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如何讓日韓如此痴迷

2021-01-11 騰訊網

追溯起來,日本在十四世紀時,記載1318年~1368年頃約50年間的日本軍記物語《太平記》中就有「三顧草庵」「死諸葛走生仲達」的三國故事。所以,在中國明朝以前,三國文學就已傳入日本。

日本從1467年「應仁之亂」為起點,開始了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戰國時代。在這一時代,三國故事就已流行日本,一些當時的人物被比擬為三國英雄。如德川家康手下有一員猛將,名叫本多忠勝,當時被稱為「今張飛」或「日本之張飛」。豐臣秀吉的軍師竹中半兵衛被人稱為「今孔明」。戰國時代,陸奧國大名津輕為信崇拜關羽,效法演義中的關羽,留起了長鬍鬚,被喻為津輕的「美髯公」。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以前,日本就已出現了不少三國迷,根據日本學者編著的《三國志享受史論考》記載,在江戶初期,日本儒學學者林羅山在《羅山先生詩集》中,附有慶長九年(1604年)的讀書目錄,其中就包括《三國演義》。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日本元祿二年),日本京都天龍寺僧「湖南文山」——義徹、月堂兄弟翻譯《三國演義》,定名為《通俗三國志》,於1689年至1692年在日本刊行。湖南文山的譯本主要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同時參考了陳壽的《三國志》而寫成。

在《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中,日本著名漢學家青木正兒說,自從1689年湖南文山的三國譯本問世後,迅速風靡日本,「講中國歷史的種種軍談,一霎時望風競起」。

從1689年至1973年間,三百年來不斷有人翻譯《三國演義》。日本最早的插圖書《繪本三國志》,由著名畫家葛飾北齋繪圖,於1836年至1841年出版發行。

1930年,日本歷史小說家吉川英治重新翻譯《三國演義》,他在序言中說:「餘少年時代即耽讀《三國演義》,一讀再讀,百讀不厭。」「《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臺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其登場人數數以千百計。其描寫筆調或華麗豪壯,或哀婉悽切,或悲憤慷慨,或幽默誇張,讀來令火趣味橫生,不禁拍案三嘆!」

在《中國小說概論》中,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兼日本漢學家鹽谷溫說:「《三國演義》是最適於家庭的讀物,……從隆中三顧到赤壁之戰,很有趣味,文章雖小說而近雅馴典麗的古文,讀來非常痛快而容易,可編入漢文教科書內。」

隨著三國故事的廣傳,1983年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根據《三國演義》改編了六十八集木偶電視劇。根據1995年出版的《日本書籍總目錄》,其中關於「三國」的著作就高達106種。

隨著現代電子科技的發展,在遊戲行業,以三國為題材的遊戲,如《三國志》、《三國群英傳》、《三國志英傑傳》等不勝枚舉。

在日本,由三國迷組成的三國俱樂部,或考證三國史實,或輯錄三國名言,編輯三國辭典,或繪製三國地圖,他們對三國人物的喜愛和熱衷,令國人訝異。

由橫山光輝改編的《漫畫三國志》,印刷數超過三千萬套,相當於每個日本家庭都有一套,普及率非常高。日本人喜好研究「三國」,從人際關係、經營管理、商展謀略等角度進行研究的著作不勝枚舉。

在日本企業界,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表示,「松下成功,功在《三國》」,「三國人物的智慧,是我的最好的老師。」許多大公司將《三國志》列為「領導者必讀」,將孔明兵法作為管理原則。

《三國演義》遊走於文壇、政壇、職場和商界,成為日本各界的寶典傳奇。

韓版《三國演義》,從它的故事情節,到其宣揚的理念,影響了韓國的語言文化和藝術,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文學層面。

在《三國演義》還沒有問世之前,朝鮮半島就曾經歷了現實版的「三國時代」(427年-660年),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

歷史上,韓國人的祖先受漢文化影響,特別喜好讀書。明朝《太平清話》卷上中,陳繼儒(1558年—1639年)曾說:「朝鮮人最好書,凡使臣入貢限五六十人,或舊典、新書、稗官小說在彼所缺者,日出市中,各寫書目,逢人遍問,不惜重值購回,故彼國反有異書藏本。」。

