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2 07:04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70年前,「蔣家王朝」在這裡覆滅;70年後,全球創新名城將在此崛起
南京:天翻地覆慨而慷
航拍南京城。本報記者 馮芃攝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70年前,隨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解放南京,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號角。南京的解放,標誌著中國人民迎來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和中國歷史新紀元的燦爛曙光。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70年來,這座英雄之城牢記這一改變民族命運的歷史時刻,繪出一幅在發展中騰飛的壯麗畫卷。今年3月16日—17日,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沿線8市黨報全媒體行動走進南京,傾聽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踏訪這座英雄之城傳承渡江精神、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精彩足跡。
A
一場戰役的勝利
賦予南京英雄之城、勝利之都的歷史內涵
南京江北有相鄰的江浦、浦鎮、浦口,合稱「三浦」。這裡的江岸線綿延40多公裡,與南京城隔江相望,地勢十分險要,素有「金陵門戶」之稱。
渡江戰役打響時,這裡是長江北岸唯一一個仍在國民黨手中的地區。攻佔「三浦」,就突破了解放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
風景秀麗的浦口鳳凰山公園,70年前曾是渡江戰役中「三浦戰役」的發生地,也是全媒體行動此次採訪的第一站。
浦口區檔案館館長馬文媛介紹,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向駐守江浦的國民黨軍隊發起猛烈攻擊。江浦縣城、黎村、大馬山頂、煙火墩、新河口、趙家山、鳳凰山、求雨山……面對國民黨軍隊的負隅頑抗,人民解放軍將士奮勇作戰、浴血拼殺,經過3天的激烈戰鬥,殲敵500多人,俘虜1000多人。4月22日,三浦地區獲得解放。「三浦戰役」中,解放軍官兵傷亡達700多人,其中250多人英勇犧牲。
陸軍指揮學院軍事專家施曉晨上校說,「三浦戰役」儘管只是恢宏的渡江戰役畫卷的一角,但對渡江戰役的勝利、南京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浦戰役」順利完成了渡江戰役的前期任務,為解放南京掃清了外圍障礙,清除了國民黨軍隊盤踞在長江北岸的重要據點,「三浦戰役」加速了南京解放的進程。
「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渡江戰役勝利、南京解放是重大歷史轉折事件,賦予了南京英雄之城、勝利之都的歷史內涵。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歷史長河中的一些刻骨銘心的往事不能忘卻。
參加過渡江戰役、親歷南京解放的李劍鋒老將軍在接受採訪時說,渡江前夕,他所在團突擊儀徵縣十二圩受阻,他帶著通訊員去一探究竟。不料敵軍構築了暗堡,密集的槍彈如火舌般射過來,通訊員一把將李劍鋒拉到身後。「沒走幾步,嗒嗒嗒……又是一陣機槍掃射,通訊員倒下了,他為了保護我犧牲了。」
91歲高齡的王俊堂老人也向參與全媒體行動的記者講述親身經歷的渡江戰役。「渡江戰役前,按照上級指示,我們在安徽無為集結,進行橫渡長江的準備。」他說,當時,很多戰士不習水性,一聽說要過長江,大家都有點擔心。後來上級就要求大家學遊泳、學划船。大家起早貪黑,在旱地裡練習了好幾個月划船,沒人叫苦,就等著一聲命令。
1949年4月23日晚,王俊堂跟著大部隊過了江,進入南京城,所到之處,南京的老百姓夾道歡迎。王俊堂記得:「那時南京天天下雨,我們穿的都是竹子做的鞋,遇到溼地,鞋底容易打滑。南京的老百姓給部隊送了很多布鞋。我就穿著老百姓送的布鞋,從南京出發,和戰友們一起繼續向南,繼續戰鬥。」
B
一座紀念館的落成
見證這座城市致敬英雄傳承精神
歲月長河,歷史足跡不容磨滅;時代變遷,英雄精神熠熠發光。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總統府」。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今年3月17日下午,全媒體採訪團來到這裡。博物館展覽研究部部長、研究員劉剛在「總統府」工作了近30年,他聲情並茂地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中共南京市委書記陳修良領導的地下黨為保護南京開展的工作等故事。
