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老人製作船模42艘 用雙手雕琢別樣鄉愁

2020-12-19 河北新聞網

王洪恩老人正在精心製作船模。

王洪恩老人製作的船模。

王洪恩老人製作的船模。

王洪恩老人製作的船模惟妙惟肖。

鄉愁是什麼?在有的人心裡,也許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也許是門前的那口古井,也許是村口的那株老樹,也許是村邊靜靜的溪流……

「我想用這種方式,留住鄉愁,留住我們的漁家文化。」在滄州渤海新區王洪恩的心中,他的鄉愁就是藍天碧海間穿行的條條漁船。過去的三年來,他製作了大大小小的船模42艘,走親訪友就送船模,還贏得「船模王」的美譽。

經歷

跟大海打了大半輩子交道

王洪恩家住滄州渤海新區馮家堡漁民小區,今年71歲。因為痴迷船艦模型製作,三年前,他把自家的車庫改造成了工作室。在這間近25平方米的車庫裡,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船模,惟妙惟肖。工作檯上,擺滿了刨子、斧子、鋸等操作工具。王洪恩笑著說,只要一來到這裡,就像進入了自己的「小天地」,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王洪恩海邊生、海邊長,是個地地道道的漁民。小時候,因為家庭條件不好,他小學三年級時無奈輟學,為生活而奔波。16歲那年,他開始跟隨祖輩上船,以出海捕魚為生。在捕魚期,他放開膀子、不惜力氣。到了休漁期,大家都在家休養、陪伴家人,他卻不閒著。船上有位造船師傅,造船技術了得,王洪恩就將這位師傅請到家裡,好酒好菜地伺候著,陪著師傅嘮嗑兒。

當時,師傅講起造船技巧,滔滔不絕,神採飛揚。王洪恩聽得認真仔細,而且把這些都記在了心裡,尋思著自己能多學一門手藝。心靈手巧的王洪恩幹啥像啥,跟著師傅一上手,啥都做得像模像樣。於是,隨著在船上勞作時間的積累,加上他勤學好問,到26歲那年,王洪恩參與了村裡生產隊的「排船」(造船)工作。

到了36歲那年,王洪恩因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實幹業績,成為生產大隊大隊長,還帶領村民們謀劃實施了馮家堡村漁業包幹責任制改革,成為當時黃驊沿海各村學習的標杆。後來,隨著渤海新區崛起,王洪恩擔任過村幹部,經營過公司,帶領著更多村民奔小康。但無論任何職,做什麼,他對漁船、對漁家生活的情懷始終沒有改變。

心聲

打造微縮漁船展示漁家文化

隨著渤海新區棚改工作的開展,王洪恩和村民們遷入新居,從「漁民」變成了「市民」,日子越過越好。如今,王洪恩退休在家,享受著天倫之樂。但數十年與大海相伴的經歷,讓王洪恩始終割捨不下對大海的感情。2017年,他萌發了打造微縮漁船的想法。

王洪恩是個說幹就幹的人。有了製作漁船模型的念頭,他第一時間把家裡的車庫收拾了出來,用作自己製造船模的創作室,甚至每天都像工薪族一樣,準時在創作室上下班。他對船模製作充滿了熱情,經常忘了時間,忘了吃飯。每到飯點兒,老伴兒常常是一次又一次地喊他。有時為了創作船模,他連覺都睡不安穩,一閉上眼睛,滿腦子都是各式漁船的影子。

製作船模是一項很複雜的工程,雖然微縮了,但和造真船是一樣的。從一開始的圖紙設計、材料選擇,到後面的噴塗、焊接,乃至雕刻、裁縫,每一個環節他都得付出極大的心血。

「從學習船舶知識、製圖、船體設計到製作,稍不仔細就會出現瑕疵。一旦出現瑕疵,整艘船可能就毀了。」王洪恩說,一艘船好比人體的骨架,比例不對、粗細不勻、關節有損,都不會是一條好船。只有從整體到細節都對了,船才能「站」起來。

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更為了精益求精,王洪恩製作船模,小到船上的一根桅杆、甲板上的一顆鉚釘,都力求逼真、完美。每一個細節,他對自己的要求幾近嚴苛,幾百道工序全部親力親為。

