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見聞VIP」APP作者陳聖潔 編輯文曄,歡迎下載「見聞VIP」,即時見證歷史。
當年次貸危機的最大贏家,宣布退出基金管理行業。
據媒體報導,美國對衝基金大鱷約翰·保爾森已經將旗下的對衝基金公司將轉型為家族辦公室,並清退了全部外部投資者的資金。
約翰·保爾森在一封致投資者的信中寫道,此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
早在2019年1月,在多年的表現不佳和虧損後,大量的投資者已經從該基金贖回資金。根據計算,當時保爾森對衝基金管理的資金中,約有80%都是他自己的錢,目前保爾森的財富約44億美元。
如今黯然退場的保爾森,在十二年前是全世界風頭最勁的對衝基金經理。
2007~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最嚴酷時,包括美林,摩根史坦利、AIG等都危在旦夕。但約翰·保爾森依靠他在2007年前大肆做空讓他和他的基金持有人大發橫財。
《阿爾法》雜誌統計,截至2007年底,約翰·保爾森的第一隻基金升值590%,第二隻基金也升值350%,基金總規模達到280億美元。保爾森個人當年收入達到了37億美元,一舉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對衝基金經理。
歲月如梭、斯人已去。保爾森的對衝基金,在美國經濟再次上演危機之時「黯然」退場。
01
非典型金融奇才
毫無疑問,約翰·保爾森是史上最知名的對衝基金經理之一。
但是,從他的成長軌跡來看,他走的並非一條標準的華爾街金融高手的成長之路。
資料顯示,約翰·保爾森成長於美國紐約皇后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其父親是一家小型公關公司的財務長。自幼跟隨父親學習財務知識的經歷對保爾森的影響非常重大。
保爾森天資聰穎,他在華爾街一直被人視為學院派的典型代表。1978年,保爾森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於紐約大學商業與公共管理學院,緊接著他進入了有著製造「職業老闆」的「工廠」美譽的哈佛大學商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畢業後的保爾森並沒有立刻從事基金行業,而是先後進入了著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奧德賽投資公司短暫工作。
1984年,保爾森轉投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負責併購業務;並在4年後,成功從投資銀行轉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魯斯合夥基金,成為合伙人之一,正式開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
1994年,有了足夠的資金獨立經營的保爾森,用自己、家人和朋友的200萬美元資金創辦了自己家的對衝基金公司「保爾森對衝基金公司」。當時的公司只有兩人,保爾森和他的助理。
由於在貝爾斯登的工作經歷使他對公司合併業務了如指掌,他旗下的基金專做併購套利投資,即同時買入及賣出兩家合併中的公司股票,從而獲取無風險的利潤。
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給了保爾森絕佳的機會。他大量賣空虛高股價支撐下的併購案,在網際網路股票狂跌的2001年和2002年,他的基金逆市飄紅,投資人便聞風而來,到2003年,他的基金規模達到了6億美元。
但因為為人非常低調,基金業績規模也不算大,直到次貸危機前,在對衝基金行業之外,他的名聲都不大。
02
做空美國房市一戰成名
真正讓保爾森一戰成名的是2008年次貸危機。
2006年,還是華爾街無名小卒的保爾森盯上了美國節節攀升的房地產市場。
他對房價做了回歸分析後發現,剔除通脹因素,1975-2000年美國房價每年小幅上升1.4%,而2001-2005年出現了過去25年從未有過的飆升,年升幅達7%,遠遠偏離正常的趨勢線。保爾森還發現一個規律:歷史上每次房價下跌,都會跌穿趨勢線。因此,房價需下降40%,才能同歷史趨勢吻合。也就是說,房價被高估了40%。
基於上述判斷,保爾森選擇了當時華爾街針對房地產借貸市場發明的兩種新型的投資工具:債務抵押債券CDO和信用違約交換CDS。
CDO是銀行的貸款重新打包,做成債券在市場上賣;CDS則是一種保單,對貸款風險提供擔保,如果出現債務違約,發行CDS的一方就要向購買方賠償。
保爾森的操作方式是,一邊做空CDO,一邊收購廉價的CDS。當時,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對房價繼續上漲深信不疑,也就樂於賣出CDS,收取保費。
