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小說布局

2021-01-20 吟風社

長篇小說的布局極為重要,《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第一次嘗試,它在布局方面的成敗得失,是很值得深思的。首先,《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它的布局受到了歷史原貌的巨大牽制,這是和世情小說、神魔小說不同之處。具體來說,是受到《三國志》的制約。其次,《三國演義》是一部累代積累的長篇小說,它的布局又受到成書過程的巨大制約。

布局首先必須服從於表達主題的需要。那麼,《三國演義》的主題是什麼呢?從政治方面來看,是表達民眾對仁政的嚮往;從歷史方面來看,則是要表達一種「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觀念;從道德方面來說,是稱揚一種生死相託、患難與共的人際關係。主題的這三方面的內涵是通過「尊劉貶曹」的總體傾向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種主題與三國紛爭的實際結局相比較,不能不給小說帶來濃鬱的悲劇色彩。仁政的理想沒有實現,天下最後竟統一一個能力平平的竊國大盜,邪惡戰勝了正義,人謀不敵天命,人不能與命爭,這就規定了全書的悲劇色彩。小說的主題與三國人物的實際面貌也有很大的差距,歷史上的魏蜀雙方很難構成善與惡的兩極。這就決定了,小說必須通過更多的虛構和想像,來人為拉大蜀漢和曹魏的道德差距。

為了表達上述主題,小說將蜀漢和曹魏設計為全書主要的對立面,而把孫吳作為陪襯。從這種設計出發,小說有意誇大蜀漢的國力,在小說中期,甚至成為遠勝魏蜀的存在,見本號舊文 三國演義中期大「BOSS」——蜀漢的恐怖實力。就蜀漢和曹魏兩個方面來看,小說著重表現蜀漢這一面,把曹魏放在次要的一面,也就是把歌頌的一面放在主要的位置,把暴露的譴責的一面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從而使主題顯得更加積極。

蜀漢的建國之路極為曲折,一直到赤壁之戰前夕,劉備還沒有站到三國的政治舞臺的顯著位置,小說用了將近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來寫劉備這一段屈辱艱難的創業史,實在是有其難言的苦衷。赤壁之戰前,最主要的歷史事件是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孫堅、孫策、孫權的前赴後繼、艱難創業,曹操擊滅各路諸侯、統一北方的戰爭。從材料上看,圍繞董卓、呂布的最為豐富,也最富有故事性,畢竟義父子爭美女是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事情。小說為了保持劉備在描寫中的地位,從第一回合就讓劉關張出場,讓曹操出場,緊接著第二回就讓孫堅出場。小說這樣急於讓三國的三方領袖亮相,是為了及早將筆頭集中到三國的鬥爭內容上,尤其是要集中到曹劉對立的這條主線上來。

雖然劉備一開始還不能算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小說也儘量地把劉備的活動穿插進去,並利用一切機會渲染劉備的人格魅力,雖然常常畫虎不成反類犬。小說的前三十多回,未能將劉備集團的創業作為敘事線索,結構上顯得比較鬆散,這也是因為長篇小說處於起步階段,無可借鑑的原因。縱觀小說的全部描寫,圍繞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的描寫,有聲有色、精彩紛呈,構成全書的亮點。劉備的仁義和曹操的奸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備集團的崛起始於南陽得孔明、赤壁破曹操,劉備集團的衰落始於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唯其如此,全書一百二十回,從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到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就成了整部小說最受看的篇章。

從時間跨度來看,全書從建寧元年(168年)漢靈帝即位講起,寫到鹹寧六年(280年)吳國滅亡為止,總共寫了一百一十三年的歷史。因為小說以歌頌蜀漢為主,而諸葛亮是蜀漢的中流砥柱,他去世於234年,所以在小說第一百零四會諸葛亮秋風五丈原以後,雖然後面還有四十六年的歷史,但是小說卻只用了短短十六回的篇幅就把它結束了。也就是說,時間上佔三國五分之二的歷史,在小說裡卻只用了不到七分之一的篇幅。

