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僅僅是內衣春光乍洩?

2020-12-21 騰訊網

文革期間,因為譯製片較少,且集中在當時與我們有友好關係的幾個國家,因此,那個時期引進的國外電影,會在觀眾中誘發出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特別觀感。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裡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由於這個電影有女主角米拉換藥時露出胸罩的鏡頭,電影院繼續每天爆滿……」

從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間引進的國外影片所引發的特有的觀眾觀影興趣。

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遊擊隊員……」

《寧死不屈》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個時代引起如此深廣的反響?

注意一下《寧死不屈》公映的時間。影片1967年拍攝,1968年在阿爾巴尼亞公映,1969年就引進中國,當年公映。

據記載,它是文革期間第一部引進的外國影片。在三四年的時間內,沒有國外譯製片投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寧死不屈》首次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其新鮮感與衝擊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濤洶湧的觀影狂潮。

這其中,當然有部分觀眾對影片裡的部分鏡頭投入了特別的注意,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一下《寧死不屈》裡當時的所謂暴露鏡頭,其實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沒有什麼香豔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陳述的事實,也不夠準確,因為那個換藥的女遊擊隊員,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裡的女學生的名字。

而據《電影傳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裡的那個換藥的女遊擊隊員,卻導致了這部電影於1973年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這個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個導演,被認為思想意識存有問題,牽連到這個女演員,導致了電影禁映。

而中國的觀眾並沒有受到這部電影在本土噩運的影響,依然對這部電影一往情深。

當然,1973年之後,這部電影,在中國也有淡出的趨勢,它與文革早期的記憶糾纏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記憶深刻。

崔永元生於1963年,陳丹燕生於1958年,而另一個作家鐵凝在她的小說《永遠有多遠》中也記錄了文中的「我」對《寧死不屈》的迷戀,他們基本可以視著同一代人,決定了他們對《寧死不屈》有著相似的記憶與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看《寧死不屈》,會覺得這個電影恰恰印證了文革期間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評價,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說《寧死不屈》的敘事存有某種問題,它在現在發生時的情節中,插入九段回憶,把故事的連貫性分割得支離破碎,最後電影只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局部細節,卻沒有一個統貫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遊擊隊員受傷後一直住在米拉的家裡,她是如何來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與家裡新來的一個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圍繞著吉它,而開始了他們的熟識,但是這個男青年後來哪裡去了?

米拉被捕之後,地下組織暗殺了叛徒,接下來,卻是導致德軍下令槍殺米拉她們兩個人,前後的邏輯關係給人的感覺,是地下組織的暴力行動,才導致了德國人的瘋狂報復。

既然電影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講清楚,但電影又為何能引發巨大的轟動?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一部電影過度追求內在的邏輯關聯與巧立名目的內在關係,雖然能夠給人以燒腦的分析樂趣,但是電影過後,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

而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卻因為它的鏡頭的單一、緩慢,反而給人以強烈的瞬間衝擊力。

加上當時《寧死不屈》放映的時候,國內的外國影片較少,很多觀眾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而觀看電影的環境,很多都是在鄉間地頭的露天場所,所以那種簡陋環境下銀幕上提供的斷片式場景,十分容易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後銜接,片斷的影像就具有強烈的刺激力與衝擊力,這應該是《寧死不屈》這樣的一個被中國觀眾列入到莫名其妙範疇裡的電影,能夠給人以強烈印象的原因。

《寧死不屈》裡的女遊擊隊員,在當時的中國引發巨大的關注,也和影片裡的主人公與當時的中國青年在興趣愛好、衣飾著裝與文化程度上更有共情感與同理心的緣故。

影片裡呈現的社會形態,受到得天獨厚的長期的歐風勁吹,遠比同時代正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國社會來得更具有現代性。在那個社會生態下活躍著的青年,更能獲得建國後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國青年的認同。

這也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電影裡的遊擊隊員生活,能夠給中國觀眾帶來更為新穎的觀感的原因。

綜合當時觀看電影的觀眾的反映,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電影裡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幾點,這種印象滲入到當時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個人記憶與文化情境中,從長遠來看,甚至可以說影響到比一代人更為綿長久遠的精神領域。

這種影響具體是:

1、女性內衣。

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部分提到的那種驚鴻一瞥的女性身著內衣的鏡頭。

而這種文革期間的特有的觀影驚詫,可以說分布在當時的幾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國內公映的譯製片中。

