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在整個東南亞都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話,就只有《三國演義》了。曾經有一個調查,日本人在他們讀過所有的外國小說當中,哪一部作品是最受日本人喜歡的,最後的答案也是《三國演義》。
可以這樣說,三國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本來應該默默無聞,就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時段。在日本江戶時代的1689年《三國演義》就被翻譯成日語,在日本大地上流傳,到了現在,300多年過去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日本被改編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式。
到了近代被日本公司做成了遊戲,還反哺回中國,引發了一陣的三國熱。甚至到了現在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是一部中國作品,許多日本人已經把這本書當作本國文學來看待。可以說這本書對於整個東南亞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然而這本書給卻我們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增添了許多阻礙,因為書裡面的情節和人物太過深入人心,導致我們已經忘記了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真實的角色。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是沒有這一段故事的,不過如果你去大街上問及這段故事的話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這是真實發生過的。這對於一本小說來說是絕無僅有的。
夜讀春秋的關羽讀的是紙質書籍嗎?
羅貫中是一個明朝的人物,他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更多的是根據從前流傳到明朝的一些戲曲和小說雜糅編纂而成。而且羅貫中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並沒有做太多的考證,而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對這一段歷史進行了改寫。這說明羅貫中當時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本書對於後世的影響竟然會有這麼大,這也是無心插柳。
拿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漏洞來說,當時的三國是沒有紙質書籍的,紙張這個東西在漢朝才是剛剛誕生,所以不可能出現書中那樣的大規模普及。可是羅貫中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說他有意的迴避了這個問題。所以如果我們去讀《三國演義》的初期版本的話會發現:裡面不僅大多數人都在用紙,甚至有印刷而成的書籍,可是印刷術的發明在三國時期甚至還沒有出現。
《三國志》記載:「《傳》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斯其義也,豈非所望於君子哉!"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浚,斐玄、夏侯承,衛旌,李肅、周條、石幹十一人。甄別行狀,因上疏獎勸曰:"臣聞人君不親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職。」
在人物上羅貫中也加入了大量的虛構元素。比如抓捕關羽的吳國武將朱然,在小說裡面居然是在劉備的復仇之戰中被趙雲親手殺掉了。可是如果我們去讀史書的話會發現,朱然並沒有死在這一場戰役當中,而且在後面還戲份還挺多的。羅貫中之所以把朱然寫死,可能也表現了他對於關羽這個角色的喜愛和對於情節需要的妥協。
所以我們讀《三國演義》或者去看三國時的影視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羅貫中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想要寫一本正經的歷史著作,他只不過像我們現在人寫的同人小說一樣,只不過是對於經典的一次再加工。裡面的很多的風俗習慣和日常行為規範都是明朝時期,所以我們不要吧小說家有意渲染過的歷史當做真實的歷史來理解。
《三國演義》之桃園結義
三國——第二個文化交流的高潮
不過我們真的有必要較真兒嗎?這段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就算這本小說裡面寫的東西都是虛構的,對於幾千年後的我們有什麼影響呢?我認為不僅有意義,而且非常重要。中國歷史是一個體系史,我們現代的許多傳統和衣食住行都是由一段一段的歷史相互塑造相互影響而成的。
《清史》記載:「額勒登保初隸海蘭察部下,海蘭察謂曰:「子將才,宜略知古兵法。」以清文三國演義授之,由是曉暢戰事。天性嚴毅,諸將白事,莫敢仰視。」
想要了解現代中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那三國時期具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為現在我們的許多傳統都是以三國時期作為起點而塑造的。為什麼黑社會現在都拜關公呢?為什麼三國時期之後許多人都喜歡結拜呢,等等等等。這些就是三國時期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
再拿曹操來說,這個人物在幾千年來簡直就是深入人心。可是真實的曹操不是小說裡面單純的一個反派人物,曹操身上具有著非常複雜的特徵。他不但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改革家,甚至他在創業初期還是一個單純的理想家。而且我們現在說到中國的詩文化,第1個會想起的就是李白和杜甫,可是唐朝的詩文化源頭就在於曹氏父子的文學運動。可以說如果沒有了曹氏父子的存在,現在中國的詩歌也會來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樣。
而且我們現在的宗教形成也和這段歷史息息相關。我們現在的很多儒家文化,也是由三國時期許多文學家奠定而成的。再說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時期,也是在漢朝末年。而且佛教之所以能在民間廣泛的傳播,就是在三國時期的事情,也和漢末的戰爭有關。三國時代就是從諸子百家之後第二個文化交流的盛事,所以無論是在思想文學藝術各個方面,三國時期都是一個小高潮。
三國時代造就的「東亞文化圈」
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的朝代之一,對於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巨大。當時漢朝通過龐大的國力和深邃的文化,吸引了周邊國家大範圍的學習和模仿。我們現在談到文化交流,更多想到的是唐朝,可是這個根源還是在漢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影響。
日本茶道
而且這個影響更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儒家文化,流傳到了周邊國家,甚至有許多從中國流傳過的的風氣,變成了其他國家的歷史傳統。比如當時後三國開始流行的清談,就深深的影響了日本文化。現在日本的禪文化和飲茶文化,很大根源就是由於這段風氣的影響。
《宋史》記載:「上使注陳壽《三國志》,松之鳩集傳記,增廣異聞,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為不朽矣!」出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
到了東漢末年之後,隨著漢朝的衰退,周邊其他國家就變得更加的活躍。韓國的源頭高句麗開始達到一個巔峰,日本也開始誕生出國家的門檻。這個巔峰和三國時期的戰亂,導致龐大的文化外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周邊國家,都同時大規模的引入了中國文化,這也是現在東亞文化圈形成的起點。
現在我們了解三國這段歷史,當然少不了《三國志》這些歷史文獻,可是歷史文獻都是人寫的,難免會有作者眼界束縛和思想上的偏頗。不過我們有著古人沒有過的優勢,那就是有著許多的出土文物來和史料進行對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了解到一個更完整立體的三國。
《三國演義》封面圖
評價
《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來說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說是所有小說的典範。再也沒有任何一本小說對於歷史和文化的影響,有《三國演義》這麼大,這本小說可以說是影響了所有人對於三國時代的印象。裡面的每個角色都深入人心,每一段情節都伏脈千裡,影響著中國現在的傳統文化。
可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還是存在著許多與史實的不符之處,作者吳承恩可能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本書對於後世的影響能有這麼大。所以他在小說當中,借用了很多明朝的行為習慣和社會風氣。比如三國時期紙張的出現以及使用才是剛剛萌芽,不可能達到書中描寫的那種程度,這是吳承恩想當然的用明朝人的視野,所做出的錯誤描寫。
而且三國時期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一個需要注意的時代,我們對於三國時期的了解,不能僅僅局限於小說當中的描寫。因為三國時期對於現在中國文化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像是曹氏父子給詩文化帶來的變革,所以無論是從宗教上還是文化藝術上三國時代的影響都是無可比擬的。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對於整個東南亞的文化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像是佛教在三國時期流傳到中原地區,再從中原發展到日本,塑造了現在日本的禪文化,三國時期開始發展的清談文化,也是日本茶文化的源頭。所以,三國時代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理解東南亞文化的鑰匙。
參考文獻:《三國志》、《宋史》《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