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歷史?

2021-01-07 喬鞅人物誌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歷史?毫無疑問,《三國志》作為正史,當然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具有小說的濃鬱特點,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虛構、演繹,與真實歷史自然有較大出入。

從《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二者的書名以及二者的寫作特點三個方面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三國志》更接近真實歷史。

三國志

一、從《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來看,《三國志》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基礎上的虛構和演繹。

我們現在所讀的《三國演義》是毛宗崗和父親毛綸根據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修改、編撰而成,而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又是根據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改變、發展而來。

《三國演義》一書的形成經歷了三個標誌性階段,分別產生三本標誌性著作。

第一個階段是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這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

陳壽

第二個階段是羅貫中所著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此書將《三國志》這部史書發展、演變為歷史小說。從這一階段可以看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經歷了三次較重要的發展與修訂,一部正史慢慢衍生出相關歷史小說。

第一次是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脫胎於正史的歷史小說初具雛形。

三國演義

第二次是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從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很顯然,經過加工和改造,已經具有濃厚的歷史小說特點。

羅貫中

第三次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志通俗演義》。流傳下來的以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最為完備。至此,脫胎於正史的歷史小說已經定型。

劉備關羽張飛

第三個階段是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作了重大修改,在情節上變動很大,不僅有增刪,還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全書定為120回本,它取代了舊版本,廣為流行。經過這麼多個環節和過程,《三國演義》這部脫胎於正史的歷史小說正式出爐。

諸葛亮

二、從二者的書名來看,《三國志》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是虛構和演繹。

從《三國志》的書名來看,「三國志」的意思是「真實反映、再現三國的歷史」,作者把此書定性為正史,自然在寫作過程中會始終堅持「真實反映、再現三國的歷史」這一基本原則。它更重大的意義是為後世提供真實的歷史,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不是文學意義。相比較而言,《三國演義》,顧名思義,就是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演義,也就是寫作此書更多的是虛構和演繹,主題可以是三國這段時期的歷史,但裡面的具體事件、人物等等都可以由作者進行充分的虛構、加工、改造和演繹,它不需要嚴格遵守真實的歷史,它更重大的意義是一種文學性,而不是歷史意義。

三國人物

三、從寫作特點上來看,《三國志》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是虛構和演繹。

《三國演義》完全就是歷史小說的寫法,作者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對一些人物及情節進行適當的虛構、補充,使歷史小說比正史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讀性。同時,在表現技巧、文字修飾方面花了大量心血,以便於一般大眾閱讀,這些都是歷史小說的明顯特點。也就意味著不能把《三國演義》等同於正史,它本質上就是「歷史小說」。而《三國志》作者陳壽寫作的特點是敘事簡略、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謹慎重,這種治史態度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這樣的著作當然更接近真實的歷史了。

