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

2021-01-20 知識學習啦

朝花夕拾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品,主要回憶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魯迅的性格以及志趣的形成經過。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歡迎查看!

《朝花夕拾》讀後感1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構成。它大膽並不直白的諷刺手法,以及真誠的緬懷情感,無不透漏這魯迅——這個現代作家的端正品行。

《朝花夕拾》的開篇《狗·貓·鼠》作於1926年2月21日,是應戰之作。末篇《犯愛農》作於1926年10月18日。其後,又作《朝花夕拾·小引》於1927年5月1日。作《後記》於1927年7月11日。《朝花夕拾》全文閱讀

但實,《朝花夕拾》很難讀懂。沒想到小小的一本書,會讓人頭疼那麼久。但讀過後,確實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讀過《朝花夕拾》後,我最大的感觸是:要正派。想要一輩子快樂,首先學會做人。然後,要注意生活中的細節。日子是繁瑣的,一個人,一個舉動,可能就會讓我們感動很久,回味很久。

《朝花夕拾》中,大都是寫愛與回憶,其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反抗舊勢力的散文《狗·貓·鼠》了。這篇文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魯迅譏諷他們散布的「流言」,也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恨。表現了魯迅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個人物。長媽媽是魯迅的保姆。長,並不是她的姓氏,只是魯迅家人改不了對以前保姆的稱呼。這個到現在我仍不知她叫什麼的人,就是我在讀《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刻的人。

若要問為什麼。我自己都不知道。長媽媽身上的氣質,我想是無人能比的。並不是說抬頭挺胸像天鵝。而是她身上那些繁瑣的規矩,以及對於孩子的愛。

長媽媽是很典型的婦女。頭腦裡沒有知識,規矩卻比誰都多。個性囉哩叭嗦。我相信魯迅一開始是不喜歡她的。從她踩死隱鼠開始。或者可以說,我也是不喜歡她的。直到她買了「三哼經」。那簡單純樸的話語,讓我開始喜歡她。她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以為,對她說了與沒說無區別。但殊不知,細心的長媽媽,竟給他買了

《朝花夕拾》讀後感2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時可能會覺得很平淡,但回味後齒唇間都是餘香,細想來才能感受到其中之真諦,之後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靈。

《朝花夕拾》原名叫作「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了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 」前邊在百草園愉快的生活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日子,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的日本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地……」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魯迅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寫出了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敬仰和敬佩。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從書中,我還讀出了信念。 《紀念劉和珍君》就是一曲讚頌「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的悲壯戰歌,一支激勵仁人志士「更憤然前行」的深沉號角,一篇聲討反動勢力的戰鬥檄文。信念是激勵人們發奮前行的精神動力。當一種信念將整個民族的期盼與追求都凝聚起來的時候 ,就有了動員全民族為之堅毅持守、慷慨趨赴的強大感召力。信念是一生堅守的東西,一生追求的東西。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必然會是一個茫然的人。

《朝花夕拾》讀後感3

在暑假的時候,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書中寫的是魯迅以前的回憶,內容主要是作者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也體現了魯迅先生寫文章的語言特點。

在這本書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寫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寫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幾乎把自己的一生寫進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會有一絲親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會》,在「我」正準備去看廟會的時候,父親卻讓「我」背書,現在的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呢?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我才覺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沒有顧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媽媽,雖然讓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還愛說別人壞話,但她還是有優點的,如「我」和她聊到長毛的時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對她產生了特別的敬意,雖然這敬意越來越薄,在長媽媽的身上,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的社會的婦女的形象。在現在的社會中雖然也有這種「反面」形象,但已經很少了。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留下的後果。

在這本書中,我不但見到了一些舊社會的壞風氣,還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學習的地方,就如書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魯迅先生從醫時的老師,他為人非常的嚴謹、認真。在「我」的筆記中,他都會幫「我」勾勾畫畫,有一點錯誤他都會改出來,這也使「我」對他充滿了敬意。而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的態度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後、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創造明天。

《朝花夕拾》讀後感4

在暑假的時候,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書中寫的是魯迅以前的回憶,內容主要是作者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也體現了魯迅先生寫文章的語言特點。

在這本書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寫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寫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幾乎把自己的一生寫進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會有一絲親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會》,在「我」正準備去看廟會的時候,父親卻讓「我」背書,現在的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呢?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我才覺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沒有顧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媽媽,雖然讓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還愛說別人壞話,但她還是有優點的,如「我」和她聊到長毛的時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對她產生了特別的敬意,雖然這敬意越來越薄,在長媽媽的身上,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的社會的婦女的形象。在現在的社會中雖然也有這種「反面」形象,但已經很少了。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留下的後果。

在這本書中,我不但見到了一些舊社會的壞風氣,還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學習的地方,就如書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魯迅先生從醫時的老師,他為人非常的嚴謹、認真。在「我」的筆記中,他都會幫「我」勾勾畫畫,有一點錯誤他都會改出來,這也使「我」對他充滿了敬意。而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的態度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後、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創造明天。

《朝花夕拾》讀後感5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我也按照原計劃,每天在《朝花夕拾》的冊子中讀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讀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圖》。

