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下的兔子與刺蝟——值得力薦的德國電影《一百樣東西》

2021-01-09 米一推薦

電影講述最好的朋友Toni(託尼)和Paul(保羅)決定放棄他們所有的物品100天,這樣他們每天都可以取回其中的一件物品。在這次挑戰中,兩人意識到,他們唯一不能缺少的是友誼。一個關於當代唯物主義和對生活中真正重要事物的追求的故事。可能很多在看這篇文章的人,都自信地認為,自己是個理智的消費者。 但只要你搬一次家。 八成能翻出買來幾乎沒穿過的衣服,丟在角落裡,完全忘了自己多早前買的東西。

奶奶逃難的全部家當一個箱子就能裝滿,女人背負的所有債務整個車庫都不夠抵押。有57樣東西的曾祖父母相信上帝會帶來富足,有一萬樣東西的我們卻無法用手機買來幸福。我們是朋友,還是認識得比較久。你是摯愛,還是午夜假扮的公主。一路洩露的油缸填滿就能上路,現代人心裡破了的洞,要用什麼才能填充。

還是挺好玩的!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以德國人的辦事效率他們真的可以在一夜之間把滿滿當當的房間搬成空空蕩蕩嗎?他們第一次吵架互扇耳光真的很像互扯頭花! 嚴重懷疑女主的存在只是為了不讓這部影片真的變成基片。 過度追求消費主義真的不行的。

曾經,保羅以為自己永遠也離不開手機和網際網路。但是在挑戰的過程中,當把過去只看手機屏幕的視線,放到身邊的現實空間。他才發現,偶爾端著咖啡在房外的樓梯上吹吹涼風,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曾經,託尼以為帥氣的外表才是遇到真愛的第一武器。但是在挑戰的過程中,沒有洗護用品使用、只能邋裡邋遢的他,卻遇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愛情。熾烈而又純粹,不受地位、金錢的影響。

德國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喜劇電影人這一生中,會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東西,哪個東西是對你最重要的,人為什麼要買那麼多沒用的東西,購物會使人快樂嗎?好多問題當你看了這部電影,估計都會有理解。錢並不是萬能的,無形的東西更勝於有形的東西。就好比就算你有車有房,有時也不如一句我看你不順眼。

電影大主題很明確,開篇就是一段精彩剪輯,集導演、編劇及男主角於一身的弗洛裡安在片中飾演IT男保羅,其講述不同年代家族成員的擁有與失去:曾祖父母經歷了一戰與金融危機,失去了曾擁有的57樣東西,但他們仍相信上帝;祖父母經歷了二戰,失去曾擁有的200樣東西,但他們仍相信未來;父母經歷了冷戰,失去曾擁有的650樣東西,但他們仍相信自由……當今社會,平均每人有1000件以上的東西,財富、自由與未來就在眼前,而我們卻已經得了心病,工業化、科技化帶來的物慾橫流,強制消費與過度消費統治人們的思維邏輯!

全文觀點為個人觀點,如有雷同,不勝榮幸,同時感謝您百忙之中閱讀此文,希望您喜歡並訂閱收藏,每日持續更新哦!

