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電視問政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抓手、市民參與公共領域監督重要平臺,也是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溝通重要橋梁。此類節目要常辦常新,實現問政監督價值最大化,助推主流媒體壯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必須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上述要求。結合浙江衢州臺《請人民閱卷》兩年來的探索實踐,筆者認為,電視問政節目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核心是把握好三「時」、重點是把握好三「度」、關鍵是把握好三「效」。
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核心是把握好三「時」
衢州臺《請人民閱卷》節目名稱取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月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講話:「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電視問政搭建答卷與閱卷媒體平臺,通過電視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段設計呈現問卷,回應時代需求、響應時代呼喚、化解時代矛盾,這就要求問政團隊思想、眼界、格局不斷提升拓展,與時俱進,更好地詮釋時代新命題、滿足人民新期待,這是辦好電視問政的「定盤星」。
筆者認為,「時」包含時局、時勢、時機等三「時」。時局、時勢關乎問政「問」什麼、問卷如何設計。新時代有新目標新要求、新特徵新矛盾,也有新挑戰新機遇。問政團隊對時局變化、時勢發展應有全面清醒認識,在胸懷全局、服務大局、應對變局、開拓新局中,找準問政定位,做到與時代同頻共振,並當好「船頭的瞭望者」,確保設計出的「問卷」不跑題、不偏題、不離題,精準有力。而時機關乎問政何時「問」,對時局、時勢的把握最終要落實到時機上。時機選得準,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宣傳效果事半功倍;時機選得不準,可能添亂、無效,甚至產生負面效應。
《請人民閱卷》的推出欣逢其時。2018年5月市委全會圍繞衢州新一輪發展格局,確立新時代衢州「1433」發展戰略體系;6月全市開展大整風「十大行動」;7月電視問政一炮打響,迅速在當地掀起一股問政衝擊波。兩年來該節目緊扣確保發展戰略體系落地實施的重大攻堅任務,抓熱點、找難點、挖痛點、疏堵點,劍指「拖拉機、推土機、壓縮機、洗衣機、攪拌機、複讀機」等「六機」幹部作風頑疾,與中心大局同頻、與百姓期待共振。如農房體系構建與風貌提升、打造中國營商環境最優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黨建治理大花園、城市精細化管理等系列選題,關乎民生、牽動全局。今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當屬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企有所呼、媒有所應」,《請人民閱卷》今年5月「聚焦服務企業」,深挖部門服務作風沉痾、為中小微企業支招打氣,營造助企復工達產、政銀企攜手共克時艱的輿論氛圍。總書記賦予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今年7月《請人民閱卷》結合宣傳貫徹講話精神,「聚焦市域治理」,助推「發展高質量、治理現代化」。
《請人民閱卷》兩年來致力打造治庸治懶治散、政民政企對話平臺,有效促進一批事關大局民生堵點難點的破解,有力助推市委發展戰略體系落地落實,獲當地黨委政府和百姓一致好評。
二、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重點是把握好三「度」
