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既直接又深邃的問題。
「彈吉他用掉了整個青春,而僅僅只留下一個夢想」。「想小孩彈吉他,不是想他以後往這個音樂路發展,而僅僅是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以前總沒時間,所以將吉他放下很多年,現在才拿起來又彈」「我的手太小,覺得不適合彈吉他」以上羅列的幾句,是我在生活當中聽到過的,洋洋散散的說法與理由,不少人是有共鳴的。不知正在閱讀此文的你,是否有同感?
01彈吉他,其實是玩音樂其中一種的表達方式。
吉他只是一件工具。在剛學琴前期,做的很多練習,都是讓你更快或更好地對這件樂器,有所了解、增進。但這些,其實不是目的。與形式方式一樣,表面雖重要,但還有深源處。所以,往往前期,就是在忙著這些事情。
02在音樂面前,最好的方式,是愛上你自己表達音樂的這種方式
這個算是學音樂的一種竅訣吧。喜歡的事情,做起來總往往是不講回報的。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從接觸吉他,到運用方法、各種形式去掌握吉他,我們的體驗其實就一直沒停過。所以重點,在於體驗。
一個人愛彈吉他,但在生活中總不能什麼都不做,比如吃飯睡覺、出行、交際、工作等等,無不會有生活中的種種事情發生。但不少人面對和呆在這些生活層面的時間長了,一般而言,忘記起來所謂的音樂初衷也是最快的。
所以,不少人每當在這種時候回想到「彈吉他」這件事,往往也都是力不從心的。
03
彈吉他,當你彈了很多,到最後好好想想,無非是你一直在做「體驗」彈吉他這件事而已。我個人的理解是,體驗的狀態,是與心力傾注在一起的。因為有這樣的認識後,區別就是,你等同於體驗著有不一樣的「思維」。這樣做的好處還有很多,彈吉他用到的「感覺」「聽覺」會比較不用再動用到「思考」。
在學習音樂的後期,很重要的部分,比如動態、可能性等,都是需要有比較穩定「不經過思考而來的」準確度的。
所謂音樂好聽不好聽,我個人往往是以這點當作參考點。
正如在一開頭所寫的,對吉他有很多各種想法與理由,其實都是沒問題的,只要是知道,一直在做「體驗」音樂這件事就可以了。
不得不說,學音樂是一條漫長的路,所謂「漫長」,多因放入了太多「標籤」。
因為體驗,沒有所謂長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