韓語譯本《三國演義》於1703年問世,這一版是從1650年出版的滿文譯本翻譯而來,於1774年重版修訂。但在此之前,三國的英雄故事就已在朝鮮流行。

大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爆發了長達七年的「壬辰倭亂」。在大明的協助下,朝鮮打敗了日本軍隊。天津巡撫、薊遼總督萬世德作為明朝使臣,攜帶明神宗詔書來朝鮮,奉命送去了四千兩建築資金,資助朝鮮修建關羽廟。

由明朝出資,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朝鮮始建「東關王廟」(東廟),明神宗親筆御題「顯靈昭德義烈武安關帝」匾額,廟內供奉關羽、關平、周倉等中國戰將。

朝鮮人李肯翊《祀典典故》說:「初,壬辰丁酉之亂,關王屢顯其靈,以神兵助戰,皇朝將士皆言平壤之捷、島山之戰三路驅倭之役,臨戰,關王輒現靈來助雲。」參加抗日的大明官兵,認為在戰爭中取勝,是得到了關羽英靈的護佑。所以明軍將領就在漢城(今首爾)修建了關羽廟。

「壬辰倭亂」長達七年,大明將領為提振朝鮮士氣,也為了祈求平安,就又建了幾座關廟。

根據《朝鮮王朝‧英祖實錄》記載,1746年8月22日,「上親書『顯靈昭德王廟』六字,揭於東、南關王廟。兩廟乃壬辰倭亂,關王顯聖后所建,而皇明亦賜額,上思念其功,故有是命。」

朝鮮專奏使李恆福,主掌朝鮮王廷與大明的外交工作。他熟悉三國關羽的事跡,曾作詩《次海月關王廟韻》云:「義烈祗今專享祀,餘威猶得震華夷。」

關羽忠君、義勇的英雄形象,成為朝鮮文士輯錄或創作的原型。朝鮮漢文小說《天倪錄》記載了兩則關羽顯聖故事,《壬辰錄》則詳細地講述了關羽的事跡。文士將義勇忠君的情結,解救危難、護佑百姓、保護一方的願望寄托在關羽身上,化成筆下的故事小說。

韓國學者趙賢植在《〈三國演義〉與韓國文化》中,介紹《三國演義》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影響了韓國的語言文化、音樂和繪畫藝術。

「在韓國民間肆坊公演的(朝鮮中後期民間的一種流行曲藝形式)《赤壁歌》曲目(又稱《華容道》)就是以說唱的形式來演繹《三國演義》。」

首爾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九幅「三國演義圖」,由朝鮮後期宮廷畫家所繪,九圖「包括《諸葛孔明初用兵》《臥龍先生舌戰群儒》《臥龍先生用奇計借箭》《七星壇諸葛祭風》《龐士元議連環計》《臥龍先生勝戰告》《烏林火起阿瞞驚走》《張將軍守益州城》《關興斬將救張苞》」。

韓語中有不少詞彙和三國故事有關,譬如「三顧茅廬」「七擒七縱」「七步之才」「味如雞肋」「刮目相看」等。

三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故事,衍生出很多韓國人日常生活中的諺語,比如「如諸葛亮南徵北伐時信任名將一樣」,指深深地信賴某人;「好像劉備相信關公」,比喻信人不疑,極其相信某人;「好像呂布的長槍」,形容某件東西非常鋒利;「如張飛的大吼」,形容大聲批評或漫罵別人;「好像趙子龍用鈍槍、鈍刀」,以此比喻某個男人浪費錢財。

今日的韓國仍舊崇拜三國英雄,各地建有東廟,對此趙賢植認為,「東廟與崇拜關羽的民間信仰就是由壬辰倭亂和《三國演義》普及產生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

近年來,韓國出版的《三國演義》譯本、評本,或改寫本高達幾十種,為韓國人了解三國歷史、三國皇室、官制、教育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其中以李文烈的評譯本最為流行,銷售量達到幾十萬套,每套含10冊。

曾有媒體報導,韓國企業將《三國演義》的方略用於企業管理。韓國現代煉油公司曾出臺了一份94頁的《倫理經營指南》,其中指出:「諸葛亮、關羽、曹操,Yes;劉備、張飛,No。」

