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是二十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他們名義上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管轄,實際上依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民國時大大小小的軍閥有數十個,有的在混戰中被消滅,有的長期活躍於歷史舞臺之上,主要的有十五個分支派系。
縱觀這些軍閥,按照派系可分為北洋軍閥、西南軍閥和西北軍閥三股大的勢力。在這三大勢力中,又可繼續分成十多個數得上號的派系。今天按照他們的實力大小,做一下排名。
一、軍政實力最強的北洋軍閥
1、直系軍閥。直系軍閥先後以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為首,因主要人物基本都是直隸出身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王佔元、陳光遠、李純、蕭耀南、齊燮元等人。
在袁世凱死後,直系軍閥是軍事實力最強的一派,政治勢力上排第二。直系軍閥勢力最大時曾佔據河北、江蘇、江西、湖北等地。直系軍閥後期以孫傳芳為首,其曾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最終在1927年的北伐中灰飛煙滅。
2、皖系軍閥。皖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因為段祺瑞是安徽人,安徽簡稱為皖,所以這派軍閥被稱為皖系。
袁世凱死後,皖系是最先得勢的。皖系自稱北洋正統,主要幹將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張敬堯、盧永祥、張懷芝等。皖系的政治勢力是所有軍閥中最強的,段祺瑞的「三造共和」,是皖系政治上的絕佳範例。
皖系的勢力範圍: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皖、魯、滬、浙、閩、陝)。
3、奉系軍閥。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主要幹將張作相、李景林、韓麟春、張景惠、姜登選、楊宇霆、張宗昌、郭松齡等人。張作霖作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總統,始終將東三省牢牢掌握在手中,也是各個軍閥中少有的可以獨立製造武器的軍閥。
勢力範圍:東三省,但最強盛時期曾控制了大約半個中國。
4、晉綏系軍閥。晉綏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有徐永昌、傅作義、楊愛源等人。在北洋出身的軍閥之中,晉綏系勢力並不算強,但卻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軍閥之一。
5、西北軍閥。由清朝末年西北各路軍演化而來。主要人物有馮玉祥、宋哲元、鹿仲麟、劉鬱芬、李鳴鐘、張之江、孫良誠。
6、其他軍閥。北洋系出身的除了以上主要軍閥之外,還有吉林石友三、河南趙倜、山東的韓復榘、河南孫殿英。不過相對來說較為弱小,且存在時間較短。
二、實力比較強勁的西南軍閥
1、滇系軍閥。滇系軍閥以雲南籍將領命名,活動範圍:雲南及部分貴州、四川地區。主要人物:唐繼堯、龍雲、盧漢、胡若愚。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在西南軍閥中算是比較強勢的。
1927年,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龍雲成為滇系軍閥首領。滇軍內部較為統一,沒有明確的派系之分,這也是雲南在民國時期較為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桂系軍閥。桂系軍閥早期以陸榮廷為首,有沈鴻英、陳炳琨、莫榮新等人,最為強盛的時期曾控制著兩廣地區。後來內部發生矛盾,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取代了陸榮廷。
3、黔系軍閥。黔系軍閥以劉顯世為首,有袁祖銘、王家烈、周西成等人,其主要勢力範圍在貴州。
4、湘系軍閥。湘軍以湯薌銘為首,有唐生智、譚延闓、何鍵、程潛等人,勢力主要在湖南。
5、粵系軍閥。主要活動範圍廣東,主要人物:陳炯明、陳濟棠。粵系軍閥存在時間較短,在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前,廣東就已經被統一。
6、四川軍閥。川軍的核心人物:劉存厚、劉湘、熊克武、劉文輝、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值得一提的是,川軍沒有組建共同的戰線,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時期,派系林立,都是各玩各的。
三、實力較弱,但相對較為獨立的西北軍閥
1、馬家軍。馬家軍是西北軍閥中勢力最強的,其勢力主要在寧夏、青海、新疆一帶,主要人物包括主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合稱為「西北三馬」。
2、陝西軍閥。盤踞在陝西的各路軍閥並沒有統一的政權,先後出現過劉鎮華、楊虎城、郭堅、黨玉琨等勢力。
3、新疆軍閥。新疆軍閥主要有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等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