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印記昨天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我們上次在聊瑞安海鮮時,提到了一幅100多年前誕生於瑞安的奇畫《異魚圖》。這幅畫在2011年西冷印社秋拍中以1150萬元成交,此後在中國嘉德2017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專場中又以2530萬元易主,身價翻番。
《異魚圖》是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30多歲客居瑞安時所作。趙之謙是海上畫派先驅,與吳昌碩、厲良玉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吳昌碩、齊白石等人都對他極為崇拜。
趙之謙雖是紹興人,但與溫州與瑞安結緣頗深,在創作的盛年曾三次避難、遊宦溫州,其間在瑞安有過一段當幕僚的經歷,他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畫、篆刻作品,都是這段時間創作的。瑞安博物館現藏有趙之謙的一幅扇面書法作品。
藏於瑞安博物館的趙之謙行書摺扇面
釋文: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盤層頂上,人在半空行。水色雲含白,禽聲谷應清。天風拂襟袖,縹緲覺身輕。策蹇龍遊道,西風妒戰袍。紅飛千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中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發頻搔。
款識:周元公常開平□詩二章,叔總仁兄索書,走筆應命,寇警未已,相見期難,臨別無言,留此手跡。弟趙之謙。
鈐印:趙叔(白文)。
在瑞安擔任幕僚,曾守城四十日
趙之謙(1829-1884),紹興人,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家本是紹興富貴人家,世代為商,到了趙之謙這代,家道中落。趙之謙年少時聰穎過人,飽覽詩書,鄉試卻屢次落榜。二十二歲入紹興知府繆梓幕中,隨之輾轉四方。鹹豐九年,31歲的趙之謙終於中了舉人,正欲大展宏圖,不料次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時任按察使的繆梓戰死,趙之謙頓時失去了依傍,只得逃離杭州。
趙之謙畫像
鹹豐十一年(1861),江浙一帶太平天國戰事如火如荼,為了躲避戰禍,同時也是為了謀生,32歲的趙之謙於當年4月來到溫州。他先在時任溫州府同知兼署永嘉知縣的陳寶善署中停留,陳寶善擅長書法,工行草,詩詞亦佳,是晚清一位很有文人情致的官僚。他非常欣賞趙之謙的才華,多次在趙之謙困難之際,援手相濟。趙之謙在溫州期間,為陳寶善作詩兩章、書畫印多件。兩個月後,趙之謙到了瑞安,謀了個幕僚的職位。其間,因金錢會動亂,趙之謙苦苦守城四十日,曾五日不寐。
瑞安歷來為溫屬文風鼎盛之邑,科甲繁盛,文士輩出。趙之謙個性兀傲,在其所著的《章安雜說》中卻稱「瑞安文字少通者」,顯然當時他並未融入地方文士的圈子,帶有一種偏見與傲慢。《章安雜說》中提到孫衣言之弟、孫詒讓之叔孫鏘鳴,印象並不算佳:
瑞邑孫渠田侍講(鏘鳴),前廣西提學。洪逆初起時已解任。獨秀峰題壁詩尚道之,意其有用才也,然極無取。聞其無子,有四妾,終日調停不能安。喜為地方幹預公事。先是奉旨派辦團練,近處州又警,遂群奉以為主。侍講乃以白布方寸,鈐關防於上,人給一方,出領錢百四十,歃血飲酒,名白布會……
1861年的金錢會暴動是太平天國時期浙江四大農民起義之一,奉旨回籍辦團的翰林院侍講孫鏘鳴組織地方團練「白布會」,以保護地方安全。金錢會事件其實是金錢會和白布會之間的武裝衝突,孫鏘鳴政治生涯的終結也源於此事。孫鏘鳴被罷官,有人說是冤枉陷害,也有人認為是咎自由取,尚無定論。
這一年八月二十三日,金錢會攻平陽,二十八日攻進永嘉城,紛亂之中,之謙在永嘉官署中諸物均失,僅剩妻信一封和一幅贈陳寶善的畫。
動筆記錄瑞安風物,不料留下傳世名作
溫州是海濱城市,其風土人情、自然環境均與趙之謙之前所生活遊學過的地方有很大不同,這引起了趙之謙的極大興趣,他創作了一批開創了海派畫風的畫作,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甌中草木圖》《甌中物產圖》《異魚圖》,描繪的都是此前從未見過的花木和奇形怪狀的海中物產,共32種。或許趙之謙當時是出於記錄考證的目的而動筆,沒想到卻留下了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名作。
