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時他是師長,55年授上將銜,手下連長卻成元帥

2021-01-20 古今講歷史

1927年的南昌起義,揭開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其實在此之前,就有一支武裝力量完全由我黨獨立領導。

1924年,兩黨合作正式形成,為了建立革命武裝,周總理與孫中山商議組建鐵甲車隊,由徐成章擔任隊長,廖乾吾任黨代表,而剛從黃埔畢業的一期生周士第擔任見習軍官(後為副隊長),協助鐵甲車隊的籌建工作。

鐵甲車隊三位負責人都是我黨黨員(周士第24年12月入黨),所以說這是第一支由我黨獨立領導的武裝力量,第二年徐成章趕赴廣寧支援農民運動,周士第就由副隊長升為隊長,正式成為這支隊伍的領導者,從這可以看出周士第在我黨中的資歷是很深的。

在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以及第二次東徵討伐陳炯明戰役中,周士第率領鐵甲車隊立下大功。

有一次沙魚湧工人糾察隊被陳炯明殘部包圍,周士第率鐵甲車隊前去救援,在深圳莢勇與十倍於己的敵人血戰,當時周士第身上七處負傷,仍堅持帶隊衝鋒殺敵,最終率部突出重圍,當時在主席的號召下,廣州曾掀起向「以周士第為首的鐵甲車隊學習」的熱潮。

北伐戰爭前,鐵甲車隊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為葉挺,這就是大家熟悉的葉挺獨立團,周士第為團參謀長兼一營營長。北伐開始後,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率先出發,而周士第率一營走在隊列最前方,所以被稱為「北伐先鋒的先鋒」。

鑑於獨立團在北伐時期的精彩表現,戰後葉挺獨立團擴編為第四軍第25師,師長李漢魂、副師長葉挺,在葉挺的舉薦下,周士第接了葉挺的班,擔任73團(葉挺獨立團改編)團長。

1927年8月1日,他與組織派來領導25師起義的聶帥商議,利用部隊午休時機,以野外訓練的名義將部隊帶出駐地,待師長李漢魂發覺後,周士第已率領起義部隊乘坐火車南下,於次日到達南昌。

部隊改編後,由周士第擔任師長,當時他的部下人才濟濟,很多日後都成為我黨的大人物,如73團指導員是陳毅,下面二營長是周子昆,還有一個連長是林帥。另外75團還有一位見習排長是開國大將許光達,此時周士第的地位和資歷比元帥都高。

南昌起義隊伍孤立無援、接連失利,朱老總就派周士第與李碩勳分別去香港、上海尋找黨組織,11月底周士第到達香港,找到了李立三匯報了南昌起義部隊的狀況,在等待下一步指示期間,染上瘧疾。養病期間,我黨領導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很多同志流落香港街道,不少被逮捕,在緊張的局勢下,周士第在別人幫助下去了南洋,卻與組織失去聯繫。

1928年冬,回國後的周士第一直堅持反蔣鬥爭,1930年11月不幸入獄,幸虧在宋慶齡的周旋下被營救出獄,而與他同期被捕的鄧演達卻遭遇不測,這次危險經歷並沒有擊退他堅持鬥爭的決心,不過直到1934年2月他才重新與組織取得聯繫,回到中央蘇區。

幾個月後,周士第跟隨中央紅軍開始了長徵,1935年初周士第經過審查後允許重新入黨,被任命為幹部團指揮科科長,到達陝北後擔任紅15軍團參謀長,在三大主力會師後,周士第又成為紅二方面軍參謀長。

經歷八年抗戰,周士第已是晉綏軍區副司令員,1948年晉冀魯豫第八、第十三、第十五縱隊組建成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徐帥任司令員兼政委,周士第為副司令,後第一兵團改編為第十八兵團,1949年5月,周士第升為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1955年身為正兵團級的周士第被授予上將軍銜,而他當年的部下有大將也有元帥。