綜上所述,《三國志》是史學名著,被列為「前四史」之一,真實反映、再現三國時期的歷史,無疑更接近真實的歷史;而《三國演義》則是脫胎於《三國志》的一部歷史小說,是對三國時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虛構、演繹,自然不能和真實歷史等同。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有啥區別呢?一個浪漫,一個具備真實性
    △動蕩不堪的三國時期所有的三國人物出處,無非就是來自於這兩本書:《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一個是羅貫中的著作,另外一個則是陳壽的著作。這兩本都記載了三國時期的人物,那麼這兩者之間,誰更具備權威性點呢?其實都具備權威性,真的要對比兩書,區別就在於虛幻與真實。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關公形象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由於羅貫中集大成的塑造,使得史書《三國志》中關羽忠貫日月、義薄雲天、萬人之敵、威震華夏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偶像。要了解歷史上真實的關羽,主要是參看同時期的史書《三國志》。《三國志》成書於公元280年前後,是了解三國時期歷史史實的重要文獻,作者陳壽是西晉的著作郎。
  • 歷史上真實的三國和《三國演義》中講述出來的差別大嗎?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雖然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的時候是以三國正史《三國志》為藍本創作的。但這也難改《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小說的事實。《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三分為真七分為杜撰而來的產物。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的劉備形象對照
    這些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寫的差不多,沒什麼區別。這也只是初步介紹劉備的身世,三國演義後文書中的劉備那可是個大義凝然的君子形象。但在三國志中劉備的事跡就不是很露臉了,甚至有點小人行徑。我們接著聊聊三國志中的劉備對比三國演義,三國志裡安喜縣鞭打督郵的其實是劉備。三國演義中為了劉備的藝術形象,把這個劣跡按在了張飛身上。
  •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真實歷史嗎?在清朝就有人給出了解釋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自然是不少的。它不僅反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還對人物與地理名稱作出了標註。在裡面發生的主要事件都與《三國志》中記載的基本相同。可以說,《三國演義》反映了比較真實的歷史文化。
  • 試問:《三國演義》為何有如此高的歷史評價?
    引言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在整個東南亞都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話,就只有《三國演義》了。曾經有一個調查,日本人在他們讀過所有的外國小說當中,哪一部作品是最受日本人喜歡的,最後的答案也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很多的風俗習慣和日常行為規範都是明朝時期,所以我們不要吧小說家有意渲染過的歷史當做真實的歷史來理解。《三國演義》之桃園結義三國——第二個文化交流的高潮不過我們真的有必要較真兒嗎?這段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 《三國演義》中被低估忽略的真實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哪些?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作為一本章回體的歷史演義小說,可讀性極強,擁有眾多的讀者,可是小說畢竟是小說,某些章節事件是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的。我們在稱讚其精彩的同時,切不可就把它當作真實的歷史來讀。關於三國武將,有個排名流傳甚廣: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 一統天下勝者為王,《少年三國志:零》體驗歷史真實感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大戲,其中不乏趣味性和歷史性,自上映以來,大家都津津樂道,讚不絕口,雖說被翻拍了很多次,但是人們仍然很愛這部電視劇,94版本的三國演義,是眾多翻拍中較為成功的一部,當時引起一陣風靡,幾乎家家都在看,其中逼真用心的道具服裝,以及並不突兀的造型和歷史的還原度,深受人們誇讚,即使現在播放,相信依然會收視長虹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點或區別?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或區別!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是史書,一個是小說,不在一個臺面的文本,怎麼能對比呢!這完全是在擺噱頭,是的。羅貫中主要作品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等。二、《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三國志》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晉陳壽撰。內含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
  •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關公,和《三國演義》中的不一樣!
    《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批三國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北宋、南宋、元、明、清各代多個皇帝對關羽上封號,作為忠義的化身宣傳忠君愛國思想。並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各地有關帝廟,民間供奉「關公」像。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街區,把關公作為武財神敬奉。
  • 正史《三國志》,所隱瞞的真相,竟然被小說《三國演義》還原了?
    正史《三國志》,所隱瞞的真相,竟然被小說《三國演義》還原了?歷史有時候往往和文學作品是分不開的,縱觀中國千年歷史,天下紛爭時代數不勝數,但唯獨三國時期的故事最被人所熟知,我們不得不說這真的是羅貫中的功勞,雖然他的《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不是正史,當中的內容基本上是七分實,三分虛,想要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必須要讀的自然是陳壽的《三國志》,這本書的完成時間是在三國結束,晉朝建立,當間不超過五十年的時間,因此信服度很高,陳壽也是被史學家譽為一個非常嚴謹的人
  • 《三國演義》中被低估忽略的幾個真實歷史人物,你知道哪些?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作為一本章回體的歷史演義小說,可讀性極強,擁有眾多的讀者,可是小說畢竟是小說,某些章節事件是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的。我們在稱讚其精彩的同時,切不可就把它當做真實的歷史來讀。
  • 二十四史之《三國志》,看看正史與《三國演義》的差距
    今天小編將繼續為大家系列講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二十四部正史,第四部《三國志》,和大家共同感悟史書裡的智慧。讀史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諸君共勉。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二十四史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
  •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劉備、諸葛亮、關羽都和歷史記載的不一樣
    三國時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所熟悉的璀璨之星。當中無數英雄人物和事跡,至今仍以各種形式出現在生活之中,不管是誰都能隨口說出幾個三國典故,眾人一看再看,也不曾覺得煩膩。究竟,三國時代為何會令人如此著迷?作為中國現存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居功厥偉。
  • 東吳周郎,三國演義與歷史真實的差距有多大?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周瑜不僅相貌英俊、溫文儒雅、飽讀詩書、精通兵法、深諳音律,而且器量廣大,年紀輕輕便有雄才大略,因此才被劉備稱為「萬人之英」。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都是訴說三國,是什麼關係?
    《三國志》是《三國演義》最重要的史料來源,但《三國志》並未為《三國演義》提供敘事結構框架,承擔這一任務的主要是史書《資治通鑑》。對《三國演義》成書有直接影響的史書,主要有《三國志》(包括裴松之注)、《後漢書》、《資治通鑑》、《通鑑綱目》。
  •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目不識丁,有勇無謀,歷史上張飛是怎樣的?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在我國也是家喻戶曉,其中劉關張的情誼被人民所熟知,在《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是個目不識丁,有勇無謀的一個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張飛是怎麼樣的呢 ?在四川出土的文物和寺廟中,張飛的形象是非常不錯的,所以說張飛應該是識字的,讀三國歷史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參考陳壽的《三國志》,其中的大部分事故情節還是屬於真實的歷史。
  • 《三國演義》掩蓋了正史,小說就是小說,與真實的三國截然不同!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的代表名著,這部小說用章回體的方式把陳壽的《三國志》改編成了一部戲劇化的小說,很多中國人都是看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才對這段歷史有了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陳壽的《三國志》。其實《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和陳壽的《三國志》是有出處的。
  •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明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神乎其神,不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出色的一個角色了。
  • 《三國演義》的孫尚香是女豪傑《三國志》卻說她飛揚跋扈
    然而,細細讀起來,你會發現,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也有一些女人的戲,雖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有些對歷史的進程還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現在我們來梳理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女人們。第一篇,就說說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孫尚香。為什麼說有爭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