筆者理解,「度」包含辣度、溫度、尺度等三「度」,問政應致力追求三「度」合一。
(一)辣度是問政節目動真碰硬的反光鏡
電視問政橫空出世便以辛辣著稱,觀眾喜歡看,主要是喜歡它的辣味。主持人是問政的「臺柱」,如何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清晰嚴密的邏輯、犀利辛辣的提問反問追問,問中要害、問燃火花、問出辣味,是對其政治素養和綜合業務能力的考量。
新藍網一則短評說:「相比省內其他城市,衢州的電視問政開啟較晚,但不影響監督的銳利。」如第21期一開場大屏亮出「政府服務企業滿意度」測評結果柱狀圖,主持人向臺上某局領導發問:「排在最後一位,您怎麼看?」這位領導坦言「壓力很大」。針對今年政府穩企惠企減負目標,主持人接著問:「該減的減到位沒有?」並打斷對方套話,直接問出觀眾關心的答案:「目前兩項政策共減了23億。」第18期「聚焦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針對案例短片曝光問題,主持人連連發問:「市委要求創文要一把手主抓,您主抓的就是突擊嗎?」「您能不能告訴我們,門前『五包』是哪『五包』?」犀利辛辣的閉合式發問往往令官員無法迴避搪塞。兩年來,《請人民閱卷》始終保持衢州菜系特點「無辣不歡」。有觀眾評價說:「為衢州『三頭一掌』叫好!如此熱辣辣的電視問政,給了『不為百姓出頭、只是點點指頭、遇到問題縮頭』的領導幹部火辣辣的一掌!」
隨著問政節目深入,官員媒介素養和應對技巧相應提升,初期臉紅出汗現象有所減少,臺上臺下出現對等交鋒交流現象,問與被問時常產生戲劇化衝突或喜劇化效果,有辣味也有笑聲。主持人:「剛才短片中我們看到的很多問題原來多次曝光過,為什麼還是上演濤聲依舊?你們督考作用到底發揮如何?」被問官員不卑不亢:「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督考作用是發揮的……當然我也承認,有些問題還是存在的,甚至出現一些反覆。」主持人:「我們規劃方面的專家告訴我們,這樣的店招……是有審美的。」被問官員反唇相譏:「我沒有說它有審美的,我打斷你一下,我只是說……審美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這種辣與反辣折射出問者與被問者的業務水平與臨場應變能力。
(二)溫度是問政節目責任情懷的晴雨表
電視問政堅持問題導向,必須保持辣味,但辣應適度。居高臨下、咄咄逼人,令官員臉紅出汗、現醜難堪,這種過度的辣可能博一時眼球,迎合個別受眾仇官心理,但對問政節目可持續發展不利。一檔成熟的問政節目,有辣度,也要有溫度。
溫度體現於一些小細節。如《請人民閱卷》將觀眾現場舉滿意不滿意牌改為實時投票器,為官員回答問題設置1分鐘倒計時音效提醒,對官員誠懇的補充陳述不粗暴打斷等等,這些細節體現了對問政嘉賓的尊重。溫度還體現在節目既曝問題,也曬成效。如第21期曬出今年以來各級政府「拚」出的一張張主要經濟指標成績單,讓中小微企業看到政府穩企惠企的決心和努力。正反典型對比問政,增強節目感染力說服力。如揭開組團聯企問題後,請相關負責人當場分享「不破法規破常規、服務『向前邁一步』」做法,提出「發點球」「點單式」精準高效服務設想。某街道幹部代表兩上問政臺,先因該街道違建嚴重、黨員幹部執行力差被曝光批評,後因強勢推進綜合整治攻堅戰、128天實現華麗蛻變而作為正面典型現身說法。《請人民閱卷》還擴大問政圈,臺上臺下雙方、三方、多方對話,當面對質、現場協調,使「皮球」無處可踢、「鍋」無處可甩。如第17期「聚焦城市精細化管理」涉及「智慧城管不智慧」時,主持人同時問政臺上大數據局與臺下綜合行政執法局領導,雙方一番「桌球式」對答引來現場一片會意笑聲。第19期「聚焦道路交通安全」,市縣交通局長、縣長、交警部門等多人被同臺問政:「未達標公路究竟誰批准通了車」,現場深挖「症」結所在,明確整改牽頭部門,最後問政臺上兩位領導握手言歡,全場報以熱烈掌聲。這些場景,讓觀眾真切感受到問政節目溫度。
(三)尺度是電視問政成熟度的試金石