2、漂亮的女主角。

姜文在接受採訪時,就對電影裡的女主角的漂亮表達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說,他年幼時,「頭腦中還沒有漂亮的概念,記得我看李鐵梅的時候都還沒有,直到看《寧死不屈》,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說的是遊擊隊戰士被納粹抓住了,但她們還是很樂觀地彈吉它唱歌,她們穿連衣裙,領口開得很低,我覺得那裡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寧死不屈》裡的漂亮,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活潑氣息,其實女主角看上去並不嬌豔,與今日錐子臉刻意營造的驚豔之美,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現,卻很接地氣。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單純的眼睛的閃動,都給人一種強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覺,所以當米拉與戰友最後走向絞刑架的時候,才反襯出扼殺如此強健的生命力的殘酷,電影傳輸出的是一種對青春與生命的禮讚,才讓暴行來得如此黑暗與兇殘。

3、吉它。

很多回憶都提到從這部電影裡第一次了解到吉它這一樂器,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吉它的風行一時,很多人都認為與這部電影的推波助瀾有著深切的關係。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帶著回音的旋律,似乎能夠讓人產生共鳴。而影片裡的德國軍官,也試圖用吉它來瓦解年輕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電影裡彈奏的是一種勇往直前、無視生死的心靈自白,德國軍官意圖用吉它所彈奏的美的韻律,在女革命者的堅強意志面前,毫無作用。

可以說,吉它在電影裡述說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會讓人追求更博大的善與真。

4、格子襯衣。

作家鐵凝在小說《永遠有多遠》裡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襯衣帶來的視覺魅力:「當我看完一部阿爾巴尼亞影片《寧死不屈》之後,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個寧死不屈的女遊擊隊員米拉長得一樣,我唯一的根據是米拉被捕時身穿一件小格子襯衣,而我也有一件藍白小格子襯衣。」

5、巧克力。

《寧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鎮的日常生活面貌時,表現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當時的中國人,對巧克力大多數並沒有什麼明晰的認識。

在餘斌的隨筆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記載:「《寧死不屈》大約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就是在這部片子裡,頭一次聽說一種叫作『巧克力』的糖。……我們誰都沒吃過,沒見過,據說中國最早生產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裡沒賣的……」

6、流行語。

電影裡的調侃語句:墨索裡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而且永遠有理,成為當時民眾口裡的調侃語句。

7、撞球。

影片裡德國軍官打撞球的場面,也使中國觀眾覺得新鮮。

之後,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全國遍地開花的撞球室,雖然不能說與這個電影的誘導有關,但不能不說這一大眾性的娛樂項目的影像記憶還是不可小覷它的現實影響。

8、槍戰場景帶有個人色彩。

女遊擊隊員拿著手槍在屋頂一邊奔逃一邊射擊,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迥異於我們戰爭片的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戰爭場面。

9、幽默的人物對話,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

影片裡米拉在照應受傷的女遊擊隊員時,兩個女性相互調侃,體現了青春的美好,也顯現出一種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國電影裡的人物對話太過沉重,缺乏這種風輕雲淡、涉筆成趣的幽默感。這種風格,很容易獲得當時擁有了相當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10、養狗時尚。

電影裡德國軍官牽著一條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裡的狗仗人勢,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殘酷與兇險。

但電影引發的副效果卻是引起中國觀眾對養狗的興趣。

11、高領羊毛衫。

影片裡的一位遊擊隊員穿著高領羊毛衫也引起了觀眾的特別關注。在徐約維所著的《星星的碎片》一書中寫道:「最初對高領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時期,那時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裡面的男主角經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領羊毛衫,黯黯的顏色反襯著生命的年輕、激情之中又滲透著一種高貴的氣質。這對於一個從事革命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分外迷人。」

《寧死不屈》在中國引起的反響,還包括配音者賦予了人物以一種新鮮的氣質,給米拉配音的是劉廣寧,她的特有的帶有回音的細聽起來摻著一點嗲味的聲音,給角色增添了一種可愛的氣質,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人物維度。