三國是一個亂世,小說著力描寫歷史上的英雄豪傑,今人可以說他是英雄史觀,但是當時的人也只能認識到這個層次。具體來說,小說所注目的是運籌帷幄的軍師或統帥,武藝超群的猛將。就謀臣和猛將兩相比較,前者更為重要,諸葛亮遂成為全書最為光彩照人的人物。小說在蜀漢對手的描寫方面也是濃墨重彩,曹操的老奸巨猾、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周瑜的足智多謀,造成一種「山外青山樓外樓」的藝術效果。而袁紹的平庸成為曹操的陪襯,曹操的失算成為周瑜的陪襯,周瑜的自負又成為諸葛亮的陪襯。袁紹是志大才疏、自命不凡,曹操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周瑜是嘔心瀝血、哀兵必勝;諸葛亮則是冷眼旁觀、洞察一切。人物與人物形成層層的對比,而書中所有重要的人物又無不成為諸葛亮的陪襯。

《三國演義》既已受到《三國志》和成書過程的巨大制約,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在布局上無可借鑑,自然會出現一些不能盡如人意的地方。譬如人物的出場,一般都不太講究,簡單引用史書上的話;高潮的設計也不是十分合理,關羽去世以後,從第七十六回「關雲長敗走麥城」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諸葛亮歸天,中間就沒有什麼高潮。七擒孟獲固然表現諸葛亮的智慧,但對手不強,好像是被諸葛亮耍著玩似的。空城計雖然精彩,但那已經是失街亭以後的亡羊補牢,無力回天的悲哀籠罩了近三十回的篇幅。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掩蓋了正史,小說就是小說,與真實的三國截然不同!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的代表名著,這部小說用章回體的方式把陳壽的《三國志》改編成了一部戲劇化的小說,很多中國人都是看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才對這段歷史有了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陳壽的《三國志》。其實《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和陳壽的《三國志》是有出處的。
  • 三國演義小說與三國演義電視劇8個區別-究竟哪個更符合歷史?
    伴隨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熱播,各種翻拍,三國演義小說也被重新拾了起來,畢竟小說與電視劇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小說給人更大的遐想空間,大家可以想像金庸的各種小說與電視劇,盜墓筆記電影與電視劇,都經常被吐槽與原著出入太大,但三國演義畢竟是經典,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94版三國演義和10版新三國。
  • 《三國演義》中,誰最符合小說中諸葛亮的形象氣質?
    《三國演義》中,誰最符合小說中諸葛亮的形象氣質?《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章回體小說之一,也是我國小說界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其文筆豪放,場面宏大,一直被後世津津樂道。三國中的核心人物很多,有亂世三雄、五虎上將、臥龍鳳雛、周郎呂布等等。
  • 正史《三國志》,所隱瞞的真相,竟然被小說《三國演義》還原了?
    正史《三國志》,所隱瞞的真相,竟然被小說《三國演義》還原了?歷史有時候往往和文學作品是分不開的,縱觀中國千年歷史,天下紛爭時代數不勝數,但唯獨三國時期的故事最被人所熟知,我們不得不說這真的是羅貫中的功勞,雖然他的《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不是正史,當中的內容基本上是七分實,三分虛,想要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必須要讀的自然是陳壽的《三國志》,這本書的完成時間是在三國結束,晉朝建立,當間不超過五十年的時間,因此信服度很高,陳壽也是被史學家譽為一個非常嚴謹的人
  • 想寫出一部類似三國演義的歷史小說,這些語言藝術,務必了解一下
    大家好,我是小俗事相信我們大家在剛接觸 《三國演義》的書籍或是影視作品時,都曾被羅貫中那以假亂真的寫作手法迷惑,以至於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古代歷史。毫無疑問作為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這是非常成功的。01 一、通過描繪人物的眉目神態,來呈現他的情感世界每個人生來都與眾不同,那麼想要寫出一部成功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他所處環境的喜怒哀樂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到底借的是「東風」還是……?
    《三國演義》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很多橋段膾炙人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故事更是廣為傳唱。現代人認為,小說故事三分實、七分虛,孔明借東風乃作者羅貫中為了「造神」而採用的藝術加工。畢竟《三國演義》中張冠李戴的情況並不少,像唐代詩人杜牧也有過「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詩詞,而不是說「東風不與諸葛便」。我們姑且不論「借東風」之人究竟是誰,但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東南風起,周郎火攻退曹軍的故事在史書上確有記載,正所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那麼問題來了,這東風到底能不能借來?答案是:能!
  • 《三國演義》之關羽的形象一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典範之作。它開闢了章回體小說的先河,是上層統治者思想和下層百姓思維的集合體。在「人才莫勝於三國」的《三國演義》中,關羽憑藉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等功績,成為歷史上經典武將的代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國古代故事,長篇小說,三國演義
    大家好,我是曾利嫻,今天帶大家來探討《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有什麼成就?《三國演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影響深遠的人物形象上。首先,在塑造人物時往往運用具有典型性的細節加以表現。
