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本星君 讀懂本星球 收錄於話題#讀懂西歐29個
作者▏李粉紅
出品▏本星君
人們都說,歐洲大陸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基本盤。
▲歐洲各國各個次級行政區主要宗教,波赫起碼還有不少地區天主教佔優勢地位
然而這裡卻有個例外,地處歐洲腹地(相對於亞塞拜然這種地處歐亞分界線上的國家)的阿爾巴尼亞,卻是個伊斯蘭教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人口約305萬,其中58.8%為伊斯蘭教徒,10%為天主教教徒,6.8%為東正教教徒,2.5%為無神論主義者,其他信仰者佔5.7%,不能確定信仰者佔16.2%。
那麼為何阿爾巴尼亞獨樹一幟,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呢?
▲阿爾巴尼亞地處「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的西側,北鄰塞爾維亞、黑山,南接希臘,東臨北馬其頓,西聯亞得裡亞海
1.信仰起源——基督教的曙光
故事要從公元前一千年說起。一支古老的部落從中歐跋山涉水來到了現在阿爾巴尼亞——前南斯拉夫一帶定居,史學家稱之為伊利裡亞人,是阿爾巴尼亞民族的祖先。
到了公元前八世紀,南邊的希臘人崛起,伊利裡亞文明與希臘文明開始交流。希臘人帶來了地中海的各種商品,同時也把希臘的多神信仰傳播到了伊利裡亞部落中。
▲位於阿爾巴尼亞的阿波羅尼亞遺址(典型的古希臘風格)
好景不長,公元前167年,羅馬人渡海而來,徵服了所有伊利裡亞部落,設立了伊利裡亞行省。
公元元年,耶穌誕生,基督教開始在羅馬的地下世界悄然傳播。基督耶穌的最後一位使徒聖保羅來到阿爾及利亞的第一大城市都拉斯、第二大城市斯庫臺傳教,基督教教團在此生根發芽,公元58年,當地選舉產生了第一位基督教主教。
▲始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斯庫臺
隨著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合法化,阿爾巴尼亞迎來了第一位來自羅馬教廷的主教。325年,基督教派的領導人之一——著名的阿里烏斯在基督教派鬥爭中失敗,被放逐到伊利裡亞行省,阿爾巴尼亞的基督教事業迎來了如火如荼的大擴張。
▲基督耶穌的最後一位使徒聖保羅四次傳教路線
▲位於阿爾巴尼亞布特林特遺址上的古羅馬圓形劇場
2.同室操戈——天主教vs東正教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一紙敕令,將龐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劃為西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
而阿爾巴尼亞從羅馬的腹心之地降級成為拜佔庭帝國的邊疆。由於教派之間的爭權奪利與教義衝突,公元1054年,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了以拜佔庭為首的東正教與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
阿爾巴尼亞中南部由於經濟上與希臘、拜佔庭緊密聯繫,因此追隨拜佔庭的東正教;阿爾巴尼亞北部與義大利僅75公裡航程,受到羅馬天主教的影響更深。
▲公元1054年,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了以拜佔庭為首的東正教與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
11世紀,拜佔庭帝國陷入內憂外患,財政瀕臨枯竭。為了挽救危機,拜佔庭政府提高稅率,引起了阿爾巴尼亞等地此起彼伏的起義。
禍不單行,1077年羅馬教廷唆使義大利的諾曼人進攻拜佔庭,而教皇自己則趁機擴大天主教在阿爾巴尼亞的勢力範圍。1190年,羅馬教廷再次發難,支持信奉天主教的阿爾巴尼亞貴族發動起義,從拜佔庭帝國獨立,建立了阿爾貝裡公國,天主教世界又從東正教世界狠狠地吃下一大塊地盤。
▲阿爾貝裡公國的首府克魯日鎮
3.鷸蚌相爭——奧斯曼帝國入主中原
就在基督教世界內訌時,亞洲的伊斯蘭勢力悄然興起。11世紀後期,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佔據了聖地耶路撒冷,切斷了基督徒的朝聖之路。
兄弟倪於牆而外御其侮。同為廣義基督教旗幟下的拜佔庭皇帝有意與羅馬教廷和解,來對付共同的敵人——伊斯蘭教徒。於是,拜佔庭皇帝向羅馬教皇求救,抵抗伊斯蘭世界的步步緊逼。
羅馬教廷很快組織起一支大軍,在士兵的衣服上紋上紅十字,向東進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徵。
