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面的曹操是個經典的「藝術」,羅貫中小說描寫出來的曹操呢,是有著兩個面的色彩,和《三國志》中的曹操在大體上沒什麼差別。只不過是《三國演義》通過對野史的加入,摻進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三國志》裡基本上是羅列信史,功和過留給後人評判的。
正史沒有的事情:華容道「三笑」
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從華容道慌忙而逃走,在《三國志》裡面就一段話,講他中計謀被燒掉船以後,留下曹仁守護江陵城,而他自己「逕自北歸」。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卻是給他添加了非常多的故事情節。
小說裡的曹操啊,他自以為遁走華容道,自己是隱藏得很好,還經常說別人沒有智慧。後來呢確實每次剛說完大話,就被敵軍萬箭齊發,滿天的落石,殺的他是屁滾尿流,敵軍大將帶兵殺出,打得他是到處亂跑。這一段的講述的特別富有戲劇性,這就是小說誇張的成果,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曹操的目中無人。
在我們看來,曹操逃跑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子,誰也沒看到,誰也不知道。《三國演義》在顧全歷史上的大事件同時,加了一點滿足大家口味的地方,其實對曹操沒什麼影響。比較大的地方,是在後面引用野史帶出評價的地方。
正史中有個例子:曹操斬楊修
在小說中,曹操有一天正在啃著雞骨頭。不一會有個士兵就來問他:今晚咱們的口令是什麼呢。曹操就隨口說道:雞肋。不過楊修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對旁邊的人說:趕緊收拾東西,準備歸鄉吧!後來曹操知道了,心裡再聯想到楊修過往「一人一口酥」等等自作聰明的事情,對他的才華那是滿心嫉恨,後來就用計謀把他除掉了。
在《三國志》原著裡,沒有寫楊修的傳,裴松之注釋中提到楊修的死因是:曹操感覺他能力特別厲害,還是袁紹的侄子,所以想要殺他。《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按照尋常塑造「才子」的那種方式,用了一些其他的方式來展現楊修的才華橫溢。
可是基本上都是一些聰明露出的「文字遊戲」。如果僅是這種文學上的才華,還不能導致曹操的嫉恨。曹操雖然在政治上是最大成就,可他的文學也是特別厲害的,我們到這就能看出來,《三國演義》與正史的真正區別了!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把一些客觀的東西加入了作者的個人思想,把曹操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讀者的腦子裡。從表面上看,這裡邊的曹操和《三國志》裡的沒有太大的分別。斬楊修都是因為嫉妒他有才華。但是「嫉賢妒能」是小人的心裡,跟「為了政治原因,剷除心腹隱患」的大格局是不一樣的。也是可以這麼說:因為前一理由而殺人者才是「小人」,因為後一目的而殺人者,就是梟雄。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裡還有很多特點描述,是作者參考做出的「文學幻想」。比如曹操「割須斷袍」的經典故事,再比如他喜愛人才,對待關羽、趙雲各種人等等。在寫作當中,在場的人物越少,越是細節的地方越是不可信。《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本書的中的曹操刻畫,在大體是沒有很多的差別的,只是在人物「性格」上是有差意。因為前者是小說,就是要寫出人物的「人性」,而後者為史志,史志都講究是「客觀」。
對此大家怎麼看這件事情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