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你覺得你的日常生活需要多少件東西才能被滿足?
小至一個手機屏幕貼,大到汽車房子。人們似乎在無窮無盡的物慾中患得患失。
德國有兩個小夥子,託尼(馬提亞斯施維赫夫Matthias Schweighofer)和保羅(弗洛裡安大衛菲茨Florian David Fitz)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對賭:100天內每天只會收到一樣東西,看看誰最先認輸。
《一百樣東西》(100 Dinge,2018)
01一絲不掛的賭局
某天一覺醒來,託尼和保羅發現自己身處房中。但自己身上的衣服被脫得一件不剩,而且最詭異的是家中的物件都不翼而飛了。
這突然而來的噩耗,讓他們驚慌失措。宿醉之後,他們仿佛找回了斷片的記憶。就在前一晚,託尼、保羅與公司同事們喝酒。託尼與保羅在相互嘲笑中,下了一個超大的賭註:
100天,沒有任何物件也可以活下去。
輸的人要把家裡的物件都送給在場的同事瓜分。賭注這麼大,吃瓜群眾也不是省油的燈,當晚就把他們的衣服刨光,把他們家裡的一切都搬光。
抿心自問,要多少物件我們才能生存下去?
但這時候的託尼和保羅已經顧不了這麼多了,喝多了的一時氣話造成了這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自己挖的坑,苦笑著也繼續要跳。
02日常物件的重要
託尼和保羅跟我們一樣,家裡擺設都是滿滿的。
保羅還是個購物達人,喜歡高科技產品,熱愛追最新最潮的鞋子,甚至還是多個全球購物平臺的VIP會員。精緻的家裡,各種限定產品,不乏有格調的小擺設,還有一大堆未來得及拆開的快遞。
託尼幫助正在洗澡的保羅,找今天要穿的「白球鞋」。一打開保羅的鞋櫃,託尼就被嚇一跳。保羅真的需要這麼多球鞋嗎?
說保羅是個購物狂?保羅是否認的。託尼眼中的保羅,購物成癮。這種買買買的佔有欲,是不是太熟悉不過了。買著買著,保羅已經分不清「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區別了。
一邊保羅購物成癮,另一邊的託尼也沒瀟灑到哪裡去。託尼雖然沒有追新球鞋,沒有購物平臺的會員,但是他對物件也有難以開口的依賴。
他身邊的小物件,正在支撐著他的虛榮心。
一早起床,託尼先敷面膜眼膜,再用系列的護膚產品,然後用鏡仔細檢查頭髮並用髮膠遮住脫髮的部位。慢悠悠地喝上一杯用專業咖啡機自製的黑咖啡。他的清晨,就是如此小資,如此有格調。
託尼吐槽保羅買買買太浪費,保羅則覺得託尼精緻得矯情。
總之,購物狂人和小資人士互看不爽。
他們擁有很多物品,但誰也說不清到底是物品支撐了他們的生活,還是他們被物品支配著。
03失去了怎麼辦?
電影《一百樣東西》中的託尼和保羅,每天可以取回一件自己的物品。也就是說到第100天的時候,便能擁有100樣東西了。
失去身邊的物品,起初是不習慣的。
過慣了精緻生活的託尼,還把每天打算取回什麼物品,詳細地做了列表。做了詳細計劃的託尼,後來為了與心儀的女生約會改變了計劃,提前拿回能遮住禿頭的髮膠。
這時候他的自尊心,仍然需要被物品支撐著。
失去物品的保羅,沒有對髮膠和護膚品的強烈需求,但他的心卻像被掏空了一樣。
保羅失去了家裡的遊戲機電視機,也沒有了能買買買和消磨時間的手機。沒有了一切物件,時間像被按下了暫停一樣。
託尼和保羅看似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像是不修篇幅和精緻生活的兩個極端例子。但是相同的是,他們對物品的巨大依賴。
04回歸簡單
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很強大的。
保羅從第一天一絲不掛生無可戀,到慢慢習慣並享受簡單的生活。他慢慢戒掉了瘋狂購物的習慣,甚至也開始不依賴手機了。
《一百樣東西》講述的不單純是一個失去的故事,保羅在這100天的變化中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而好朋友精緻生活的託尼,重新獲得所有物件之後,也迎來了巨大的轉變。
本來託尼可以重新過著他的精緻生活,但是他主動選擇回歸簡單。他選擇向心愛的女生袒露自己,不再收藏自己自卑的一面,以裸體告白。
我覺得在《一百樣東西》中有這樣的結局,很大程度是因為好朋友保羅的轉變,以及心愛女生動力。
沒有了物品的我們,也許很容易就習慣了。
習慣了擁有,也能習慣失去。最難的是擁有物品之後,我們的心還覺得不滿足。
主演之一的弗洛裡安·大衛·菲茨(Florian David Fitz)同時也是導演和編劇。搞怪的他,在這個故事中並沒有用大量旁白去灌輸道理。
他在110分鐘的《一百樣東西》中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觀眾了。
成年人都不喜歡聽的道理,這個故事傳遞得恰如其分。
再次回到我們起初的那個問題:
我們到底要擁有多少物品,才會感到滿足呢?
馬雲曾接受訪問,說每天晚上有1700萬淘寶用戶在使用淘寶,但是卻什麼都不買。
我覺得大家逛的雖然是淘寶,打發的是時間,但背後藏的是一顆空虛無著的心。找一些真心喜歡的愛好,發展它;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找一位相親相愛的愛人,相愛著。
或者我們實際並不需要那麼多東西,我們需要的是把心好好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