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俗事
相信我們大家在剛接觸 《三國演義》的書籍或是影視作品時,都曾被羅貫中那以假亂真的寫作手法迷惑,以至於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古代歷史。
毫無疑問作為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這是非常成功的。作者利用歷史背景 ,用淺顯易懂且適合大眾的語言,將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朝廷的興盛和衰落、諸侯割據之後的鬥爭寫成了一個完成的故事鏈。
並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將每一個 歷史人物塑造成了個性獨特的人物形象,把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境界深入細緻地描繪出來。
本期我就帶大家來看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都利用了那些藝術語言來描繪了哪些人物。
01 一、通過描繪人物的眉目神態,來呈現他的情感世界
每個人生來都與眾不同,那麼想要寫出一部成功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他所處環境的喜怒哀樂、精神面貌是不可或缺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就很善於通過刻畫英雄人物的眉目神態,將他的內心想法與他所處環境的表情變化和動作描繪出來。
例如《三國演義》 四十二回中:
張飛立在長板橋上「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後又「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後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再又張飛睜目又喝日:『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
這一段相信我們大家都很熟悉,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張飛一吼,喝退十萬曹軍。作者將張飛的表情」睜圓環眼「 以及他的眉目神態 「倒豎虎鬚」來回的進行描述,來展現出他威猛剛烈、無所畏懼、怒髮衝冠誓死也要護衛劉備逃脫的內心想法。
再例如《三國演義》 第七十七回:孫權因為打敗了關羽而大宴群臣,席間
「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日:『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然後蒙暴斃。」
作者在寫完呂蒙白衣過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後,又繼而利用鬼神之說的描寫方法,將關羽的神魂附體呂蒙後,呂蒙臉部表現出的兩眉倒豎、,雙眼圓睜、等眉目神態與人物的語言結合在一起,來揭示關羽作為一個英雄人物卻因為被暗算而亡,心裡是何等的憤恨與希冀復仇。
02二、通過利用人物的個性語言來呈現人物的性格和他的心理
語言存不存在藝術?我認為是存在的。羅貫中就通過利用語言藝術來將每個人物的性格乃至他的心理都深度的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因為小說裡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我們不能看到他的臉部,他的表情,所以我們不清楚。這個時候只有語言才能將人物的心理極易表現出來。
他能準確的利用個性的語言來塑造出獨特的人物性格,讓人物在某些場合講的話,可以將他當時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 這也是《三國演義》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如 《三國演義》 第七十三回中:
孫權聽從諸葛瑾的建議,想和關羽結親,他肖接回絕:「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
語言的藝術在於僅僅是文字,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想像,就可以腦補出來人物的心理。作者這一段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將關羽孤高自傲 、狂妄自大性格和他的心理描繪的活靈活現。
03三、通過刻畫人物的內心獨白,來呈現他的內心世界與他的感情
在 《三國演義》中,作者用的最多的寫作手法,應該就是刻畫人物的內心獨白了,這是一種通過獨特語言可以淋漓盡致將人內心最真實的心聲自然而然流露出來出來的一種真實且又入木三分心理寫作手法。
例如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 》:
關羽得知兄長劉備消息後,帶領家眷在離開曹操的途中遇到張遼前來追趕,他說:「文遠莫非欲追我回乎?」「便是水相鐵騎來,吾願決一死戰!」
便是 、吾願,這短短話語,就充分將關羽千裡尋兄的迫切心情,以及他內心深處即便千軍萬馬阻攔,也一如既往的內心想法表達了出來。
再比如我們都知道曹操,他的強大來源於他的眾多智囊與良將,四十八回中他在赤壁大戰前奏與臣下共飲,興起作了一首 詩《短歌行》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短歌行》
