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3億資金:黎村苗寨致富「催化劑」

2021-01-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易建陽

  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小洋樓矗立在鸚哥嶺南麓半山腰,路燈、文化室、籃球場、鄉村大舞臺等設施一應俱全。「沒有政府興邊富民行動資金的大力支持,我們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新面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便文村村民王業才昨天對記者說。

  便文村地處鸚哥嶺國家森林保護區範圍內,既是革命老區,又是有名的貧困村。為了幫助便文村脫貧致富,2011年,省政府將該村作為省民宗委的定點幫扶村,瓊中將便文村列入整村改造、整村推進、建設美麗鄉村計劃。

  「我們累計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和興邊富民行動資金611萬元,給便文村修路、改廁、拉水等,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另外,培育了種桑養蠶、蜜蜂養殖等一批特色產業項目。」省民宗委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

  便文村的變遷是興邊富民行動資金髮揮撬動作用的一個縮影。2011年至2014年,中央財政下達我省興邊富民行動資金3.18億元,在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6個民族自治縣安排基礎設施、特色經濟產業、社會事業等380個建設項目,加快了民族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2011年以來,6個民族自治縣充分利用國家興邊富民資金,共修建鄉村道路112.51公裡,涵洞49個,建設小型橋梁12座,解決了8.7萬人行路難、2.5萬人飲水難問題。」省政府副省長陳志榮介紹,在中央興邊富民行動等財政扶持資金的帶動下,我省民族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2013年,全省民族地區固定資產投資1041.9億元,同比增長25.2%,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6個民族自治縣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豐富的熱帶自然資源優勢,把興邊富民行動資金投入到特色優勢產業項目,探索並推動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陵水重點發展熱帶水果和大棚瓜菜種植,在3個鄉鎮引導145戶農戶種植聖女果,形成了「一縣一品」的規模效應;保亭重點扶持毛感鄉四稜豆種植,使之成為該縣的「菜籃子工程」支柱產業;白沙扶持群眾發展竹筍產業和薑茶加工業,使少數民族群眾增加了新的創收途徑。這些特色優勢產業項目社會輻射帶動性強,市場前景廣闊,瓊中綠橙、樂東香蕉、昌江芒果和白沙綠茶等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綠色農業品牌。

  延伸閱讀

  興邊富民行動,是1999年由國家民委聯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倡議發起的一項邊境建設工程,宗旨是振興邊境、富裕邊民。通過加大對邊境地區的投入和對廣大邊民的幫扶,使邊境地區儘快發展起來,邊民儘早富裕起來,在發展中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感情和加強各民族大團結,最終達到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的目的。

