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三國演義》為何有如此高的歷史評價?

2020-12-22 史家評

引言

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在整個東南亞都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話,就只有《三國演義》了。曾經有一個調查,日本人在他們讀過所有的外國小說當中,哪一部作品是最受日本人喜歡的,最後的答案也是《三國演義》。

可以這樣說,三國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本來應該默默無聞,就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時段。在日本江戶時代的1689年《三國演義》就被翻譯成日語,在日本大地上流傳,到了現在,300多年過去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日本被改編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式。

到了近代被日本公司做成了遊戲,還反哺回中國,引發了一陣的三國熱。甚至到了現在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是一部中國作品,許多日本人已經把這本書當作本國文學來看待。可以說這本書對於整個東南亞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然而這本書給卻我們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增添了許多阻礙,因為書裡面的情節和人物太過深入人心,導致我們已經忘記了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真實的角色。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是沒有這一段故事的,不過如果你去大街上問及這段故事的話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這是真實發生過的。這對於一本小說來說是絕無僅有的。

夜讀春秋的關羽讀的是紙質書籍嗎?

羅貫中是一個明朝的人物,他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更多的是根據從前流傳到明朝的一些戲曲和小說雜糅編纂而成。而且羅貫中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並沒有做太多的考證,而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對這一段歷史進行了改寫。這說明羅貫中當時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本書對於後世的影響竟然會有這麼大,這也是無心插柳。

拿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漏洞來說,當時的三國是沒有紙質書籍的,紙張這個東西在漢朝才是剛剛誕生,所以不可能出現書中那樣的大規模普及。可是羅貫中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說他有意的迴避了這個問題。所以如果我們去讀《三國演義》的初期版本的話會發現:裡面不僅大多數人都在用紙,甚至有印刷而成的書籍,可是印刷術的發明在三國時期甚至還沒有出現。

不應該出現的紙質《春秋》

《三國志》記載:「《傳》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斯其義也,豈非所望於君子哉!"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諸葛瑾、陸遜、朱然、程普、潘浚,斐玄、夏侯承,衛旌,李肅、周條、石幹十一人。甄別行狀,因上疏獎勸曰:"臣聞人君不親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職。」

在人物上羅貫中也加入了大量的虛構元素。比如抓捕關羽的吳國武將朱然,在小說裡面居然是在劉備的復仇之戰中被趙雲親手殺掉了。可是如果我們去讀史書的話會發現,朱然並沒有死在這一場戰役當中,而且在後面還戲份還挺多的。羅貫中之所以把朱然寫死,可能也表現了他對於關羽這個角色的喜愛和對於情節需要的妥協。

所以我們讀《三國演義》或者去看三國時的影視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羅貫中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想要寫一本正經的歷史著作,他只不過像我們現在人寫的同人小說一樣,只不過是對於經典的一次再加工。裡面的很多的風俗習慣和日常行為規範都是明朝時期,所以我們不要吧小說家有意渲染過的歷史當做真實的歷史來理解。

《三國演義》之桃園結義

三國——第二個文化交流的高潮

不過我們真的有必要較真兒嗎?這段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就算這本小說裡面寫的東西都是虛構的,對於幾千年後的我們有什麼影響呢?我認為不僅有意義,而且非常重要。中國歷史是一個體系史,我們現代的許多傳統和衣食住行都是由一段一段的歷史相互塑造相互影響而成的。

《清史》記載:「額勒登保初隸海蘭察部下,海蘭察謂曰:「子將才,宜略知古兵法。」以清文三國演義授之,由是曉暢戰事。天性嚴毅,諸將白事,莫敢仰視。」

想要了解現代中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那三國時期具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為現在我們的許多傳統都是以三國時期作為起點而塑造的。為什麼黑社會現在都拜關公呢?為什麼三國時期之後許多人都喜歡結拜呢,等等等等。這些就是三國時期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

曹操的詩歌

再拿曹操來說,這個人物在幾千年來簡直就是深入人心。可是真實的曹操不是小說裡面單純的一個反派人物,曹操身上具有著非常複雜的特徵。他不但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改革家,甚至他在創業初期還是一個單純的理想家。而且我們現在說到中國的詩文化,第1個會想起的就是李白和杜甫,可是唐朝的詩文化源頭就在於曹氏父子的文學運動。可以說如果沒有了曹氏父子的存在,現在中國的詩歌也會來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樣。

而且我們現在的宗教形成也和這段歷史息息相關。我們現在的很多儒家文化,也是由三國時期許多文學家奠定而成的。再說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時期,也是在漢朝末年。而且佛教之所以能在民間廣泛的傳播,就是在三國時期的事情,也和漢末的戰爭有關。三國時代就是從諸子百家之後第二個文化交流的盛事,所以無論是在思想文學藝術各個方面,三國時期都是一個小高潮。

三國時代造就的「東亞文化圈」

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的朝代之一,對於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巨大。當時漢朝通過龐大的國力和深邃的文化,吸引了周邊國家大範圍的學習和模仿。我們現在談到文化交流,更多想到的是唐朝,可是這個根源還是在漢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影響。