作者就將曹操那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以及他渴望賢才、愛才如命的內心真實想法利用這首詩表現出來。
還有第十九回中:
呂布在下邳城與曹操對峙,陳宮向呂布獻上破敵妙計卻沒有被採納,陳宮嘆日:「吾等死無葬身之地矣!」
這是陳宮對呂布只會逞匹夫之勇的痛恨,也是預見到下邳之戰最後會以失敗告終的心理流露。 。在 《三國演義》 中這種借人物獨白將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的描寫方式 ,比比皆是。
04四、通過人物之間的爭執製造衝突來描述人物繁複的心理。
每一個人的性格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大大咧咧、有的 多愁善感 、還有的態度令人捉摸不透,只有在激動的和別人爭執產生衝突時才會展現出來。
而 《三國演義》的作者將真實的歷史故事化描寫,他最拿手的就是寫人物產生爭執,然後將爭執的事件放在最容易產生鬥爭激烈的地方上,使小說人物縱橫交錯的關係連結起來,將這些人物的性格在產生衝突時形成的複雜心理,深度的刻畫出來。
諸葛亮舌戰群儒,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有聽過、看過,這一段甚至入選過中學和大學語文課本,還要求學生學習其中的論辯方法,毫無疑問這一段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十三回中諸葛亮舌戰群儒,兩方人馬之間的矛盾衝突表現得十分明顯:
以張昭為首的江東主降派深怕諸葛亮來遊說其主,處處陳說曹操之強大與孫劉之暗弱,虞翻、步騭等人的論辯無不體現著畏曹心理,諸葛亮根據他們各自的心理弱點,一 一對其駁斥,也表示了定能戰勝曹操的內心獨白。後來黃蓋「厲聲日:『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鬥口耶! ' 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為東吳糧官。」
這一段作者通過描寫所求利益不同的人物之間產生的爭執來分別描寫他們每個人的心理,將這些人的性格、以及形象展現得活靈活現地,令我們可以從文字就可以窺探出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充滿真實感。
諸葛亮我們都說的太多了,這一段就說一說黃蓋吧,黃蓋一句話就將他義膽忠肝的個性以及他內心對以張昭為首主降派的鄙視、要與曹操決一死戰的想法都表現了出來。
05五、通過具有特定特徵的細節和動作來描述人物心理
作者擅長利用具有特定特徵的細節,把小說人物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心理活動的矛盾聯繫起來,使人物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其心理狀態。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中體現的特別明顯:
趙雲單騎救出幼主阿鬥,來到主公劉備面前「遂解視之,原來阿鬥正睡著未醒。雲喜日:『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日:『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 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鬥,泣拜日:『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
羅貫中通過一段幾十字的短文,利用「解」、『『遞」、「接」、「擲」、「抱」這幾個動作,將主公與將領之間不同心理描寫得活靈活現,趙雲的喜悅來源於阿鬥的安然無恙,,而劉備將阿鬥擲之於地 ,這裡包含了他臨機應變、為人狡詐的一面,他真的不顧自己孩子的安危嗎?不不不,這只是為了讓他表現出對愛將的安撫心理。
又例如中四十六回:
周瑜與諸葛亮共同討論破曹大計時「教取筆硯來,先自暗寫了,卻送與孔明;孔明亦暗寫了。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
在此段,周瑜和諸葛亮沒有一句話來表達,兩人完全是靠細節和人物的動作來表達雙方都希冀對方能與自己一致的心理狀況 。
06看法
當然此外還有很多寫作手法,比如作者還擅長利用小說人物的信件或是檄文來展現人物心理,描繪人物性格,例如陳琳的《討曹操檄文》文中內容痛罵了曹操一頓,使得陳琳公正不阿的性格,以及他當時激昂慷慨的心理被深度的描繪了出來。
還有諸葛亮的《出師表》,將他積壓心裡的那因久久不能匡扶漢室而怊悵若失的心酸道出,刻畫出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勤勉人物性格,以及將希望能夠建功立業的繁複心理呈現出來。
成功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除了要展示歷史事件發展的全過程,還要揭示其走向的內在動因。毫無疑問《三國演義》都做到了,而且羅貫中在書中刻畫人物靈魂的語言藝術千變萬化,仿佛令人感覺就站在這個宏偉的朝代,與那些書中的名將、謀士在並肩作戰。
—文章原創/小俗事
— 圖片來源/網絡
—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羅貫中 》、 《 裴宋之注三國志 · 陳壽 》、 《 中國文學史 · 袁行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