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僜人,又稱僜巴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分布於察隅縣下察隅鎮和上察隅鎮的3鄉7個行政村。西藏民主改革後,僜人走出深山老林,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生活。69年來,在西藏昌都軍分區某邊防團的接力幫扶下,僜人家家安居樂業,曾經作為「噶廈」政府流放地的「野人谷」,如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7月的藏東,溫暖的陽光給蒼翠溼潤的大地鍍上一層絢麗的金箔,當軍車行駛在前往「僜人新村」的路上,家家戶戶門口飄揚的五星紅旗顯得格外耀眼。孩子們歡呼雀躍、駐足敬禮,田間忙碌的人們揮手致意,目送軍車離開。
「察隅河水長又長,解放軍對咱的恩情永不忘,貢日嘎布山高又高,解放軍對咱的恩情比天高……」不久前,「僜人新村」村民代表載歌載舞,將「恩情比天高,恩情永不忘」的錦旗送到該邊防團衛生連,感謝他們69年的深情守護。
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世代居住在山洞裡,過著結繩記事、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衛生條件差,又缺醫少藥,人均壽命不足35歲。
醫療扶貧是治療因病致貧返貧「頑疾」的一劑良藥。早些年,僜人因為不會用筷子吃飯,沿襲用手抓飯的習慣,所以經常感染腸道疾病。針對這一情況,該邊防團衛生連醫護人員定期到牧場巡診,為大家科普衛生常識。
一次,村裡一名小孩患了瘧疾,孩子父母按照氏族風俗將他放到野外的芭蕉葉上,等待「神靈」救治。這一幕恰巧被巡診的衛生連軍醫看見,立即將奄奄一息的小孩送到連隊搶救。僜人見解放軍抱走孩子,害怕會降臨更大的災難,於是趕到衛生連交涉,甚至砍傷了一名解放軍。在官兵的不斷解釋下,他們才半信半疑離開連隊。5天後,這名孩子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下病情明顯好轉。僜人對自己的行為深感慚愧,此後經常為部隊送柴火、積山肥,以報答解放軍的恩情。
2015年10月23日,漂龍松一家正在打麥場上收拾青稞,不到4歲的女兒次旦卓嘎在一旁玩耍時不慎被滑落的木頭砸中頭部,鮮血直流。小卓嘎被送往團衛生連時,因失血過多昏迷不醒。醫生張銀川馬上組織官兵獻血,為後續治療打下了基礎。
距該團衛生連60公裡的米古村,醫療條件落後。幾年前,村民達克龍的妻子即將分娩,可在家痛苦掙扎了一天一夜也未能生下孩子。村民宰殺牛羊,祭天敬神祈禱誦經,也無濟於事,村幹部金夏抱著一線希望找到連隊。
衛生連連長李增聞訊後,驅車飛速前往。經診斷,達克龍的妻子因為嬰兒臍帶繞頸導致難產,如果不及時搶救,母子都會有生命危險。危急關頭,李增和戰友隨即開始手術,使達克龍的妻子順利分娩、轉危為安。
母子平安,村民皆大歡喜,可李增看到村裡既沒有醫療站也沒有醫務人員,村民患上急性病只能聽天由命,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回到單位,李增向團裡匯報了情況,團黨委迅速同察隅縣委、縣政府進行協商,決定在米古村、沙窮、洞窮等僜人村成立醫療站。同時,衛生連還派出醫務骨幹進駐村醫療站,對村醫護人員進行手把手幫帶。
如今,村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村民各類常見疾病都能得到及時救治。據統計,69年來,衛生連為僜人百姓累計義診7萬餘人次,發放藥品價值40餘萬元,進行健康輔導授課近500次。如今,僜人平均壽命已經提高到70多歲。
受過貧窮的人最懂感恩
「哥,我已經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並且開始資助其他學生了……」近日,僜人女孩白瑪措姆從西藏拉薩給昌都軍分區某邊防團某營上士張俊打來視頻電話,向他匯報最近的生活情況,並告訴他自己一直遵守著兩人的約定,開始資助貧困學子、母校的學妹江安卓瑪了。
「由受助者變成資助者,既是愛的延續,也是對我們工作的褒獎。」教導員吳良良告訴筆者,近年來,該營積極開展幹部士官「1+1」幫扶活動,10餘名官兵先後被駐地學校聘為課外輔導員。在官兵的資助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學子走出雪山,圓夢反哺。
前不久,在西藏服役21年的吳良良被批准轉業。即將離開部隊,除了軍營和戰友,最讓他放心不下的便是上察隅鎮小學的那群孩子。
站在上察隅鎮小學新落成的教學樓前,聽著教室裡傳出的琅琅讀書聲,吳良良不覺回憶起1998年剛入伍時的情景:「那時,很多家長不重視教育,覺得幹活掙錢比讀書重要。」
以米古村為例,村民受舊觀念束縛,不願意送小孩上學。一次,一家內地企業無償送給村裡兩臺農耕機具,可全村沒人能看懂說明書,沒人會操作維修。風吹雨淋,新機器成了廢鐵。
