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懸疑作家東野圭吾 何以成為國內影視翻拍的金字招牌? 時長:08:00 來源:電影網
1905電影網專稿 最近,懸疑類影視作品狠狠圈了一波粉。從上次我們剛剛寫過的憑藉一首《小白船》和張東升「一起爬山嗎」「我還有機會嗎」,完勝恐怖片驚悚程度的網劇《隱秘的角落》,
已於近日正式殺青的,同樣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的12集犯罪懸疑網劇《迴廊亭》,
再到剛開拍的仍然是根據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彷徨之刃》。
看到這裡,你一定也如小編般驚訝地發現,四部懸疑題材影視作品中,東野圭吾的作品佔了三部。
近年來,東野圭吾似乎成為了國內IP改編中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從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再到音樂劇版《白夜行》。
據統計,東野圭吾的作品已經在日本市場被改編成了50多部電影和電視劇,而在東野圭吾至今創作的90多部作品中,已有近20部被中國的製作公司買下。懸疑題材當道,為何偏偏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如此受寵,成為IP產出的大戶呢?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日本文化專欄作家李淼,和我們一起聊聊「影視改編專業戶」東野圭吾。
在東亞地區,「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國的文化圈相似度是非常高的」,李淼介紹道,「我們的一些傳統價值觀其實是很相近的」。
東野圭吾勾畫的很多故事,就是基於家庭內部關係,或者是家庭跟家庭之間的關係,那這些「小社會關係」在我們的東亞文化圈裡,其實是比較容易被「同感化」和被理解的。
另一方面,東野圭吾自身的創作風格也使得這種文化間的相似性和親切感大大增強。
「當我們閱讀東野圭吾小說時,會出現畫面感」,李淼介紹道,「這其實是一種能力,有的作家寫出來以後,你覺得這就只是人物間的對話,但另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你會覺得自己好像看到人物正處於那個環境之中,然後這個環境應該是什麼樣的」。實際上,東野圭吾的這種故事描寫方法,是非常適用於影視劇改編的。
然而,直接的「套用」並不適用於東野圭吾的跨文化改編。畢竟,中日文化語境依然存在著相當的差異,照搬日本影視作品,極易造成觀眾產生「主角好像不是中國人」的心理感受。
就拿電影《解憂雜貨店》來說,中國拍的這版,就有很多人覺得不如日本拍的那版好,就是因為它在落地的時候,並沒有真正實現本土化。
「你不能讓一些中國演員演一個日本戲,無論是劇情還是社會背景,甚至對於人與人之間羈絆關係的刻畫,都需要給它套在一個中國故事裡,加入一些中國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才行」,李淼說。
第一個特點就是人物的「去臉譜化」,「他不會讓你覺得這人是好人,這人是壞人」,所有人其實都處於朦朧的狀態之中,不到真正謎題破解的那一刻,觀眾也許不會想到罪犯竟然跟這事有關係。「他讓你覺得故事裡的人物構建是非常高級的,也即他刻畫出了人性的豐富」,李淼補充說。
第二特點則是東野圭吾的解謎過程,不同於我們以往熟悉的本格派推理。在福爾摩斯的故事中,從他和華生著手案子開始,便在他倆的推動下一步步靠近謎底,「這是老的套路」,李淼說。
但是東野圭吾構建謎題的過程,不是從單一方向往下推,而是從幾個不同的方向來處理同一案件,甚至有可能從作案者角度來推動劇情。
「所以你在看的時候會覺得,這個謎好像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我們要去解這個謎,而是一群人物在逐漸向這個謎題靠近」,李淼補充道。
無論是當下的《十日遊戲》,還是此前的《祈禱落幕時》《白夜行》,到最後大家才發現,這個謎本身就已經與開篇時完全不一樣了。
「《彷徨之刃》其實是值得期待的,原因就是這個矛盾不是常規的警匪矛盾,而是一個受到很多傷害的人最終選擇復仇,我們會想,這個人到底是正義還是不正義」,李淼指出了東野圭吾的作品最核心的普世價值與人文關懷落點,即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大千世界裡的普通人。
他們本身並不特殊,更不是所謂的「天生殺人狂」。這些謎題由普通的人物構建起來,到最後觀眾會發現這個謎題「可以理解」,甚或是「深有同感」,「只有這樣才真正成其為一部合格作品」。
而這,也許正是「東野圭吾IP盛行」一事留給我們中國電影人的最大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