可以說,《寧死不屈》在進入中國之後,被時代、配音者、觀眾添置了原片沒有的新鮮的內涵,說它是一部外國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國之後,就開始了中國化的嬗變過程,與中國當時的時代風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膠著在一起,使它帶著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或許就是它在今天看來不過是一部相貌平平的電影,但在那個特殊的放映區間,卻能夠產生那麼大轟動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嫩模短裙走光露底 盤點女星春光乍洩圖片
    現場,閆佳琪大尺度挑逗體育名嘴董路,全程上透下露,俯身露胸器大尺度露底春光乍洩。女星齊b超短裙走光偷拍柳巖章子怡大尺度春光乍洩圖片。眾女星穿著暴露鍾愛齊B小短裙大膽走光露底成功搶鏡出位,下面就盤點一下曾經穿過和鍾愛齊B小短裙的女星們
  • 常英傑 春光乍洩
    春光乍洩 古城遲暮 秦磚漢瓦打磨得比流年瘦
  • 《春光乍洩》:從性格角度分析,張國榮演活的角色,演死了愛情
    《春光乍洩》是由王家衛自編自導的同性愛情題材電影,1997年在香港上映。曾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的多個獎項及提名。一些電影評論認為,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將曲折愛情置於時代夾縫之中。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脫離了時代框架,與特定時代的契合關係——1997年香港回歸,只是電影上映恰逢其時。
  • 《山鷹之歌》: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少見的正面展現蘇聯作用的作品
    而阿爾巴尼亞電影成為國外電影在國內少見的可以放映的片種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阿爾巴尼亞電影承接了當時已經空缺的蘇聯電影的遺缽。 《山鷹之歌》的前半部分,相當於阿爾巴尼亞電影裡的「地下遊擊隊」類型,男主人公阿爾邊從事的是暗殺敵人首腦的行動,接著他和他的戰友們展開了炸毀敵人軍事基地的鬥爭。這種情節,後來在《地下遊擊隊》、《寧死不屈》、《戰鬥的早晨》等阿爾巴尼亞電影裡,都曾經給中國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代表人民結果你」一度時期成為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臺詞。
  • 歐洲杯新軍阿爾巴尼亞、威爾斯今晚亮相
    一支是從未在世界大賽決賽階段亮相過的球隊,一支是闊別大賽58年之久的榮耀之師,阿爾巴尼亞和威爾斯這兩支對於大場面極為渴求的球隊,今天晚上將先後在朗斯和波爾多亮相。用一代國人熟悉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中插曲《趕快上山吧,勇士們!》的歌詞來表達他們的心情——「不管風吹雨打烏雲滿天,我們歌唱我們戰鬥。戰鬥,戰鬥,新的戰鬥,我們的戰鬥生活像詩篇。」舞臺已經準備好,兩支新軍請盡情享受吧。
  • 總說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看不懂,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作?
    觀眾們提到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首先必提的是《第八個是銅像》,筆者曾經對此作了一點分析。幾乎是同時,當年的觀眾還要提到另一部看不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這就是《腳印》。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竟然在觀眾那裡得到眾口一詞的感受?
  • 劉德華黃曉明上演春光乍洩 《王牌逗王牌》首映
    一旁的王晶導演忙喊「冤枉」,「你們倆的戲,都快趕上《春光乍洩》那段纏綿悱惻的感情戲了。」劉德華一臉「嚴肅」的糾正:「哪有,明明就是正常的男男朋友關係!」劉儀偉帶隊踢館 眾手下倒戈狂迷劉德華作為首映式一大驚喜,著名導演劉儀偉帶領電影《我說的都是真的》劇組前來踢館,劉儀偉把自己相聲的第一次獻給劉德華,與德雲社著名相聲演員燒餅合力向《王牌逗王牌》「宣戰」。
  • 事件營銷:日本暢銷內衣品牌的誕生,不過是利用了第一夫人希拉蕊
    ——百度百科以內衣品牌利用第一夫人希拉蕊,製造新聞話題事件為例。一次,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攜第一夫人希拉蕊到日本進行國事訪問,按照行程的安排,希拉蕊前往東京一所大學進行演講。晚上在暗房衝洗膠捲時,他發現無意中拍到了第一夫人裙內的內褲,這一發現讓植田二郎非常驚喜,他相信這張美國第一夫人春光乍洩的照片一定會引起世界性的轟動。他突然聯想到三木品牌的內衣,想著假如第一夫人的內衣是三木牌的會怎麼樣?植田二郎立馬打電話給三木牌的老闆,讓他要了三木的LOGO,並洗印在照片上。
  • 當年那些朝鮮阿爾巴尼亞老電影,你看過多少?一口氣能說出幾部呢
