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江南第一清官」、「青天」之稱!

2020-12-24 萌貨說文史

泉州,福建省東南沿海地級市,簡稱泉、鯉,別名鯉城、刺桐城,宋元時期,這裡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也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這裡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一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這裡不僅歷史文化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今晉江池店潘湖村歐厝)人。唐代文學家,博羅縣丞歐陽昌之子。

性喜恬靜,勤學好問。聯合逸士羅山甫同隱潘湖,研究學問。師從靈源山道士蔡明浚,學習修煉之術。建中初年(780-781),得到福建觀察使常袞賞識,大力推崇,與林蘊、林藻兄弟、詩人秦系、故相姜公輔輩交遊論文,詠吟酬唱。貞元二年(786),上京赴試。貞元八年(792),考中榜眼,授四門助教。上書宰相鄭餘慶,不得進用,全力參與韓愈的古文運動。

俞大猷:

俞大猷,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率領「俞家軍」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戰功累累,常被彈劾,遭到免官,被人冒領軍功,從不計較。創立兵車營,設計創造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後被追諡為武襄。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事中屢立戰功,升任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年間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後投清朝,深受皇太極重視。

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對洪承疇極為器重,拔擢他為大學士,負責南方戰事。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同時,洪承疇建議滿人「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淡化了滿漢之間的差異。也曾針對順治皇帝迎達賴喇嘛提出意見。其意見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在洪承疇的推動下,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漸和睦相處。

施琅:

施琅,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藉故殺曾德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誅殺了施琅父親與兄弟。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採納了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積極進行攻討臺灣的部署準備。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決定攻臺,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名臣。

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何朝宗:

何朝宗,又名何來,明代瓷塑家。江西臨川人,生於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隆泰後所村人。

現存何氏作品寥寥無幾。目前北京故宮和上海、福建、泉州、廣東等地博物館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歐美、日本、東南亞各國的何氏瓷塑被列為國寶文物。何朝宗在故鄉積極從事瓷塑研究、創作和傳藝活動,為德化瓷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德化瓷塑贏得高度國際聲譽作出了傑出貢獻。

李贄:

李贄,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要》。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李贄還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何喬遠:

何喬遠,字穉孝,號匪莪,泉州城內人。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登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右侍郎。他為人剛直不阿,持正敢言,多有作為,因而累遭權貴排擠,兩度辭官歸家,家居二十餘年。

他居家時還先後在清源山南鏡山下創辦鏡山書院和恥躬學社,出任泉山書院山長,在一峰書院和泉山書院講學,為泉州文教事業的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省泉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宋理宗時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曾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晉江曾氏仕途顯達,到了南宋又有曾懷、曾從龍等人位極人臣,一家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狀元,有「曾半朝」或「一門四相」的說法。

林嗣環:

林嗣環,字鐵崖,號起八。清代順治年間的福建晉江人(現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駟嶺村),當時的進士。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生,從小聰穎過人,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中。林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攻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已醜科登進士及第。授太中大夫,持簡隨徵,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

中進士後,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刪減版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

釋虛雲:

虛雲老和尚,俗名蕭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時母親就去世,後由庶母撫養長大。父親蕭玉堂公宦遊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後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雲禪師幼時,從師讀佛經,17歲離湘至閩,19歲至福建鼓山湧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次年依妙蓮(1824-1907)受戒。

清光緒十八年(1892)受臨濟宗衣缽於妙蓮和尚,受曹洞宗衣缽於耀成和尚。出家後勤修苦行。27歲離鼓山,先後在江浙名山大剎參訪耆宿,研習經教,參究禪宗。此後又參訪陝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三大寺,並由西藏到印度、錫蘭(今斯裡蘭卡)、緬甸等國,朝禮佛跡。由緬甸回國,朝拜雲南雞足山,經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禮安徽九華山,再至揚州高旻寺參加禪七法會,在赤山法忍和尚處獲悟。

黃光升:

黃光升,字明舉,號葵峰,明朝泉州晉江潘湖臨漳人。元處士贈徵仕郎天麟黃權八世孫。 累官戶刑二尚書,是明代一位倡導教育興國尊師重教的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水利學家和歷史學家,曾救護因上疏勸諫明世宗而被下獄的海瑞。

盧琦:

盧琦,字希韓,號奎峰、立齋,惠安後龍峰尾(今屬泉港區)人。他又是元代一位大詩人,為元末閩中文學四大名士之一,著有《奎峰文集》10卷、《詩集》12卷,《四庫總目》傳於世。《惠安縣誌》評價其詩「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

