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世界光子大會暨第九屆國際應用光學與光子技術交流大會(AOPC2020)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與此同時第十二屆光電子中國博覽會也如期舉辦。
主辦方中國光學工程學會邀請到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理事長、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院士擔任本次大會主席,同時邀請到美國光學學會2021主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常瑞華院士,中科院理化所許彥祖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十一研究所周壽恆院士,深圳大學範滇元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院士,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先生,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秘書長趙雪燕女士等光電子產業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企業家聚集一堂,聚焦核心技術創新、超結構光電子、光電子產業技術與發展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與研究。
圖/與會嘉賓現場合影
本次大會由東南大學崔鐵軍院士主持並宣布2020世界光學大會暨AOPC2020的開幕。
崔鐵軍 東南大學院士
會議首先由大會主席張廣軍院士致開幕辭。
張廣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廣軍院士表示:"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並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首要任務,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同時號召要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在此時代背景下,光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和技術事業進步更加使命光榮、責無旁貸,更需要我們瞄準世界前沿、服務國家戰略、共擔創新使命。"
馬晶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隨後,由馬晶教授了主持第六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創新獎頒獎典禮,本次獎項由技術發明獎六項、科技進步獎十一項組成。
崔鐵軍院士為獲獎者頒發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第六屆科技創新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
化學氣體紅外光譜成像技術,申報單位昆明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主席完成人鄭為健等;
基於地理坐標系的姿態角光學跟蹤測量技術,申報單位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張俊傑等;
GSA金光紅外智能檢測系統,申報單位山東金璋隆祥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完成人鄒振民等;
圖/獲獎者合影
周樹懷院士、許祖彥院士為獲獎者頒發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第六屆科技創新獎、科技進步類二等獎:
紅外光學薄膜器件關鍵技術,申報單位天津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劉華松等;
面向空間量子實驗的二維轉臺跟瞄系統,申報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賈建軍等;
用於電力系統的光學互感器及其關鍵器件,申報單位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時代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檢修分公司、國網冀北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陳碩等;
基於智能感知多噴嘴組網的無人機系統控制技術與應用,申報單位煙臺雲都海鷹無人機應用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要完成人單光存等;
基於雷射都卜勒測振的巖塊體預警,主要完成人杜巖;
周樹懷院士、許祖彥院士為獲獎者頒了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第六屆科技創新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
大氣氣溶膠光學、微物理特性、溫溼度參數探測技術,申報單位北方民族大學、西安理工大學,主要完成人毛建東等;
圖/獲獎者合影
徐惠理事長、張德君院士為獲獎者頒發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第六屆科技創新獎科技進步類一等獎:
大容量光電交叉節點與大規模傳送網規劃設計技術創新及應用,申報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高軍詩等;
基於數位訊號處理的相干光纖通信技術,申報單位復旦大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餘建軍等;
20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增管關鍵技術與應用,申報單位北方夜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王易方;
新原理雙頻雷射器及雷射回饋幹涉儀,申報單位清華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談宜東等;
探測定位系統項目——雷射感知與處置系統,申報單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32802部隊,主要完成人朱精果等;
非幹涉定量相對先微成像技術與應用,申報單位南京理工大學,主要完成人陳錢等;
焦耳級千赫茲納秒雷射器及應用,申報單位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林學春等;
CMOS兼容的高光譜成像單晶片共用基礎技術,申報單位天津津航技術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劉舒揚等;
第六屆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創新頒獎典禮結束後,孫宏波教授主持了第五屆全國光學工程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的頒獎典禮。本次獎項自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共評選出優秀博士論文六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七篇,並由天維院士、徐文偉院士、崔鐵軍院士、馬晶教授為獲獎者頒獎。
圖/獲獎者合影
榮獲第五屆全國光學工程學科優博評選優秀組織獎的單位為:
長春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圖/優秀組織獎單位
頒獎典禮結束後,由西湖大學的仇旻教授主持此次大主旨報告部分。
仇旻 西湖大學教授
東南大學崔鐵軍院士、UC伯克利講席教授Connie J. Chang-Hasnain教授、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金大勇、華為有限公司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先生相繼做了精彩報告:
崔鐵軍 東南大學院士
東南大學崔鐵軍院士做了關於Metamaterial的報告,崔院士用一張圖從超材料演化的角度講述超材料從無源到有源以及數字可編程、軟體化和可認知這樣一個歷程,並從實用或者應用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並解釋如何利用空間編碼、時間編碼去調控電磁波,以及將空域編碼和時域編碼結合起來,提出時空編碼超材料。最後總結道:"目前通信領域最常被採用的概念就是智能超表面,可以定製我們的信道,也就是說我們在通信當中信道是可以改變的,並且是可以隨著我們的意向改變的。"
Connie J. Chang-Hasnain UC伯克利講席教授
UC伯克利講席教授Connie J. Chang-Hasnain教授在《超結構光電子的應用和展望》的主題下,
介紹了Vertical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DeviceIntegration和一些實驗證明,最後Summarize。"光這麼多年來,雷射器的發明開始到現在已經五十八年了,仍然沒有辦法大型Integrate,國際上包括美國和中國都是這樣,所以這個Topic還是非常值得關注、創新和研究的。"Connie J. Chang-Hasnain教授表示。
張翔 香港大學校長
香港大學的校長張翔主要就波長以下的光子學做了詳細報告。光子學是基於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光子和電子相互作用決定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光子波長是在微米量級,電子波長是在納米量級,至少差100-1000倍,光電的相互作用也是效率不太高的,體量不一樣,Interaction也是不太有效。張翔院士表示:"我們需要幾個毫米到一個釐米的Size去做Modulator,因為光要傳播很長的距離才能和電子相互作用,就像一隻大象要抓住一隻貓一樣,科學家在很多年來一直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金大勇 南方科技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金大勇在《HighResolution Street View Microscopy hits theSPOT》的主題下,闡述了生物醫藥的應用方向下,挑戰衍射極限,尋找好的光源和器件。金大勇教授表示:"目前病理切片判斷標準仍然是從形貌來看細胞和細胞之間的結構,判斷是否有癌症,發展到了哪個階段,現在很多人工智慧也是基於這些照片判斷。理想是好的,但看到病理切片現在需要是死細胞,仍然需要從體內抽出切片,隔成很薄的一片進行觀察,所以遠遠做不到我們想像當中的活細胞清晰、快速、深層次和活體成像。"
徐文偉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戰略研究院院長
現任華為戰略研究院的院長徐文偉先生,分享了有關光子產業的發展機遇。徐文偉先生主要闡述了在新的領域,如光子計算當中我國是怎樣的,以及光子計算的重要性。實際上光子計算、光存儲也是非常好的、新興的領域,並且最有可能在近期就取得突破的領域。最後總結道:"光通信系統領域當中我們要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包括光器件、光晶片、製造設備、材料、EVA工具,構建先進性、可研究性。光子計算的核心就是找到應用場景,採用光的形式,特定的場景下做加速器,包括剛才說的無線領域包括6G,傳輸領域包括未來人工智慧領域都有可能獲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