甌中物產圖
《甌中草木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趙之謙粗筆花鳥的代表作。畫取琪樹、仙人掌、鐵樹、金蓮寶相等組成四屏,章法奇絕,設色明豔,令人耳目一新,錢君匋先生稱之為「敢於創新,敢於從俗」。據題跋可知,其中琪樹出自永嘉城區曾氏園,仙人掌採自瑞安鄉間,鐵樹則見於瑞安城隍廟。
《異魚圖》是趙之謙最鍾愛的作品(詳見《古時瑞安向皇帝進貢哪些海鮮?》),為在瑞安所作,構圖豐富和諧,異魚15種雖參差向背,大小各異,卻能疏密交錯,繁而不亂,筆筆相生、物物相需,有一氣呵成之勢。造型準確生動、極富生氣,設色清雅明淨,濃淡深淺,曲盡其妙。所畫異魚,不論大小,其下必有考證題識,所書小中見大,精氣內斂,頗具金石氣。趙之謙在畫卷上落款:"鹹豐辛酉,撝叔客東甌,見海物有奇形怪狀者,雜圖此紙,間為考證名義,傳神阿堵,意在斯乎。" 鈐白文印"趙氏之謙"。
趙之謙留存於世的唯一詩集《悲盦居士詩賸》,其中近百首詩都和溫州有關。此外,其著名的札記《章安雜說》,經考證大部分內容都是寫於在瑞安客居期間。如他在書中提到了陸放翁祠:「瑞安署後西偏,有陸放翁祠,祠前有亭,曰放翁亭……裡巷猶傳主簿賢。」趙之謙記錄當年在瑞安,民眾都在傳誦陸遊主簿賢名的景象。
與瑞安王生交情匪淺,詩作中多次提及
在瑞安期間,趙之謙和瑞安人王金庚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王金庚(1821—1862),字雲西,擅畫山水人物,隸書寫得也好,但當時仍寂寂無名。趙之謙在瑞安時,非常欣賞王金庚的作品,極力讚許,王的名氣逐漸大了起來。因對趙之謙深懷知音之感,王金庚與趙之謙特別親近,常常向趙之謙介紹瑞安當地掌故,兩人經常談論書畫,或考證事物。關於這些往事,趙之謙在《章安雜說》裡8次提及。趙之謙到溫州後,本打算遊覽東甌名勝,但由於戰亂,未得如願遊雁蕩是其心中大憾。他在《瑞安雜詩》中記到:「雁蕩自乾淨,茲行未可卜。信如王生言,子無遊山福。」詩中自注「王生」即是王金庚。
趙之謙還曾為王金庚臨寫《泰山刻石軸》,款記:「泰山刻石二十九殘字拓本,今不可得矣。此為錢叔蓋舊藏。叔蓋殉節後,其子,餘弟子也,抱以來溫州,因得書見。臨為雲西仁兄法家正訛。同治紀元太歲在壬戌秋九月,會稽弟趙之謙記於永嘉官廨。」
東甌夏季多颱風,外鄉人頗為不安
夏季瑞安多颱風,這令初來此地的外鄉人趙之謙頗為不安。他在《風痴》一詩中寫道:東甌夏秋多風痴,土嚢盛怒不可挫。三日西方見颶母,煉風既出聲勢大。奔馳一氣無何有,旋轉九天如此作。撩人下攫臺笠擲,入門倒握承塵播。昨日糊窗塗冰油,瞚息盡鑽故紙破。几案或推舞床帳,行止不定妨坐臥。朋儕童僕率自匿,坐任安危人一個。世上風波聊復爾,客裡遭逢亦無奈。
另有「西鄰昨夜屋茅卷,野老伏地愁兒童。榱崩棟折等閒事,誰當此壓憑天公」;「風來忽轉遽集此,風去忽回非戀誰。劈空生事天地暗,前過若逃後有追」等句狀寫天災。
傳世名作背後,是畫者的悲壯人生
1861年9月,在瑞安客居五個月的趙之謙與在此結識的好友梁衡一同返回溫州。同月,太平軍攻陷紹興,趙之謙家中世傳書籍、字畫散佚,他亦無意羈留溫州,至十二月,他取道福州,準備進京考取功名。不料,此時他接到消息,夫人範敬玉在兩個多月前就過世了,兩個未成年女兒也接連夭折。當初只打算南下討生活,未曾想竟成了天人永隔。
自我來溫州,去家已千裡。
約以去即歸,出門一補被。
進退能自主?生死不急揣!
我婦死離亂,文字無一存;
惟有半紙書,依我夙風塵。
從此,趙之謙改號「悲庵」,又作「悲庵」印章一方,發誓終身不再娶正室。
「悲庵」印章
1862年,趙之謙連進京趕考的盤纏都湊不出來。此時,陳寶善發來信函,請趙之謙重回溫州協助軍事。重歸溫州的一路,趙之謙的行囊裡,除了夫人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封家書,還有《異魚圖》。此行趙在溫州逗留了7個月。
1869年10月,趙之謙第三次來溫,次月初離溫返杭。
1884年,55歲的趙之謙客死異鄉。趙之謙去世後,作品散落各地。後來,因為被日本人推崇,其存世的大部分作品流散在日本,二戰時期不少作品不幸毀於關西大火。如今,趙之謙的作品在收藏界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趙之謙行書七言聯,西泠印社2011春拍中成交價345萬元
參考資料:
《戴家妙:追尋趙之謙的溫州蹤跡》李藝 陳晨
《亂世江山——趙之謙的永嘉時日與江岸送別圖》丁海涵
《趙之謙溫州、福州、黃巖交遊考》戴家妙
《孫鏘鳴與金錢會》潘猛補
編輯:王蓓 編審:瑞安市社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