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市,是湖北省孝感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孝感市西南。
這裡的文峰塔,亦名文筆峰,又稱凌雲塔。是應城市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於應城市南郊四華裡處的沙崗村。倚塔遠眺,富水風光,盡收眼底。歷經明、清多次毀於兵禍,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重修建,保存至今。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蔣作賓:
蔣作賓,字雨巖,湖北應城人。著名的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外交官。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加入同盟會。1907年畢業回國任保定速成學校教習。1909年調任陸軍部軍衡司科長、旋升司長。武昌起義爆發,奉命赴灤州對張紹曾部宣撫,暗中聯絡革命黨人,欲武力奪取北京。後往瀋陽謀藍天蔚舉兵獨立,均未成。11月漢陽失守,被推為九江都督府參謀長,派江西民軍赴湖北廣濟、黃岡牽制清軍。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次長,南北議和後,北上續職。1913年稱病離職,被幽禁西山,袁死復任參謀本部次長。1919年參與驅逐湖北督軍王佔元。1921年主張「湖北自治」,被推為湖北省總監。後歷任政府委員及軍事委員會委員、駐德公使、駐日大使、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職。
劉仁靜:
劉仁靜,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字養初,又名亦宇、敬雲,湖北應城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春,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和鄧中夏創辦並主編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先驅》,同年9月去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繼又出席了少共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
1951年在人民出版社從事編譯工作,翻譯了《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等著作。1986年底,任人民出版社特約翻譯、國務院參事。
楊業功:
楊業功,湖北應城人,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員。1963年8月從湖北省應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謀、作訓處長、旅長,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
入伍40多年來,他牢記軍人的神聖職責和歷史使命,奮發向上,爭先創優,特別是走上基地領導工作崗位後,殫精竭慮,忘我工作,為部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和軍事鬥爭準備嘔心瀝血,拼搏進取,做出了突出成績。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
許白昊:
許白昊,又名許白天、許北浩、許世光,湖北應城人。早年就讀於武昌私立工業學校機械科,後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去上海入機械廠當工人。不久又考入浙江省立工業學校學習。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分部領導。成立漢陽鋼鐵廠工會,任秘書。湖北省工團聯合會秘書兼組織部副主任,湖北省工團聯合會委員長,並任中共武漢區執行委員會委員、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行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和中央工人運動委員會委員。
白聖法師:
白聖法師,俗家姓胡,名必康,出家後法名東富,字白聖,號潔人,湖北省應城人。1948年前往臺灣,先後擔任臺北市十普寺、臨濟寺等寺院住持,並長期擔任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在臺灣期間,白聖長老創辦了中國佛教三藏學院等。遺著有《學禪方便談》、《維摩經講錄》、《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寺院住持手冊》,及《楞嚴經表解》、《金剛經表解》、《起信論表解》、《雲水夢憶》等書行世。
李範一:
李範一,字少伯,湖北應城城關人。幼時家貧,父早喪,由叔祖及舅父資送私塾就讀。10歲能文,13歲中秀才,鄉人鹹稱「神童」。旋入兩湖書院,與董必武等相善,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首義,被編入學生軍,頗受黃興器重,擬留部任用。為求深造,獲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先學經濟,後改習無線電。1917年畢業後在美國一家無線電器製造廠工作。1924年回國。後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交通處處長。北伐勝利後,先後任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交通處處長、軍事交通技術學校校長、建設委員會無線電管理處處長等職。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任燃料工業部副部長。1955年調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先後擔任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一生歷經前清、民國與新中國,抗戰時期排除萬難幫助國共合作,致力於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為我國的無線電事業、燃料工業、石油工業與新中國的建設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許子威:
