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博士魯比尼表示,長期而言,美國的地緣政治霸權可能受挫,那麼多國家都在使用美元,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在於美國的全球地位。霸主國的貨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16世紀的西班牙、17世紀的荷蘭、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英國,莫不如此。如果未來幾十年間,如許多人已經預言的,世界將進入「中國世紀」,則人民幣的崛起和美元的衰落當然就是大概率事件。
近期以來,伴隨美元匯率急劇下滑,越來越多人都開始談論起美元喪失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可能性。畢竟,世人都已經看到,美國聯儲正在採用極為激進的寬鬆貨幣政策,這顯然會對全球最重要紙幣造成進一步的削弱,而且與此同時,黃金價格和通貨膨脹前景也在雙雙走高。
然而,著名經濟學家、「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認為,現在就開始談論美元末日,依然未免為時太早。他撰文指出,美元近期的疲軟主要是一系列短期的,周期性的因素驅動的結果。長期角度而言,情況則更加複雜:美元既有其強勢的地方,也有其軟肋,而這些又會對其全球統治性地位產生怎樣的影響,遠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清楚。
在短期消極因素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聯儲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現在,美國正在不斷將其急速膨脹的預算赤字貨幣化,聯儲的立場看上去自然就要比其他主要央行更加寬鬆了。
在投資者樂於承擔風險的市場周期當中,美元往往都會趨向疲軟,而在相反的情況下,美元則會走強。因此人們才會看到,在2月至3月的新冠病毒疫情大恐慌當中,美元的強勢衝到了頂點,而從之後,伴隨市場情緒逐漸穩定和復甦,美元也就開始掉頭下滑了。
此外,在危機爆發的早期階段,美元流動性高度稀缺,自然也推高了匯率,而為解決這一問題,聯儲與若干國家央行籤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結果就是,美元現在已經大水一般漫灌全球,自然就會形成貶值的壓力。
還有,歐洲一些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防疫抗疫方面的表現都要比美國好得多,其結果就是,他們經濟復甦的腳步更快,更富有彈力,也更讓市場感到安心。在這種背景的映襯下,美國的公共健康慘敗,以及相關的各種經濟弱點就越發被放大了,這顯然不會為美元提供走強的理由。
事實就是,在疫情席捲全球之前,美元已經經歷了一輪相當長的牛市——從2011年開始,美元不管是名義價值還是,基於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真實價值,都已經增長了超過30%。
鑑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巨大,而國內利率又達不到能夠吸引資本流入的高度,美元的適度貶值一定程度上便是良性的,甚至是必要的,有助於重塑美國的貿易競爭力。美國政策轉向貿易保護主義,這也是個信號,說明他們更希望有較為疲軟的貨幣來幫助增強對外競爭力。
其實,短期之內,美元也完全可能再度走強——若是全球經濟增長陷於停滯,復甦從預期的V形變成現實的U形,甚至W形的雙底衰退,或者是疫情第二次大規模爆發,則美元就會又一次成為規避風險的投資者的爭搶對象。
中期至長期角度看去,其實還是有許多因素可以幫助美元維持其全球統治力的。美元擁有基礎廣泛的彈性匯率機制系統,有限的資本控制,以及一個深度和流動性都極佳的債券市場,這些都將為其帶來巨大的好處。
同時,還有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即目前還沒有另外一種貨幣可以完全取代美元,同時扮演可靠的計價單位、支付手段,以及穩定的保值工具角色。
更何況,雖然遭遇了疫病大流行,但是美國經濟的潛在增長年速度依然有2%左右,要好於其他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後者往往不過1%上下。美國經濟依然很活躍,在包括科技、生物技術、製藥、醫療、金融服務等行業當中競爭力十足,這些自然都會持續吸引海外資本的流入。
如果有任何國家想要獲得美國的地位,其實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是否願意像美國一樣擁有一種強勢的貨幣,以及相應的,巨大的經常帳赤字,因為如果沒有後者,就不可能滿足全球對安全資產(政府債券)的巨大需求。
無論歐洲、日本或者中國,強勢出口都是經濟增長的重心所在,而這樣的處境對於他們而言,顯然並不是很有吸引力。在當下的大環境之下,美國恐怕大概率還是會繼續扮演全球公共和私營投資者都不可或缺的安全的長期債券的發行者角色,而繼續擁有其「過分特權」。
那麼,長期而言,又有哪些因素會損害美元的全球地位呢?首先,如果美國繼續將龐大的預算赤字貨幣化,造成巨大的對外赤字,則通貨膨脹遲早會大幅度抬升,導致美元貶值,削弱其作為儲備貨幣的吸引力。考慮到美國現行的經濟政策,可以說這一風險正在不斷增大。
另外一個危機則在於美國的地緣政治霸權可能受到挫折,那麼多國家都在使用美元,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在於美國的全球地位。霸主國的貨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16世紀的西班牙、17世紀的荷蘭、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英國,莫不如此。如果未來幾十年間,如許多人已經預言的,世界將進入「中國世紀」,則人民幣的崛起和美元的衰落當然就是大概率事件。
事實上,美國一直在將美元武器化,用於各種貿易、金融和科技制裁,這種政策客觀上很可能進一步加速前述的轉變。即便11月大選之後,白宮易主,這樣的政策恐怕也不會在根本上得到改變。各個不滿於美國這種做法的國家已經在謀求儲備的多元化,而不滿足於只持有註定暴露在美國制裁火力下的美元資產了。
事實上,中國已經在引入更加富有彈性的匯率機制,逐步放鬆資本控制,建立起有深度的債券市場。他們成功地說服了越來越多的貿易和投資夥伴使用人民幣為計價單位和支付手段,乃至於可以用於外匯儲備的保值工具。他們正在建立新的系統,來代替西方主導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而且還在開發幾乎肯定要走向國際化的數字人民幣。中國的科技巨頭已經建立起巨大的電子商務和數字支付平臺,其他國家完全可以帶著自己的本國貨幣參與進來。
因此,儘管美元的地位現在還是安全的,但是放眼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確實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長期角度看去,伴隨中國的經濟、金融和科技等力量的不斷擴張,人民幣也必將會覆蓋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