王慎中:

王慎中 ,字道思,早年因讀書於清源山中峰遵巖,號遵巖居士,後號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稱王仲子,晉江(今屬福建)人。明代詩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為明朝反覆古風的代表人物之一。

江加走:

江加走,木偶製作藝術家,又名家走,字長青,福建泉州人。

江加走掌中木偶的作者是一代木偶雕刻巨匠江加走,被國際木偶界譽為「木偶之父」,他製作的木偶頭像,被稱為「加走頭」或「花園頭」,被國家當作一級文物保管。50年代起,「加走頭」、「花園頭」開始被世界各大博物館視為珍寶收藏。

張瑞圖:

張瑞圖,字長公、無畫,號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平等居士等;漢族,明代畫家,晉江二十七都下行鄉(福建省晉江市青陽下行鄉)人。

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崇禎三年,因魏忠賢生祠碑文多其手書,被定為閹黨獲罪罷歸。

以擅書名世,書法奇逸,峻峭勁利,筆勢生動,奇姿橫生。鍾繇、王羲之之外另闢蹊徑,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鍾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擅山水畫,效法元代黃公望,蒼勁有勁,作品傳世極希。

留從效:

留從效,字元範,原籍泉州桃林縣(今福建泉州永春縣),後遷居泉州永春縣,五代十國時期割據閩南地區的軍閥。

留從效在統治閩南的十餘年內,採取息兵安民、保守疆土的政策。他重視文教,積極發展農業,又在泉州整建城港,招徠海外商賈,發展海運。此外,還靈活周旋於中原王朝及南唐之間,使泉、漳二州在五代全國性的戰亂中獨得繁榮和發展。

馮錫範:

馮錫範,號希範,明末清初福建龍溪人,生於晉江縣,鄭成功工官馮澄世之子。鄭成功薨,鄭經嗣位,闢為侍衛,從往臺灣徵鄭襲,靖內難,頗立戰功,從此備受信任,成為臺灣明鄭時期的主要將領,與陳永華、劉國軒並稱為臺灣三傑。

康熙二十年,鄭經去世後,馮錫範與鄭哲順等人發動東寧之變,罷黜監國鄭克臧,並將其絞死。以董太妃令,立鄭經次子鄭克塽,獨攬臺灣軍政大權。1683年,清廷攻陷臺灣,馮錫範隨鄭克塽降順,封忠誠伯爵,隸漢軍正白旗。

施世綸:

施世綸,字文賢,號潯江,福建晉江縣衙口鄉(現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後被編入清朝八旗漢軍鑲黃旗。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

施世綸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帝稱為「江南第一清官」。

施世綸是公案小說《施公案》的主角。《施公案》主要描寫清康熙年間清官施世綸巧斷奇案的故事,裡面還有黃天霸等一批俠士輔佐施公折獄緝盜、懲惡揚善的故事,是一部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俠義公案小說。「施公」、「黃天霸」等姓名在百姓口中錚錚傳誦數百年,真是「百姓口中有豐碑」。