許子威,湖北應城人,金陵大學農業專修科畢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廣州起義。曾任第四師連指導員、師黨委書記,中共應城縣委軍事部部長,豫鄂邊區行政公署主任。參加了中原突圍。後任陝南獨立遊擊支隊政委、桐伯行署主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交通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南軍班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處長、華中農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陳振新:
陳振新,1903年出生於應城市陳河鎮陶李村陳東灣東首。1925年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1932年2月22日殉國於上海廟行鎮。1991年,國家民政部追記陳振新為革命烈士。
楊德修:
楊德修,少將,字伯芳,湖北應城人。1930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七期步科,同年8月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師司令部參謀,1932年1月任陸軍第2師第8團6連連長,1933年4月曾參加長城口南天門抗日戰役負重傷。
1937年參加淞滬抗日會戰,同年9月任陸軍第61師第128團1營營長。1938年5月參加中原抗日戰役,同年9月參加堅守武漢外圍麻城的抗日戰役。1939年8月任第八戰區蘭州警備團團長,1941年12月任陸軍第61師第183團團長,1943年秋參加山西候馬鎮抗日戰役。1944年1月任陸軍整編第61旅副旅長,1945年7月參加陝西錐南官道口四莊山抗日戰役。1946年2月任陸軍整編第61旅少將旅長,陸軍第61師少將師長。1948年7月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少將高參,1950年12月隨國民黨軍隊撤退臺灣,在臺灣任陸軍少將參謀長,1960年1月1日退役。1984年3月從臺灣回大陸定居,同年 6月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1984年任武昌區政協委員,1985年任武漢市政協常委,1985年參加民革組織,1988年任黃埔軍校湖北省同學會會員。
沈遐清:
沈遐清,生卒年月不詳,字素卿,明末清初應城人。幼時玲瓏機敏,能寫詩作賦,後下嫁浙都水利道陳昺虞之子陳運隆為妻。沈遐清寡居四十年,七十歲離世。沈遐清的詩作多悲怨之音。代表詩作如《驚夢》:覺來霜月送清寒,無限離愁夢不安。挽斷羅巾留不住,別郎容易見郎難。再如《暮愁聞雁》:霜葉驚風送晚秋,平沙漠漠靜寒洲。孤情偏愛悲鳴雁,能識瀟湘一段愁。風雨瀟瀟是暮秋,清音嘹嚦偏虛洲。勸君莫打南來雁,好向天涯寄遠愁。留存至今的詩詞文集有:《詩經說意》、《萍窗偶記》、《墨繡窠文集》和《素卿詩抄》十卷、《集唐詩》二卷。
孫亨:
孫亨,明代湖北應城人,明朝開國將領孫巖之子。據《雍正應城縣誌》、《光緒應城志》記載:「應城伯祿千石與世劵,永樂十六年卒,贈應城侯,諡威武,子亨洪武末嗣百戶升正千戶,歷河南都指揮,永樂十六年嗣父爵應城伯。」孫亨成年入伍為仕。洪武末年(約1398年),因其父功而封伯,遂嗣父爵百戶,隨後又晉升正千戶。建文初年(1399年),孫亨同其父孫巖一起隨燕王朱棣鎮守北平,隨「靖難軍」南徵北戰。先攻破通城,協助通城降將房勝挫敗攻城的朝廷平叛軍,後又長途徵戰,先攻陷薊州(今天津薊縣),降服永平,大敗李景隆於鄭村壩;後又在大同、白溝河、滄州、彰德、靈壁的連續作戰中屢建戰功。攻入南京後,燕王朱棣犒賞有功之臣,將孫亨提升為河南都指揮。朱棣稱帝後,孫亨一直以都指揮鎮守河南,恪盡職守。永樂十六年(1418年),其父孫巖逝世,朱棣遂讓其繼嗣父爵,封為應城伯。
陳士元:
陳士元,字心叔,號養吾,小名孟卿,一號江漢潛夫,又稱環中愚叟,明代湖北應城西鄉陳嶺人。
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學業於餘胤緒。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鄉舉,編成《缶鳴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編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進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灤州知州。陳士元在灤州任期,為當地建文筆峰,造祭器,修倉廩,並編《灤州志》、《海濱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辭去官職,回歸故裡。所著之書已刊行者有《易象鉤解》、《五經異文》、《論語類考》、《孟子雜記》、《荒史》等26種,計252卷;未刊行者有《新宋史》、《新元史》百餘卷,《史纂》10卷;散佚不傳者約400餘卷。另編、注有《古今韻分注撮要》五卷、《韻苑考遺》四卷、《古俗字略》七卷、《俚言解》二卷、《裔語音義》四卷、《五經異文》十一卷、《論語類考》二十卷、《孟子雜記》四卷、《孟子雜記》、《荒史》、《古俗字略》、《夢林元解》、《名疑》、《姓匯》、《姓觿》等著述。
程大中:
程大中,字拳時,號是庵,湖北應城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前後在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進士。官靳州學正。大中殫心稽古,淹通經史。所著有《在山堂集》、《甲乙存稿》、《餘事集》及《四書逸箋》六卷,《測言》二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邱中嶽:
邱中嶽,湖北應城人,原國民黨將軍,黃埔軍校16期畢業。18歲參軍,因慕著名將領杜聿明第五軍的威名,便從所在部隊裡「開小差」投奔杜聿明部隊的第22師。趕到崑崙關時戰役已接近尾聲,邱中嶽也因此成了崑崙關大捷的歷史見證人。隨後邱中嶽隨部隊遠徵滇印緬。一生親歷百戰,又稱「百戰將軍」。
當然,應城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應城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