在電子科技的帶動下,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漫畫、卡通動畫、電子遊戲等大量湧現。這些成為韓國人了解三國故事的又一媒介。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改編的三部動漫,最後一部創意十足卻遭到忽略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羅貫中寫的一部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主要寫戰爭,為我們生動形象的敘說了當年魏、蜀、吳三國之間了鬥爭,最後司馬懿漁翁得利,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同時塑造了一系列的風雲人物。
  • 試問:《三國演義》為何有如此高的歷史評價?
    引言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在整個東南亞都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話,就只有《三國演義》了。曾經有一個調查,日本人在他們讀過所有的外國小說當中,哪一部作品是最受日本人喜歡的,最後的答案也是《三國演義》。可以這樣說,三國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本來應該默默無聞,就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時段。在日本江戶時代的1689年《三國演義》就被翻譯成日語,在日本大地上流傳,到了現在,300多年過去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日本被改編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式。
  • 《三國演義》唯一一部中日合拍成功的動畫
    個人認為《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最精彩的一部了,其中因為我個人原因,當初,我最先接觸到有關「歷史」的內容就是《三國演義》,我不知道「演義」二字是什麼意思,也沒人告訴我,我一直把他當作正史,即使只是知道了其中一點點的內容劇情,甚至基本上是忘了從哪聽到的一些精彩劇情,也給我留下了永遠都無法消失的記憶和影響。
  • 《三國演義》飛將呂布,一人可獨戰這三人?如此勇猛是如何死的?
    三國演義這本書將東漢末年分三國的故事描繪得惟妙惟肖。在三國演義的初始部分中,介紹了許多文武將,描繪的最多的武將卻還是關羽和呂布。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都通過作者的描述了解了關羽和呂布的神勇無雙,尤其是呂布的神勇深入人心,就算是劉關張這三人聯手也和呂布打了幾百回合,顯得呂布武力天下第一一番,不過三英戰呂布畢竟是虛構的,對於呂布這個人寫的半真半假,那麼真實的呂布是什麼樣的呢?
  • 《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周瑜形象,歷史上真如此嗎?非也
    《三國演義》中,很多人了解周瑜,都是通過「既生瑜何生亮」這句經典名言,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周瑜形象為很多人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其實《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來說,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三國演義》為了凸顯諸葛亮的高大正面的形象,對待周瑜形象的描述就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貶低。畢竟是小說,對真正的歷史詮釋不高,本身帶有濃厚的主觀思想。
  • 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
    藝術家餘極把自己和1000隻雛雞放在一起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也許藉由同是有機生命的動物們,是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的最好切入點。在蔡國強的作品中,能看到許多藉由動物表達的身影,他想通過藝術更理解環境與人類如何地緊密相連。「雖然我作品中的美學仍是相同的,但我將創作的重點從遙遠的宇宙和星際轉回地球。我仍然對看不見的、有靈性的事物充滿興趣,我的作品仍然是超現實和富詩意的。」
  • ...延期一年導致競爭格局懸念生 中日韓將演奧運版「三國演義」
    東京奧運會延期導致中日韓「三國演義」在東京奧運會上將愈演愈烈,在桌球、羽毛球、射擊、射箭、跆拳道、遊泳等多個項目上將展開針鋒相對的爭奪戰。中國代表團打響突圍戰作為亞洲傳統體育強國,中日韓在體育領域的交流、合作與競爭從未間斷過,不論是亞錦賽、亞洲杯、東亞運動會、亞運會這樣的洲際體育賽事,還是奧運會、世錦賽這樣的國際大賽,「三國演義」體壇爭霸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次派代表團參加奧運,斬獲了15枚金牌,令世界刮目相看。
  • 曾經作為兵書的《三國演義》
    早就有人指出,《三國演義》當「前清入關時,曾翻譯為滿文,用作兵書。袁崇煥之死,即用蔣幹偷書之謬說,而督師竟死於奄奴之手。」(林紓《畏廬瑣記》)清初大將海蘭察目不知書,而所向無敵,動合兵法,自言得力於譯本《三國演義》。