先生的這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後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一篇讀後感的讀後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先生是新白話運動的領軍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衝擊,闡明先生對於白話運動的立場。為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為了讀通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本在網上找出,加以瀏覽,讓自己更好的能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是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為了人頌之為「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是這些所謂的「孝」實在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所去衡量。郭巨可謂至孝,家裡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讚,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帘:「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孝乃百善之首!作為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著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朝花」以兒童的目光追憶往昔。

「夕拾」以成年人的眼光做評論。

魯迅先生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卻不然,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向人們毫無保留的展示著風俗、瑣事和人物美醜。

《狗.貓.鼠》這篇文章是我最感興趣的。在這篇文章裡,魯迅先生清算了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偶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無疑,貓在次文中亦讓我感覺是不討人喜歡的動物。實際上,深入下去。這篇文章是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無常》這篇文章令我感到出乎意料,想不到魯迅先生也會有些天真的想像。文章中,無常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中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許些安慰。

《父親的病》自我認為是最貼近生活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講「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我」心中的痛苦。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朝花夕拾》將魯迅先生「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幻化為「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從記憶中超出」,「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更多的是展現他的內心世界,將自己的思想躍然於紙上。

《朝花夕拾》讀後感7

翻開《朝花夕拾》,呼吸著濃鬱的墨香,品味著字裡行間的年少輕狂,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個屬於我的快活日子,神仙般地自在和逍遙。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膾炙人口的著作之一,雖然回憶的是兒時的往事,卻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所寫下的。是啊,老了、累了,再回味起童年的點點滴滴,心裡還是會有當時的滋味,想必也帶著些許的感動吧。清晨的花朵帶著露珠採下,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傍晚才去採摘,雖失去了怒放時的絢麗與芳菲,卻在夕陽映襯下,別有一番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在空氣中瀰漫著,使人浮想聯翩。

魯迅先生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但他的童年生活仍然無比美好與快活。當然快活了,他整日在百草園嬉戲,採摘紫紅的桑葚、覆盆子,品嘗著野果的酸甜,與小蟲為伴,聆聽油蛉的歌唱、蟋蟀的琴聲,在這首大自然的圓舞曲中悄然成長。在這裡,我看到了兒童的天真浪漫和無盡的活力,以及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

到了三味書屋,枯燥乏味似乎成了生活的代名詞。但即使這樣,有一個古怪的先生和許多難懂的功課,也擋不住孩子們折梅、尋蟬蛻的樂趣,壓抑不了孩子童年遊戲的天性。還有《五猖會》、《無常》,描述了魯迅幼時對看戲的渴望與興奮,以及它所帶來的滿足於樂趣。

在這本書裡,作者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語氣講故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清新,引起我心中的共鳴,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溫馨。曾幾何時,我也曾擁有過這種無憂無慮的日子,魯迅或者說所有作家的作品,經常會將我們帶回那個快樂的世界。在此,我也十分敬佩魯迅先生,他用那樸實無華的語句,寫出了他炙熱的心靈,他渴望擁抱自然、擁抱生命、擁抱愛與陽光。

不經意間,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於是讀讀《朝花夕拾》,走入魯迅的童年,體會那幸福的味道。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嗬,可真是讓人留戀啊!

