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2020年,山東高等教育在2019年全面起勢基礎上,乘勢而上,緊緊圍繞八大發展戰略和「十強」產業,高歌猛進,湧現出一大批「高質量發展」的典型高校。為更好服務我省高質量發展,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經驗,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主題活動,同時重磅推出「會客廳·書記校長訪談錄」系列專訪欄目。本期節目,記者對青島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譚秀森進行了專訪。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譚秀森在受訪時表示,青島理工大學立足青島、服務山東、面向全國,緊密對接「十強產業」需求,積極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進科教產教融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技術支持。
記者:我們注意到,以「雙一流」建設為標誌,山東省高等教育進入了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新階段。青島理工大學是如何擔當作為、謀篇布局的? 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
譚秀森:面對國家和山東省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如何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催生高質量發展的新的動能優勢,成為每一個高校管理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響應省委「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適應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2019年1月,青島理工大學第三次黨代會確立了「13510」總體布局:就是一個發展總目標、「三步走」階段目標、「五大發展戰略」和「十大工程」,全面開啟了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新徵程。
一年來,學校新校區建設基本完成,綜合改革有序推進,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科建設成效顯著,科研與服務社會實現重要突破,人才隊伍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學校辦學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探索了一條具有青島理工大學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交出了一份立足青島、面向行業、服務山東和區域發展的「理工答卷」。
記者:2020年12月初山東省公布的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名單中,青島理工大學獲批「強特色」建設高校,部分學科入選高水平學科建設名單。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學校學科建設的具體發展情況呢?
譚秀森:經過近70年的辦學積累,青島理工大學形成了土木建築、機械製造、環境能源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
近年來,學校在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綜合分析學校辦學基礎、辦學特色、辦學優勢的基礎上,調整了學校發展的目標定位,提出了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目標,同時加強學科頂層設計,加大建設力度,優化學科布局,建設高質量學科體系。土木工程學科獲批山東省「一流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學科獲批山東省一流學科(培育)。建築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獲批「在青高校服務青島產業發展重點學科」,工程學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獲批「全國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成立了高偉俊院士領銜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平臺——濱海人居環境學術創新中心。今年,學校又實施了高端平臺建設「112」計劃,進一步整合數字信息、建築創意、環境保護、智慧城市等學科資源,通過學科融合、資源整合、校企聯合、機制競合,致力於建設高端學科平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記者:「立德樹人」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和永恆主題。青島理工大學的辦學育人理念是什麼?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譚秀森:「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我國正處在「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徵程的入口處,高等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青島理工大學必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教育「四為」方針,合理定位、聚焦內涵,發揮優勢、特色發展。通過不斷創新「三全」育人工作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教育教學各環節和學生成長成才各環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018年,土木工程學院獲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以此為契機,學校全面啟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紮實推進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程,堅持運用系統觀點、系統方法,整體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創新,努力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近年來,學校積極對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以專業認證為抓手,大力加強高水平專業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2019年新增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工程、機器人工程三個新工科專業。2020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7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6個,一流專業佔招生專業總數的比例達42%。
學校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重構本科教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創新思維、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校生源質量、就業率保持省內前列,學科競賽獲獎屢創新高,去年我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一等獎5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國家一等獎5項,一等獎獲獎數量居省屬高校首位。
記者: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科技創新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青島理工大學在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方面,有哪些亮點?
譚秀森:是的。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我校趙正旭教授領銜的「複雜網絡與可視化」團隊,發揮了多年服務國家重大航空航天戰略工程的經驗,研發的遙操作作業平臺,在空間段和月球作業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是高校應有的責任擔當。
學校立足青島、服務山東、面向全國,緊密對接「十強產業」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建築規劃等優勢特色學科群,積極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進科教產教融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技術支持。
服務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等產業,高偉俊院士、賀可強院士領銜的土木建築科研團隊,依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解決綠色建築設計與智慧建造、重大巖土工程災害控制、工程結構防災減災、濱海交通工程長壽命服役等難題,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服務高端裝備產業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李長河、郭峰、蘭紅波等6名泰山學者組成的機械工程團隊,依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在雷射製造與智能精密潔淨加工、微納增材製造、摩擦學與表界面工程、裝備智能監測與噪聲控制等領域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獲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
服務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和智慧海洋等產業,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畢學軍等組成的環境學科團隊,依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政府間合作重點示範項目——全球首例「半集中式」汙染物綜合處理與資源化系統;團隊的汙水處理與水環境治理重大關鍵技術,解決了南水北調、南四湖治理、北京冬奧會等重點工程問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記者:我們知道,服務社會是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近年來,青島理工大學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一批重大成果得到轉化應用。學校具體是如何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譚秀森:學校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的新需求,紮根山東、服務山東,通過機制創新激勵科研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探索形成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新模式,致力讓科研成果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變成產品、形成產業,成功「落地」「結果」,在成果應用服務社會中體現理工擔當、貢獻理工智慧。
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香江學者入選者郭思瑤教授,2019年5月掛職青島西海岸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她積極發揮專業特長,深入企業一線調研,了解行業所需所盼,助推新區建設科技發展、牆體材料革新、綠色建築與新能源工作。2020年,她研發的系列新型納米輕質建材在青島鑫隆集團得以應用並轉產,年營業額將在1億元左右。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的教授、博士們,在「一企一策」為國企黨建提供智庫支撐的同時,深入工地車間講黨課、與工人師傅們交朋友,在40餘次互訪交流中獲得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帶著理論到基層、帶著問題回課堂,形成階段性理論成果10餘萬字,學術研究和實踐創新不斷結出新碩果。
圍繞城市建築數位化技術、城市建築智能建造技術等領域,疊加建築信息模型(BIM)、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搭建的城市建築雲CIM平臺,建成城市BIM 3520萬平方米,數據價值超過2億元,已在全國7個城市推廣應用。
學校科技成果「聚異氰胺酸酯噁唑烷酮/聚氨酯/環氧材料及製備方法」填補國內空白,以作價入股方式在青島國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應用推廣,被列入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推廣應用目錄,在首鋼集團、青島人防、青島地鐵、招遠金礦等多個國防地下工程設施投入使用。投資8億元建設的POZD新材料項目主體建設已基本完工,該項目全部達產後,可年產POZD新材料10萬噸,實現年產值80億元。
策劃:蘭傳斌 王桂利
統籌:單青
攝製:張召興 李揚 劉斐
記者:單青 梁開文
設計:馬立瑩
大眾日報客戶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