日本茶道

而且這個影響更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儒家文化,流傳到了周邊國家,甚至有許多從中國流傳過的的風氣,變成了其他國家的歷史傳統。比如當時後三國開始流行的清談,就深深的影響了日本文化。現在日本的禪文化和飲茶文化,很大根源就是由於這段風氣的影響。

《宋史》記載:「上使注陳壽《三國志》,松之鳩集傳記,增廣異聞,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為不朽矣!」出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

到了東漢末年之後,隨著漢朝的衰退,周邊其他國家就變得更加的活躍。韓國的源頭高句麗開始達到一個巔峰,日本也開始誕生出國家的門檻。這個巔峰和三國時期的戰亂,導致龐大的文化外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周邊國家,都同時大規模的引入了中國文化,這也是現在東亞文化圈形成的起點。

現在我們了解三國這段歷史,當然少不了《三國志》這些歷史文獻,可是歷史文獻都是人寫的,難免會有作者眼界束縛和思想上的偏頗。不過我們有著古人沒有過的優勢,那就是有著許多的出土文物來和史料進行對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了解到一個更完整立體的三國。

《三國演義》封面圖

評價

《三國演義》作為一本小說來說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說是所有小說的典範。再也沒有任何一本小說對於歷史和文化的影響,有《三國演義》這麼大,這本小說可以說是影響了所有人對於三國時代的印象。裡面的每個角色都深入人心,每一段情節都伏脈千裡,影響著中國現在的傳統文化。

可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還是存在著許多與史實的不符之處,作者吳承恩可能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本書對於後世的影響能有這麼大。所以他在小說當中,借用了很多明朝的行為習慣和社會風氣。比如三國時期紙張的出現以及使用才是剛剛萌芽,不可能達到書中描寫的那種程度,這是吳承恩想當然的用明朝人的視野,所做出的錯誤描寫。

而且三國時期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一個需要注意的時代,我們對於三國時期的了解,不能僅僅局限於小說當中的描寫。因為三國時期對於現在中國文化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像是曹氏父子給詩文化帶來的變革,所以無論是從宗教上還是文化藝術上三國時代的影響都是無可比擬的。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對於整個東南亞的文化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像是佛教在三國時期流傳到中原地區,再從中原發展到日本,塑造了現在日本的禪文化,三國時期開始發展的清談文化,也是日本茶文化的源頭。所以,三國時代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理解東南亞文化的鑰匙。