拜佔庭人很快就後悔當初輕信了羅馬教廷,1204年十字軍與威尼斯共和國倒戈相向,襲取了拜佔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教皇支持下,十字軍在巴爾幹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新的天主教國家——拉丁帝國。
遭到背叛的拜佔庭人紛紛出逃,建立了三個流亡政權。其中之一的伊庇魯斯君主國就在阿爾巴尼亞南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伊庇魯斯君主國很快就把新生的阿爾貝裡公國滅了國。
▲12世紀阿爾巴尼亞拉波娃和克裡奇的東正教教堂
阿爾巴尼亞北面的鄰國——塞爾維亞趁拜佔庭勢力陷入混戰時突然崛起,滅了伊庇魯斯君主國,鯨吞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整個阿爾巴尼亞以及希臘中北部的廣袤土地。
▲塞爾維亞鯨吞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整個阿爾巴尼亞以及希臘中北部
1355年塞爾維亞帝國因為雄才大略的老皇帝駕崩,很快就土崩瓦解。阿爾巴尼亞被四個勢力瓜分——中部的都拉斯公國、南部復活的伊庇魯斯君主國、北部的斯庫臺公國和培拉特城。
四個勢力混戰不休,為了吞併旗鼓相當的對手,他們不惜引入外部勢力,甚至包括伊斯蘭世界的異教徒——奧斯曼土耳其。
阿爾巴尼亞中部的斯庫臺公國得到威尼斯共和國、羅馬教廷的支持,於1385年吞併了東正教的都拉斯公國。都拉斯國王潛逃出境,向伊斯蘭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借兵,陣斬斯庫臺國王,成功復國。
1389年,奧斯曼人再次西徵與基督教聯軍在科索沃酣戰一場,大獲全勝,斯庫臺公國土崩瓦解,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封建領地。
1392年,信奉天主教的威尼斯共和國企圖吞併信奉東正教的都拉斯公國以及阿爾巴尼亞中南部封建領主的土地,雙方爆發戰爭,最終大部分領主都選擇向奧斯曼俯首稱臣以求得保護。
阿爾巴尼亞封建主的分裂和威尼斯貪婪讓奧斯曼帝國漁翁得利。141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逐步蠶食阿爾巴尼亞南部領主們的土地和財富,並在此建立起了奧斯曼軍事封建制度,並要求阿爾巴尼亞北部領主成為奧斯曼的附庸、強迫領主的兒子到蘇丹宮廷作人質並皈依伊斯蘭教。
前門驅狼,後門入虎。奧斯曼帝國難看的吃相被阿爾巴尼亞北部領主看在眼裡。1443年冬,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喬治·卡斯特利奧特揭竿而起,全殲了奧斯曼人的駐軍,推動了轟轟烈烈的阿爾巴尼亞解放運動。
▲喬治·卡斯特利奧特(斯坎德培)
他多次以少勝多,被尊稱為斯坎德培,意為「阿爾巴尼亞的亞歷山大大帝」,他的黑色雙頭鷹旗也成為1912年阿爾巴尼亞獨立後的國旗。奧斯曼架不住斯坎德培的凌厲攻勢,被迫籤訂停戰合約。
▲展示阿爾巴尼亞國旗的少女
1468年,年邁的斯坎德培與世長辭,阿爾巴尼亞人頓時群龍無首,奧斯曼土耳其蘇丹驚呼「歐洲和亞洲終於屬於我了,可憐的基督教世界失去了它的劍和盾」。於是,四萬奧斯曼人陳兵阿爾巴尼亞,用巨型加農炮轟開了國門,阿爾巴尼亞全境淪陷。
▲從15世紀起,阿爾巴尼亞全境被奧斯曼徵服,圖為1870年奧斯曼的版圖
4.改換門庭——奧斯曼統治者的對症下藥
全取阿爾巴尼亞後,奧斯曼採用了一系列的政策來引誘阿爾巴尼亞人改信伊斯蘭。
1432年,奧斯曼統治者將一批穆斯林移民遷至阿爾巴尼亞,授予他們土地,為他們建立移民城市,這些城市一方面成為軍事駐地,另一方面又向周圍地區輻射伊斯蘭信仰。
儘管移民政策靡費不少,但收效甚微。16世紀末17世紀初,在北部的斯庫臺,穆斯林人口僅佔4.5%;南部的發羅拉有1.8%穆斯林人口,奧赫裡德有1.9%穆斯林人口。甚至1594年,羅馬教皇還能在阿爾巴尼亞拉起一支萬人規模的天主教起義軍反抗奧斯曼的統治,由此可見移民政策徒勞無功。
▲16世紀在阿爾巴尼亞南部培拉特建造的清真寺
隨著時間的推移,奧斯曼土耳其對阿爾巴尼亞人越來越熟悉,逐漸切中了阿爾巴尼亞人的脈搏——向錢看齊的價值觀與爭強鬥狠的民族特性。
至今土耳其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他們問阿爾巴尼亞人說:『你會下地獄嗎?』阿爾巴尼亞人回答:『工資是多少?』」
阿爾巴尼亞國土中,山區和丘陵佔76.6%。貧瘠的土地讓阿爾巴尼亞人一直憧憬著財富。因此,阿爾巴尼亞人把金錢看得比信仰更重,這種向錢看齊的價值觀使得大部分阿爾巴尼亞人很難抵抗蠅頭小利的誘惑,進而改變信仰。
▲阿爾巴尼亞有「山鷹之國」的稱呼,這裡確實是歐洲登山愛好者的天堂,但也因為險峻的地形而成為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另外,阿爾巴尼亞人天生就是戰鬥民族,以無組織無紀律但驍勇善戰聞名歐洲。從史前時代開始,他們與希臘人對陣疆場;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時期,他們在馬其頓方陣中效力;羅馬時期,他們為拜佔庭徵討哥特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
