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雞娃的路上,媽媽們經常會遇上一些不解之謎。
其中一個大謎團、也是媽媽經常來問我的問題是:
我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娃從小也看了很多書——總有一面牆吧,但學校每次考語文,為啥閱讀理解還是錯一堆,語文瞬間變學渣?
閱讀量的確是閱讀能力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必要條件,但絕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沒有閱讀量是不行的,但只有閱讀量也是不行的。
孩子看了一面牆的書,只能說明閱讀量有了,考語文特別是閱讀理解考不好,則說明只注重了量沒注重到質,閱讀能力並沒隨著閱讀量提升。
人們經常拿讀書和行路來比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不帶思考的行萬裡路,只是做個郵差,而缺少策略的讀萬卷書,可能也只能成為一個書童。
說到語文考試,昨天杭州中考放榜,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因為兩分之差,和他的夢想學校學軍中學擦肩而過。
這是杭州前四所重點高中的錄取分數線:
這是朋友孩子的成績單:
今年因疫情體育免考,杭州的中考裡,語文滿分120,數學120,科學160,英語120,道德法治歷史社會50
杭州中考滿分是570分,孩子考了536分,一共才丟了34分,5門學科平均下來一門丟了不到7分,已經很優秀了,還是可以上杭州前三的杭高。
在北京也差不多,如果孩子想考入海澱六小強高中,體育滿分的前提下,其他6門課最多只能丟40分(按前兩年六小強中最低的錄取分數線來算),也就是說,每門平均失分也要低於7分。
哪門學科丟分最多呢?通常就是語文了。
語文有作文,扣個5分都算得上是優秀作文了,所以語文失分很難控制在7分內,只要追求其他科目考出高分甚至是滿分。
我朋友復盤下來,覺得按照孩子的水平,其他分數再提高比較困難了。唯一有可能提高的就是語文,丟了15分,按考後對的答案,有好幾分都是在閱讀部分丟的。
語文考試裡,閱讀理解部分一般是佔比最大的。
以杭州中考為例,賦分如下:
積累運用(基礎)20分
閱讀理解55分(包括古文20分)
作文45分
再說說小學,花生在海澱小學的語文考試裡,閱讀理解的分數比例也是最高的,這是他五年級的期末試卷,100分裡閱讀理解佔了32分。
我說過,作文其實是可以提前準備的,要和別人拉開距離有一定難度,所以就得在閱讀理解這個大項目上下功夫。
失閱讀理解者,失語文。
關於「為啥看了一堆書,語文仍然考成渣?」的謎題,謎底是:孩子閱讀量上去了,閱讀能力卻沒有效提升。
要在閱讀能力上使勁,我們得首先知道閱讀能力包括什麼。
花生和玉米從小上的最多的課外班就是學而思,學而思定義的六大閱讀能力我也是很認可的:
只是,僅僅告訴家長要培養這幾項閱讀能力,家長還是不清楚培養得對不對路,孩子能力究竟如何。所以,除了推薦書單,還必須有一套科學的閱讀能力測評體系。
比如像下面這樣的測評題目,你可以看到右邊括號裡的黃色字跡,就是針對其中某項閱讀能力的檢驗。
以上圖片來自學而思大語文分級閱讀 《閱讀力培養和測評》手冊
孩子看了很多書,也要檢查下他看書的效果和閱讀的能力,這樣家長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查漏補缺,而不是稀裡糊塗地等到考試失分才知道娃閱讀不行。
孩子的閱讀能力沒有隨著閱讀量發展起來,具體的原因我總結出4點,這樣家長也就能知道從哪裡下手去改善了。
1.閱讀的內容過於單一。
古文也是閱讀理解的重要部分,還有非虛構閱讀,很多孩子小時候看虛構閱讀,比如繪本故事、童話類的還挺有興趣,但是一到古文和非虛構閱讀就有點薄弱。
改善方法: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
2.只重視泛讀,不重視精讀。
孩子閱讀量大,但都是泛讀,看過算數,沒有針對性的精讀訓練,造成閱讀能力總在原地徘徊。
而精讀要對文本進行分析,比如主要內容概括、故事結構分析、情節內在邏輯、人物性格、情感和內心分析、藝術風格賞析、言外之意判斷等等……
在泛讀的基礎上,選一些經典進行精讀,才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3.所選書目不適合孩子年齡層和心理發展階段。
這個不怪家長,要怪就怪「社會」吧——
不像英語,有很多類似於《牛津樹》、《紅火箭》或《大貓》分級閱讀材料,到了中文環境裡,感覺分級閱讀體系和資料就很欠缺。
針對這個不足,也有些機構正在開發中文的分級閱讀體系,其中學而思是我感覺做得很好的。
4.只埋頭閱讀不檢驗效果,缺乏反饋機制。
對於娃的閱讀能力,如果沒有測評的話,家長只能看考試,考得好就覺得不錯,考得不好就覺得很渣,這就有點盲目和被動。
如果像這樣,給每本精讀書配上一本練習冊就好多了。其實只是薄薄的一本,但題目都是刻意在訓練並檢測六大閱讀能力,這就做到了科學、全面和客觀。
現在家長面臨的選擇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畢竟孩子的日程表已經很滿了,經不起屢屢人肉試錯,更要精心選擇資源,把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花在刀刃上。
這也是我一直在說的,我們不僅僅要努力,也要學會拋棄無效的努力,既要全情投入,更要追求有效產出,這樣才能切切實實地提高孩子的底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