1949年3月,地下黨給渡江戰役總前委送去國民黨《長江北巖橋頭堡封港情況》《江寧要塞彈藥數量表》等重要敵情資料,為配合解放軍解放南京做出了重要貢獻。4月23日,陳修良派人組織下關電廠、下關機務段輪渡所的地下黨組織,帶領工人將「京電號」「凌平號」運輸艇、水上警察局的3艘巡艇,還有下關輪渡公司的十幾艘大小機動船,開到浦口碼頭等候,解放軍的人馬一到就載著過江。
1949年4月23日,勝利渡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挹江門進入南京市區。
為了讓大家記住這一歷史性的時刻,1984年,南京解放35周年時,南京市在下關挹江門城樓上建立了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由於場地有限,文物得不到充分展示,於是,在三汊河易地新建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2009年4月23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這裡不僅成了南京十大紅色文化地標之一,也是公眾喜愛打卡的南京紅色旅遊景點之一。
紀念館入口前的下沉式廣場上,「停泊」著一艘船身斑駁的黑色小火輪,它就是被稱作「渡江第一船」的「京電號」小火輪。渡江戰役期間,這艘20多米長的鋼製蒸汽船,載著第一批解放軍先遣部隊最先渡過長江,吹響了南京解放的勝利號角。鄧小平、陳毅也是乘坐這艘小火輪抵達中山碼頭。如今,「京電號」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南京的珍貴見證。
渡江勝利紀念館在讓人們重溫那段歷史的同時,也向人們傳遞著致敬英雄、傳承精神的信念。
南京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有著豐厚的紅色家底,雨花臺、梅園新村、渡江勝利紀念館……一座座紅色地標,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紅色歷史,也彰顯著紅色文化的世代傳承。
C
一個新區的精彩崛起
擁江發展踐行「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
3月17日,全媒體採訪團來到下關濱江風光帶,參觀南京下關歷史陳列館、南京濱江商務區規劃展覽館、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
正值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灑在波光粼粼的夾江江面上,市民帶著孩子在江邊散步休閒。
夾江是長江的支流,曾經這裡被船廠、倉庫等極易造成汙染的工業設施佔據。近年來,南京把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擺在首位,大力發展濱江特色旅遊,講好長江的故事、南京的故事。如今的夾江沿岸綠樹成蔭、景色宜人,已經建成了功能多樣、特色鮮明的濱江風光帶,成為南京人喜愛的休閒運動娛樂「後花園」,成為外地遊客看南京的新興個性旅遊熱點。
長江兩岸也成為彰顯南京魅力、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標和窗口。
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區獲批成為我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破繭成蝶、雄姿初顯。新區聚焦「晶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建設,搶佔自主創新最前沿,勇攀全球產業最高端。目前,全球晶片、基因、金融知名企業相繼匯聚新區,籤約「兩城一中心」關聯項目122個,投資額1100億元。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為江蘇省內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的長江岸線全長197公裡。可以說,長江承載著南京的歷史,也哺育著南京的未來。根據南京2035城市總體規劃,未來南京將全力打造「一主一新」兩個中心城區,即江南主城和江北新城。南京將從「秦淮河時代」邁向擁江發展的「揚子江時代」。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70年後的南京傳承英雄精神,提出「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城市發展願景,努力讓城市發展高質量,讓人民生活更美好,奏響創新名城與美麗古都交相輝映的時代篇章。
延伸閱讀
今日之南京精彩