當然,泉州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泉州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天長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皖東地區唯一的狀元!
    天長,安徽省縣級市,由滁州市代管,位於安徽省東部,除一面與安徽省來安縣接壤外,三面被江蘇高郵市、儀徵市、六合區、金湖縣、盱眙縣五縣市區環抱,是南京都市圈成員縣級城市,素有「安徽東大門」之稱。這裡的護國寺,始建於清同治四年。原址在縣城西門外,後遷至城內西門街,易名「天后宮」,又名「護國庵」。後屢遭兵燹,殘敗不堪。
  • 太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四家」之一!
    這裡的沙溪古鎮位於太倉市中部,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沙溪古鎮區內保存著明清臨水建築和漫長的古街,古老的小巷,古樸的古橋及歷史文化名人故居。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徐上瀛:徐上瀛,別名青山,號石泛山人,江蘇婁東(太倉)人。明末著名琴家。虞山琴派代表人物。
  • 北京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最後一位內閣首輔!
    北京,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國的首都、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地處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北部,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這裡的頤和園,是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與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 深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深州史上連中三元第一人!
    深州市,有著武術之鄉之稱,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級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西北部。這裡的興隆寺是千年古剎,歷史傳說眾多,於2012年,常濟法師開始千年古剎興隆寺的恢復重建工作,現主體觀音殿等工程已經建造好,該寺已經成為華北地區最具有個性的佛教禪院之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同處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讚賞和百姓愛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漢軍鑲紅旗,官至「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的于成龍;一位是來自山西,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龍。
  • 懷化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十大大將之首!
    懷化市,別稱「鶴城」,古稱「鶴州」、「五溪」,湖南省地級市,位於湖南省西部偏南,處於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之間。這裡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自古以來就有著「黔滇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通往大西南的「橋頭堡」。
  • 遼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北周八柱國之一!
    遼陽,古稱襄平、遼東城,是遼寧省地級市,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中部,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擁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這裡的廣佑寺位於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中華大街,史料記載,該寺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出現的寺院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青石牌坊、世界最大的青銅香爐、世界最大的大雄寶殿、世界上最大的殿內木質貼金坐佛、世界上最大的宮燈。
  • 宜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宜都史上第一任中共黨支部書記!
    宜都,是湖北省直轄、宜昌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鄂西南長江中遊南岸,這裡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這裡的奧陶紀石林景區位於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境內,是目前國內發現最為完好,分布最為集中的奧陶紀石林景觀。
  • 吉首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第一代苗族女鼓王!
    這裡的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秦漢時期這裡是重要的商埠碼頭,水上交通發達。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裡耶、茶洞)。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吳鶴:吳鶴,湖南吉首(鎮溪)人,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
  • 濟寧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魯國第一任國君!
    濟寧,山東省轄地級市,這裡歷史文化悠久,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儒家創始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皆出生於此,因此也叫孔孟之鄉。這裡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曲阜「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 鄒平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第一位有徽號的皇后!
    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有1500年的歷史,是一個叫莊嚴的法師創建的,當時名為龍臺寺。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院,寺院落成之日,洽東山有一泉湧出,中宗賜名「醴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自古就有「品重醴泉」之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曾在繼父友人的引薦下在此讀書。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昆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民風淳樸,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楊一清: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漢族,雲南安寧人,明代名臣。成化八年進士,曾任陝西按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頭銜出任督理陝西馬政。後又三任三邊總制。
  • 諸暨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諸暨三賢」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西施: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 無錫歷史名人,個個家喻戶曉,最後一位竟是華太師的原型
    無錫別名梁溪,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它地處長江三角洲,江蘇省東南部,滬寧鐵路中段,古運河正好穿過,在惠山腳下,太湖之濱。無錫的名勝、人文景觀也很多。有88米高的靈山大佛,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二泉,江南第一山的惠山,久經滄桑的龍光塔,人來人往的錫惠公園,太湖隹絕處的黿頭渚,四季飄香的梅園,珍奇細巧的蠡園……這裡不僅環境優美,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要離:要離,春秋時期吳國人,生活在吳王闔閭時期。
  • 丹江口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陳世美的歷史原型!
    丹江口市,古稱武當、均州,是湖北省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遊,由十堰代管。這裡的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這裡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 武威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毒士之稱!
    武威,簡稱「雍涼」,古稱涼州、雍州、姑臧,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這裡歷史悠久,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徵河西,擊敗匈奴,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命名武威,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
  • 重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愛國民族女英雄!
    這裡不僅吸引了眾多文藝界的名流,這裡也誕生了很多名人!三毛:四川大寧(今重慶市巫溪縣)人,寄籍甘肅固原(今屬寧夏),晚清名將,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廣西提督、湖北提督(從一品),曾平定張格爾之亂、天理教起義、李元發起義、建立「江南大營」,卒授一等輕車都尉(正三品)世襲,諡號「忠武」。來知德:來知德,明代理學家、易學家,著名詩人。
  • 如皋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如皋史上第一位狀元!
    這裡的水繪園始建於明末清初,位於如皋市城區東北隅,是中國江南園林建築的孤本代表,是中國眾多的名園之中,一處出類拔萃的佼佼者。這裡的東方大壽星園位於著名的國際長壽之鄉如皋,其長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而如皋的長壽文化則是世界生命科學中的精華。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晉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北地三才子」之一!
    這裡的晉州鴨梨除了栽培歷史悠久、梨果面積較大外,梨果品質也堪稱一絕,果實呈倒卵圓形,因其果梗部狀似鴨頭而得名。其質量優良,色澤金黃,皮質如玉,果肉細膩,酸甜可口,清香多汁,素有「落地酥碎,嚼後無渣」之美譽,具有清肺、化痰、潤燥、利便之功效,對咳喘病、高血壓等病症有輔助治療作用,享有盛名,號稱「三大果霸」之一。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保定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史上連中三元第一人!
    與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衛大都,安定天下」,歷來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門」,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這裡的直隸總督署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裕華路,是中國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