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巴黎,羅浮宮和巴黎聖母院是一定要去膜拜的,艾菲爾鐵塔也要去打個卡,要在凱旋門那裡拍照留念,要沿著塞納河畔走一走。
假如第一站,我們來到鼎鼎有名的羅浮宮,我們不僅會走進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世界,還會看到由出生於中國的美國設計師貝聿【yù】銘所設計的羅浮宮入口——玻璃金字塔。
貝聿銘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他生於亂世,18歲出來闖蕩世界,在當時華裔備受歧視的國際建築界,踏踏實實搞作品,終於一步步徵服了世界,留下了蘇州博物館、巴黎羅浮宮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日本美秀美術館等經典作品。
1981年,羅浮宮面臨展廳光線昏暗,原入口狹窄擁塞,不能適應大流量遊客的參觀及藏品堆積的難題,急需改造擴建,那麼由誰來接手這個備受矚目的改造工程?在眾多的競標方案中,建築師貝聿銘的方案最終被選中。
該方案將大量的面積隱藏在地下,地上為U形構造,位於中心位置的玻璃金字塔將是博物館新的主入口。
但當這個方案公布時,90%的巴黎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是用「埃及死人的墳墓來展現法國文化」,這座現代的玻璃金字塔將毀掉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的整體風格。
為了得到公眾認可,貝聿銘在羅浮宮廣場放置了等比例的框架模型,供市民參觀。終於,在1985年2月,這項備受爭議的工程開始啟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這種玻璃金字塔幾乎和巴黎羅浮宮一樣有名,成為博物館的新的象徵之一。
這種埃及金字塔造型,採用現代感極強的玻璃材料,既能表現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又能將大量的陽光引入死氣沉沉的博物館,「光很重要,沒有了光的變幻,形態便失去了生氣,空間便顯得無力」,走進玻璃金字塔,像是走進一個時光入口,通過這個口,我們將進入羅浮宮的古典世界。
貝聿銘的這種透明金字塔將古老的結構與現代的技法結合起來,它是一種連接新與舊的象徵,它有助於將羅浮宮推進下一個千年!
如今,這樣子的造型被大量借鑑,蘋果建造紐約第五道旗艦店的設計理念便來自於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但論及原創與堅持,貝聿銘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貝聿銘的建築在建造時備受爭議,在建成後卻備受追捧,留垂青史的藝術家經得起後世多大的讚美,在當時就要經歷多大的詆毀和打擊。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強大的內心世界,不能堅信自己的作品可以創造價值,沒法在普通人的審美中「逆流而行」,那便不能稱作一個好的建築師,不能成為大師。