目前,王洪恩創作的船模共有10個樣式,每個樣式的每個細節他都瞭然於胸:「小邦搖」是從黃河流域引入的一種單桅杆風帆船,在泥灘、淺水區行動靈活自如;「舟山式」是從浙江舟山引入的一種船型,船頭尖,便於壓浪前行,適於深水作業;「東北牛」是在「舟山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不僅適於深水作業,而且承載量大;「黃渤海」馬力大、吃水深,完全可以在黃海、渤海任意區域作業……

「船隻樣式的演變體現了漁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的一個過程,也從側面反映了漁業現代化發展的歷程,更是漁民智慧的結晶。」王洪恩認真地說。

「可惜很多手藝面臨失傳了。比如『小邦搖』,它出現的時間就相對久遠,現在基本上見不到了。」撫摸著那艘長1.8米、桅杆高1.2米的「小邦搖」船模,王洪恩言語中滿是憐惜。

深情

送船模祝福親友一帆風順

最近,王洪恩正在創作一艘名為「黃渤海」的船模。在安裝航行指示燈時,由於紅綠指示燈太小,他反覆雕琢了很多次都不中意,便一次次地重來,直到滿意為止。

「做船必須得用心,不僅要精美,更要符合實際,還原真相。船模上的每一條板縫,每一個物件,每一點細節,都要嚴格按比例表現出來。」王洪恩說。

一艘傳統漁船,從龍骨到甲板,再到桅杆……每一個部件都要先細細打磨,然後再進行組裝,要做到嚴絲合縫。船模每個部位的用料是不一樣的,有軟硬、顏色等要求,這也是實際生產中需要兼顧的船隻的受力及用料的統一。

有時,王洪恩會為一塊紅花梨木苦尋多日,也會為一個稱心的螺旋槳雕刻打磨半天。一艘簡單點兒的船模要做一個月,複雜的往往要忙活兩個月。雖然創作過程很辛苦,但王洪恩樂在其中。

就這樣,王洪恩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默默地耕耘。他說,伴隨著近年來遠洋捕撈業的發展,傳統漁船越來越少,晚輩們也都奔向陸地經商務工,當地傳統漁業文化正逐漸消散。他親手創作船模並送給很多親友,既祝福大家一帆風順,又寄託著老一代漁民心中靠海吃海、依海而興的深厚情結。三年來,王洪恩共創作了大大小小的船模42艘,在贈予遠方親友的同時,也吸引著八方來客。

談起今後的打算,王洪恩沉思片刻道:「海邊生、海邊長,我與海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對海對船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創作船模並以這樣的方式來追憶往事,傳承漁家文化,我認為很有意義。我想以自己的力量為全域旅遊增添淳樸的文化元素,讓漁家文化在新時代發出新的光彩。」

王洪恩說這話時,打量著工作檯上的船模,仿佛看到了渤海灣千帆競發滿載魚蝦的場景……(燕都融媒體記者代晴 通訊員 張發利 張凌鳳 文/圖)

