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番花信風」是中國常見的一個節令用語。在古代,人們選擇應節令而開的花作為標誌,以花為節令之信使,故稱花信,而風應花期,又有了「花信風」之說。南宋程大昌又認為:「花信風: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之消息耳。」(《演繁露》)現在正值夏曆三月,節在清明,不論從何種說法,都符合我們要說到的此時花信。
清明是重要的一個節氣,此前天氣還略帶寒意,春分過後,天氣漸暖,至清明才算真正進入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分。中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而三候各有花信。清明的三候花信分別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而在古代詩人的筆下,這三候花信,又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走近古詩中的清明花信,欣賞一下它們的萬種風情。
一、桐花萬裡關山路
桐花,就是泡桐花,而很多人總是混淆泡桐和梧桐,其實梧桐和泡桐是兩種樹,花期花色也是各有特點的,清明時節是泡桐花的時節,而梧桐花還須等待初夏,而詩歌中的桐花,一般也都認為是指的泡桐樹所開之花。
提到桐花,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商隱的名詩《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裡關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萬裡桐花,一路伴行,處處都能聽到悅耳的鳳鳴聲。這首詩主要是獎掖後進,鼓勵後生,但寫的那麼美,讓桐花在這裡作為背景出現,既有季節特點,又寫出了對韓冬郎的祝福。
白居易多次寫到過桐花,有一首詩叫《寒食江畔》:
草香沙暖水雲晴,風景令人憶帝京。
還似往年春氣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聞鶯樹下沉吟立,信馬江頭取次行。
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寫這首詩時,正值寒食節,雖然春天依然美好,但心情並不好,而當他突然看到紫色的桐花開放,又想起了明天就是清明,想起了家鄉。
南唐後主李煜也看到了桐花:
又見桐花發舊枝,一樓煙雨暮悽悽。
憑闌惆悵人誰會,不覺潸然淚眼低。
看到桐花新開,竟然難以忍受的落下淚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故國之思嗎?非也,寫這首詩時李煜還沒有亡國。據記載,在乾德二年(964)冬,李煜心愛的大周后病逝,之後的詞人帝王「每於花朝月夕,無不傷懷」,這就有了《感懷》二首,這首詩應該就是寫於大周后病逝後一年的清明前後。這是第一首,在第二首中,就明確告知了他傷悲的原因,「層城無復見嬌姿,佳節纏哀不自持。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原來不是為了國,還是為了家,為了家中的美人。
桐花一開,表面春光已經過了三分之二,總不讓人憐惜,宋朝詩人方回在他的《桐花》寫到:
悵惜年光怨子規,王孫見事一何遲。
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伏桐花報與知。
春光漸去,多謝桐花告知。
二、麥花黃後燕翻風
麥花就是麥類的花,以蕎麥花和小麥花最常見,但蕎麥花期已至秋季,所以應該多指小麥之花。麥花最美的還是它的「輕化細細」、「萬頃雪光」。
宋代董嗣杲曾作詩道:
輕化細細復猗猗,何止青熒秀兩枝。
萬頃雪光抽夏日,一天翠浪弄秋時。
暖風覆野看搖燕,晨氣籠晴想韻鸝。
有實可祈催食麨,晝長村疃不攢眉。
麥花也是美好的,但它最美的還是看到它讓人心裡有了希望。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人看花的心情,也怎麼會同於文人呢。
麥花雖美好,但也是短暫的,有人稱之為「壽命最短」的花,一般來說,麥花不會超過三十分鐘便會凋謝,潔白而來,匆匆而且,卻留給了農人以希望。
麥花一開,也差不過到了暮春,逐漸的很多花也要開始凋謝了,範成大在這時候在做什麼呢: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逐漸到春末,美好還在延續,但詩人有些寂寞了。而到了只能是趕快抓緊這最後的美好時刻,珍惜韶光了:
晴絲千尺挽韶光,百舌無聲燕子忙。
永日屋頭槐影暗,微風扇裡麥花香。
三、風吹柳花滿店香
比起桐花和麥花,柳花在詩歌中可謂頻頻皆是,是大家的老熟人了。說柳花,還需要提到另外兩個名詞,即柳絮和楊花,楊花和柳花本不是一類事物,而柳絮是柳花開後帶有種子的絨毛,也和柳花不同,但在很多詩詞中,這三個名詞卻經常指的是柳絮,這不得不需要了解一下。
寫柳花的詩歌很多,而我一下子想起來的確是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歌一開始就用柳花點明了時間,也為熱情美麗的吳姬和舉杯欲別主客的出場渲染了美好的環境。美好中的分別,別情唯有流水知。
不同的人,在這樣的時節感受是不同的,讓我們再來看看,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宗在做什麼:
春鶯葉底引圓吭,臨罷黃庭日更長。
滿院柳花寒食後,旋鑽新火爇爐香。
皇帝畢竟是皇帝,聽聽鳥鳴,寫寫字,還看著滿院的柳花,用新火煮起來了茶,看來是要「詩酒趁年華」了。
白居易在這時開始想著自己是不是老了,追憶時光了,不然為什麼羨慕兒童呢: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飛向別人家。
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
這個柳花應該是柳絮,春易老,柳絮飛,兒童依舊充滿活力。
當然,說到捉柳花,不能不提楊萬裡的《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這是首名詩,而所寫已到初夏,在某一天的無聊時光裡,他發現了美好,靜靜地看著兒童捉柳花的一舉一動。他是不到也在感嘆著,自己怎麼就老了呢,那些時光都去哪裡了。
三候花信一過,花繁,葉亦漸茂,綠野塞目,春已開始悄悄流走。
我們怎麼能輕易錯過這份難得的美好,詩歌的人生況味裡,是否也有你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