  • 長坂橋上,正史裡張飛何其猛,被《三國演義》嚴重削弱,且聽道來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該書歷史地位很高,比方說它的三個「一」,哪三個「一」呢?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第一),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並列我國古典四大名著。
  • 推薦一本好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及西晉初期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
  •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歷史?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歷史?毫無疑問,《三國志》作為正史,當然更接近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具有小說的濃鬱特點,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虛構、演繹,與真實歷史自然有較大出入。
  • 《三國演義》中,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實都是虛構的
    《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大家的喜愛。但是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三分真七分假,而這中間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實都是虛構出來的。我們來看看有哪些。
  • 《三國演義》關羽斬顏良僅一刀,正史又是咋記載的?比小說更可怕
    說起關羽,大家對他的印象普遍以《三國演義》為主,紅臉長髯,再手持一把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時期能當他對手的寥寥無幾。當然《三國演義》並非正史,存在著許多虛構的故事情節,我們所了解的許多關羽的戰績也是作者自己杜撰的,那麼在正史中的關羽戰鬥力究竟如何?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都是訴說三國,是什麼關係?
    《三國志》是《三國演義》最重要的史料來源,但《三國志》並未為《三國演義》提供敘事結構框架,承擔這一任務的主要是史書《資治通鑑》。對《三國演義》成書有直接影響的史書,主要有《三國志》(包括裴松之注)、《後漢書》、《資治通鑑》、《通鑑綱目》。
  • 試問:《三國演義》為何有如此高的歷史評價?
    引言如果說有哪一部書在整個東南亞都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話,就只有《三國演義》了。曾經有一個調查,日本人在他們讀過所有的外國小說當中,哪一部作品是最受日本人喜歡的,最後的答案也是《三國演義》。可以這樣說,三國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本來應該默默無聞,就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時段。在日本江戶時代的1689年《三國演義》就被翻譯成日語,在日本大地上流傳,到了現在,300多年過去了,《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日本被改編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式。
  • 一部《三國演義》如何讓日韓如此痴迷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日本元祿二年),日本京都天龍寺僧「湖南文山」——義徹、月堂兄弟翻譯《三國演義》,定名為《通俗三國志》,於1689年至1692年在日本刊行。湖南文山的譯本主要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同時參考了陳壽的《三國志》而寫成。
  • 《三國演義》為何能深受讀者喜愛?亦雅亦俗、雅俗共賞
    縱觀中國古代的小說,那些影響最大的作品,都是亦雅亦俗、雅俗共賞的作品。譬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如此。老百姓喜聞樂見,文人學子也津津樂道。像《儒林外史》《紅樓夢》這樣的作品,雖然也劃入通俗小說,但比起《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來說,又要雅了一點,但在民間的影響力卻無法與之相比。
  • 名著導讀 |《三國演義》必考知識點最全整理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作者簡介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點或區別?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或區別!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是史書,一個是小說,不在一個臺面的文本,怎麼能對比呢!這完全是在擺噱頭,是的。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兼雜劇作家。正史無記載,現存最早記錄為明代無名氏編著《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祖籍山西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是小說群雄逐鹿階段非常重要的大戰。而「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在真實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便是在中平六年(189年)爆發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然而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不同的是,歷史上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三路諸侯」。小說《三國演義》討董聯軍的諸侯數量要比歷史上多出五路,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