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江蘇要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改革,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是落實總書記諄諄囑託,推動「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南京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同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體謀劃一體部署,新的舉措一茬接著一茬,新的聲勢一浪高過一浪,一幅風生水起、蹄疾步穩的改革畫卷宏闊鋪展。
「南京決心」,數據可鑑:7年來,累計部署實施了224項1624條重點改革任務,承擔了數百項各級各類改革試點任務,僅2019年就實施了92項國家級、62項省級試點,形成了一套工作推進機制,突破了一批關鍵領域改革,打響了多個特色改革品牌,高質量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動能澎湃激昂。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十九屆五中全會賦予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使命。南京市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方向不動搖,步伐不放緩,力度不降低,以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年接著一年幹,奮力闖出一條符合區域實際、彰顯南京特色、解決發展問題的改革之路。
以終為始,頂層設計再優化
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也需要優化頂層設計的智慧。以「一盤棋」思維整體謀劃改革,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是南京從多年發展實踐中悟出的「真經」。
中央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衝鋒號,南京市委2014年迅速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翌年市委改革辦掛牌。2019年,根據中央機構改革部署和省委改革機構設置,市委深改組改為深改委,並將原有6個改革專項小組調整為9個,構建起「市委深改委—市委改革辦—改革專項小組」的工作體系。自2014年起,南京的「改革大腦」已審議出臺了111項改革方案,同時出臺年度《工作要點》,並細化分解為《季度推進計劃》,促進各項改革落地見效。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讓南京深刻認識到,只有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才能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創新名城建設,是南京的頭等大事。8月10日,南京市委創新委辦公新址和南京高新區管委會總部同步揭牌,一個從宏觀層面統籌協調推進全市創新工作,一個整合15個園區、實行1+N架構,肩負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重任。這兩個具有南京特色的制度安排,有鮮明的目標導向——加強頂層設計,切實解決創新工作「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的問題。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指出,兩個創新工作的統籌協調機構,要堅持世界眼光和開放態度,堅持務虛和務實結合,緊扣中心任務牽頭抓總,切實在「謀」上深入研究,在「調」上全面發力,在「督」上見到成效。
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抓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2017年起,南京建立市領導聯繫重點改革任務機制,19名市領導、近200名區領導分別聯繫一項重點改革任務。「一把手」不僅要親自抓、帶頭幹,還要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
從2019年的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到今年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張敬華聯繫的任務,都是中央高度關注、事關南京發展的重點要點。近年來,南京以雷霆之勢推進長江生態保護,落後產能陸續退出,岸線景觀藍綠交織,入江支流水質優良率持續保持100%。南京把創新深深鐫刻在城市「首頁」,激活發展「第一動力」,集聚全球優質資源,產業結構不斷「變新變綠」。
南京市市長韓立明具體聯繫城市安全發展體系改革,堅持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特大城市治理全過程,著力深化安全生產領域改革,不斷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理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通過推行「網格化+大數據+鐵腳板」管理模式,南京加快構建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的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在疫情阻擊戰中經受住了考驗,並連續九年未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
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聯繫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地方性法規體系改革;南京市政協主席劉以安聯繫政協協商民主向基層延伸改革;市委市政府支持各板塊集中力量辦好「一件大事」,12位市領導分別掛鈎……新機制下,南京領導班子個個都有「作業」,改革的「第一現場」有了越來越多市領導的身影。
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要求,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改革成效怎麼樣?南京連續三年選取一批重要領域、重點改革任務,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評估,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穩妥有序推進。
放權賦能,基層創新再突破
9月19日,高淳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標準體系」正式發布,通過直觀的數據反映生態產品的價值,讓生態家底有了「價格標籤」,讓環境資源指數成為政府決策的行為指引和硬約束。這是全國首個縣域GEP核算體系,在全省也是首創。高淳的探索,源於「三山兩水五分田」的區域實際,也得益於南京「一區一重點」的特色改革推進機制。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推進到今天,頂層設計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大盤,問題主要集中在操作層面。「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蘊藏在基層和群眾中間,對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強鼓勵和引導」。習近平總書記對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提出新要求,為促進新生事物健康成長、壯大發展新動能指明了方向。南京市委深改委對標對表,在每年的年度工作要點中明確支持各板塊、各專項小組一項重點任務,通過放權賦能,充分激發基層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切實當好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幹家。
被李克強總理點讚的棲霞區「不見面審批」,目前已升級至3.0版本,實現市場主體全業務領域、全生命周期登記一次不跑;秦淮區通過「兩賦兩強」街道體制改革,推進基層治理重心下移、權力下放、資源下沉,今年又以「雙做雙增」破題社區集成改革;雨花臺區首創的「園中園」建設運營模式既為成長期企業節約了運行成本,又緩解了產業高度集聚和土地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浦口區以拿地為時間節點,通過流程再造和審批制度創新,實現「拿地即開工」常態化,將項目開工時間提前4-6個月…… 一批有力度、有分量、有特色的原創改革品牌應運而生,時刻彰顯「改革之城」的勇氣擔當。
