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安格斯牛的管理
一、安格斯牛
安格斯牛稱為無角牛,體格低矮、體質結實、頭小而方、頸中等長、背線平直、體軀寬深、呈圓筒狀、四肢短而直,皮膚鬆軟富有彈性,背毛具有光澤,黑安格斯牛的背毛為黑色,但大部分的牛到了春季毛色就會變成紅棕色,到了秋季又會變成黑色。個別安格斯牛毛色常年為黑色。具有現代肉牛的典型體型。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活重700-900公斤,母牛500-600公斤,犢牛平均初生重25-32公斤。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認為是世界上專門化肉牛品種中的典型品種之一,肌肉大理石紋很好。
二、生產性能
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認為是世界上品質最優秀的肉牛之一。安格斯牛哺乳期日增重900-1000克,18月齡育肥牛日增重700-900克,胴體品質高,出肉多,屠宰率一般為60%-65%,淨肉率為53.8%。肌纖維細,肉質良好,脂肪分布均勻,大理石狀花紋明顯。成年公牛平均體高為135.8cm,平均體重為800kg左右。成年母牛平均體高為116.5cm ,平均體重為550kg左右。犢牛出生重平均為18kg左右。安格斯牛早熟易肥,約在12月齡性成熟,14-16月齡可初次配種,發情周期平均為22天,發情持續期為1-2天,妊娠期平均為285天,母牛連產性好,極少難產,繁殖率高達95%。種母牛利用時間長,17-18歲時尚可產犢。
三、生長環境
安格斯牛性情溫順,耐粗飼,適應性強,耐乾旱,適合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和北方的華北、西北地區。
安格斯牛的養殖
一、養牛前的準備
1.選址。養牛場一般選在地勢平坦,乾燥,排水方便,背風向陽,光照充足,水電充足,草料豐富,交通方便的地方。
2.牛舍。建造牛舍建議,牛舍一般設計為半封閉型,方便通風降溫。一個牛舍飼養兩排牛,中間留一條兩米寬的飼餵通道。
3.運動場。每個運動場的大小為牛舍面積的1/2。運動場要有飲水槽。
4.飼料。常用粗飼料可以用青貯玉米、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羊草、稻草、燕麥草作為粗飼料,購買精飼料。
5.種牛的選擇。為防止近親雜交降低品質,一般不引進種公牛,對種母牛進行人工受精。種母牛一般選擇符合品種特徵,體格健壯,母性好,乳房發育勻稱,後軀發達,無遺傳性疾病的母牛。
6.詢問牛群信息,牛群防疫檢查,每年三次。驅蟲,每年兩次。
二、過渡期的飼養管理
為使剛引進的種牛更好地適應環境,需要對種牛進行一段時間的過度期飼養。種牛經過運輸可能有應激反應,需要補充一些鹽和微量元素。預混料裡含有這些物質,在配置精料時,把預混料的量適當提高一些就可達到要求。保持飲水池的水新鮮、清潔、充足。飲食上堅持少餵的原則,每天飼餵正常量的一半,連續餵兩天以後,逐步增加次數和食量。經過7天的過渡期飼養,種母牛就可以進入日常飼養管理了。
三、母牛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初配及產後母牛:注意適時配種,育成母牛16-18月齡、體重350公斤時發情配種;經產母牛產後60-90天發情及時配種,防止漏配和失配。妊娠期:妊娠前期飼養要保證飼料的質量,做好保胎工作,預防流產或早產。圍產期:產前15天,將母牛轉入乾淨、乾燥的待產區特別護理,飼餵營養豐富、品質優良、易於消化的飼料,並準備接產工作;產犢後緩慢驅趕母牛站起。哺乳期:母牛分娩後2周內自由採食優質青乾草,補充少量混合精料,逐漸增至正常。
四、犢牛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犢牛出生後先清除口鼻部的黏液,擦拭身體上的黏液,讓母牛舔幹犢牛身上的羊水。犢牛產後在距腹部10-12釐米處充分搓揉臍帶1-2分鐘,用消毒剪刀剪斷,用5%碘酊充分消毒。出生後0.5-1小時餵給第1次初乳。採用隨母哺乳法讓犢牛和其生母在一起,從哺餵初乳至斷奶一直自然哺乳。餵奶時做到「三定」,即定時、定溫(35-38℃)、定量飼喂。從7-10日齡開始訓練採食乾草,從15-20天訓練採食精飼料。
備註:沒有玉米青貯用乾草代替,例如15公斤青貯轉換乾草為5公斤,另外添加0.5公斤玉米,適當添加預混料。
來源/縣牛產業化聯合體
原標題:《【牛勢牧歌】安格斯牛的管理方法及養殖技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