相關焦點

  • 《朝花夕拾》導讀
    《朝花夕拾》導讀陳漱渝《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原計劃寫十一篇,後完成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時間都在1926年,這組文章在《莽原》半月刊連載時總題為《舊事重提》。「舊事」表現出作者的反顧,「重提」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的執著。
  • 關於《平凡的世界》讀後感8篇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平凡的世界》讀後感8篇,歡迎借鑑參考。《平凡的世界》讀後感一兩個月前,七樓的八零後章魚小美女告訴我她買了本路遙的作品集,問我看不看。我問作品集裡有《平凡的世界》沒?這篇被譽為「矛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的《平凡的世界》,若干年前我翻過幾十頁後再未問津,當時大約看這本書太厚了,失去了耐心。
  • 「名著」《朝花夕拾》閱讀摘要
    《朝花夕拾》中,作者曾在兩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兒時保姆長媽媽「謀害」隱鼠一事,說明了對阿長的懷戀。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周樹人。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朝花夕拾的題材是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於1927 年出版。共收入10 篇作品。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對朝花夕拾書名進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 讓我們走進《朝花夕拾》,一起做個拾花者
    關於《童·話》 為更好地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引導廣大青少年多讀書、讀好書,合肥市教育局發布「童·話」欄目自上線以來,備受我市廣大師生關注和喜愛
  • 《朝花夕拾》中的社會百態
    《朝花夕拾》中的社會百態投稿人:騏驥眾所周知,《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作品,1926年9月18日成書,據說,魯迅在《故事新編 序言》中說,寫作《朝花夕拾》是」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裡,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處無生人氣,心裡空洞洞的時候」在朝花夕拾中
  • 新韻古體詩-朝花夕拾(十首)
    新韻古體詩-朝花夕拾(十首)文/周長君1,送瘟神運交庚子染沉痾,春風無奈動哀歌。率土連心向荊楚,舉國共夢儔山河。(2020.07.13)5,讀後感以贖舊歲圖延壽而安素麵緇衣經衰年,粗食填腹背朝天。若非躬歷愁苦事,焉敢舞墨在人間?
  • 高中生最喜歡的三篇外國小說,殘酷又溫馨,學生搶著寫讀後感
    十六篇小說中,哪幾篇在學生的讀後感中出鏡率最高呢?第一篇,《清兵衛與葫蘆》。這是一個關於愛好的感人故事,主人公很幸運,他找到了內心所愛。小學生清兵衛喜愛葫蘆到了痴迷的程度。第二篇,《鍊金術士》。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神奇故事,主人公千帆過盡,歸來仍是少年。奇怪的是,很多學生並沒有完全弄清楚裡面的情節,卻喜歡得不得了。
  • 魯迅先生偉大的文學家,《朝花夕拾》中諷刺性的批判,一針見血
    也許,當我們是學生時代的時候讀他的文章並不會有什麼感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去細細品讀一下,一定就有了不同的感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魯迅的《朝花夕拾》裡的一些文章和感受。《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魯迅認為,把自己以前發生的事情,放在現代來寫,會讓自己產生不同的感悟和想法,值得自己好好地去思考。
  • 初中階段必考文學名著知識總結—《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1、名著背景   作者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
  • 黃喬生談魯迅的《朝花夕拾》「閒靜」與「冷對」
    1927年,魯迅把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十篇散文結集成冊,取名為《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等名篇皆在其中。日前,魯迅研究專家、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黃喬生應邀向記者講述了他對這本散文集的理解。
  • 2018中考語文名著考點整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主要內容   1、文集概況:《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創作的以回憶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寫於1926年6月至11月間,《朝花夕拾》題目意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意思」。
  • 2020初中語文常考知識點:《朝花夕拾》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初中語文常考知識點:《朝花夕拾》,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 七上語文名著《朝花夕拾》導讀,課文同步、期中、期末考試必備
    【關於作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簡介】《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 「中考名著複習」《朝花夕拾》知識點匯總(附考題預測)
    今天分享的是七年級名著《朝花夕拾》的知識點,最後附上考題預測,為中考總複習助攻。1.文學常識(1)《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2)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作為「回憶的記事」,《朝花夕拾》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
  • 「媽媽,讀後感怎麼寫?」愁壞孩子的讀後感,解決辦法在這裡
    寫讀後感,名著讀後感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同步作文,優秀範文很多孩子一寫讀後感就發愁,今天的文章末尾附上讀後感寫法講解,寫法講解得很細,建議孩子們保存。一、《西遊記》讀後感課本上《西遊記》節選《石猴出世》精彩的內容勾起我的閱讀興趣,我買來原本讀得如痴如醉。今天,讀到了石猴(孫悟空)拜師學藝。故事是這樣的:石猴想要訪仙問道,於是漂洋過海幾十年,來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父,菩提祖師給石猴取名「孫悟空」。
  • 珍藏版《朝花夕拾》《吶喊》面世
    近日,由魯迅家屬授權,魯迅祖孫三代籤名章珍藏版《朝花夕拾》和《吶喊》,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其幕後助推手是青春文學作家兼出版人郭敬明。這是郭敬明暨出版《人間》《後裔》經典重述系列之後,再次向文學經典致敬。    對於「魯迅是否應該撤出中學課本」之爭,郭敬明有自己的看法:「在我們的課本中,回憶起來印象最深的課文都是魯迅的,不僅僅是因為背誦,還因為他筆下的人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 七上語文課內名著(朝花夕拾/西遊記)閱讀重要知識點梳理
    《朝花夕拾》重要知識點整理   一、內容精要   主要篇目:共十篇——《狗·貓·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父親的病》《二十四孝圖》《瑣記》《五猖會》《藤野先生》《無常》《範愛農》   《朝花夕拾》的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 讀書——《自控力》讀後感
    書中很多觀點,讓我大開眼界,也覺得新奇,奇怪的知識又增長了~非小說類型的書,讓我像寫小作文一樣寫一篇讀後感大概有點困難,所以,本次讀後感用書摘代替吧~做了7頁書摘,以下是個人最喜歡的三個,拿來和大家分享: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人類的天性不僅包含了想即時滿足的自我,也包括了目標遠大的自我
  • 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中的故事~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也是魯迅惟一一部散文集,寫於1926年,最初在《莽草》上發表時名為《舊事重提》。作者是魯迅,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2.在《朝花夕拾》的12篇文章中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 等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3. 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 一人稱敘事。
  • 網絡小說《三國之鬼神無雙》讀後感
    但是這麼多年之所以沒敢寫關於三國題材的小說,只因為這方面的網絡小說看似好寫,實際上需要你對三國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認識,更需要符合三國時期的人物背景,否則寫出來的作品不倫不類,很容易被讀者朋友責備的,所以要讓筆者寫三國題材的作品,筆者還是需要經過很多準備的。不過筆者今天要和大家探討的卻是一本有關三國題材的網絡小說——《三國之鬼神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