  2011年,國務院批准我省6個民族自治縣納入興邊富民行動政策扶持範圍。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長田村有了長遠致富路
    11月14日,站在東方市天安鄉長田村百香果種植基地外,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派駐長田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怡遠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長田村地處偏遠,是「十三五」建檔立卡深度貧困村,全村共236戶1003人。2016年4月,該村被確定為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定點幫扶村。從第一批駐村扶貧幹部進村,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就把打贏長田村脫貧攻堅戰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一套圍繞著「長效脫貧」的工作機制迅速建立起來。
  • 海南省五指山市設立「教育村長」:黎村苗寨有了教育守門人
    五指山市教育局遴選出這樣一批教師駐守「教育村長」崗位,沉入基層,摸清村裡逃課厭學的學生情況,當黎村苗寨的教育守門人,把控輟保學的觸角延伸至家家戶戶。「五指山市是海南中部地區黎族苗族的聚居地,由於地遠山偏,經濟欠發達,一些黎苗族家長對教育不夠重視,導致孩子有逃課厭學的現象。」五指山市教育局副局長王瓊軍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哪裡出了問題,就從哪裡找到解決辦法。
  • 海南日報數字報
    一個是瓊海的塔洋,因聚奎塔而命名,經常來往於瓊海與文昌之間,無數次與聚奎塔擦肩而過,只知道這座古塔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是未曾走近它。  2012年春節之後,聚奎塔依稀還飄著香火的味道,走近它,才知道這座矗立在田洋上的古塔已經在風雨之中佇立了四百多年,是海南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創已露「尖尖角」
    文創力量茁壯成長  記者了解到,海南文創產業在大致類別上,圍繞著圖書、動漫、創意、工藝和民俗等多方面展開。可以看到,無論是商業文化企業抑或是省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都在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等多種渠道成為海南文創產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赤膽忠心 浴血瓊西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賈磊 特約記者 劉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中收藏著眾多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物。這些文物勾起了人們對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其中,一個背帶殘缺的舊公文包尤其引人注目。「這是開國少將馬白山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是老外也是「海南仔」
    「特別高興可以通過自己的中文特長,去發現海南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優勢,為柬埔寨與海南之間的往來貢獻一己之力。」近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柬埔寨語老師王虎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他在海南兩年多來的工作與生活經歷。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金秋九月享汽車盛宴
    關注·海報集團2013金秋車展  本報海口7月26日訊(記者程嬌 實習生李麗媚) 今天下午,海報集團金秋車展組委會在海南日報新聞大廈舉行了招商及新聞發布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吉祥物帶貨海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毛絨公仔、冰箱貼、手機屏保、聯名借記銀行卡、運動項目造型……自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山蘭稻奏響黎家豐收曲
    自2017年白沙黎族自治縣首次啟動「啦奧門」豐收節以來,在白沙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在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陣容的大力推介下,白沙山蘭稻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有力提升了白沙民族活動的文化影響力,「啦奧門」成功申報白沙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山蘭稻市場行情十分看好,也有力幫扶白沙更多的貧困戶和農戶拓寬了產業致富的新路子,實現增產又增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抽水送水 亮出實招抗旱情
    7月27日中午,定安縣翰林鎮中瑞居南鬥四隊居民鍾佐雄對前來採訪的海南日報記者說。  今年5月以來,我省多個市縣高溫少雨天氣持續。受此影響,定安縣翰林鎮,瓊海市嘉積鎮、塔洋鎮、大路鎮,文昌市東閣鎮等地出現不同程度旱情,不僅農田灌溉水源緊缺,一些居民點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為此,當地政府通過安排車輛送水、組織村民打井等方式,全力保飲水、穩生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猿」來如此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它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而純粹的象徵,既代表詩家或哲人超凡脫俗的理想,又充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神秘紐帶。」
  • 海南日報數字報-塔昌行
    ■ 陳正優(海南)    夏日裡的一天清晨,一場傾盆大雨剛過,雨水洗刷了柏油路上的塵埃,一路油光淨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郵輪遊艇:遊進尋常百姓家
    8月21日9時許,在三亞遊艇旅遊中心,一位導遊來到海南鴻洲海洋旅遊公司前臺,要求安排4艘遊艇。隨後不久,海南日報記者看到,遊客陸續湧入,其中有不少是趁著暑假帶著孩子過來親子遊的。  不一會兒,三亞遊艇旅遊中心外的鴻洲遊艇碼頭原本停滿遊艇的泊位空出了不少。「70多艘遊艇已經在上午9點出海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這時,一位叫黃道婆的老婦人從崖州(今屬海南三亞)來到此地,「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黃道婆不僅幫助鄉人改進了棉紡織工具,還將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細膩精巧的花紋紡織技藝傳到大陸。  黃道婆嘆為觀止的紡織技術源自海南的黎族地區,而紡織所用的吉貝是海南等地生長的一種喜高溫的產絮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碼在手 全島惠購
    5月13日,跨境電商鯨貿海購市場經理楊伊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非常期待藉助海南這個正大力推動建設的消費平臺,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這兩天,該公司正和省商務廳、省大數據管理局加緊細化接入海南「消費一碼通」的方案,不斷優化體驗,全力加快上線速度。  上線後的鯨貿海購,將成為海南「消費一碼通」的第863家商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森林客棧 講述動聽海南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暨第三屆絲綢之路美食節上,海南森林客棧連鎖酒店榮獲全國十佳客棧民宿品牌。  民宿,近幾年被投資界譽為「下一個投資的風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資訊廣場
    海口市龍昆南別墅3層,280m2,實用360m2,350萬,18084671201。    江東新區不限購不限貸別墅6層400m2,300萬,18084671201。(趙女士65360879)    2020年10月10日    公告  海南瓊威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你公司在我單位承建的項目,仍有21萬元項目尾款未處理,請貴司於2020年10月22日前與我單位聯繫處理,逾期不聯繫,我單位將依法處置。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把膠刀一顆匠心
    梁慶蓮磨好膠刀後,認真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梁慶蓮中等身材,身穿樸素的淺色工裝,夾雜銀絲的頭髮,常年的辛勞使她的皮膚顯得有些粗糙蠟黃。作為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的一名女膠工,梁慶蓮與橡膠樹打交道已經24年。  1993年3月,年僅20歲的梁慶蓮從廣西邕寧來到了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當上了一名割膠工。  「一切從零開始。」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