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之《朝花夕拾》,看魯迅回憶中的故事~

2020-12-16 佳鑫諾教育

一、作者:

1.《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也是魯迅惟一一部散文集,寫於1926年,最初在《莽草》上發表時名為《舊事重提》。作者是魯迅,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在《朝花夕拾》的12篇文章中包括《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 等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後記》

3. 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 一人稱敘事。

二、作品的主要內容:

1《朝花夕拾》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記敘文,是回憶性散文。

2《朝花夕拾》題目意義:「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舊事重提」:「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意思」。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的經歷與體驗」。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

三、各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

1、《狗貓鼠》——在這篇文章裡,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

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魯迅先生在文中闡述他仇貓——即不喜歡貓的原因。其實這些原因與一類人的行為,性格很相像,例如寫貓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別人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夠,就不甘心一樣,如果別人犯了什麼錯,受到批評,說不定那種人就會在某個角落裡偷偷地奸笑。

2、《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記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3、《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最反感「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最不可思議的是「臥冰求鯉」,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老萊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郭巨埋兒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哭竹生筍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子路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黃香扇枕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採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儘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陸績懷桔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臥冰求鯉: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裡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4、《五猖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暗示著對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的批判。

5、《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喜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諷。

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7、《父親的病》——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陳蓮河等「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揭露庸醫害人和對封建孝道的不認同。

8、《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裡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9、《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10、《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四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師、朋友和父親。

1、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質樸善良、愚昧麻木、勤勞)

2、藤野先生——一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所以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治學嚴謹、平等待人、和藹可親)

3、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次方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正直、倔強)

4、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採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在父親去世之際,聽從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邊大喊大叫)。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爸爸是無情的,他沒有關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卻一味地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損,便會度日如年。(嚴厲、慈愛)

