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本文比較長,約4200字,閱讀時間20分鐘。
中國將氣和節日是同一天的傳統節日也只有清明節了,冬至節雖然也有當節日過的,但是其廣泛性和普遍性是肯定不如清明,甚至難以稱為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漢代已經成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原有的一些節日活動也發生很大變化。清明也不例外。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北方一般民間如此叫法)踏青節、行清節。清明和寒食是常見的叫法,後面的叫法相對稀少。
北方一般清明會扎鞦韆,蕩鞦韆,成人小孩子都非常喜歡玩。我小時在農村時,父親都會給我扎鞦韆,每年均如此。
01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
清明的詩詞也非常多,有些是著重於描述清明春暖花開出去踏青,親近自然的角度。有些則是著重於人文角度,即掃墓。
雖然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千古傳唱的詩句,影響非常深遠。
不誇張的說下到三歲孩童和下到老人都會詠出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裡面隱藏的內容。
杜牧這首詩就兼具了自然與人文的兩大內涵。
有很多隻關注於酒家了,卻忽略了前面的描述:」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指清明時節雨水增多,恰好是春天的常見氣候現象,南方多雨,北方春天多大風。老祖宗定這個節日祭祖充分體現了其智慧所在,無論大風還是雨,都是令人心生悲傷,而」路上行人慾斷魂「,是思念親人去掃墓過程中的常見中國人原始信仰,就是祖先崇拜和敬重祖先的最直接寫照。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行人有可能是在外的遊子們思故去的親人,也可以指路上去祭祖的人們,也可以指踏青郊遊的行人們碰上雨天。
他們借問酒家應該屬於那些在外遊子們碰到雨天,情緒低沉,需要避雨,也許酒家是最好的去處了。
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做「潑火雨」。
02清明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在詩詞中描述祭祖掃墓的的詩有如下幾首:
01、宋代黃庭堅的《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雖然此詩是黃庭堅的借清明諷刺之作,但是這裡面卻蘊含了多個信息:
第一個信息:清明掃墓,要拔草,填土的,這證明清明祭祖掃墓是必有的祭拜過程。
但是有些墳墓仍然有荒草,這說明這些已經無人來祭掃的野墳,感覺非常悽涼。或者是不敢來祭掃,在古代如果忠烈之人沒有平反昭雪自然是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或者沒有後人來祭掃。
第二個信息:「人乞祭餘驕妾婦」出自《孟子·離婁下》:
雖然孟子寫的這個齊人乞食故事:是一個齊人每日靠乞討別人祭掃墳墓的人酒食為生,並向妻妾炫耀是有權有勢之人請他,但是其妻子卻因為自己家從來沒有同有權有勢之人來往,於是尾隨其後,發現他最終面目,他飽食祭食之物歸家卻不知已經敗露,還得意洋洋同其妻妾炫耀。卻沒有發現其妻妾已經傷心痛哭流涕過了。黃庭堅在清明引用,也說明清明祭祖擺祭食是民間的風俗。也是我們民族祖先信仰的寫照。有祖先才有我們這些後人,祭拜祖先、緬懷也是我們的最優秀傳統之一。
02、宋代田園詩人範成大在《清明日狸渡道中》則描述了那祭掃之後的場景: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裡,柳臥水聲中。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在這樣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顯得頗有活力,但這只是一種藝術的對照。
後四句寫墳地上掃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
而令人憎惡的烏鴉之類則活躍起來,上下翻飛,四處覓食,暗示出長眠地下的死者亡靈的寂寞。
03清明的古代風俗:
寒食起源,實際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寒食節是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這在很多詩詞有體現,如果不了解清明(寒食)的起源和風俗,就很難明白詩中一些清明借火種,傳火等風俗。
嚴格意義來講:寒食節是清明前的,清明是生火。下面詳細講解一下:
取新火、改火是漢代及之前的風俗,實際是源於中原春天天乾物燥,春雷和火種容易發生火災,所以會熄火,再鑽燧取火,新生活新起點。但是漢代寒食的時間長達105天,最短的也要一個月,唐代則有三天,分為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而且還給官員放長達七天的假回家省親掃墓。到了宋元基本只有一天了而且清明逐步取代寒食,我們現在稱為的寒食節就是清明節了。這時只能吃儲備的冷食,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對人身體健康很不好。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所以下面詩詞會有這樣的傳火引用。
01、唐代張繼躲避戰亂到過蘇州,寫下《閶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閶(chānɡ)門蘇州一個城門名。在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古時閶門建築雄偉壯麗。唐代尤為繁華,是宴請和送迎之地。一般代指蘇州。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悽涼。
雖然是抒寫戰亂百姓之苦,但卻也說明了寒食(這兒清明前幾天禁火,唐代一般是在禁三天,所以清明應該是生新火)禁菸火之風俗。
02、唐代時,也有宮中向大臣或者皇帝器重大臣傳火的習慣,比如唐代祖《詠清明宴司勳劉郎中別業》
田家復近臣,行樂不違親。霽日園林好,清明煙火新。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池照窗陰晚,杯香藥味春。簷前花覆地,竹外鳥窺人。何必桃源裡,深居作隱淪。這兒除了「宮中傳火」外,還描述了寒食之後的清明會富貴人家擺宴,宮中自然也有賜火、賜宴近臣的習慣,民間則有聚宴的習俗。
自然也描述了清明時節別業(別墅)的美景。
同一首詩自然有了兩個含義:一個是傳火,一個是清明的風景。
03、賈島的《清明日園林寄友人》就是文人們清明聚宴的習俗: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唐代寒食最長也就三天左右吧,清明時生火,所以賈島此詩是寫得非常清楚了。
04、宋代王禹偁(同稱,chēng)在《清明》中也描述唐宋取新火之風俗: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05、杜甫的《清明二首》其一也說了清明生新火和清明前三天為寒食的唐代風俗: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04清明是一個很矛盾的節日,一方面祭祖是悲傷,另一方面也有歡聲笑語。
清明節又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清明節就形成了如今的特色: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而在詩詞中對於踏青、郊遊、聚宴等等愉悅身心的活動體現的最為突出。
01、唐代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中寫得舉子們出外賞花、賞景的宏大場面: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花色融,人竟賞,儘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02、清明節,那平時難得出門的少女們也可以光明正大的出門遊玩,比如宋代陳與義
的《清明二絕·其一》: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清明佳節人們戶外踏青、遊春、快樂嬉戲的美妙情景。
著重渲染了發如墨染,頭盤雙髻的一群群少女。她們的笑臉可與春色媲美,她們的腰肢可與楊柳爭高低。徜徉在美妙的春光裡,她們個個妖嬈無比,幾可追蜂賽蝶。
03、宋詞鼻祖溫庭筠的《清明日》被人稱為一百多首清明詩中第一位: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這兒「雞駭乍開籠」雖可以理解成實景,但是誰知道溫庭筠是不是把出遊的人們也稱為「雞出籠」,「雞出籠」的場景是:打開雞籠之後,那些雞是撒歡的跑出來,這個跟一個冬天憋壞的人們到了郊外踏青撒歡真有很大的類似之處。
但是這兒可不是罵人之辭,只是類比之辭罷了。
04、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遊》這樣描述清明的: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05、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寫得西湖的郊遊場面。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這兒的西湖是指潁州(含安徽阜陽)的西湖。不是杭州西湖。
06、「花間派」代表人物韋莊自然也有清明之詩:《長安清明》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鞦韆正上下飛舞。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雖寫景,但卻寓自己對朝野失望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