▲描繪阿爾巴尼亞人從小在家中舞刀弄劍的場景
阿爾巴尼亞人渴望戰爭帶來的財富、榮譽、武器、馬匹,甚至在斯坎德培時期,還有3000名阿爾巴尼亞士兵跨越大海,作為僱傭兵參與了西班牙阿拉貢王朝與英國安茹王朝之間的戰爭。
▲阿爾巴尼亞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斯坎德培(1405-1468)戰勝歸來的場景
考慮到阿爾巴尼亞境內的天主教徒容易被羅馬教皇煽動;而拜佔庭滅亡後繼承東正教事業的俄羅斯也擅於利用阿爾巴尼亞東正教徒來削弱奧斯曼,奧斯曼針對阿爾巴尼亞人的特性設計了新一輪宗教政策。
首先是稅收歧視性政策。1512年起,奧斯曼政府實行差別納稅制度,對基督徒家庭苛以重稅,要是家中任意一名男子改宗伊斯蘭則可以免除額外的稅收。從16世紀到17世紀,這種稅收漲了將近200倍。
其次是商業歧視,基督徒被禁止參與利潤豐厚的商業活動,花邊製造、皮革製造和鹽等行業通通被穆斯林壟斷,阿爾巴尼亞的富人階級紛紛出逃,遷到了彼得堡、維也納。
最後,「血稅」制度對阿爾巴尼亞的宗教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阿爾巴尼亞貴族家庭需要將自己的一個兒子提供給奧斯曼帝國作為人質,這些年輕的人質會被送往奧斯曼軍營進行軍事訓練並皈依伊斯蘭教。
▲18世紀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修建的埃特姆貝清真寺
此外,奧斯曼每年還會在阿爾巴尼亞招募水手和士兵。由於彪悍的軍事傳統,大量阿爾巴尼亞人脫穎而出,成為蘇丹的近衛軍、將軍,為奧斯曼帝國南徵北戰。
在這一時期,阿爾巴尼亞人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富有、社會地位更高,當他們從阿拉伯、埃及、庫德斯坦、匈牙利大掠一場,凱旋而歸時,纏著金銀,挎著武器,騎著良種的馬駒。
由於阿爾巴尼亞人勇猛更甚於奧斯曼人,往往被賜以高官厚祿,官拜大維齊(相當於宰相)者有25人之多。阿爾巴尼亞一躍成為奧斯曼將軍和宰相的搖籃,也成為奧斯曼的最強諸侯之一。
▲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神職人員與1914年舉著阿爾巴尼亞國旗的阿爾巴尼亞愛國者並肩作戰
反觀基督教世界,從1670年開始,教會的神職人員就陷入了墮落,給阿爾巴尼亞的伊斯蘭化送上了效果顯著的助攻。
伊斯坦堡的東正教牧首們為了當選,會花費巨款賄選,最終這些花費都會平攤在普通信徒身上。主教們每年都會四處巡遊,派遣警衛向教眾勒索,他們辱罵、毆打阿爾巴尼亞教眾,並搬走家裡的家具、床墊、農具。
此外,基督教的各種禮儀都是教會盤剝的好時機。根據1849年阿爾巴尼亞人的陳述:「自己教區的東正教牧師做任何事都會收錢:主教與牧師任命、新生兒的洗禮、病人的聖餐儀式、贖罪與聖禮。」
在這樣的形勢下,一開始只有貴族們為了加官進爵、晉升軍職,投入伊斯蘭的懷抱。1432年50%以上的改宗是當地貴族。到了重稅時期,為了避稅貧民家庭選擇讓男丁信奉伊斯蘭,而婦女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保持基督信仰(畢竟伊斯蘭世界裡女人的地位不高)。
1651年,天主教傳教士在報告中指出,曾有150個基督教家庭的蘇哈萊卡村只剩三十幾位基督徒婦女,村裡的男人都已皈依了伊斯蘭教。
到了基督教會墮落時期,70%的阿爾巴尼亞人成了穆斯林,而他的鄰國們依然保持較低的伊斯蘭化程度(保加利亞15.8%,希臘2.1%,羅馬尼亞有1.5%,塞爾維亞13%)。
▲20世紀初期阿爾巴尼亞宗教人口分布
阿爾巴尼亞的伊斯蘭化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從十五世紀開始,大量奧斯曼土耳其語的詞彙進入了阿爾巴尼亞語,其城市景觀也吸取了奧斯曼建築和伊斯蘭文化元素。
▲19世紀在君士坦丁堡的阿爾巴尼亞人
到了19世紀,民族主義在巴爾幹地區興起,阿爾巴尼亞的民族獨立運動和近現代化發展由於其伊斯蘭化程度太深而遠遠慢於其他巴爾幹國家。
▲2014年9月教皇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的廣場舉行的盛大聚會,參加者中大多數是天主教徒,也有許多東正教和穆斯林
自1912年獨立至今,作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阿爾巴尼亞依然陷於貧困,這也和阿爾巴尼亞的高度伊斯蘭化脫不了關係。
▲阿爾巴尼亞街景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讀懂本星球】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原標題:《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