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三國,相信很多朋友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等家喻戶曉的典故,今天懟懟想要聊的就是桃園三結義裡的其中一個主人公—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蜀國名將。
東漢末年是一個十分混亂的時期,帝王的昏庸,史治的腐敗,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各大勢力爭先搶奪地盤,這也導致了接連不斷的戰亂。
亂世出英雄。
在那個混亂時代,出了一批批揚名千古的歷史英雄。關羽也是其中一員。
關羽,早年因為犯事逃離家鄉,因機緣巧合,進入漢室宗親劉備組織的一支義勇軍隊伍,在隊伍裡結識了張飛,劉備,更因為意氣相投,情同兄弟,常常同床而睡,後在桃園義結金蘭。
建安5年,曹操擊破劉備,擒拿關羽,並優待他,為報答曹操,關羽在萬軍之中斬殺了顏良,解除了袁紹對白馬的圍攻。之後辭別曹操,回到劉備身邊。
建安24年,曹操派曹仁進攻鎮守關羽,最後被關羽圍困數月,于禁前來救援,被關羽設計降服,後來進攻龐德,龐德的兄弟在蜀漢為官,便想勸降龐德,龐德破口大罵,不得已斬殺龐德,並以厚葬。
關羽性情剛直自傲,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當時魏國獨大,孫權想要通過聯姻的方式聯蜀抗曹,派人為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卻被關羽破口大罵,並揚言要滅掉孫權,使孫權極為憤恨。曹操立馬派人拉攏孫權,令其襲擊關羽大後方,孫權派大將呂蒙收降江陵,並抓降關羽及其將士家屬。關羽腹背受敵,士氣不振,只得退守麥城,退守路上受到馬忠的埋伏,被擒殺。
景耀三年九月,蜀國後主劉禪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既肯定了關羽戎馬一生的徵戰之功,又批評其錯誤認知給蜀漢發展造成的損失。
在三國的諸多將領之中,關羽不管是從戰績還是能力還說,充其量也不過只是一個二流人物,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死了近一千多年後,鹹魚翻身,時來運轉,先後進行了二十多次加封,最後由人進化成神,成了跟孔子比肩的武神。
從人進化成神,雖然離不開統治者的提倡和《三國志》渲染,可這一切追根究底還是跟人物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跟劉備親如兄弟,與劉備誓死與共,這是他的忠;曹操待他寬厚,因此他不顧危險,助曹操斬殺顏良,報效其恩,面對曹操的挽留,他始終記得對劉備的承諾,還報其恩義後拜書告辭,回到劉備的身邊。這是他的義;能在萬千人之中策馬斬殺顏良而還,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是他的勇;身中毒箭,醫生為他刮骨療毒,在極度清醒的情況下,依舊談笑風生,是他的武;可謂是個忠義勇武的英雄。
不管是百姓還是統治者,他們都能從這個忠義勇武的英雄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百姓喜歡關羽的勇武和義氣,希望自己身邊的朋友可以如此待他,統治者希望自己臣子可以像關羽一樣,既有關羽的武藝智謀,又有他那顆忠心耿耿的心,好替其賣命。因此,為了統治者和百姓的需求,關羽被神話了,成了人們生活的信仰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