場,會有一個小幅度的提升。假設從以前 1 萬億,可能上漲到1. 2 萬億。
因為疫情原因,很多企業已經處在供不應求的經營狀態。很多中國生產企業的品牌、包裝和產品,已經銷往全球各地,這次疫情,從商業角度來講,確實成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助燃劑,也推動了企業了海的速度。
所以醫療器械企業,要藉助這次疫情帶來的出海機遇,實現出海提速,把商機變成長期運營的項目。打造更多的醫療器械民族品牌,使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更健康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