  • 三國演義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三國演義武將應該如何排名?《三國演義》中武將眾多,排名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最通用的排名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第一名: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有寶馬良駒赤兔馬的加成,使呂布更如虎添翼,三國第一勇士名至實歸。
  • 《三國演義》中的「第一戰神」關羽是如何「造」出來的?
    然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他卻無愧於「第一戰神」這一評價。總的來說,關羽的威名是小說《三國演義》 「造」出來的,那麼,小說究竟是如何"塑造」的呢?在小說中,關羽和其他猛將相比,還是一員儒將、智將。而且,為了突出他的神威,羅貫中先生採用多種藝術手法,對其進行了神乎其神的渲染和強化。
  • 被勾起回憶的神兵小將,也是特別痴迷的一部動畫
    真心梨花帶雨地看完全部,還買了不少周邊,藍兔的寒冰劍玩具現在還在我家放著呢~還有被勾起回憶的神兵小將,也是特別痴迷的一部動畫不過要說最喜歡的動畫電影,什麼大聖歸來啊,賽爾號啊,洛克王國啊,摩爾莊園啊雖然我都看過,但怎麼也比不上寶蓮燈,天書奇談,九色鹿這一類電影啊~即使放到現在,我覺得都是一部大作!做個不恰當的比喻,這些老一輩藝術家們嘔心瀝血的經典作品絕對是中國的宮崎駿。
  • 日本人的三國情結,對三國的痴迷程度已達到「令人髮指」的境界
    不但如此,如今日本還有三國主題公園、三國美術館、魏武帝廟、以及林林總總的三國人物雕塑等等。當年央視版《三國演義》在日本播出後,引得萬人空巷,被日本人稱為「中國最好的大河劇(歷史劇)」,最後因為人們的熱情高漲,電視臺還專門播放了拍攝花絮。不管是吳宇森的《赤壁》還是《新三國》一經播出,都在日本興起了討論潮,單《赤壁》這部影片,就成為日本國內放映的亞洲電影票房最高的一部。
  • 為何日本人痴迷三國文化,其狂熱遠超過中國人
    劉關張在十七世紀明清時期,日本的江戶時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始流傳到日本每一個角落,平民百姓也可以閱讀,不僅有了日文翻譯版,還有各種相關三國的插圖,歌舞之類,出現了一股三國熱。所以三國文化在日本能夠如此狂熱,日本人如此痴迷三國文化,跟日本人對知識文化的熱衷息息相關。
  • 想寫出一部類似三國演義的歷史小說,這些語言藝術,務必了解一下
    本期我就帶大家來看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都利用了那些藝術語言來描繪了哪些人物。01 一、通過描繪人物的眉目神態,來呈現他的情感世界每個人生來都與眾不同,那麼想要寫出一部成功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他所處環境的喜怒哀樂
  • 94央視版《三國演義》和中日往事
    ,神鬼莫測的權謀鬥爭,忠義與詭詐碰撞,文韜和武略競妍……如此種種,都能讓製作方望而卻步。 當時央視電視臺之所以拒絕日本拋出的橄欖枝,是因為背負傳承的使命,懷著對文化的敬畏,拍攝出一部徹徹底底「血統純正」的《三國演義》吧!
  • 日本名將都喜歡用三國人物起綽號 三國演義在日本影響有多大?
    而在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傳到日本後,也得到了很多日本觀眾的喜愛。那麼日本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三國演義》的呢?三國演義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種什麼地位?最近月半叔就帶著這兩個問題看了看相關的史料,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時期。 在日本歷史中其實三國文化滲透的時間非常早。
  • 史上第一「郭嘉吹」:《三國演義》是如何「吹捧」郭嘉的?
    網上有句話叫:「三大吹(藏獒、郭嘉、特斯拉)」,「郭嘉吹」經常在各種有關三國的話題中出現,有些「郭嘉吹」更是貶低《三國演義》。但鮮為人知的是,《三國演義》才是歷史上第一個「郭嘉吹」。首先,《三國演義》在明面上就捧郭嘉。
  • 日本人為何對「妖怪文化」如此痴迷?
    日本人為何對「妖怪文化」如此痴迷?> 妖怪的屬性不是固定的由人類對妖怪的態度來決定妖怪會變善或變惡在日本流行的漫畫中有很多可怕妖怪也有許多善良的妖怪 這些日本漫畫中將妖怪塑造得生動靈活也使得日本的妖怪文化愈傳愈遠3、日本人為何對妖怪如此痴迷
  • 總有人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看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如何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來自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因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成一個神機妙算、無所不知,時不時拿出幾個錦囊妙計就能輕易擊破百萬大軍的神仙一樣的人物,所以當大多數人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時,就完全否定了三國演義中神化的諸葛亮,這個理論叫:諸葛亮的厲害是三國演義神話出來的,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能力一流,軍事能力一般,而且還不懂得用人,一人獨攬大權,第一次北伐用馬謖的這樣的庸才是用為培養親信勢力
  • 三國演義中孫策、周瑜死後,他們的遺孀大喬和小喬最後結局如何?
    2019-01-08 13:26:03 來源: 紅城舊夢 舉報   說到《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