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Sam的1517天推送
在當今時代,只要是一個音樂人就有可能被扣上抄襲的帽子。這是一個打字不用負責的年代,尤其當你在聚光燈下。其實很多人在創作之初壓根就沒想要抄襲,更多的是由於在框架內的「無意識「抄襲」」。人類有很多的共識,對於審美都很類似,尤其是同一個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其實很多的靈感創作都是基於我們之前所聽到的一些音樂再現,不信你可以在1645這個框架裡哼一些旋律,大概率會是感覺到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這並不能作為抄襲的藉口。抄襲其實很難定義,但絕對不是網友你一言我一語噴出來的,這還需要進步,我們仍然需要努力,
相對來講專業的音樂人很少會有這種情況,通常發生這類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樂理的認知少,憑著自己的感覺來創作。
之前,微博給我推送了《明日之子》的一段視頻,視頻中是華晨宇對李袁傑的點評,具體情況如下(圖片來自微博酒巷裡的舊時光i):
對於兩人的的情況,我不做任何評價,我就這件事情的事實說話。我也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給大夥把其中的一些疑問做一個解答。
①. 李袁傑彈得是不是D調?
我特意聽了一下,也去看了下原視頻,為Eb調,不是華晨宇所說的D調。並不是說因為變調夾在3品,判斷出為Eb調,而是從聽上判斷。因為吉他可能降半音調弦,不能單以變調夾為定論,所以我們需要從聽覺上來判斷。華晨宇應該不會犯這個錯誤,所以可能是他的觀察角度看成了2品。不過這不重要,這也恰恰說明絕對音高不是影響你學好音樂的主要因素,因為這樣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應該是有相對音高,沒有絕對音高。所以他才會判斷為D調,但是如果他身邊有一架鋼琴,那他一定可以知道是Eb調。
②. 什麼是4536251?
最簡單的C調來看F G Em Am Dm G C,不過其他調的本質也都一樣,同時也可以有很多變體,功能相近的可以替換。拿著這個套路,你怎麼哼都是一首比較好聽,因為比較符合大眾預期。
③. 到底能不能用4536251寫歌?
首先,非常非常多的初學者都會這樣寫,這很正常,因為誰都是從不會到會的。我們只要多多學習,就會好很多了。你現在這麼寫不必擔心,但是要注意多多學習,這個時候就顯出樂理有多麼重要了。但也正是因為簡單,拿著和弦套路寫歌也不失為一個「速成」方法,當然是對於新手來講,如果你是專業的,那就不應該套路,確實是這樣。華晨宇說的很對,不應該一直這麼做,如果非要套路了,那就在在套路裡寫出不一樣,這才是真的厲害。其實指彈創作也一樣,太多我們聽過的,都是12356的旋律來回跑,外加一套一套的和聲框架,確實好聽,但不是好的音樂。我就不具體說名字了,省得惹麻煩,各位也沒必要說。總之一句話,不留於套路的音樂是我們需要的,是未來的,而未來只屬於能創作出這樣音樂的人。
所以他們都沒有錯,只是各自所處的水平不同,所站在的角度不一樣。
———
到此,我想其中疑惑各位都已經清楚了。從我個人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華晨宇把音樂的理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國民關注的程度,這是以往不會有的,這樣也更加告訴我們樂理的重要性。我之前在我的文章《彈吉他要不要懂和聲學》中也特別提到:
當然,由於現代音樂體系的飛速發展,對於寫一首流行樂來講,已經非常地套路了。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套路,能夠雅俗共賞的作品越來越少,快餐式的歌曲也就越來越多。我們今天來聽90年代的音樂依舊很好聽,但是我們再聽近幾年的音樂,你會發現會被人遺忘地特別快。其實就是套路。而對於很多的吉他演奏的純音樂來講,也有很多作品非常地套路。套路的非常好聽,但卻很不耐聽。做好好聽容易,但是做到好,那就很難了。你說和聲學重要不重要?這是一切好的前提。
由於中國吉他教育的特殊性,其實絕大部分的吉他愛好者都是對樂理一無所知的,李袁傑只是大環境下的一個縮影,只是他恰巧站在了風口浪尖,他本身也是教育體系下的受害者,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說他。這是很多人學習吉他這門樂器的通病。
我們現在不談吉他教育的問題,我們就單單從指彈音樂創作角度看。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我就不在這裡點名說什麼作品了。其實很多的指彈音樂作品都是像華晨宇所說的一樣,比較套路。我不否認,確實好聽,但好聽不代表好。今天的華語樂壇也好,中國指彈也好,我們需要的是不留於套路的音樂。這是未來的,我們需要活在未來,為今天引路,因為未來只屬於能創作出這樣音樂的人。我們十年前寫這樣的音樂可以理解,可是十年後的今天還是如此,那真正的未來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