來源:河北新聞網——燕趙都市報

相關焦點

  • 河北故事|渤海灣畔「船模王」雕琢別樣鄉愁
    鄉愁是什麼?在有的人心裡,也許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也許是門前的那口古井,也許是村口的那株老樹,也許是村邊靜靜的溪流……「我想用這種方式,留住鄉愁,留住我們的漁家文化。」在滄州渤海新區王洪恩的心中,他的鄉愁就是藍天碧海間穿行的條條漁船。過去的三年來,他製作了大大小小的船模42艘,走親訪友就送船模,還贏得「船模王」的美譽。
  • 痴迷船模製作62年 揚州古稀老人想為運河留下「帆影」
    麻連登在製作船模。老人製作的船模。孟儉 攝這幾天,78歲老人麻連登的朋友圈火了,他發了一個自己參與製作的遼寧號航母大型模型的照片,引發了揚城航模愛好者的關注。「我痴迷船模62年,16歲時就開始了。」麻連登說,除了軍艦船模,他還一直致力於古帆船的複製,曾複製過瓜洲絲網船。鑽研:古稀老人成功複製古絲網船說起這艘遼寧號航母大型模型,麻連登介紹,這是一個10人的航模愛好者團隊做出來的。「我參與製作的軍艦模型不少,還曾製作過無人艇。無人艇的製作精細度要求非常高,和這次製作航母模型一樣,基本都是手工打造。
  • 由船模製作走向仿古船,這個寧波企業家厲害了!
    - 3 -1998年,他的團隊開始製作各種古船模型,後來發展到製作仿古船。從做工到用料,完全和真船一模一樣,這些仿古船和真船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大小了。2002年,第一艘漕舫船在尤飛君手裡誕生。這艘宋代的漕運官船完全復刻了《清明上河圖》中古船的造型。在仿古船的製作上,他力求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完美還原。
  • 揚州7旬老人痴迷船模62年,還複製出瓜洲古渡古帆絲網船
    78歲的麻連登老人。 本文圖片 揚州發布這幾天,78歲老人麻連登的朋友圈火了,他發了一個參與製作特大型航母的模型圖,引發了揚城船模愛好者的關注。「我痴迷船模62年,16歲就開始了。」麻連登說,除了現代船模,他還一直堅守著古帆船的複製,曾複製瓜洲絲網船。講述——參與過超多船模製作「我參與製作的船模不少,還製作過無人艇。」號稱「新中國第一代航海模型運動員」的麻連登,提及曾經製作過的船模如數家珍。
  • 痴迷船模62年揚州有個「車庫裡的船老大」
    家住揚州市石塔橋南的麻連登老人,今年已經78歲了,他一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造船」。不過,他造的船不能載人裝貨,而是船模。最近,麻老又有了新想法,要為建設中的大運河博物館出點力。記者在石塔橋南的一間十幾個平方的車庫裡,見到了麻連登老人。
  • 南排河鎮後範村民手工制船模 保留漁家記憶
    在修理部的南頭,宋樹森用木板隔出了一間長3米、寬2米的小屋作為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裡有一張小床,還有兩張用木板搭建的工作檯,擺放著各種木頭、工具。在這方小小的空間裡,每天宋樹森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船模的製作工序很繁瑣,一艘長約100cm的船模的完成大概要一個多月的工夫。慢工出細活,宋樹森製作的每艘船模的桅杆、帆布都是可靈活擺動的,與大船的功能一樣。
  • ...就做城南特色的小白底船模 ——訪市級非遺項目小白底船模製作...
    他家擺放著幾張船木做成的長椅,桌上放著兩隻已完工的小白底船模,扯著帆,上寫「一帆風順」四字,牆上貼著的則是陳冬友製作過的一些船模照片,如箬山釣機、烏郎鼓等。陳冬友生於1956年8月,原本是與吉捕岙村相鄰的沙岙村人,7歲時就讀於沙岙小學,那時的小學六年制,他小學畢業後就綴學了。16歲開始學造船,他後來的嶽父柯梅梅就是他的師傅,而柯梅梅的師傅則是他的二叔公陳理德。
  • 船模老匠人 巧手復刻木船時代
    2019-04-21 08:3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於詩奇 王夷 拍友 張思寒 趙夢琦 攝影報導每個船模均按照圖紙尺寸比例縮小精製而成。兒時的記憶中,你是否常能在海邊看到那一艘艘木船,好似彎彎的月亮在海面上飄蕩。
  • 非遺·匠心|木雕船模
    木雕船模,一種流傳於湖北省武漢市的傳統雕塑藝術,是按比例模擬製作各類木船,其工藝精美考究,刻畫細緻入微,造型逼真傳神,憑藉其精湛的藝術技藝一度影響全國,且聞名海內外。
  • 老船長11年造19艘古帆船 他想建一個「湖湘船文化博物館」
    王芳德老人在工作室造船。記者 黃亞蘋 攝「11根竹子正好做一套風帆杆,再把帆船布縫好,第19艘古帆船差不多就完工了。」9月2日,長沙市開福區網船班小區,頭髮灰白的王芳德整理著手中剛上好第二遍油漆的細長條竹棍,饒有興趣地說道。
  • 小古船裡的大文化:一位船模師的「造船夢工廠」