五、藝術手法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六、其他

1.在《無常》中,魯迅提到了「大戲」和「目連」,它們都是紹興的地方戲。

2.《父親的病》開頭先寫了衍太太,這是一個虛偽的散布流言的女人。

3.魯迅得知範愛農的死訊時,懷疑他是投水自殺的,文章表達了對範愛農的同情和悼念之情

相關焦點

  • 《朝花夕拾》導讀
    《朝花夕拾》導讀陳漱渝《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原計劃寫十一篇,後完成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時間都在1926年,這組文章在《莽原》半月刊連載時總題為《舊事重提》。「舊事」表現出作者的反顧,「重提」表現出作者對現實的執著。
  • 初中階段必考文學名著知識總結—《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1、名著背景   作者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
  • 「名著」《朝花夕拾》閱讀摘要
    01填空題1、《朝花夕拾》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憶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們學過其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請簡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課內學過的除外)的主要內容 :《舊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圖》主要內容: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
  • 「中考名著複習」《朝花夕拾》知識點匯總(附考題預測)
    接下來一兩周,小編老師會給大家複習中考名著閱讀的內容。今天分享的是七年級名著《朝花夕拾》的知識點,最後附上考題預測,為中考總複習助攻。1.文學常識(1)《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
  • 黃喬生談魯迅的《朝花夕拾》「閒靜」與「冷對」
    [導讀]「書中的魯迅既是一個活潑的青少年,卻又不時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加幾句旁白。他一面記敘人和事,一面發些議論,不是長篇大論,也不多爭辯,而是畫龍點睛,要言不煩。」對於「朝花夕拾」這個冷鬱、悽美的書名,黃喬生認為可能與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紅樓夢》「黛玉葬花」的意境有關,「帶露折花,固然新鮮;朝花夕拾,卻別有一番意境風味。」「在寫作此書之前,魯迅雖然已經發表過《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多篇小說,成為新文學的傑出代表,但此時魯迅的生活並不幸福。」
  • 讀《朝花夕拾》:童趣與溫情,發現不一樣的魯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魯迅記錄並回憶自己童年時期包括青少年時期發生的故事編制而成的散文集。之前有發表在《莽原》之後才編制入冊,取名朝花夕拾之意是從記憶中摘錄。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原名《舊事重提》,從舊事重提,到朝花夕拾,是多麼詩意的表達。
  • 2018中考語文名著考點整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主要內容   1、文集概況:《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創作的以回憶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寫於1926年6月至11月間,《朝花夕拾》題目意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意思」。
  • 七上語文名著《朝花夕拾》導讀,課文同步、期中、期末考試必備
    【關於作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簡介】《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但是父親帶給他的感情,當時社會環境下,人與人的感情,特別是父子之情,存在於細微而又血濃於水的紐帶中,讓讀者深思而回味父親的印象。《朝花夕拾》屬於回憶性散文,文章皆來源於現實,然後又將尖銳的矛頭指向現實。將生活中的舊事情和故事以散文的格式展現於眾人的眼前,作為當時了解中國情況,其中屬於當時較好的文學作品。
  • 關於《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
    朝花夕拾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品,主要回憶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魯迅的性格以及志趣的形成經過。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7篇,歡迎查看!《朝花夕拾》讀後感1《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構成。它大膽並不直白的諷刺手法,以及真誠的緬懷情感,無不透漏這魯迅——這個現代作家的端正品行。
  • 魯迅先生偉大的文學家,《朝花夕拾》中諷刺性的批判,一針見血
    也許,當我們是學生時代的時候讀他的文章並不會有什麼感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去細細品讀一下,一定就有了不同的感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魯迅的《朝花夕拾》裡的一些文章和感受。《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魯迅認為,把自己以前發生的事情,放在現代來寫,會讓自己產生不同的感悟和想法,值得自己好好地去思考。
  • 《朝花夕拾》裡,魯迅辛辣的5句話,講透人性,說盡時代
    今天阿浪要分享的便是他影響中國人幾代至今仍流芳的小說《朝花夕拾》,這本書早已是老生常談。卻經得起時代的洗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小學課文裡皆有魯迅先生的筆墨。魯迅先生的書,小時候去看只覺得頗有意思,講的故事真實生動,很有玩味。
  • 《朝花夕拾》:我們和魯迅筆下的眾多小人物一樣,都有苦惱和挫折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一部散文集,通過對以往的經歷進行回憶和反思,從而給人們以啟發和警示,但作品在發表後近百年的歷史期間,歷久彌新,仍有許多令人回味的地方。《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體的散文,描寫了魯迅先生的童年到少年,再到長大成人期間,許多經歷的事情,雖然瑣碎但深刻。不管是對自己的求學經歷的描寫,還是對身邊小人物的塑造,都逼真而又流露著真情實感,這也正是他的作品能傳頌至今的原因之一。
  • 再讀魯迅的《朝花夕拾》:他的剛正,他的不屈,都讓人仰望
    作者:張引娣對於魯迅,多少年來,只有敬仰,這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且不說在現代文學史上,「魯郭茅、巴老曹」的說法中魯迅排名首位,就作為一名文化戰士,他的錚錚鐵骨都讓所有人佩服。當然,日本留學,作者印象最深的還是自己的老師藤野先生,這位生活樸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老師,幫來自弱國的作者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等,都讓作者這個受盡冷眼的外鄉人感到溫暖,這基本是以前對《朝花夕拾》中人物的理解。
  • 《朝花夕拾》中的社會百態
    《朝花夕拾》中的社會百態投稿人:騏驥眾所周知,《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作品,1926年9月18日成書,據說,魯迅在《故事新編 序言》中說,寫作《朝花夕拾》是」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裡,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處無生人氣,心裡空洞洞的時候」在朝花夕拾中
  • 朝花夕拾,憶昔美好。往事如煙,重提魯迅
    朝花夕拾,憶昔美好。往事如煙,重提魯迅。————題記魯迅,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戰士、革命者、醫者、文學家。何為戰士?棄醫從文,救國思想。雖路途坎坷,也是無怨無悔。在人生低谷,仍提筆作下《朝花夕拾》,頑強鬥爭。
  • 《山海經》與名人——魯迅和《山海經》的淵源(一)
    我們得知大文豪魯迅和《山海經》的故事始於哪裡呢?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寫文抨擊段祺瑞執掌當局政府,受反動政府通緝,到廈門大學任教。作者借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聊以自慰。於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憶自己童年時期與家裡女工阿長相處的一段生活。《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懷念。《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筆調最溫暖的一篇。
  • 七年級上冊語文名著導讀《西遊記》預習+教案+課件
    《西遊記》      教   案       名著導讀:《西遊記》教學設計黃州區赤壁中學  朱華東一、核心素養目標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關的文學知識。有這樣一部名著:她描述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神話故事,通過奇幻的故事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它是我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義神魔古典章回小說,它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部文學傑作,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大家知道這部巨著的名字嗎?(《西遊記》)。師:大家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
  • 中考語文歷年試題考點分類彙編:名著閱讀專題
    伏地魔宣布殺死了哈利·波特後,他仍挺身反抗,並在最後的決鬥中斬殺了魂器大蛇納吉尼。本題考查對名著中英雄人物的理解。我們需要在所給選項中選出一個人物,要知道這一人物是哪一部名著裡面的,圍繞著該人物發生了哪些事情,在這些事情中體現出了值得學習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這是在答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比如選C.哈利·波特,那麼就要將他堅持不懈、勇敢無畏的特點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