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三國人物與事件,其了解的渠道都有哪些呢?目前無非就是影視,通過影視去了解三國人物,電視劇將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並且還出現了無中生有,這個是事實。進而,三國人物是進入了一種浪漫主義的色彩,歷史的真實性被浪漫給掩蓋了。
所有的三國人物出處,無非就是來自於這兩本書:《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一個是羅貫中的著作,另外一個則是陳壽的著作。這兩本都記載了三國時期的人物,那麼這兩者之間,誰更具備權威性點呢?其實都具備權威性,真的要對比兩書,區別就在於虛幻與真實。
0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具備浪漫主義,虛構人物
簡單地從「演義」這兩字來看,其釋義理解為「小說」,莫過於作者自己了,羅貫中是生處於元末清初的人,主要影響流派就是小說。這麼一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由一定的歷史事跡為背景,再加以史書及傳說的材料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
因此,小說的事件以及人物,是不具備真實性的,羅貫中通過想像虛構人物。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羅貫中喜歡這個人物,將其美化了,憎惡某個人物將其醜化了,例如:演義中的趙雲長坂坡上「七進七出」,將趙子龍的形象全部美化,萬軍之中殺出來,還被稱為:「子龍真乃,一身是膽」,這些都是虛構的。
在真實的歷史中,記載趙雲的史料僅僅只有幾點,羅貫中可能是非常喜歡趙雲這個人,加大對他身份的襯託,對他加以美化,加以虛構從曹操的萬軍之中殺出來。顯然這就是羅貫中的「無中生有」,不然又怎麼對得上他的「演義」呢?所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他虛構的,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老羅要他死就必須得死,即為熱烈追求理想世界的文藝創作。
02陳壽的《三國志》,具備現實主義,客觀事實
該書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具備了三個特點:其一:細節真實;其二:形象典型;其三:描寫方式客觀,這要怎麼說呢?陳壽的《三國志》是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歷史中確確實實有這個人物存在,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件。因此,《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進行對比,一下子就明目瞭然。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是沒有記載「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按照這三人的排名,就知真假了,若按照史書的記載,對這三人進行排名,劉備並是年齡最大的人,參考史料生卒記載,根本對不上號的。所以,這結義之事,還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而陳壽的史書,是記載了歷史事實。
再者,《三國志》又屬於「二十四史之一」,具備了官方性,並不是野史,對照演義,這就很明顯了。一個是以客觀看待現實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另一個是追求理想世界的文藝創作,按道理這兩本書,在性質上就產生了不同點,一個是真實地,另一個是虛幻的。為此,這兩本書不能混為一談的,只能說是記載三國的相關書籍,但真假還得辨別。
03《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虛幻與真實,各顯神通
以上大概性地講解了將兩書的基本性質,羅貫中是將《三國演義》寫得淋漓盡致,在明清時期走向巔峰。將三國人物,虛構出來,現如今還成為了人們的崇拜對象,尤其是「桃園結義」,還有關公的「重情重義,義薄雲天」。總之,現在已經將虛幻與真實,結合起來了,三國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了,達到共贏的地步。
然《三國志》的記載,確實是歷史發生過的事件,該書見證了三國時期的興起,同時也看到了三國時期走向滅亡。這本書就是整個三國時期的見證者,它用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呈現給後世後代參考,前史發生的事情,不然中華文化都不知,從何處興起了,怎能傳承下去。
若想更進一步了解三國真實事件,可通過該書進行詳細了解。
反正,經過綜合考慮,這兩本簡單性地說:「一本為官方的正史,另一本則為野史」,因為演義是不具備真實性地。若要講到權威性,這兩本書都權威,只是在領域不同罷了,且看《三國演義》在小說領域中,是具備權威性;反之,《三國志》在歷史中,是具備真實的權威性。
想了解更多虛構人物,可通過該書進行了解,三國時期被美化的人物角色。
04總結:
縱觀以上,《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虛幻與真實!一個具備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另一個是具備現實主義的色彩。兩本書的顯著特徵,是有三點主要因素:人物虛構、歷史事實、體裁不同。一個是小說體裁,一個是歷史記載體裁,怎能混為一體呢?總之,這兩本書它們的區別,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兩本書都是好書,給我們灌溉了知識。
大家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與探討!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歷史知識#
本文為狐仙說歷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作者推薦:
靖康之辱,割讓其產權的原因是?怪皇帝沒用,妥協派佔據主導地位
西晉有「三害」,人為一害,物有二害,最後一害不剩,其原因是?
火燒連營真相,劉備過於心急生出「火」,陸遜穩中,以火攻火取勝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友情不當斬,軍法:影響局勢當斬,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