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百戰將軍」之稱!

2020-12-22 萌貨說文史

應城市,是湖北省孝感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孝感市西南。

這裡的文峰塔,亦名文筆峰,又稱凌雲塔。是應城市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於應城市南郊四華裡處的沙崗村。倚塔遠眺,富水風光,盡收眼底。歷經明、清多次毀於兵禍,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重修建,保存至今。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蔣作賓:

蔣作賓,字雨巖,湖北應城人。著名的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外交官。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加入同盟會。1907年畢業回國任保定速成學校教習。1909年調任陸軍部軍衡司科長、旋升司長。武昌起義爆發,奉命赴灤州對張紹曾部宣撫,暗中聯絡革命黨人,欲武力奪取北京。後往瀋陽謀藍天蔚舉兵獨立,均未成。11月漢陽失守,被推為九江都督府參謀長,派江西民軍赴湖北廣濟、黃岡牽制清軍。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次長,南北議和後,北上續職。1913年稱病離職,被幽禁西山,袁死復任參謀本部次長。1919年參與驅逐湖北督軍王佔元。1921年主張「湖北自治」,被推為湖北省總監。後歷任政府委員及軍事委員會委員、駐德公使、駐日大使、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職。

劉仁靜:

劉仁靜,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字養初,又名亦宇、敬雲,湖北應城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春,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和鄧中夏創辦並主編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先驅》,同年9月去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繼又出席了少共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

1951年在人民出版社從事編譯工作,翻譯了《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等著作。1986年底,任人民出版社特約翻譯、國務院參事。

楊業功:

楊業功,湖北應城人,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員。1963年8月從湖北省應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謀、作訓處長、旅長,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

入伍40多年來,他牢記軍人的神聖職責和歷史使命,奮發向上,爭先創優,特別是走上基地領導工作崗位後,殫精竭慮,忘我工作,為部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和軍事鬥爭準備嘔心瀝血,拼搏進取,做出了突出成績。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

許白昊:

許白昊,又名許白天、許北浩、許世光,湖北應城人。早年就讀於武昌私立工業學校機械科,後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去上海入機械廠當工人。不久又考入浙江省立工業學校學習。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分部領導。成立漢陽鋼鐵廠工會,任秘書。湖北省工團聯合會秘書兼組織部副主任,湖北省工團聯合會委員長,並任中共武漢區執行委員會委員、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行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和中央工人運動委員會委員。

白聖法師:

白聖法師,俗家姓胡,名必康,出家後法名東富,字白聖,號潔人,湖北省應城人。1948年前往臺灣,先後擔任臺北市十普寺、臨濟寺等寺院住持,並長期擔任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在臺灣期間,白聖長老創辦了中國佛教三藏學院等。遺著有《學禪方便談》、《維摩經講錄》、《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寺院住持手冊》,及《楞嚴經表解》、《金剛經表解》、《起信論表解》、《雲水夢憶》等書行世。

李範一:

李範一,字少伯,湖北應城城關人。幼時家貧,父早喪,由叔祖及舅父資送私塾就讀。10歲能文,13歲中秀才,鄉人鹹稱「神童」。旋入兩湖書院,與董必武等相善,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首義,被編入學生軍,頗受黃興器重,擬留部任用。為求深造,獲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先學經濟,後改習無線電。1917年畢業後在美國一家無線電器製造廠工作。1924年回國。後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交通處處長。北伐勝利後,先後任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交通處處長、軍事交通技術學校校長、建設委員會無線電管理處處長等職。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任燃料工業部副部長。1955年調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先後擔任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一生歷經前清、民國與新中國,抗戰時期排除萬難幫助國共合作,致力於民族的獨立與解放,為我國的無線電事業、燃料工業、石油工業與新中國的建設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許子威:

許子威,湖北應城人,金陵大學農業專修科畢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廣州起義。曾任第四師連指導員、師黨委書記,中共應城縣委軍事部部長,豫鄂邊區行政公署主任。參加了中原突圍。後任陝南獨立遊擊支隊政委、桐伯行署主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交通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南軍班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處長、華中農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陳振新:

陳振新,1903年出生於應城市陳河鎮陶李村陳東灣東首。1925年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1932年2月22日殉國於上海廟行鎮。1991年,國家民政部追記陳振新為革命烈士。

楊德修:

楊德修,少將,字伯芳,湖北應城人。1930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七期步科,同年8月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師司令部參謀,1932年1月任陸軍第2師第8團6連連長,1933年4月曾參加長城口南天門抗日戰役負重傷。