但隨後的幾個月,美國房產市場卻依然繁榮,絲毫看不到萎靡的跡象,保爾森的基金在不斷地賠錢。
不過他最終頂住了壓力,迎來了「好消息」。
2007年2月,新世紀金融公司在2006年四季度意外虧損,隨後危機迅速蔓延。保爾森管理的兩隻基金在華爾街的冬天異軍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隻基金升值590%,第二隻基金也升值350%,基金總規模已達到280億美元,僅2007年一年,就有60億美元的資金湧入保爾森的基金。
而保爾森自己在2007年的收入達到了37億美元,成功登頂2007年度最賺錢基金經理榜首。不僅締造了個人傳奇的投資生涯,也創造了華爾街歷史上的賺錢最高效率記錄,成為名副其實的「賺錢大神」。
一時間,約翰·保爾森在華爾街名聲大噪,「對衝基金第一人」、「華爾街空神」等稱號紛紛被冠於頭。
那個時期的保爾森,可謂是那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最大贏家。
電影《大空頭》就是根據保爾森原型改編,但實際上遠沒有現實中的保爾森收益豐厚。
03
瘋狂做多黃金再次登頂
做空房地產使保爾森一戰成名,隨後他料定ZF勢必會提高美元的供應量以穩定市場。
QE的推出證實了保爾森的推測,寬鬆的貨幣政策使美元一路貶值,高通脹風險的擔憂使得美元已經不再是優質資產,而黃金價格和美元指數有著高度的負相關關係。因此黃金再次成為了經濟危機中的「硬通貨」。
而此時,保爾森早已做好了坐收漁利的準備,2008年在房地產市場大獲全勝之後,他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建倉與金價掛鈎的投資產品,瘋狂做多黃金。
2年後,保爾森經營的黃金基金全年漲幅達35.08%。他也史無前例地將50億美元收入個人腰包,再一次成為華爾街的「最賺錢機器」。據計算,保爾森在這一年的賺錢速度是每秒158.55美元。
04
十年沉浮走下神壇
然而,站在巔峰的他很快就迎來了自己的滑鐵盧,在一筆又一筆的交易中跌跌撞撞,侵蝕其2007年的收益。
保爾森的第一次重大失誤是在2011年。
這一年,他不但在金價走勢上踏錯節奏,而且錯誤地選擇了買入金礦企業而非投資現貨黃金,造成業績大幅落後於金價漲幅。此外,他大力買入金融股,押注美國經濟持續復甦,卻遭遇歐債危機,其重倉股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年內股價均遭腰斬。
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最糟糕的一年,導致客戶在他的投資組合中損失了約20億美元。不過,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隨著2012年全球經濟形勢開始好轉,黃金價格從高位開始走低。但由於他對黃金的執著,讓其貴金屬交易的投資獲利開始大幅縮水,儘管黃金的下行仍未停止,保爾森卻始終堅信黃金將幫助他收復失地,為此他也付出了不斷賠錢的代價。
同一時刻,保爾森在海外也遇到了麻煩。在美國已經奠定自己地位的保爾森在2011年決定走出國門,打算前往中國開展自己的新事業。然而對中國情況的不了解,在他旗下的基金決策中開始顯現負面效益。
2011年,保爾森對中國嘉漢林業的投資被彭博社評為當年世界十大商業失敗案例。
隨後的幾年保爾森韜光養晦,然而昔日相信他的顧客紛紛離開。由於投資損失和客戶流失,該公司的資產從2011年380億美元的峰值大幅下滑:截至2018年11月,該公司的資產不到9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保爾森自己的財富。
在曾經一期的《 彭博商業周刊》 封面上,約翰·保爾森這位華爾街曾經最成功的基金經理臉上被貼上了一張黃色標籤紙,上面寫著:大失敗者。
昔日神話只剩落寞。
05
傳奇大佬接連轉型
對衝基金行業造就無數富可敵國的金融巨鱷,而在一代人的轉變中,約翰·保爾森只是最新加入轉型行列的行業傳奇人物之一。
傳奇人物斯坦德魯肯米勒和喬治索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就轉向家族理財模式。
摩爾資本的明星基金經理路易斯·貝肯(Louis Bacon)在過去的一年裡曾表示,隨著曾經經常達到兩位數的回報率逐漸下滑,他正在退步。
Appaloosa基金創始人、外號"抄底王"的大衛·泰珀(David Tepper)也表示,他正在對公司進行轉型,不過他計劃保留一些外部客戶。
有報導認為,保爾森此舉也突顯了投資界更大範圍的動蕩。數十年來,基金經理們稱霸華爾街,成為受人尊敬的投資高手,但是現在,他們發現自己正努力與電腦驅動、指數跟蹤型基金競爭,這些基金的成本僅為傳統產品發行成本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