相關焦點

  • 一百樣東西:看完這部德國電影,購物慾被治好了
    德國有兩個小夥子,託尼(馬提亞斯施維赫夫Matthias Schweighofer)和保羅(弗洛裡安大衛菲茨Florian David Fitz)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對賭:100天內每天只會收到一樣東西,看看誰最先認輸。
  • [消息]你聽過刺蝟和兔子的故事嗎?
    小刺蝟和小兔子是很好的朋友,小刺蝟為了可以努力的去擁抱更多的小兔子,小兔子很喜歡小刺蝟,因為小刺蝟會背很多的蘋果,會把蘋果分享給它,但是,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小兔子發現小刺蝟背的蘋果越來越少,小兔子以為小刺蝟不喜歡和它玩了,但是突然小兔子發現,小刺蝟在一點點把身上的刺磨的沒那麼刺人一點,小兔子問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小兔子告訴他這樣做很疼的,但是小刺蝟說,沒關係的,這樣我就可以擁抱你了,這樣,你就會更加喜歡我了
  • 幼兒故事、兒童故事:兔子和刺蝟
    (今天共發布四篇文章,幼兒故事、兒童故事、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生字組詞和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知識小結)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首次向全國中小學生發布閱讀指導目錄,其中一二年級的閱讀書目中就有《格林童話》大家好,我是小湯圓媽咪,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兔子和刺蝟,這個故事是《格林童話》中的一篇。
  • 要消費,不要「消費主義」
    消費是人類社會的永恆社會現象。各大節慶假日,都是消費的好時機,商家忙不迭打廣告,買家熱衷於「買買買」,二者皆歡喜。每年不斷刷新紀錄的「雙十一」交易額,都在宣示著國人強大的購買力。「萬眾消費」的背後,不乏「理性消費」的人群,但「消費主義」的繼續擴張,值得我們警惕!在消費主義的認知下,人們之間的關心與照顧可以用消費行為取而代之。
  • 讓眾多品牌翻車的反「消費主義」到底在說什麼?|TREND
    在反消費主義情緒與運動這一點上,中國市場上的消費者越來越朝向北美發展 —— 在B站、豆瓣、小紅書三個重點平臺上,反消費主義的情緒和表達已讓人無法忽視。用戶溝通至關重要,而反消費主義的大眾心理值得所有想要避坑的品牌和代理商重視和研究。 反消費主義到底反的是什麼?何種情況下品牌會被認為是在宣揚消費主義?
  • 《搏擊俱樂部》與消費主義抗爭
    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我身體所經受的折磨,使「我」不能集中注意享受我所擁有的東西。嚴重的睡眠障礙使「我」徹夜難眠、飽受摧殘,偶一小憩,醒來卻不知自己身處何方。泰勒對消費主義的反抗。在「物質消費帶給人們束縛」這點,作者的觀點和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中表述頗為契合,我們被生活中所呈現的各類品牌標籤引導。
  • 讀《刺蝟和兔子賽跑》有感:不以自己的長處去取笑別人的短處
    繪本《刺蝟和兔子賽跑》講了驕傲的兔子被刺蝟教訓的故事。刺蝟先生搖搖晃晃地在路上走,一隻兔子蹦蹦跳跳的走過來,衝著刺蝟問它這麼急急忙忙要去哪裡,刺蝟回答說沒有急急忙忙走,它在散步呢。兔子嘲笑說,瞧你那幾隻小短腿吧,哪裡像個散步的樣子。刺蝟先生被氣壞了,反問小短腿怎麼了,著急的話可以跑得比兔子快。
  • 《模擬人生4》綠色生活不消費主義是什麼 不消費主義特性介紹
    模擬人生4綠色生活不消費主義是什麼?不消費主義是綠色生活dlc中的新增特性,一些玩家還不太了解,下面帶來模擬人生4不消費主義特性介紹,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吧。
  • 怎樣幫你的女友爬出消費主義的大坑
    最近疫情放鬆了,女友又開始了買買買的日常活動,我迫於無奈,從多個角度給她講了講消費主義的危害,可算是讓她火熱的手稍稍降溫了。今天我就幫大家整理一些消費主義的特點、手法和危害,希望你說給自己女友聽的時候,她也能做些好的改變。當然這裡只是說女生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套路,不是說男生就沒有失了智的時候了。
  • 戰爭狂人希特勒從來不沾這3樣東西,值得現代人學習
    據悉,希特勒的一生從來不碰這3樣東西,現在的男人卻非常痴迷,不碰一個都難。第一樣東西是煙,在很多男人的眼裡,煙是交流不可缺少的東西,甚至互相給煙已經成為一種禮儀方式,但希特勒從來不抽菸,他覺得抽菸不僅浪費時間還有害健康,抽菸的人感覺很頹廢,還會影響他對戰爭的正常判斷,希特勒甚至連煙味都不想聞到,現在的男人卻經常抽著煙思考問題。
  • 《刺蝟索尼克》大爆 下個改編電影的遊戲是什麼
    1905電影網訊近年來,遊戲改編電影在好萊塢非常盛行,《大偵探皮卡丘》《刺客信條》《魔獸》等影片都是很好的例子。近期,改編自世嘉公司出品的電子遊戲的電影《刺蝟索尼克》已經在全球席捲了超兩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 納粹德國的「惡魔」希特勒,從不碰3樣東西,現代人戒掉一個都難