參考文獻:《三國志》、《宋史》《清史》等。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周瑜形象,歷史上真如此嗎?非也
    《三國演義》中,很多人了解周瑜,都是通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經典名言,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周瑜形象為很多人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其實《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來說,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三國演義》為了凸顯諸葛亮的高大正面的形象,對待周瑜形象的描述就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貶低。
  • 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何歷史上曹操沒對他進行任何評價?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那麼厲害,一代梟雄曹操,在歷史上為何一生都未對他進行任何的評價?原因其實很簡單。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一般人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大都是從《三國演義》得來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歷史小說,只是遵循了歷史發展的主脈絡,對於很多細節的問題則進行了不少的藝術加工。
  • 諸葛亮的一生都有什麼功績呢?歷史對他的評價為何那麼高?
    赤壁之戰,諸葛亮身體力行,促成孫劉聯合,大敗曹操,是歷史事實。這之後,諸葛亮一直堅持維護孫劉聯合,從未動搖過。這是大智慧的表現。 佔荊州,取西川,建蜀漢政權,是歷史事實。這一切成就,都主要是諸葛亮領導策劃取得的。
  • 《三國演義》故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什麼樣的人?
    小說中,周瑜是一位精通音律,在音樂上造詣非常高的才子。 按常理,有音樂素養的人,心胸是寬廣的。為何這麼一位有音樂才華的大將,會英年早逝,這麼快被氣死,這讓很多讀者覺得疑惑?
  • 總有人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看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如何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來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因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成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知,時不時拿出幾個錦囊妙計就能輕易擊破百萬大軍的神仙一樣的人物,所以當大多數人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時,就完全否定了三國演義中神化的諸葛亮,這個理論叫:諸葛亮的厲害是三國演義神話出來的,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能力一流,軍事能力一般,而且還不懂得用人,一人獨攬大權,第一次北伐用馬謖的這樣的庸才是用為培養親信勢力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聰明絕頂,歷史上有哪些關於他的傳聞?
    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歷史上關於他的故事有很多。即便是現在人都知道他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三國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留下非常濃厚的一筆。
  • 別被《三國演義》騙了,劉備、諸葛亮、關羽都和歷史記載的不一樣
    三國時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所熟悉的璀璨之星。當中無數英雄人物和事跡,至今仍以各種形式出現在生活之中,不管是誰都能隨口說出幾個三國典故,眾人一看再看,也不曾覺得煩膩。究竟,三國時代為何會令人如此著迷?作為中國現存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居功厥偉。
  • 《三國演義》真的抹黑了曹操嗎?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有哪些黑點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藝術成就以及其影響力都是屬於相當頂尖的水平。當然以小說這種藝術作品來說,是絕對少不了作者的藝術加工,《三國演義》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這本巨著是以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這段歷史為背景,就難免會和真正的歷史產生「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
  • 趙雲在三國正史上毫無功績,為何三國演義如此偏愛他呢?
    提到三國演義,大家肯定都會熱血沸騰,再說出三國中哪些猛將的名字,大家更是如數家珍。蜀國的五虎將、魏國的五子良將、東吳四英等等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和人物。要說三國演義這些猛將之中,誰更受羅貫中先生的喜愛呢? 答案無疑就是蜀國五虎將之一的趙雲。那麼趙云為何會如此被偏愛呢?今天小編就給各位來分析分析。
  • 一部《三國演義》如何讓日韓如此痴迷
    1930年,日本歷史小說家吉川英治重新翻譯《三國演義》,他在序言中說:「餘少年時代即耽讀《三國演義》,一讀再讀,百讀不厭。」「《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臺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其登場人數數以千百計。其描寫筆調或華麗豪壯,或哀婉悽切,或悲憤慷慨,或幽默誇張,讀來令火趣味橫生,不禁拍案三嘆!」
  • 《三國演義》張飛喝斷當陽橋,那歷史上,張飛是怎麼嚇退曹兵的?
    但是歷史上的張飛並不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是一個五大三粗的黑大漢。相反據專家考證,張飛的形象和人們印象中的「儒將」有些類似,張飛性格不僅勇猛,而且本人非常擅長繪畫和書法,張飛打敗曹魏大將張郃之後,在八蒙山留下了自己的書法真跡,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了。
  • 周瑜是個怎樣的人,為何三國演義中周瑜氣量小,還有三氣周瑜典故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個關於周瑜的著名故事叫:三氣周瑜。這些著名的典故都發生在三國演義中,因此周瑜也在三國演義中被刻畫為一個氣量小,同時計謀處處不如諸葛亮的人,處處被諸葛亮壓制,作為一個被諸葛亮氣了三次的人,就被活活氣死了,即使在臨死前,周瑜還認為自己不如諸葛亮是上天的錯,上天既然生了我周瑜,為何又生一個諸葛亮來氣我呢!
  • 歷史上的諸葛亮,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神嗎?
    其實不必如此,《三國演義》確實有神化諸葛亮的傾向,把很多別人做過的事情轉嫁到他身上,或者給他虛構了許多出色謀略,比如空城計啊,那諸葛亮的真本事到底是怎樣的,又為什麼要神化他呢?軍事才能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三國演義》中突出呈現的正是這部分。 為什麼呢?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受眾就是普通百姓,跟百姓講廟堂講治軍講賦稅,他們很可能不愛聽,而你講諸葛亮料事如神,算準颳風下雨,會搞伏兵設錦囊,反而更符合普羅大眾的口味,大家還會覺得,孔明真乃神人也!
  •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明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神乎其神,不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出色的一個角色了。
  • 三國演義裡「溫酒斬華雄」寫得如此精彩,但歷史上卻根本沒有
    圖1: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家喻戶曉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一個篇章,也是關公真正意義的首次出場,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麼就先來看看三國演義是怎麼寫的?這一段是在《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
  •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可稱神,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有人要問啦,你是不是胡說八道,諸葛亮都被三國演義吹上天了。其實三國演義並不是把諸葛亮吹過頭了,而是把諸葛亮吹成妖了。以至於魯迅批評三國演義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可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那種神棍形象。正史的諸葛亮除了不如演義諸葛亮那般神棍,其他方面碾壓演義諸葛亮。
  • 東吳周郎,三國演義與歷史真實的差距有多大?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周瑜不僅相貌英俊、溫文儒雅、飽讀詩書、精通兵法、深諳音律,而且器量廣大,年紀輕輕便有雄才大略,因此才被劉備稱為「萬人之英」。
  • 晚年的胡璉為何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說他;超智超勇、鶴立雞群
    該師在他的帶領下先後轉戰蘇北,山東,中原等地區,被譽為是戰場上的救火隊,哪裡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在這些戰鬥中,胡璉有勝有敗,但是始終保持中沒有遭到全殲的結果。並不是華野與中野也對他心慈手軟,其實,粟司令多次設計對他展開圍追堵截,就是希望可以殲整編第11師,但是,每次都失敗了。
  • 三國演義在歷史的變遷中,有哪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呂海峰話說,《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創作時間其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者羅貫中也是總結了諸多民間藝人和封建文人的諸多作品,才最終成就了《三國演義》這一部偉大的著作。然而,《三國演義》在歷史的變遷中,有哪幾點值得我們注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 《何以為家》此片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何以為家》此片為何評價如此之高,它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最近無意間看到此片簡介,評價都很不錯,決定仔細觀看,看完後給我的視覺以及心理衝擊都還蠻大的,發現好久都沒有一部電影能像這部電影看完後讓我久久的沉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