    家裡的大人,都是電影快開始了才會來,各人找各家的孩子。看電影的連隊戰士,每人手裡會拎著一個小摺疊凳子,邁著整齊的步子排著隊伍進場。電影放映之前,他們還會拉上幾首歌,場面挺熱鬧。那時候的電影少,有時候反反覆覆放的就是那麼幾部片子。影片除了國產的,還有很多是外國的。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阿爾巴尼亞電影《初春》拍攝於1975年,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最後的冬天》是電影院裡最後放映的最後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斬斷魔爪》直接沒有公映,當時中阿關係已經破裂,電影引進的速度趕不上時事的變化。這樣,《初春》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最後一批上映的電影之一,它應該排在倒數二、三位左右。
  • 電影記憶
    聽說一個學長分配到了電影院做美工,專門畫電影海報,我心裡就嘀咕,我的美術基礎比他強,為什麼不能去電影院畫海報?為了實現這個電影夢想,我發瘋一般跑上海各家電影院,看人家畫的海報,琢磨著構圖、線條、色塊,以及與情節的交融。最東面跑到滬東工人文化宮,暱稱「東宮」,讓人不由得聯想起蘇聯電影裡金碧輝煌的冬宮;最南面跑到南市蓬萊電影院;最西面跑到曹家渡滬西電影院;最北面跑到江灣鎮電影院。
  • 年度口碑第一的神片可不止年輕版「春光乍洩」那麼簡單!
    提起同性之愛,從《春光乍洩》、《斷背山》一路到《阿黛爾的生活》,都給影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似座座高山難以逾越。《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眾多經典同類型影片中表現出了差異化,以非常鮮明的特質,將電影元素細膩精緻的用在了電影文本上,擴展了影片來自聽覺和視覺上的空間感和時間性。
  • 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接吻鏡頭,曾讓觀眾耳熱心跳
    《廣闊的地平線》拍攝於1968年,同年11月26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發出「關於發行阿爾巴尼亞故事片《廣闊的地平線》的通知」。這一放映活動,是配合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國慶節而組織的。這是一部根據好人好事改編的電影,如果能對應一部中國電影相似的題材與內容的話,那麼,《雷鋒》差可比擬。
  • 日本小男孩承諾要超越李小龍,曾一身肌肉轟動一時,如今怎樣了
    日本小男孩承諾要超越李小龍,曾一身肌肉轟動一時,如今怎樣了李小龍是中國功夫的傳奇,他對於武術的痴狂,遠遠勝於電影,在武術上頗有建樹,廣為流傳的便是李小龍創立了截拳道,這是一類現代武術體系,由於過早的逝去,很多人並不真正了解截拳道。
  • 阿爾巴尼亞總理謝胡:在位28年卻自殺,真正死因成無法揭開的謎團
    世人看來,阿爾巴尼亞是一個神奇的國度,那裡曾經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然而如今的阿爾巴尼亞卻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在發展程度普遍較高的歐洲,阿爾巴尼亞顯得格格不入。
  • 影史最佳同性電影決選,它超過了《斷背山》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次評選,獲得影史 最佳同性影片的,竟然是一部新片,它力壓《斷背山》《春光乍洩》等片,成為影史最佳同性電影,那就是1、《卡羅爾》Carol (28票)這是部萬眾期待的百合電影。這部電影沒有老生常談的「同志話題」,是擺脫了LGBT電影俗套的一股清流。不僅在同志片裡,而是在所有關乎戀情的電影裡,這部電影都是一流的。——Robin Baker 這電影最棒的一點是:這個關於兩個男人簡短相遇的故事沒有刻意符合直人相戀的模式,而是尊重了同志的特殊模式。
  • 尹靈芝:寧死不屈的女英雄
    站在壽陽縣堆臺梁上,俯瞰白馬川,一座白色的雄偉建築映入眼帘,這就是寧死不屈的女英雄——尹靈芝紀念館。 尹靈芝,1931年3月12日出生在壽陽縣趙家堖村一個貧寒的家庭。1940年,抗日工作開展到趙家堖後,尹靈芝的父親尹爾恭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村抗聯主任。在父親的影響下,年幼的尹靈芝經常幫助父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派收軍鞋,給抗日幹部燒水、帶路等。
  • 日本內衣廠制蕾絲口罩引轟動 男網友:男士戴上它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醫用口罩緊缺之際,不少人開始使用舊衣物動手製作「布口罩」,日本富山縣冰見市的一間紡織工廠,就利用製造內衣的布料來生產口罩。過去日本也有一名清純美女,戴上「蕾絲口罩」分享使用內衣自製口罩的心得,讓網友們臉紅心跳,直呼:「好可愛!」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阿爾巴尼亞人口約305萬,其中58.8%為伊斯蘭教徒,10%為天主教教徒,6.8%為東正教教徒,2.5%為無神論主義者,其他信仰者佔5.7%,不能確定信仰者佔16.2%。那麼為何阿爾巴尼亞獨樹一幟,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