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屬於濰坊市下轄的縣級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被譽為中國絲綢之鄉、華僑之鄉和中國溴·鹽之鄉。
這裡的綠博園位於昌邑市區中部,濰河東岸,佔地2000多畝。處處彰顯著「以水為脈、以古為骨、以綠為衣、以文為蘊、以人為本」的無限魅力,是「水、綠、古」完美結合的典範。 將中國北方古建風格和古建藝術、國內外景觀樹珍品和優質苗木、花卉皆攬懷中,把濰水文化、青銅文化、絲綢文化、華僑文化和武狀元文化融入其身。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黃福:
黃福,字如錫,號後樂,中書省益都路濰州昌邑縣(今山東省昌邑縣)人。明朝名臣。
黃福在明太祖時以太學生出任項城、清源主簿。後遷為金吾前衛經歷,以言政受賞識,被擢升為工部右侍郎。明成祖時任工部尚書。安南屬明時期,黃福任首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在安南十九年,威惠兼行。離任時,百姓號泣送別。他立朝四十餘年,在兩京任尚書三十九年,督漕運、議兵屯,老成忠直,剛正廉潔,史稱其「操節之正,始終一致」。晚年官至南京守備參贊機務、少保兼戶部尚書。
李士楨:
李士楨,字毅可,本姓姜,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辦東隅村人。歷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撫、廣東巡撫。
李士楨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出生於今昌邑城中姜家大灣北埃,幼治經業,「族人皆以遠大期之」。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第二次攻入河南、山東等地,昌邑失陷,史稱「壬午兵燹(xiǎn)」。在此次兵燹中,23歲的李士楨被清軍擄去。第二年初,清軍班師,李士楨隨軍來到遼東,被正白旗佐領李西泉認為義子,遂由姜氏改姓李氏。李士楨雖一生仕宦在外,但始終未曾忘記自己是姜氏家族的成員。他一生為官,勤政廉潔,受百姓愛戴,為姜氏家族贏得了聲譽,同時也為族人樹立了行為典範。李士楨用自己的聲譽與行動,親睦宗族,促進了姜氏家族的團結與發展。
張志棟:
張志棟,字敬修,別字青樵,清朝昌邑市奎聚街辦南隅村人。仕至福建、浙江、江西巡撫,遷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張志棟處理朝政,勇于堅持己見,不畏權貴,他因保舉人才之事,觸犯同僚利益,被奸臣所參,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被革職,改授督修永河。他勤於工事,日夜勞作,終於積勞成疾,於次年六月卒於修河工地,享年66歲。歸葬於昌邑城西南二十裡豹埠營鳳凰埠。
陳幹:
陳幹,字明侯,山東省昌邑市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入湖北陸軍學堂,1905年赴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不久受孫中山派遣,回到東北開展反清革命。1907年回到昌邑,宣傳革命。1908年與商震、景定成等人赴青島,創辦新式學堂震旦公學,並注意把革命思想傳播到校外群眾中,發展革命組織,為武裝起義做準備。同年,陳幹與劉冠三、於洪起等人發起成立山東保礦會,反對德國侵佔山東礦權,力爭民族權益。此後,陳幹為革命事業奔波於日本和中國東北。在長春組織山東同鄉會,為革命積蓄力量。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陳幹認為山東革命應集中力量由津浦鐵路北伐策取濟南,便至南京,獲得支持。1912年被黃興任命為山東民軍統領,一路攻打清軍,光復徐州。1913年任陸軍部諮議,晉升為陸軍中將。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時,奉命赴膠東調查民間損失。1916年任山東省政務廳廳長。1921年任廣東非常大總統諮議。1922年被各界推舉為中日談判代表,為收回青島進行艱苦的談判鬥爭。後任魯案協定善後委員會委員、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顧問。1923年奉命辦理接收威海事宜。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1927年8月18日在南京被桂系軍閥殺害,終年46歲。生平著有《倥傯集》、《歐戰拾遺》、《魯案》、《威案》等。1986年經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批准,由國家撥專款重新修建了位於昌邑市龍池鎮的陳幹先生墓園。
張智忠:
張智忠,中共昌邑縣委第一任書記,革命烈士,昌邑縣東冢鄉集東村人。
1939年7月,他不幸被捕,押在昌城監獄。敵人使用了種種酷刑,他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卻始終嚴守黨的機密 。1939年9月,敵人為了「放長線釣大魚」,將他秘密押往濰縣,安排在被特務嚴密監視的城裡南寺廟維新小學當教員。在維新小學,他秘密團結窮苦校工學生,發展黨員,開展革命活動。他千方百計與地下黨組織接頭聯繫,終於成功。1940年9月,按照上級黨組織指示,他從濰縣城內購到了一架石印機,安全轉運到解放區。 1941年2月,他要求回家探母,日本特務企圖順藤摸瓜,準其探家,暗派7個便衣特務秘密跟蹤,並與駐東冢的特務隊聯合監視。然而他機智地通過內線與黨組織取得聯繫。經過巧妙安排,在回濰途中,以被「縣大隊」劫走的假象,逃出了虎口。他脫險後即去膠東,先後擔任西海各救會民訓、文協主任等職。同年11月,在反掃蕩鬥爭中不幸再次被捕。在敵人的刑場上,他表現了崇高的革命氣節。他被綁在招遠城北十裡堡附近一根電線桿上,一面痛罵敵人,一面高呼「共產黨萬歲」。殘忍的敵人割去了他的舌頭,又向他全身猛刺幾刀,他英勇犧牲。
齊安聚:
齊安聚,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山東昌邑縣雙臺鄉東永安村人。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先後參加過大小戰役、戰鬥數百次。主要有:1947年的萊蕪戰役、魯西南沙土集攻堅戰、土山集攻堅戰、河南許昌雉杞阻擊戰,1948年的洛陽戰役園門口阻擊戰、開封戰役攻堅戰、淮海戰役蘆樓、三裡架、崔莊、劉集攻堅戰,1949年的解放上海戰役,1950年抗美援朝中的第二、四、五次戰役及平康準阻擊戰。在戰鬥中,機智勇敢,指揮有方,多次立有戰功。1955年授大校軍銜,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長期的戎馬生活,使他積勞成疾,於1963年4月在北京病逝。遺體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黃元御:
黃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昌邑市黃家辛戈村人,清代著名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醫,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藥濟」概括其一生。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黃藥師」、「一代宗師」,清軍四川軍醫館——久真堂的祖師爺。
當然,昌邑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昌邑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