有辣度、有溫度,歸根結底是要掌握節目尺度,不偏辣偏溫,不偏激過火,保持節目理性客觀。筆者認為,掌控問政尺度,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堅持建設性監督。隨著改革走向深水區,問政初期那些一曝光即可連夜整改出成效的案例越來越少,更多的是一些難啃的硬骨頭,不是一次曝光、一次問政就能輕易解決的。問政重在問作風、問癥結、問計策。二是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統一。政府官員和人民群眾不是對立面,不能把答卷與閱卷變成一場群眾與官員強勢弱勢的PK,比如為追求節目效果搞噱頭玩花樣,現場觀眾送官員一些帶諷刺意味的「禮物」等等。問政替百姓說話,也要替政府分憂。三是案例選擇須慎之又慎。一些個案因政策、歷史等原因難以解決,一旦公開問政,會給政府出難題,甚或引發群眾不滿情緒和社會不良反應,對媒體自身公信力也有殺傷。建議多選一些哪怕事不大、切口小,但可以點帶面、舉一反三,推動面上工作的案例,這樣也可增強節目觀賞性。
三、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效性要求,關鍵是把握好三「效」
筆者認為,「效」包含視效、實效、長效等三「效」,問政應致力追求三「效」合一。
(一)視效決定電視問政好看不好看
電視問政作為以電視螢屏為主體、屏聲端網報等多媒體平臺呈現的直(錄)播節目,須符合新聞傳播和電視藝術規律,滿足融媒時代受眾收視心理和需求,以良好的視覺效果吸引受眾眼球。
電視問政的視效可通過錄製現場環境的營造、案例短片畫面和同期聲以及多種視覺藝術形式手段的運用來呈現。
問政節目多在電視演播廳內直(錄)播,模式大同小異,臺下設觀眾席,問政臺兩邊分設被問政官員席和評議嘉賓席,以主持人和大屏為中心,這種三位一體的問政環境營設,初期有新鮮感,久而久之觀眾會產生視覺審美疲勞,應在細節上多做改進。
《請人民閱卷》之前一直在室內錄製。演播廳布局堅持簡潔但不失莊重原則,細節設計體現人性化要求,未採用傳統搖臂、軌道,攝像機科學布控,儘可能減少對觀眾和嘉賓幹擾,營造緊張嚴肅的現場氣氛。今年以來,《請人民閱卷》錄製走出演播廳,深入到基層。如第21期「聚焦服務企業」的問政場地設在當地大型企業車間內,高大寬敞的鋼架廠房和工業機械裝備環繞,現場環境既符合防疫要求,更契合該期問政主題。觀眾方陣比演播廳壯大兩三倍,統一著裝的工人代表方陣令觀眾眼前一亮。電視搖臂的運用使大場景反覆出現,場面更顯氣勢,觀眾透過大小屏真切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現場氣氛,有身臨其境之感。第22期「聚焦市域治理」則走進村文化禮堂,觀眾可近距離感受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的濃鬱文化氛圍。該期節目首次採用視聯網直播方式,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傳播即時全覆蓋。
案例短片可謂電視問政的「炮彈」或「殺手鐧」。無案例短片,問政問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短片不精彩,問政效果難保障。用心用情用力做短片,是問政成功基石。《請人民閱卷》始終重視短片錄製,前期暗訪不畏幹擾阻撓、鬥智鬥勇;後期反覆打磨、幾易其稿。短片在問政大屏一經拋出,一幅幅畫面、一處處細節、一句句同期聲,往往能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和聽覺震撼。如「工業固廢無處去」,某開發區一條400餘米長道路上,隨意堆放約3500噸固廢垃圾,汙水橫流,觸目驚心;如「花園258的夢想與現實」,258園區冷寂、雜亂畫面與規劃夢想呈現巨大反差;「等不到的農房指標」,某村民嘆聲「等得心都已經涼掉啦」轉身抹眼,七尺男兒一把辛酸淚令觀眾動容。
節目推進中,有意識地將一些矛盾衝突以戲劇性場面呈現、藝術化手段表現,也可起到調動觀眾情緒、增強節奏感的視效。如第22期節目穿插兩場現場調解。一場是一位殘疾女在前夫跳樓自殺後為女兒生計和教育,要求企業補償30萬元,因於法無據多次訴求無果。問政現場請上當事人和縣鄉民政、司法、律師、調解員、企業等相關人員面對面,鄉鎮統籌、條塊聯動、模塊化調解,主持人當場利用小黑板幫當事人一筆筆算救濟帳。另一場是原拆原建的政府承諾成空頭支票,17戶危房拆遷戶近3年靠租房度日。問政現場,3戶代表與政府相關領導、部門和街道負責人面對面。對於這樣複雜的矛盾糾紛進行現場問政調解,當事人能否接受調解結果並在倒計時5秒後向前一步跨過地上紅線?這些設計無預演無彩排,矛盾衝突、火花碰撞,帶來更為真實的視效,正是這樣的懸念吸引觀眾眼球、抓牢觀眾情緒。第21期問政還首次引入微劇,經營微店的「小微」制定商業計劃卻苦於無啟動資金、向老爸借錢三次因不同理由遭拒,生動展現了當下小微企業貸款難的真實場景。