1937年參加淞滬抗日會戰,同年9月任陸軍第61師第128團1營營長。1938年5月參加中原抗日戰役,同年9月參加堅守武漢外圍麻城的抗日戰役。1939年8月任第八戰區蘭州警備團團長,1941年12月任陸軍第61師第183團團長,1943年秋參加山西候馬鎮抗日戰役。1944年1月任陸軍整編第61旅副旅長,1945年7月參加陝西錐南官道口四莊山抗日戰役。1946年2月任陸軍整編第61旅少將旅長,陸軍第61師少將師長。1948年7月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少將高參,1950年12月隨國民黨軍隊撤退臺灣,在臺灣任陸軍少將參謀長,1960年1月1日退役。1984年3月從臺灣回大陸定居,同年 6月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1984年任武昌區政協委員,1985年任武漢市政協常委,1985年參加民革組織,1988年任黃埔軍校湖北省同學會會員。

沈遐清:

沈遐清,生卒年月不詳,字素卿,明末清初應城人。幼時玲瓏機敏,能寫詩作賦,後下嫁浙都水利道陳昺虞之子陳運隆為妻。沈遐清寡居四十年,七十歲離世。沈遐清的詩作多悲怨之音。代表詩作如《驚夢》:覺來霜月送清寒,無限離愁夢不安。挽斷羅巾留不住,別郎容易見郎難。再如《暮愁聞雁》:霜葉驚風送晚秋,平沙漠漠靜寒洲。孤情偏愛悲鳴雁,能識瀟湘一段愁。風雨瀟瀟是暮秋,清音嘹嚦偏虛洲。勸君莫打南來雁,好向天涯寄遠愁。留存至今的詩詞文集有:《詩經說意》、《萍窗偶記》、《墨繡窠文集》和《素卿詩抄》十卷、《集唐詩》二卷。

孫亨:

孫亨,明代湖北應城人,明朝開國將領孫巖之子。據《雍正應城縣誌》、《光緒應城志》記載:「應城伯祿千石與世劵,永樂十六年卒,贈應城侯,諡威武,子亨洪武末嗣百戶升正千戶,歷河南都指揮,永樂十六年嗣父爵應城伯。」孫亨成年入伍為仕。洪武末年(約1398年),因其父功而封伯,遂嗣父爵百戶,隨後又晉升正千戶。建文初年(1399年),孫亨同其父孫巖一起隨燕王朱棣鎮守北平,隨「靖難軍」南徵北戰。先攻破通城,協助通城降將房勝挫敗攻城的朝廷平叛軍,後又長途徵戰,先攻陷薊州(今天津薊縣),降服永平,大敗李景隆於鄭村壩;後又在大同、白溝河、滄州、彰德、靈壁的連續作戰中屢建戰功。攻入南京後,燕王朱棣犒賞有功之臣,將孫亨提升為河南都指揮。朱棣稱帝後,孫亨一直以都指揮鎮守河南,恪盡職守。永樂十六年(1418年),其父孫巖逝世,朱棣遂讓其繼嗣父爵,封為應城伯。

陳士元:

陳士元,字心叔,號養吾,小名孟卿,一號江漢潛夫,又稱環中愚叟,明代湖北應城西鄉陳嶺人。

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學業於餘胤緒。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鄉舉,編成《缶鳴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編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進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灤州知州。陳士元在灤州任期,為當地建文筆峰,造祭器,修倉廩,並編《灤州志》、《海濱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辭去官職,回歸故裡。所著之書已刊行者有《易象鉤解》、《五經異文》、《論語類考》、《孟子雜記》、《荒史》等26種,計252卷;未刊行者有《新宋史》、《新元史》百餘卷,《史纂》10卷;散佚不傳者約400餘卷。另編、注有《古今韻分注撮要》五卷、《韻苑考遺》四卷、《古俗字略》七卷、《俚言解》二卷、《裔語音義》四卷《五經異文》十一卷《論語類考》二十卷《孟子雜記》四卷、《孟子雜記》、《荒史》、《古俗字略》、《夢林元解》、《名疑》、《姓匯》、《姓觿》等著述。

程大中:

程大中,字拳時,號是庵,湖北應城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前後在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進士。官靳州學正。大中殫心稽古,淹通經史。所著有《在山堂集》、《甲乙存稿》、《餘事集》及《四書逸箋》六卷,《測言》二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邱中嶽:

邱中嶽,湖北應城人,原國民黨將軍,黃埔軍校16期畢業。18歲參軍,因慕著名將領杜聿明第五軍的威名,便從所在部隊裡「開小差」投奔杜聿明部隊的第22師。趕到崑崙關時戰役已接近尾聲,邱中嶽也因此成了崑崙關大捷的歷史見證人。隨後邱中嶽隨部隊遠徵滇印緬。一生親歷百戰,又稱「百戰將軍」。

