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天水市,石姓很廣泛,石家人一提起「石道臺石作瑞」的名號,個個都能說上一段故事,且言談舉止中充滿了尊敬、敬仰之情。
·清朝官員畫像·
一、清官道臺
石作瑞,清乾隆至嘉慶年間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據天水著名學者王耀先生考究,其大約生活在清乾隆初年(1737年)至嘉慶十二年(1807年)之間。
石作瑞祖籍天水市秦州區關子鎮朱槽溝村或劉家灣村,也有專家認為是附近的陳石村,筆者認為都對,因為至今三個村莊石姓之人敬奉的祖先在同一處廟宇,足見一脈相傳,同根同源。
石作瑞祖上世代務農,以耕讀傳家,後移居秦州西關,以經營糧食為業,相繼為朝廷代籌糧餉軍需,家業也隨之興旺。
石作瑞自幼生活在儒商家庭,殷實的家業令他從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相傳9歲即會作詩文,常有精闢之句,周圍都視為奇才。乾隆6年被派往四川川北清溪任知縣,後任彭縣縣令、建昌道道臺、川北道道臺等。乾隆54年任川南永寧道道臺加巡按使,並授予通儀大夫。
據史料記載,石作瑞為官時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從「以民為本,處置民事得當」「能按軍需積極籌措糧款」等辭可見一二。後來他還帶兵平西康廓爾喀叛亂,為此朝廷特賜「頂戴花翎」。
·清朝官員的官帽·
乾隆60年,達州發生變亂,乾隆派石作瑞總管軍需。他恪盡職守,盡心盡責,「在任上督察防守器械,儲備糧草。併兼安撫收容難民,為穩定社會秩序盡力做事」,為此朝廷授以按察使銜。
變亂平息後,石作瑞受奸人誣陷,蒙不白之冤,朝廷查之無過,官復原職,遂調任贊參軍營,協助軍務,後赴任永寧道道臺。朝廷念其功德,曾賞金五十兩,石作瑞分文未留,悉數捐出,作天水伏羲廟修繕之用。
二、乾隆義子
也有民間傳說,乾隆年間石作瑞為皇后祝壽時被皇后收為義子並加官進爵。
其子石鈞勒嘉慶12年為父親石作瑞曾立墓碑,其碑文曰:「大清誥授通儀大夫,歷任四川永寧、建昌、川北道兵備道加按察使銜,石作瑞墓」。由此可見,石作瑞為官時在四川,官至通儀大夫加按察使銜,並未提及乾隆義子之事。
石作瑞是不是乾隆義子並不重要,也無從考究。他一生清正廉潔,不貪不腐,奔波蜀地,勤政為民,有德於蜀地人民這才是史實,也是值得後人敬仰的地方。
石作瑞為朝廷恪盡職守,勞頓奔波,終因積勞成疾,逝世於官邸,享年70餘歲,後葬於老家秦州城西南赤峪河畔。
三、石家巷:永恆的記憶
天水石家巷位於伏羲城東門十字路口東南角,原名叫尚武巷、愛武巷,後因天水名人石作瑞在此居住過而改名石家巷。
石作瑞故居共七座院落,為北鬥七星布局。佔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為清代早期建築群,今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院落」。
七座院落排列於巷道東西兩側,每院以封閉式獨成小院。全院東西南北以四面房合圍形成四合院。
石作瑞故居木雕很是出名,堪稱秦州民間木雕工藝美術館。其木雕工藝精美,圖案花飾品種繁多,為秦州古民居中的一絕。
石作瑞故居的蠟梅也很稀有,院東北角有株蠟梅樹齡約100年,為目前秦州最為古老的黃梅,有人稱為「秦州黃梅第一樹」,花開時節,梅香滿院,令人流連忘返。
石家巷歷經300多年風雨滄桑,至今依然屹立不倒,不光是因為石道臺的廉政故事,也是後人敬仰清官、前赴後繼修繕保護的結果。
每當走過這條百年小巷時,巷口豎立的「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欣聞天水市要創建西關古城、對西關的文物古蹟進行保護性重建,石家巷也在保護、修繕之列,這是天水之幸,也是文化之幸。
我是@歷史蟲二,歷史的天空下,每個人都有一葉故事。關注我,一起分享不一樣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