    希特勒生於1889年,奧地利裔德國人。1933年正式上臺成為元首。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外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論。從戰爭的角度來看的話,希特勒堪稱世界惡魔。1939年,二戰正式爆發,這場世界級戰爭持續7年之後,捲入的國家和地區多達61個。
  • 不買東西就算不消費?別太天真了
    凡是政經文史哲,只要稍微有點東西,就能被冠上「主義」一詞。身處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之中,更受中國人情社會與面子文化的浸染,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完全抵擋住消費主義的誘惑,將自己的生活過得如同武俠電影裡的掃地僧一般。丁紅是如何成為一個「不消費主義者」的?從故事FM和她個人微信公眾號「卑賤的人類」中,我們可以瞥見她的「不消費主義生存手冊」。
  • 駐德國使館舉辦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電影招待會
    2011年7月25日晚,中國駐德國使館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電影招待會。旅德華僑華人及留學生代表、德國各界友好人士100多人出席。辛亥革命先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喻培倫大將軍的後代喻嫵特女士(喻培倫之子喻鍾烈夫人)、喻斐雲(喻培倫孫女)女士以及喻天目(喻培倫曾外甥)先生亦應邀出席。
  •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一生從不碰3樣東西,現代人戒掉一樣都難
    希特勒生於1889年,奧地利裔德國人。1933年正式上臺成為元首。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外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論。從戰爭的角度來看的話,希特勒堪稱世界惡魔。1939年,二戰正式爆發,這場世界級戰爭持續7年之後,捲入的國家和地區多達61個。
  •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助推科幻電影發展
    電影起源於法國,科幻電影的開端始於法國人梅裡愛。但是同一時期,如果說真正讓科幻電影立足於電影領域的,那我們認為非德國莫屬。梅裡愛經營的劇院趨於倒閉,美國好萊塢電影崛起衝擊著法國的電影市場。而世界電影的中心也從歐洲大陸逐漸趨向美國。此時歐洲大陸的德國,卻應當成為電影領域的關注點,它也將科幻電影重新塑造。
  • 小心消費主義的陷阱
    隨著網際網路的逐步完善,網購已經經過過了十多個年頭的打磨,如今各大網購平臺的商品總總林林,廣告代購多到讓人開花了眼,人們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當中,所以這時我們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消費行為是否已經處於被控制的境地。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近年來,在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侵蝕下,恨不得365天每天都是情侶購物狂歡節,女性也被諸多商家設定為想像中的購買主力。可是女性真的熱衷於買買買嗎?這種通過買買買獲得自我價值的幻象又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呢?大家好,我是柯倩婷,來自中山大學中文系,這一講我和大家探討消費主義對女性的影響。柯倩婷,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加拿大文學研究等。曾主持「女性與美容整形」、「電影與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廣告中的女性形象」等項目研究。
  • 《刺蝟索尼克》: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電子遊戲電影
    北美情人節檔期的重頭戲《刺蝟索尼克》(Sonic the Hedgehog)做到了。習慣了,甚至有點過度消費迪士尼出品,漫威宇宙中「超級英雄打架」的影迷們,終於有了新選擇。相信中國很多電子遊戲粉絲們還記得世嘉(SEGA),想念著世嘉的明星級遊戲人物,刺蝟索尼克。
  • 視界|波普藝術與消費主義:叛逆、商業與大眾
    他們都對新的商業藝術形式,或者成為消費主義藝術非常痴迷。獨立小組中不乏才氣縱橫的藝術家,如畫家理察·哈密爾頓 (Richard Hamilton)、雕塑家愛德華多·保羅茲 (Eduardo Paolozzi)、藝術批評家約翰·麥克海爾 (John McHale) 。他們經常在會議中討論美國的消費主義藝術,如漫畫、好萊塢電影、廣告設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