當然,應城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應城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武威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毒士之稱!
    武威,簡稱「雍涼」,古稱涼州、雍州、姑臧,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這裡歷史悠久,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徵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命名武威,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
  • 昌邑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黃藥師」之稱!
    昌邑市屬於濰坊市下轄的縣級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被譽為中國絲綢之鄉、華僑之鄉和中國溴·鹽之鄉。這裡的綠博園位於昌邑市區中部,濰河東岸,佔地2000多畝。處處彰顯著「以水為脈、以古為骨、以綠為衣、以文為蘊、以人為本」的無限魅力,是「水、綠、古」完美結合的典範。
  • 北京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最後一位內閣首輔!
    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康熙為之題匾「圓眀園」,「圓眀」為雍正法號。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帝王,除了帝王,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天水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名!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裡」之稱。這裡的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 泉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江南第一清官」、「青天」之稱!
    這裡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一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這裡不僅歷史文化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晉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北地三才子」之一!
    這裡的晉州鴨梨除了栽培歷史悠久、梨果面積較大外,梨果品質也堪稱一絕,果實呈倒卵圓形,因其果梗部狀似鴨頭而得名。其質量優良,色澤金黃,皮質如玉,果肉細膩,酸甜可口,清香多汁,素有「落地酥碎,嚼後無渣」之美譽,具有清肺、化痰、潤燥、利便之功效,對咳喘病、高血壓等病症有輔助治療作用,享有盛名,號稱「三大果霸」之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重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愛國民族女英雄!
    其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別開生面,卓然成家,《易》學成就更是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對後世影響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內外。劉伯承:劉伯承,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毛澤東評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萬萬不可忘記的人」;蔣介石稱他「作孚兄」、「民族英雄」;馮玉祥誇他是「最愛國的,也是最有作為的人」。 巴蔓子:巴蔓子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將軍。
  • 遼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北周八柱國之一!
    遼陽,古稱襄平、遼東城,是遼寧省地級市,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中部,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擁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這裡的廣佑寺位於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中華大街,史料記載,該寺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出現的寺院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青石牌坊、世界最大的青銅香爐、世界最大的大雄寶殿、世界上最大的殿內木質貼金坐佛、世界上最大的宮燈。
  • 馬姓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南楚開國皇帝!
    馬姓不僅歷史悠久,還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馬援:馬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 鄧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南陽五聖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宗炳:信仰佛教,曾參加廬山僧慧遠主持的「白蓮社」,作有《明佛論》。漫遊山川,西涉荊巫,南登衡嶽,後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將遊歷所見景物,繪於居室之壁,自稱:「澄懷觀道,臥以遊之」。著有《畫山水序》。宗炳一生好遊觀山水,不論遠近,他都要前往登臨,晚年因病居於江陵,不能再涉足山水,常常感嘆不已。
  • 涿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涿州史上第一位狀元!
    涿州市,古稱涿鹿、涿邑、涿郡、範陽、涿州路、涿縣,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縣級市。地處河北省中部、保定市北部,地處京、津、保三角地帶,京畿南大門。這裡的三義宮位於涿州市樓桑廟村,始建於隋,後經唐、遼、元、明、清各代不斷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為紀念劉備、關羽、張飛於此桃園結義而建的。
  • 邯鄲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
    這裡的銅雀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即史書中之「鄴三臺」,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歷代名人題詠甚多而名。這裡的叢臺是邯鄲市的象徵,又名武靈叢臺,為中國百家名園之一,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趙雍時期,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臺"。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運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首!
    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坐落在萬榮縣閆景村,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這裡的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負盛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南昌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許仙!
    南昌,簡稱 「洪」或「昌」,古稱豫章、洪都,是江西省省會,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這裡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控蠻荊而引甌越」之地,是中國唯一一個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省會中心城市。新中國成立後,南昌製造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批海防飛彈、第一輛摩託車、拖拉機,是中國重要的製造中心、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一位浪漫主義者的...
    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平頂山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養龍專家、劉姓始祖!
    這裡的三蘇墳,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城西27公裡處的小峨嵋山東麓茨芭鎮蘇墳村東南隅,背嵩陽,面汝水,山川秀麗,風景宜人,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歷史。蘇墳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許多珍貴的詩文碑刻。這裡不但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宜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宜都史上第一任中共黨支部書記!
    宜都,是湖北省直轄、宜昌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鄂西南長江中遊南岸,這裡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這裡的奧陶紀石林景區位於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境內,是目前國內發現最為完好,分布最為集中的奧陶紀石林景觀。
  • 如皋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如皋史上第一位狀元!
    這裡的東方大壽星園位於著名的國際長壽之鄉如皋,其長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而如皋的長壽文化則是世界生命科學中的精華。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呂岱: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今江蘇省如皋市)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將領。
  • 濟寧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魯國第一任國君!
    這裡的梁山縣是古典名著《水滸傳》故事發祥地,是全國首批命名的武術之鄉。這裡的嶧山自然景觀優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這裡不僅是孔孟的誕生地,同樣也誕生了其他歷史名人!
  • 保定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史上連中三元第一人!
    與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衛大都,安定天下」,歷來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門」,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這裡的直隸總督署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裕華路,是中國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