通過視頻連線第二現場,主持人與記者聯動,也可拓展轉換觀眾的視覺空間,增強問政節目視效。
(二)實效決定電視問政實用不實用
輿論監督不能虎頭蛇尾,電視問政最忌一「問」了之,有視效無實效,好看不實用,影響節目和媒體公信力,從而影響黨委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問政要發揮「後問政」效應,重在落實。
《請人民閱卷》主要致力在以下幾方面體現節目實效:對問政曝光問題緊盯不放,及時追蹤反饋整改情況,通過「問政反饋」等欄目,給公眾一個交待;對案例短片及節目精彩片段,通過「問政回顧」等播出,持續發酵,延續問政熱度;收集街談巷議各方反應。《請人民閱卷》推出僅兩期,市級機關部門單位即組織數萬黨員幹部參與問政討論並撰寫觀後感。媒體聲屏報網端聯動,通過「問政大家談」專欄,傳遞群眾拍手稱快、幹部警醒反思的問政效應。
(三)長效決定電視問政長久不長久
有視效、有實效,關鍵還是要長效。
電視問政與一般性的新聞輿論監督節目不同,是一項需要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系統工程。黨委政府有力支持、媒體節目給力運作,是電視問政長效的根本保障。
毋庸諱言,沒有當地黨委政府作堅強後盾,電視問政很難辦下去,勉強維持也可能不溫不火,失去鋒芒。問政力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黨委政府刀刃向內、揭短亮醜的胸襟和勇氣。
《請人民閱卷》作為市委大整風「十大行動」之一,書記、市長親自打前站、做後盾,確定「參政渠道、問政平臺、問題導向、結果評價、標本兼治、常態長效」的問政定位原則,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和部門對問政平臺受理的所有問題必須照單全收。市委辦、市督考辦、市委宣傳部和廣電相關人員組成問政節目運作專班,建立起主題確定、問題收集、案例採制、問政曝光、整改落實、問效問責等良性循環機制。
問政節目要辦好並長期辦下去,僅靠黨委政府支持遠遠不夠。能否勝任使命擔當,這是對主流媒體的嚴峻考驗,需要堅持踐行「四力」,努力淬鍊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廣電鐵軍。
衢州廣電傳媒集團黨委將辦好《請人民閱卷》作為全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予以保障,主要領導靠前指揮、親自協調。問政團隊全力快跑拼,從接任務到首播僅1個半月,從上期完成追蹤反饋到下期播出不足1月,時間緊、環節多、任務重、要求高。經兩年曆練,問政節目帶出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奔跑、特別能擔當、特別能成事」的廣電鐵軍,被市委授予隊伍建設「先鋒戰隊」稱號。集團還乘勢而上,以此為抓手和動力,將問政帶來的長效體現為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帶動事業產業打翻身仗。問政節目開播兩年間,集團兩次榮立市委市政府集體三等功,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得到較大提升。這更堅定了我們辦好、辦優、辦強問政節目的信心和底氣。
綜上,筆者從「時」「度」「效」三方面談了點粗淺的實踐體會。三者是有機整體,不可偏廢。「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一門科學」,時度效既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原則要求,也是藝術方法,需要持續探索實踐、綜合把握運用,不斷提升對問政節目的駕馭能力。
(作者:付炳旺,系浙江衢州廣電傳媒集團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