作為江蘇省會、中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長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山水城林一體,古今文化交融,科教資源豐富。南京是中國第11個「萬億GDP」城市,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城市營商環境指數位居全國前列,在《自然》雜誌的榜單上排名全球第12位、全國前三;在長三角城市群科技創新驅動力城市排名中,南京綜合得分排名第2,其中科技創新績效指數位居長三角城市第1。連續10年上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去年,南京GDP增長8%,增幅在全省和東部沿海GDP過萬億城市中名列第一位;高新技術企業增長70%,淨增1282家,名列全省第一位,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逾34萬人。
銘記歷史
燭照未來——7市黨報記者南京採訪感言
●九江日報記者江慧:
短短的南京之行,穿越歷史煙雲,追尋紅色足跡,我收穫了震撼,留下了20多年採訪生涯中最難忘的印記。鳳凰閣上,那曲嘹亮激越的《烽火連天》小號聲依舊在耳邊迴蕩;「大家起早貪黑練習,沒人叫苦,就等著一聲命令!」91歲老戰士王俊堂鏗鏘的話語依舊在腦海縈繞;「經過3天的激烈戰鬥,取得了『三浦戰役』的最終勝利!」浦口區檔案館館長馬文媛深情並茂的講述依舊在眼前浮現……
●蕪湖日報記者王亮: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1949年4月20日至22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第35軍發起的「三浦戰役」,是渡江戰役的前奏戰役,為解放南京順利掃清了外圍障礙。身處鳳凰山公園,誰又能體會到70年前,鳳凰山上解放軍戰士的壯志豪情。長江沿線8市黨報全媒體行動啟動儀式選址在此,頗具歷史厚重感。
●鎮江日報記者王露:
南京站是沿江8市黨報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第一站。接近傍晚,當8市黨報全媒體記者團來到下關歷史陳列館門前的濱江風光帶時,長江大橋就橫跨在江面上。奔波採訪了一整天,大家都已十分疲憊,望著夕陽餘暉照耀滾滾江水,所有人的面容都溫柔了起來。如今,不是橋變小了,而是國家在這幾十年間發展迅猛,我們擁有了一座又一座「南京長江大橋」。
●銅陵日報記者劉洋:
南京不僅有著歷史的沉澱、紅色的記憶,更有著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永不過時的革命精神。在梅園新村紀念館採訪時,我遇到了正在那裡接受紅色教育的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的黨員學子們。他們的帶隊老師李毅告訴我,他希望黨員們通過參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式,去緬懷歷史,更好地成長學習、報效國家。作為媒體,我們有責任去激活這紅色記憶,讓它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不竭精神動力。
●常州日報記者劉一珉、陳暐:
3月16日,在「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長江沿線8市黨報全媒體行動」南京啟動儀式上,91歲的渡江戰役老戰士王俊堂上臺發言,工作人員本想上前攙扶,他卻一個健步跨上了60釐米高的舞臺,下來的時候也沒讓人攙扶。老人說,當時犧牲是常有的事,可能一場戰役下來就沒了,可是大家一點也不怕。正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讓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向老戰士致敬,向樂觀主義致敬!
●滁州日報記者李邦軍:
滁州與南京地域相近、山水相連、歷史淵源特別深厚。當年渡江戰役時,解放南京城和攻佔「總統府」的部隊也正是在滁州駐紮的人民解放軍第35軍。如果說渡江戰役中南京解放分上下集,南京是下集,那麼滁州一定是上集,因為兩地的歷史是連在一起的。短短一天的南京之行,一張張歷史老照片、一份份珍貴檔案,仿佛讓我們穿越到70年前的烽火歲月,親眼見證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光輝歷史。
●江陰日報記者肖遙:
南京是採訪團走訪的首站,也是整個活動的啟動儀式舉辦城市。事實上,對於我來說,南京有著不一樣的感情。20年前,我曾在南京工作過幾年,對南京有粗略的了解,比如夫子廟、「總統府」、新街口和山西路繁華的商業區等。現在的南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長江沿線8市黨報全媒體行動啟動儀式現場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