    吳培製作的古船模。新華社記者汪海月攝新華社合肥12月21日電(記者 汪海月)雕刻細緻的宋代客船、紋飾精美的古羅馬戰船、簡樸的巢湖漁船……65歲的吳培偏愛船。憑著他的一雙手,歷史長河裡的一艘艘古船以船模的形式復現。
  • 14年造船艦模型60多艘 他花5年製作「重慶號」被館藏
    尤其是用5年時間巧手製作的「重慶號」巡洋艦模型還被博物館收藏,更經常引來多地多名船艦模型的慕名來參觀求教學習,由此獲贊「船模王」。他叫吳立忠,今年46歲,在遼寧葫蘆島一家企業工作。 吳立忠從2005年開始接觸船模。那時因自家附近開個門市房專門,葫蘆島船廠退休工人劉紹義在此地製作船模,閒來無事他就經常去光顧,邊看邊與劉師傅聊天。
  • 現在造船廠改變了他們的職業來建造船模,怎麼能輕易賣到幾千元
    老人指著桌上的一艘模型船說:「這就是她要告訴我們的寶貝。寶貝是一艘掛帆木製漁船。船體長約1米,寬約40釐米。老人說這條船是他年輕時按他家的船比例造的。該船生產時間近兩年,已基本完工,已進入最後階段。現在他年紀大了,原來的船夫已經不存在了,為了擁有一個念想,他有了一個自己的船夫的想法,那就是那時候,這位老人與製作船模有關。船模通常是用柏木和楸木材製成的,船模的零件由各種工具和紙樣製成,用釘子和粘合劑組裝而成。老人做的這些船基本上沒有圖紙,他們的風格和大小是由他自己的記憶和多年的造船經驗完成的。
  • 英國老人用65萬根火柴建432艘軍艦模型(圖)
    432艘「軍艦」擺放在巨大藍色桌布上,仿佛一支編制整齊的海軍艦隊正破浪前行。這其實是英國79歲老人菲利普·沃倫耗時62年用火柴和火柴盒製作的模型。他不但復原一支海軍艦隊,還在不經意間記錄下英國軍艦發展史。  大工程  沃倫家住多塞特郡布蘭德福德,他從1948年就開始這項「大工程」。
  • 田氏船模 | 田霞,巧手延續天津衛的漕運文化
    如今,雖然傳統木質船已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傳統手工製作的船模卻成為天津衛漕運文化的生動符號。船模製作技藝古已有之,相傳自從有航運以來就伴隨有船模的出現了,一個個船模就是一個個舟船發展史的縮影。所謂船模,就是依照真船的形狀、結構,嚴格按比例縮小製作的模型,你可不要認為製作船模很簡單,這其實是一個相當繁複的工藝,因為它製作的程序、方法和材料與真船無異,並且原船該有的零件它一樣都不少。
  • 船模裡搖蕩著的,是老重慶的餘韻
    周氏船模作品 | 周南馨 憑著這股子愛琢磨的勁兒,周平東把自己對木船的留戀和想像都刻進一艘艘木船模型中。他最愛的,就是那艘最能代表重慶木船的「麻秧子」。「麻秧子」是長江上遊一帶特有的船隻,約30米長。這種船特別適合在三峽一帶急流險灘的地方航行,周平東說,重慶只要上了些年紀的人都認識這種船。
  • 給女兒做玩具迷上古船模型 他用一生研究造船數百艘
    見到記者的到來,老人停下手裡的工作,左手拿起手中的木塊,右手摘掉老花鏡,笑呵呵的給記者介紹起了他的工作室。老人的工作室不大,約十平米的房間裡,擺放著兩臺鑽孔用的機器,以及大大小小的雕刻工具。「等你好久了,我現在正在給這艘戰船做樓梯。」說話間,周平東眼睛和眉毛彎成月牙狀,顯得非常慈祥。船模製作技藝是始於宋代的一門老手藝。
  • 全英最後的船模師。他做了50年古船船模,每一件都是藝術品
    不過,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Reed的船模造詣卻也不同凡響,他的船模都是精良的藝術品,有非同一般的收藏價值。和以前的船模手藝人不同,在決定製作一個船模之前,他會去仔細研究這艘船的歷史,精讀關於這艘艦船的文字,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於那些歷史上沒有詳細圖片記錄的古船,Reed也能做到儘可能百分百地還原。
  • 設計者拆解鄭和寶船模型:所有活動部位都能動
    19艘按比例微縮的船模正在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西側的古船模內展出。進入船艙,這裡仿佛就是一部船舶衍生的穿越史,遠古的獨木舟、秦漢的樓船、清代的江船……最吸引目光的是鄭和船隊中的五大主力船型——旗艦船、八櫓船、馬船、糧船和戰船。  「這些船模都是在5年前設計製作出來的,所有船隻都是純手工製作,整個過程耗時兩年多時間。」
  • 你玩過沒有船底的船模嗎?只有吃水線以上的部分,但製作太麻煩了
    男人似乎天生就有做軍人的夢想,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勇氣,所以好多人就把滿腔熱血付於軍事裝備,真的接觸不到就玩模型啦,水線船就是眾多模型中的一類,模型只有吃水線以上的部分,模擬艦船在海上航行的狀態說到水線船的歷史,據說因為早期技術原因,船底製作成本高難度大,再加上好多艦船的歷史資料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