相關焦點

  • 八路軍的6位師長,1955年授銜,5人是元帥,只有他一人是上將
    三個師各設一名師長,一名副師長,所以三個師加起來共有6位師長。在之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這6位師長領導八路軍和解放軍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在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大授銜中,其中有5人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分別是:115師師長林總,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老總;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只有120師的副師長蕭克一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他,成功策劃了被中央軍委高度讚譽為"模範兵暴第一聲"的大冶兵暴;他,指揮了塔山阻擊戰、隆化戰鬥等我軍戰史上著名的戰例;他,是我軍十六個兵團司令之一,也是東北野戰軍最早成立的兩個兵團的司令員之一,按照1955年的授軍銜標準,論資歷應是大將,而在授軍銜名單裡卻沒有他;他就是我軍著名的
  • 八路軍6位師長中,有5位成為開國元帥,為何只有他是個上將?
    這三個師分別是由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帶領的115師,師長賀龍和副師長蕭克帶領的120師;和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帶領的129師。然而在戰爭結束後,這6名師級幹部中有5名幹部都被授予了開國元帥軍銜,唯獨只有一個人是被授予的上將軍銜,他就是120師的副師長蕭克將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蕭克為我國建立新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說起來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 為什麼說蕭克授上將低了?看看和他同級別將領就知道了
    1955年大授銜時,根據1952年幹部評級,蕭克為正兵團級,被授予上將軍銜,且名列第一。36位正兵團級幹部中,王樹聲、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徐立清主動讓銜,被授予中將軍銜,其餘33位將領均授予上將軍銜,橫向對比來看,蕭克的軍銜並不低,但與他的革命經歷對比就有些低了,或者說在1952年定級的時候就評低了。
  • 紅軍時期,他是方面軍副總指揮,抗戰時是副師長,卻只得了個上將
    紅軍時期,他是方面軍副總指揮,抗戰時是副師長,卻只得了個上將十大元帥基本上都是我黨和我軍的創始人和元老,在紅軍時期都是各個方面軍的首長。而在解放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將領,同時建國後還是各個兵種的總司令,才有資格成為開國大將。
  • 1955授銜,首任海軍司令、裝甲兵司令是大將,可空軍司令是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授銜時,第一任海軍司令肖勁光授大將,第一任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授大將,可是,第一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授上將。在解放戰爭時期,最聞名的戰將是劉亞樓,三大戰役中的兩大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都是在劉亞樓的參謀、策劃和指揮下完成的。
  • 兩位開國大將:一個被特批享受元帥待遇,一個主動申請上將待遇。
    其中大將軍銜有10位,55位是上將軍銜。可想而知,獲得大將軍銜要多麼的出色。按道理說,十位大將應該待遇一致,可是偏偏有兩位大將待遇不一樣,他們就是張雲逸將軍和許光達將軍,他們戎馬一生,張雲逸將軍被特批享受元帥待遇,許光達將軍卻主動申請降銜自願享受上將待遇,這又是為什麼呢?
  • 紅一方面軍成立時有8位軍長,有幾位活到建國後?55年授什麼軍銜
    115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第四野戰軍司令,1955年授予元帥銜。 抗戰時期歷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第五支隊司令,抗戰勝利後擔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他從軍31軍,幾無敗績,可謂是常勝將軍,但常年在戰場上的奔波嚴重損害他的身體,1946年因腦溢血病逝,時年49歲。 紅20軍軍長 曾炳春
  • 他是井岡山五虎將,慘遭手下槍殺,他若不死必為元帥
    在井岡山時期,紅軍隊伍中有「五虎將」,分別是王爾琢、伍中豪、黃攻略、張子清和林彪,其中王爾琢位居五虎上將之首。可惜的是,除了林彪,其他四員猛將都英年早逝,獻身革命。王爾琢的犧牲尤其可惜,他沒有死在戰場上,卻被自己的手下開槍打死。
  • 他是鐵甲車隊的老大,葉挺手下第一悍將,部下中兩位都是元帥,為何他...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當時的核心部隊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是周士第。當時,這個周士第的麾下有後來的兩位元帥——陳毅只是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指導員,林彪是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三營七連的連長。