扶貧扶志,治窮治根。為此,他們挨家挨戶走訪,逐村逐人宣傳,吳良良每月拿出津貼定點資助米古村貧困孩子羅布次仁。
他們還主動與學校開展共建共育活動,承擔駐地學校的軍訓任務,舉辦軍營開放日和國防教育講座,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民族宗教政策和惠民富民舉措。
「資助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輻射一個村落。」官兵們傾情助學的舉動,不僅感動了貧困家庭,更是贏得駐地群眾的廣泛讚譽。村民們紛紛要求加入民兵排,為巡邏官兵當嚮導、背運物資等。
「金珠瑪米把我們當親人,我們要力所能及地幫他們做點事……」不久前的一次巡邏中,白瑪措姆的父親尼瑪頓珠背著50多公斤重的物資,和巡邏官兵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但他滿臉笑容,不叫苦不叫累。
捧一杯酥油茶情深意長
走進「僜人新村」,一條條水泥路在庭院間縱橫交錯,一棟棟現代小樓錯落有致,一排排藏式小院整齊劃一,村級文化室、健身房等設施一應俱全。一戶戶農家小院內,那一團團、一簇簇迎頭盛開的黃牡丹,讓人留連忘返。
院外一輛輛越野車從遠處駛來,看著成群結隊的遊客,村民們笑得格外燦爛。
「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既要感恩黨的好政策,也要歸功於『幫建書記』的傾力付出。」正在組織村民接待遊客的僜人首領阿魯鬆動情地說,「幫建書記」不僅改變了我們的頭腦,還利用部隊優勢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困難。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阿魯松告訴筆者,近年來,各級給僜人村的扶貧資金、項目越來越多,但村黨組織建設與日新月異的村莊變化相比明顯滯後,能夠帶領鄉親們把資金用好、項目落實到位的一線帶頭人更是難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場,首要的是建強貧困村的黨支部。」面對群眾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自主脫貧意識不強等問題,該邊防團提出一個全新的幫建思路:與地方政府一道,對幫扶的貧困村逐個「過篩子」,細緻填報《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排查認定表》,針對排查的問題,按照「一連幫一村」的模式,選派連隊黨支部正副書記擔任村黨支部的「幫建書記」,幫助各村黨支部定期分析援建形勢,研究確立致富思路,激發僜人百姓自主脫貧的內在動力。
僜人的民居、餐飲、服飾、信仰等有其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民風民俗構成當地極具參觀、考察、研究的旅遊資源優勢,吸引著內地大批遊客。但由於村民各自為戰、獨立經營,未形成規模。夏尼村的「幫建書記」朱坤在深入考察的基礎上,與村黨支部一班人商議,立足村落現有格局,打通進村道路,連通戶戶小路,美化農家院落,突出亮點特色,線上線下打造旅遊「名片」,引得八方遊客匯集。
沙瓊村氣候宜人,近幾年依靠種植獼猴桃等水果帶動多戶村民增產致富。今年,「幫建書記」諶登川在深入分析市場形勢後,建議增加種植面積,並帶領官兵來到種植基地,拉線丈量、揮鍬鏟土、散苗種苗、扶苗壓實、施肥澆水……
「從2014年種植獼猴桃以來,先後帶動附近近百戶村民脫貧致富,今年我們按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得知人手不夠,金珠瑪米主動過來幫忙,大大加快了工作進程。」勞動間隙,鄉親們為官兵捧上濃濃的酥油茶,醇香而甘甜。
沙瑪村村民阿了,小時候上山打獵摔傷右腿,因未得到及時治療,不幸落下殘疾。妻子去世,膝下無子,家裡沒有其他壯勞力,只有阿了苦苦支撐。今年春耕開始時,看到其他村民紛紛忙於耕種,阿了在家急得團團轉。
得知情況後,「幫建書記」敖海彬派出5名官兵連續幾天早早趕到阿了家,幫助他犁地翻土、引水灌溉、插秧、種青稞。驕陽下,官兵們被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浸透衣背。
2018年以來,「幫建書記」發揮自身優勢為幫扶村答疑解惑、出謀劃策,幫助他們克服「等靠要」思想,在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同時,還把幫扶村作為國防教育的一線陣地,突出「軍味」。「『幫建書記』的加入,不但幫助百姓致富,而且同我們一起打造軍民同守邊的堅強堡壘。僜人百姓不僅願做幸福家園的建造者,更要與邊防官兵一起做神聖國土的守衛者!」察隅縣地方領導說。
【責任編輯:王裴楠 流程編輯: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