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基層的創新需要被及時發現和總結推廣。如何把先行先試的「南京經驗」,轉變為具有複製價值的「南京標準」?南京市委改革辦全面梳理創新舉措,推動各條線板塊把標準化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改革進程,發揮基層探索對改革全局的突破帶動作用,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減少其他地區試錯成本。
翻開棲霞區堯化街道與南京市標準化研究院合作制定的「全科政務標準」,厚厚一疊涉及管理標準、業務標準、服務標準等215條。「標準化」在普惠改革紅利,是否會催生亦步亦趨的群體「惰性」?「標準化是一根準繩,讓基層探索不會跑偏、不走型,改革有動力、可深化。」堯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蔣蘇閩說,既強調統一標準的「必選項」,也鼓勵特色創新的「選修題」,激發「吃螃蟹」者幹事創業精神,加速改革向縱深推進。
靶向發力,深層矛盾再聚焦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
新的時代背景下,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
南京堅持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問題導向謀劃改革,以目標導向推進改革,以需求導向落實改革,聚焦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以勇闖「無人區」的精神,著力解決一批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和結構性矛盾。
科教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產業競爭優勢,一直困擾著南京。2017年,南京推進「兩落地一融合」,將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創新名城建設的「先手棋」,鼓勵人才團隊持大股,引入職業經理人,明確以孵化產出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有效解決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難題,打通了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目前,全市籤約新型研發機構已超過400家,孵化引進科技企業6000多家,「老母雞」作用愈發明顯。
國資國企改革,事關國之大計,維繫民生根本。南京制定出臺全國首部城市地方國資法規《南京市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制度體系,分解制定了10大類64項具體改革舉措,其中完善國資監管體系、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57項舉措已落地見效。作為國家「雙百行動」綜合改革試點,南京旅遊集團2018、2019年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平均增長率均超30%,業績位列全省同類平臺第一,躋身全國行業20強。
營商環境愈發成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南京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兩個100條政策,「招拍掛」首次用地登記一天辦、不動產登記業務掌上聯辦、人才房定向優先供應、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一站式服務等7項特色舉措全國首創。南京發揮江北新區、自貿區南京片區帶動效應,推動江北新區在全省率先實現商事審批「2330」改革目標。
改革到了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攻堅期,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了構建新發展格局、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等一系列任務,南京將以落實「十四五」時期重大發展戰略任務為牽引,多策劃戰略戰役性改革,以打頭陣、搶頭功的姿態,依託全面深化改革育新機、開新局。
系統集成,疊層效應再放大
經歷前期的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進、積厚成勢之後,全面深化改革後期的著力點是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如何使各項改革舉措相得益彰,發生「化學反應」?怎樣才能告別零敲碎打,站在改革全局的高度,加強政策統籌、方案統籌、力量統籌?南京馭時而進,因勢而為。
2017年9月,南京市委將全市集成改革試點區建設的重任交給江寧區。圍繞8大領域30個方面的126項任務,江寧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線,引領撬動科技體制、創新創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改革全面發力,推動改革由單項突破轉向整體提升,形成1+1>2的疊層效應,湧現了預審代辦、延時服務、全要素網格等一批在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改革品牌。重塑體制機制優勢,江寧點燃「高點起跳」「高速領跑」的新引擎,經濟社會發展動能更勁。
在大江北岸,南京圍繞制度創新這一核心,構建起自貿區南京片區高質量發展「1+9」制度體系,141項改革措施已落地實施和初步見效111項。最大限度放大自貿區改革創新的溢出效應,南京還建立自貿區片區與各板塊各園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聯動發展機制體制,讓板塊的資源項目「進得去」、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成果「出得來」,使改革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得到最大優化。
疫情「大考」,檢驗了南京的發展韌性,也更凸顯出全面深化改革為城市注入的活力。上半年,南京GDP同比增長2.2%,增速居全省第一,萬億俱樂部城市第一。憑藉這一強勁勢頭,南京經濟總量改革開放40多年來首次進入全國10強,排名第9。前三季度累計,南京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601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全省第二、GDP萬億以上城市第一。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複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從南京的實踐看,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所做的每項工作、取得的每項成績,無一不是在依靠改革破障清壁、革故鼎新中實現的。著眼「十四五」新徵程,南京已經畫好未來五年的改革「施工圖」: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高能級城市、創造高品質生活、提升高效能治理的改革導向,圍繞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創新動力、融入兩個循環、優化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水平等六個方面重點改革任務,為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雲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當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十四五」時期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南京,這座不循於俗、不甘於後的創新名城,將在千帆競發的時代洪流中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堅持以改革應對風險挑戰、鑄就新的動力,交出「強富美高」再出發的「南京答卷」。(盛文虎 秦峰 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