  • 他23歲當八路軍師長,41歲成開國上將,兒女中走出3位將軍
    楊成武有文化、打起仗來也很勇敢,而且足智多謀,參加集體討論時總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很快受到上級的賞識,參軍3年就當上了紅32團政委。紅軍長徵時,楊成武改任紅四團政委,紅四團可不簡單,他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葉挺獨立團,參加過著名的南昌起義、湘南起義,長徵時紅四團擔任全軍的先頭部隊,多次在關鍵時刻為紅軍主力開拓出前進的道路。
  • 1955年,蕭克被評為上將之首,為何會有蕭克鎮上將之說?
    後加入葉挺獨立團任連長,參加南昌起義。然後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均擔任要職。土地革命時期,蕭克擔任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指揮軍隊克敵致勝,成為紅軍土地革命時期的中流砥柱。長徵時期,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合併為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蕭克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帶領軍隊爬雪山,過草地,為保留革命的力量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中央紅軍長徵時,12個師的師長都是誰?55年分別授予了什麼軍銜?
    當時這5個軍團共轄12個師,那麼這12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呢?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紅1師師長李聚奎:湖南安化人,早年曾在湘軍唐生智部當兵,參加過北伐戰爭。1928年7月,24歲的李聚奎參加平江起義,正式加入了紅軍隊伍。之後他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三甲嶂戰鬥中,他率紅1團硬是擋住了陳誠三個師的進攻,一戰揚名,因戰功獲得二等紅星獎章。
  • 他才是彭德懷元帥第一愛將!彭老總去世前依舊對他念念不忘
    要說彭老總手下愛將真的不少,如14歲起就由彭德懷帶在身邊郭炳生;曾跟隨彭德懷元帥參加平江起義,奔赴井岡山會師,經歷了反圍剿、長徵,在戰爭中立下無數戰功,最後受封上將的李聚奎;
  • 八一南昌起義走出許多開國將帥,其中有5位開國上將,他們是誰?
    據有關資料顯示,後來的開國上將中,有5位曾參加過南昌起義。他們是誰呢?我們往下看:第一位是周士第,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11軍第25師師長。周士第是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1924年5月,周士第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參與組建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 許光達請辭大將銜,毛主席贊其「英名天下揚」
    將軍坦言,其時父輩供其讀書,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將來謀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1926年,許光達入學黃埔軍校,為五期炮科學員。黃埔軍校畢業後,許光達被分配到張發奎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1927年8月,許光達接地下黨組織令:開小差,速去南昌,參加起義。許光達與數名黨員曉行夜宿,跋山涉水,8月6日達南昌。是時,南昌起義部隊已敗退,途中多散兵遊勇,悲觀氣氛瀰漫。
  • 秋收起義時他就是連長,黨齡比元帥都高,55年為何僅授中將?
    自1927年南昌起義,我黨揭開獨立領導革命武裝,創建人民軍隊的序幕,戰鬥生涯二十餘載,為革命獻身的先烈千千萬,能夠活下來,見證新中國成立的革命將士非常不容易。而這些倖存者也基本上都成為軍中的高級將領。
  • 粟裕未當選元帥,不是謙虛而是資格不夠
    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此次授銜一共確定10名元帥,10名大將,75名上將,177中將,802大將。毛澤東主席親自為10名元帥授銜。、許光達授銜完畢,對於粟裕授予大將軍銜而非元帥眾說紛紜,曾有謠言傳出,粟裕最開始授予的是元帥軍銜,最後他自己請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57位開國上將,兩人活過100歲!他們都是誰?
    1955年-1964年,我國第一次授銜,總計1614人授予將帥軍銜,其中有兩位上將和兩位中將是補授的,比如王建安是因為55年生病在青島療養,不知能否恢復健康,56年確認恢復健康授予上將軍銜並擔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
  • 55年大授銜:主席不當大元帥,粟裕等讓帥自降級,許世友嫌銜低
    上將:參加過重要的武裝起義。參與過重要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時期擔任師長及政委以上領導職務。抗日戰爭時期各主要抗日武裝的領導人。解放戰爭時期各大戰略軍區所屬部隊的主要負責人。全國解放後總部及各大單位主要領導。根據標準評出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韋國清、烏蘭夫、鄧華、葉飛、甘泗淇、呂正操、朱良才、劉震、劉亞樓、許世友等55人為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